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西安永寧門為啥老不開?

西安有座永寧門, 被譽為“中華文化之門”、“中國禮儀國門”。 你知道永寧門何以有此美名嗎?

眾所周知, 西安城牆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 要問西安城牆現存的十八門誰沿用時間最長、資格最老, 這把交椅非永甯門莫屬。 這一座西安古都門戶, 正因其古老, 方顯其今日之極致大美;正因其文脈, 方容這世間之萬千魅力。

明代改名為“永寧門”

永甯門位於南城牆中部偏西, 城門始建于隋初(西元582年), 原為隋唐長安皇城南面偏東的安上門。 由於唐朝末年戰亂頻繁, 使得西安城牆遭受了很大的破壞。 唐末天佑元年(西元904年), 駐防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 出於對原來城大不易防守的考慮, 對長安城進行了一次改築, 在縮建新城時將安上門留作南門。 一直到了明代, 改為“永寧門”。

永寧門的起名則源於我們國家的民間傳說:在中國民間,

百姓都認為南方是火神的所在地, 為避火災, 爐灶一般不開往南面。 而永寧門的位置是南門, 因此為了祈福平安, 南門起名為“永寧”之意, 就是向火神禱告, 勿起火災, 永保安寧。 為以示誠心, 永不開正南門。

永寧門的箭樓為什麼消失?

看似氣勢磅礴的永甯門其實是不完整的,

因為作為一個城門, 閘樓、箭樓和城樓這三座建築不可或缺。 作為城牆唯一重建閘樓的永寧門卻沒有箭樓, 是唯一沒有箭樓的城門。 那麼永甯門的箭樓是如何消失的呢?

在1926年, 北伐戰爭已經開始, 佔有西安的是馮玉祥的國民軍,

為了配合北伐戰爭的進行, 馮玉祥率領國民軍在北方與北洋軍閥展開鬥爭, 並且在五原誓師南下支援北伐軍。 然而, 正當馮玉祥率部南下之時, 北洋軍閥直系“鎮嵩軍”總指揮劉振華傾巢出動, 率10萬軍隊圍攻西安。 此時國民軍主力南下, 駐守西安的是著名的國民軍將領楊虎城將軍。 在楊虎城將軍的指揮下, 西安軍民堅守城池8個月。 此役, 城牆發揮出了空前的防守能力, 但是戰爭使得城牆損耗嚴重。 南門箭樓就被劉振華軍的炮火炸毀。 現在僅僅保存著箭樓遺址。 於是千年城門最終沒有逃過歷史的浩劫, 留下並非完整的身軀。

2013年起, 南門區域全面實施改造。 2014年10月, 永甯門歷史文化廣場建成並對外開放。 廣場以禦道為軸線東西分佈,

由主禦道、次禦道、慶典廣場三部分構成, 面積3.2萬平方米, 整體呈“U”形。

信步其中, 古風撲面而來, 處處可見的傳統中式圖騰和祥雲;禦道每側13座象徵十三朝古都輝煌歷史的青褐色中式燈柱;象徵著“三光”(日、月、星)與“三才”(天、地、人)的6根銅雀燈柱;燈柱上的“夸父追日”、張衡與地動儀、“女媧造人”等造型;還有立于燈柱上代表南方的朱雀雕塑……徜徉在這廣場, 遠古似乎也不遠。

這就是永寧門,屹立千年後呈現出古今交融的獨特魅力,彰顯出永遠川流不息的旺盛生命力。

遠古似乎也不遠。

這就是永寧門,屹立千年後呈現出古今交融的獨特魅力,彰顯出永遠川流不息的旺盛生命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