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影評|《八月》觸碰影壇稀缺的一角

不能遺忘的那段改革期

王菲

評分:★★★★

《八月》是一部個人風格強烈的影片, 該片故事性並不強, 黑白影像承載的是導演張大磊對90年代初的個人化記憶。

但這段個人記憶為何能在金馬獎上獲得八個獎項的提名?我想答案是張大磊輕輕碰觸了一段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碰到的最嚴峻的現實。 他用蜻蜓點水般的鏡頭帶觀眾回望歷史, 這是當今影壇上甚為稀缺的回眸一瞥。

《八月》並沒有給觀眾帶來一段算是完整的電影故事, 導演在片中鋪陳的情節, 是透過一個12歲小男孩張小雷的視線累積起來的。 他看到了什麼?是一個變革悄然發生的社會。 他瞧見的世界裡沒有主角, 是一群迷惘的人的群像。 在上班的母親著急兒子如何才能進入重點中學, 而賦閑在家的父親則似乎是無所事事, 他想為變革做些什麼卻又無能為力, 跟在父親身邊的小雷用父親給他做的雙截棍對這個變革中的世界進行著挑釁。

影片中的父親有句口頭語:“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顱。 ”但在《八月》展現的這幅眾生相中, 該低頭的人全都低下了頭;殘酷掌握他人生計大權的韓胖子成了給人飯碗的“恩人”, 母親覺著韓胖子是個不錯的人, 因為他把丈夫帶走當了場工;就連父親自己也會念叨, 靠自己本事吃飯挺好的。 《八月》的人物本身, 在構建著一個充滿悖論的社會變革期。 觀眾除了憐惜那些面目模糊的改革犧牲者, 和主角一樣, 迷失在了千頭萬緒的社會變革期。

《八月》哀慟了那些曾被踩在腳下的自尊, 但它仍然是充滿溫情和希望的。 數千萬工人下崗的社會變革期是我們銀幕上很少看到的現實主義題材,

它不能被遺忘, 不能被埋葬在時光裡。 這是《八月》存在與成功的意義。

散漫敘事彰顯導演功力

姜子謙

評分:★★★★

作為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八月》在大陸的市場表現, 讓很多電影愛好者頗感惋惜。 不過對於這部非常個人化的文藝片來說, 能在院線上映已屬頗為不易。

這部電影值得考究的地方很多。 比如從創作者視角看, 這部電影把人物投射到國企改制年代的大背景下, 從員工下崗, 到電影院免費變收費, 對現實的反映非常細緻, 但導演選擇用非常冷靜客觀的態度記錄, 沒有投入任何情緒。

此外, 這部電影在細節方面的講究也為影片加分不少。 崔健的海報、陳佩斯的電影、焦點訪談的片段, 都容易讓觀眾產生強烈代入感。

還有聲音處理也同樣如此, 在一個場景中, 居民的唱歌、瓜攤老闆的叫賣等等聲音錯落交會, 雖然嘈雜但通過音量大小排列有序, 通過聽覺就讓觀眾在腦海中繪出一幅生活畫卷。

當然導演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影片整體敘事很散漫, 沒有核心主線串聯, 但通過幾個時間點的接合, 並沒有讓影片顯得冗長, 這些似乎都展示出導演對於電影的把控力。 不過, 張大磊自己也闡釋, 這是一部在他腦子裡太久的電影。 雖然他一直不想把自己的生活與這部電影畫上絕對等號, 但很容易看出, 這就是一部導演的兒時自傳。 難得的是, 這部電影在宣傳方面沒有貼上“情懷”標籤, 創作者竭力模糊掉時間和地域元素, 就是希望觀眾可以更能體會電影想表達的情緒。

可惜, 這麼一部目前在豆瓣擁有7.4分的電影, 卻只有200萬票房以及將過2%排片。 如果按照33元左右的平均票價計算, 截至目前也只有不到10萬人走進影院觀看這部電影。 所以, 並不能一味責怪院線老闆“一切向錢看”, 文藝片在當下的中國市場確實還難言有足夠的觀影氛圍。

另外, 這部電影個人元素實在太過強烈, 所以, 很難用絕對市場的標準去衡量影片的好壞, 但至少張大磊的下一部電影值得期待。 據說他的下一部電影《法茲》更像是《八月》的續集, 真心建議張大磊把格局和視角再寬泛一些, 這對他的導演之路, 好處會更多的。

精彩回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