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福利」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迷倒無數人,首演者俞麗拿要來東莞開講演會啦!約嗎?

新朋友點擊上面東莞時報關注

1959年,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於上海首演, 時年僅僅18歲的俞麗拿教授作為《梁祝》的首演者兼主創人員一舉成名, 其出色的技巧、飽滿的情緒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更是讓她備受觀眾喜愛。

從藝半個多世紀以來, 作為我國小提琴界的泰斗, 俞麗拿教授德藝雙馨, 她演奏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唱片發行量多達二百多萬張, 是中國七月唱片發行量最多, 影響最廣的唱片, 為此她獲得了首屆“中國金唱片獎”。

俞麗拿老師

9月25日, 俞麗拿教授將撥冗來莞, 為我市小提琴演奏骨幹和音樂愛好者帶來精彩的講演會“俞麗拿講《梁祝》”。

屆時, 俞麗拿教授將會對《梁祝》進行“演示”, 在講解這些旋律內涵的同時, 向大家講述她與《梁祝》的不解之緣, 以及這部傳世之作背後的故事。

本次講演會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市文聯主辦, 市文化館承辦。 請感興趣的市民在本週四關注“文化莞家”公眾號的搶票資訊。

講座時間

9月25日(星期一)19:30

講座地點

東莞市文化館(東莞市鴻福西路6號)星劇場

入場方式

本次講座將通過搶票的方式提供免費入場券, 市民請關注“文化莞家”微信公眾號發佈的搶票資訊。

搶票成功的市民請于活動開始前憑手機電子票進場, 或在“文化莞家”取票機上取票後進場。

主講嘉賓

俞麗拿,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上海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小提琴終身教授, 院學科帶頭人, 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董事長,

全國三八紅旗手,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曾獲首屆“中國金唱片獎”、德國柏林“第二屆舒曼國際絃樂四重奏比賽”第四名等國內外重要音樂賽事獎項。

成立 “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

為了讓優秀的小提琴人才得到更多的比賽實踐的機會, 俞麗拿成立了國內第一個以藝術家名字命名的“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 俞教授希望由她的基金牽頭能更好地推動中國小提琴尖端人才的培養, 來支持孩子們的“小提琴夢想”。

俞麗拿就是這樣, 把幾乎全部的時間都放在了學生和自己的小提琴教育事業身上, 而俞教授自己的兒子, 也在母親的藝術薰陶下, 與音樂結緣。 雖然俞麗拿不能時時照應兒子, 但那種為師的大愛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

已經深深地潤澤了他。

五十多年的教學生涯裡, 俞教授褪去光華, 變身為溫和卻嚴厲的老師, 在教師的崗位上兢兢業業, 一絲不苟, 為祖國不斷培養出具有國際水準的、拔尖的小提琴演奏和小提琴教學人才, 一個又一個“中國製造”、“俞麗拿調教”的小提琴人才在世界舞臺上閃亮。

她數十次被聘為世界級音樂賽事的評委, 在擔任評委的過程中她始終關注著國際小提琴教育發展的前沿理論和成果, 並把這些前沿理論和成果帶回國傾心致力於中國小提琴教育的本土實踐與提高。 她說:“我的事業在中國, 在上海音樂學院的講臺上!”

讓群眾聽得懂“講中文”的小提琴

上世紀五十年代, 豆蔻年華的俞麗拿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的一名大學生, 常與同學到工廠、農村進行小提琴演奏,但觀眾反映並不熱烈。並非表演得不好,而是基本聽不懂。俞麗拿和同學們為此感到苦惱和迷茫。為了能讓中國聽眾接受並且喜歡小提琴音樂,俞麗拿和同學決定向前蘇聯學習,提倡民眾化創作,於是創辦了一個小提琴實驗小組。

群眾為什麼聽不懂小提琴?究其原因,小提琴是西洋樂器,清朝時期傳入中國,表演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國外的。要讓中國聽眾聽懂洋音樂,得和聽眾拉近距離。小提琴實驗小組決定開始民眾化創作。“當時我們想,能不能先從民歌、民俗樂曲裡面拿些東西改編到小提琴上面來,比如,把青海民歌《花兒與少年》改編成小提琴演奏曲。”俞麗拿說。

嘗試先從改編民曲開始。他們經常帶著譜架、譜子等工具到各地進行演奏,他們發現,在佈置舞臺的過程中,吸引了很多人圍觀,觀眾對他們的樂器和陣容感到新奇,聽演奏時也能有情感和互動的情緒,這說明,聽眾聽懂了“講中文”的小提琴演奏了!

小提琴實驗小組還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鼓勵。周總理曾多次視察上海,有一回,俞麗拿曾向周恩來提了一個問題:“我們的小提琴,老百姓好像不喜歡,該怎麼做?”周總理回答:“你們年輕人要敢想敢做,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二年,周總理再次到上海,聽了俞麗拿的小提琴演奏後很高興地說: “一年前你們提的這個問題,你們現在做得很好嘛!”

為了慶祝新中國誕生十周年,管弦系需要拿出新節目,俞麗拿所在的實驗小組決定採用具有場面宏大等優點的小提琴協奏曲為國慶獻禮,最終決定將越劇《梁祝》改編為小提琴協奏曲。實驗小組正式著手改編創作《梁祝》,由何占豪、陳鋼作曲,俞麗拿參加改編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於1958年冬天改編完成。

1959年5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第一次正式登上上海大劇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後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傳播後,很快風靡全國,並被多管道傳播。

猜您還想看:

出品:東莞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中心

常與同學到工廠、農村進行小提琴演奏,但觀眾反映並不熱烈。並非表演得不好,而是基本聽不懂。俞麗拿和同學們為此感到苦惱和迷茫。為了能讓中國聽眾接受並且喜歡小提琴音樂,俞麗拿和同學決定向前蘇聯學習,提倡民眾化創作,於是創辦了一個小提琴實驗小組。

群眾為什麼聽不懂小提琴?究其原因,小提琴是西洋樂器,清朝時期傳入中國,表演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國外的。要讓中國聽眾聽懂洋音樂,得和聽眾拉近距離。小提琴實驗小組決定開始民眾化創作。“當時我們想,能不能先從民歌、民俗樂曲裡面拿些東西改編到小提琴上面來,比如,把青海民歌《花兒與少年》改編成小提琴演奏曲。”俞麗拿說。

嘗試先從改編民曲開始。他們經常帶著譜架、譜子等工具到各地進行演奏,他們發現,在佈置舞臺的過程中,吸引了很多人圍觀,觀眾對他們的樂器和陣容感到新奇,聽演奏時也能有情感和互動的情緒,這說明,聽眾聽懂了“講中文”的小提琴演奏了!

小提琴實驗小組還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鼓勵。周總理曾多次視察上海,有一回,俞麗拿曾向周恩來提了一個問題:“我們的小提琴,老百姓好像不喜歡,該怎麼做?”周總理回答:“你們年輕人要敢想敢做,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二年,周總理再次到上海,聽了俞麗拿的小提琴演奏後很高興地說: “一年前你們提的這個問題,你們現在做得很好嘛!”

為了慶祝新中國誕生十周年,管弦系需要拿出新節目,俞麗拿所在的實驗小組決定採用具有場面宏大等優點的小提琴協奏曲為國慶獻禮,最終決定將越劇《梁祝》改編為小提琴協奏曲。實驗小組正式著手改編創作《梁祝》,由何占豪、陳鋼作曲,俞麗拿參加改編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於1958年冬天改編完成。

1959年5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第一次正式登上上海大劇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後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傳播後,很快風靡全國,並被多管道傳播。

猜您還想看:

出品:東莞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中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