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三月三日上巳節,還有多少國人知道這個節日!

上 巳 節一、節日來源上巳節, 是指農曆的三月初三, 也就是每年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就稱之為上巳。 上巳節,由來已久, 最早見於周公的祓禊儀式,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 到了漢代即有官方的記載。 《後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上巳, 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 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也就是說,這一天,無論是官還是民,都會在河邊流水之旁洗頭、洗臉。祓禊為古祭名,是“除惡之祭”的一種儀式,就是一次潔淨心身產生最關鍵功效的儀式。三月三,來源於上巳節。二、感恩祭祀人祖和人文始祖尊道貴德,敬天愛地,尊師重道,孝敬祖先,是中華道德文化的優良傳統。順天應人,順應四時五運六氣的規律性和信儀的度、數、信,表達對道德天地和祖先的感恩緬懷,慎終追遠地懷念,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編者注:五運六氣,其中五運,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炁,概括一年季節氣象變化的總稱,即木運、火運、土運、金運、水運,代表了仁義禮智信五德及木金火水土五行能量的輸布流動交換。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各見五行特徵。五運六氣運氣學說,來源於古人天地人三才合一修身,在慧識悊學文化中對人文、天文、地理對應關係的長期觀察和總結。)三月三,這一天是年週期律中,五運中木運與火運交接的轉換點,既是順天時的度數節點,也是感恩緬懷人文祖先的時間節點,紀念內容可以推到追念伏羲氏、女媧氏。三月三,相傳也是軒轅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軒轅黃帝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是華夏子孫的共同祖先,我們民族自古以來就譽之為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史料記載,河南新鄭市在黃帝時期就稱之為有熊國。現有黃帝文化遺跡二十多處,是黃帝出生、創業、建都之地。軒轅黃帝在這一帶修德振兵、撫萬民、度四方、融炎帝而一統天下。後人為紀念黃帝的功德,每年三月初三這天都要在黃帝故里舉行各種拜祖活動。尤其到了春秋時期,鄭國名相子產更是讓這一民間活動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興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位於新鄭市,系黃帝活動遺跡)朝拜軒轅黃帝活動,並形成民俗延續下來。三、中國水節上巳節是一個很重要的水節日,是中國的水節。上巳節,可以稱為水邊上的節日。這一天,是利用天時、地利和地球上的潔水、春水,對我們的身體進行洗濁,蕩滌塵垢,驅除疾病。這個驅除疾病,並不是指直接驅除疾病,而是獲取水氣能量,所以說上巳節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水節。少數民族有潑水節,但我們古代是根據五運六氣的交接點,來選擇這個水節的需求性,根據水氣這個智德能量的積蓄性決定這個空間點和時間點。水節這個節日是在農曆三月初三,主要內容是在春陽初上,木運火運交接之際,春分以後,五運六氣逐漸走向了木旺消失,火胎進入開始誕生的階段,金入死地,在死地當中,水是處在一種疲軟、疲憊、不夠用的狀態。水廢而不足,那麼體內就容易患病。整個生命和大地上的萬物,急需水濟於木火之中進行平衡,使這個木氣在旺盛以後,及時得到這個水生木持續的營養滋補,不斷提供這個水氣。這一天洗澡、洗臉,泡一泡水,極其重要。如果這一天,大家臉也沒洗,腳也沒洗,那就太遺憾了,那就錯過了一個機會,錯過了一個獲取水氣能量的機會。臨水洗浴,獲取水炁能量,以祛除不祥。這個時間點,時當暮春,風和日暖,官民人等,聚集水邊,撩水於身,使心身順天,在五運中的木火交接之際,及時汲取水炁,補充和平衡體內水德智炁的不足,非常有利於一年的健康和智慧以及運氣。(編者注:五臟中腎對應智德,五行屬水。)此時,踏青於野,防治疾病,祈望健康,的確是別有一番生活的情致。擁抱大地,在沐浴當中、在洗浴當中,又同時將水氣和這個信德能量一起進行整體提升,應當是我們可以完全承傳下來的一種民俗文化。中國文化的核心,可以說在傳統文化中沒有一絲一毫脫離將整個社會和民眾引領向天人合一狀態的文化。所以,中國的傳統道德根文化是一部極其重要的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之一。上巳節的習俗有著漢服、跳《踏歌舞》、放風箏、沐浴、踏青、祭祀高禖等。曲水流觴,可能有很多人運用過,也都熟悉這個成語,就源自於上巳節當中的一個活動,這也與中國書法有密切聯繫。西元353年的“上巳節”,王羲之和41位文友聚會于紹興的蘭亭,並寫就《蘭亭序》,此後“文人雅聚,曲水流觴”就成為千古佳話。四、節日民俗有句俗語,叫做“上巳三月三,家家戶戶祭祖先。”從春分祭祀太陽開始,古代中國的民間就會開始全面的感恩祭祀的民俗活動,祭祖上墳等活動就接踵展開,直至清明(古穀雨)才結束。南方在三月三,多以薄餅為祭,也叫春餅或潤餅,還一家人團坐吃薄餅,稱之為散福。少數民族中佘族的“三月三”是谷米節,谷米節是谷米的生日。在這天,就會獲得穀雨的澆灌而重新誕生幼苗,茁壯成長。在這一天,佘族家家戶戶都吃傳統的烏米飯,就是一種黑米飯,村前村後到處都飄蕩著這種飯的清香。溫州則在農曆三月三,祈求健康,多生貴子。廈門有石獅會,安徽繁昌接三姑娘,浙江麗水龍子廟會(跟龍和雨密切相關)、吉林永吉龍王祭,浙江海寧雙忠廟會,成都有拋童子會,在拋童子會上,誰搶到童子,誰就能生兒子,故搶到童子的人被視為幸運。在三月三,農村那種井的井口上,起早的話可以看到井口上鋪著一層似乎帶著薄泡泡的那種井花水,可以用來配藥方,也是用於很多求生子的藥方做藥引子,很多醫生也是在這一天取到這種水,回到家裡進行配藥。上巳節三月三,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還含有愛情節的成份。例如,黎族、苗族的這個傳統節日也稱“愛情節”,是青年男女定情的日子,是黎族苗族人民悼念祖先、慶賀新生、讚美生活和歌頌英雄、歌頌愛情的傳統佳節。年齡大的人都看過電影《劉三姐》,那就是三月三對歌節。農曆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一個隆重的唱歌、獻歌的節日。摘于熊春錦先生節氣講座《上巳•穀雨(清明)修身治事》,略有編輯。上巳節圖片由道德知音論壇網友原創,其餘圖片來自網路,僅用於公益。 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也就是說,這一天,無論是官還是民,都會在河邊流水之旁洗頭、洗臉。祓禊為古祭名,是“除惡之祭”的一種儀式,就是一次潔淨心身產生最關鍵功效的儀式。三月三,來源於上巳節。二、感恩祭祀人祖和人文始祖尊道貴德,敬天愛地,尊師重道,孝敬祖先,是中華道德文化的優良傳統。順天應人,順應四時五運六氣的規律性和信儀的度、數、信,表達對道德天地和祖先的感恩緬懷,慎終追遠地懷念,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編者注:五運六氣,其中五運,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炁,概括一年季節氣象變化的總稱,即木運、火運、土運、金運、水運,代表了仁義禮智信五德及木金火水土五行能量的輸布流動交換。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各見五行特徵。五運六氣運氣學說,來源於古人天地人三才合一修身,在慧識悊學文化中對人文、天文、地理對應關係的長期觀察和總結。)三月三,這一天是年週期律中,五運中木運與火運交接的轉換點,既是順天時的度數節點,也是感恩緬懷人文祖先的時間節點,紀念內容可以推到追念伏羲氏、女媧氏。三月三,相傳也是軒轅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軒轅黃帝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是華夏子孫的共同祖先,我們民族自古以來就譽之為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史料記載,河南新鄭市在黃帝時期就稱之為有熊國。現有黃帝文化遺跡二十多處,是黃帝出生、創業、建都之地。軒轅黃帝在這一帶修德振兵、撫萬民、度四方、融炎帝而一統天下。後人為紀念黃帝的功德,每年三月初三這天都要在黃帝故里舉行各種拜祖活動。尤其到了春秋時期,鄭國名相子產更是讓這一民間活動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興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位於新鄭市,系黃帝活動遺跡)朝拜軒轅黃帝活動,並形成民俗延續下來。三、中國水節上巳節是一個很重要的水節日,是中國的水節。上巳節,可以稱為水邊上的節日。這一天,是利用天時、地利和地球上的潔水、春水,對我們的身體進行洗濁,蕩滌塵垢,驅除疾病。這個驅除疾病,並不是指直接驅除疾病,而是獲取水氣能量,所以說上巳節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水節。少數民族有潑水節,但我們古代是根據五運六氣的交接點,來選擇這個水節的需求性,根據水氣這個智德能量的積蓄性決定這個空間點和時間點。水節這個節日是在農曆三月初三,主要內容是在春陽初上,木運火運交接之際,春分以後,五運六氣逐漸走向了木旺消失,火胎進入開始誕生的階段,金入死地,在死地當中,水是處在一種疲軟、疲憊、不夠用的狀態。水廢而不足,那麼體內就容易患病。整個生命和大地上的萬物,急需水濟於木火之中進行平衡,使這個木氣在旺盛以後,及時得到這個水生木持續的營養滋補,不斷提供這個水氣。這一天洗澡、洗臉,泡一泡水,極其重要。如果這一天,大家臉也沒洗,腳也沒洗,那就太遺憾了,那就錯過了一個機會,錯過了一個獲取水氣能量的機會。臨水洗浴,獲取水炁能量,以祛除不祥。這個時間點,時當暮春,風和日暖,官民人等,聚集水邊,撩水於身,使心身順天,在五運中的木火交接之際,及時汲取水炁,補充和平衡體內水德智炁的不足,非常有利於一年的健康和智慧以及運氣。(編者注:五臟中腎對應智德,五行屬水。)此時,踏青於野,防治疾病,祈望健康,的確是別有一番生活的情致。擁抱大地,在沐浴當中、在洗浴當中,又同時將水氣和這個信德能量一起進行整體提升,應當是我們可以完全承傳下來的一種民俗文化。中國文化的核心,可以說在傳統文化中沒有一絲一毫脫離將整個社會和民眾引領向天人合一狀態的文化。所以,中國的傳統道德根文化是一部極其重要的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之一。上巳節的習俗有著漢服、跳《踏歌舞》、放風箏、沐浴、踏青、祭祀高禖等。曲水流觴,可能有很多人運用過,也都熟悉這個成語,就源自於上巳節當中的一個活動,這也與中國書法有密切聯繫。西元353年的“上巳節”,王羲之和41位文友聚會于紹興的蘭亭,並寫就《蘭亭序》,此後“文人雅聚,曲水流觴”就成為千古佳話。四、節日民俗有句俗語,叫做“上巳三月三,家家戶戶祭祖先。”從春分祭祀太陽開始,古代中國的民間就會開始全面的感恩祭祀的民俗活動,祭祖上墳等活動就接踵展開,直至清明(古穀雨)才結束。南方在三月三,多以薄餅為祭,也叫春餅或潤餅,還一家人團坐吃薄餅,稱之為散福。少數民族中佘族的“三月三”是谷米節,谷米節是谷米的生日。在這天,就會獲得穀雨的澆灌而重新誕生幼苗,茁壯成長。在這一天,佘族家家戶戶都吃傳統的烏米飯,就是一種黑米飯,村前村後到處都飄蕩著這種飯的清香。溫州則在農曆三月三,祈求健康,多生貴子。廈門有石獅會,安徽繁昌接三姑娘,浙江麗水龍子廟會(跟龍和雨密切相關)、吉林永吉龍王祭,浙江海寧雙忠廟會,成都有拋童子會,在拋童子會上,誰搶到童子,誰就能生兒子,故搶到童子的人被視為幸運。在三月三,農村那種井的井口上,起早的話可以看到井口上鋪著一層似乎帶著薄泡泡的那種井花水,可以用來配藥方,也是用於很多求生子的藥方做藥引子,很多醫生也是在這一天取到這種水,回到家裡進行配藥。上巳節三月三,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還含有愛情節的成份。例如,黎族、苗族的這個傳統節日也稱“愛情節”,是青年男女定情的日子,是黎族苗族人民悼念祖先、慶賀新生、讚美生活和歌頌英雄、歌頌愛情的傳統佳節。年齡大的人都看過電影《劉三姐》,那就是三月三對歌節。農曆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一個隆重的唱歌、獻歌的節日。摘于熊春錦先生節氣講座《上巳•穀雨(清明)修身治事》,略有編輯。上巳節圖片由道德知音論壇網友原創,其餘圖片來自網路,僅用於公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