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成也青樓,敗也青樓,柳永你在他鄉還好嗎?

文/合眼看世界

1024年, 初秋, 陰雨連綿。

一個中年人, 漫步杭州街頭, 夏天剛剛過去, 稀稀落落的蟬鳴充滿了即將離世的悲涼。

秋風吹過, 路兩旁的梧桐樹葉紛紛落下, 他抬起頭, 細雨早已打濕了雙眼, 行人很少, 前路在迷霧之中。

多年後, 沒有記得這落魄街頭的中年老男人, 更多的人想到的是他寫的一首傷心的詩詞《寒蟬淒切》。

寒蟬淒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 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 千里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 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

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這個人是柳永, 這首詞寫於他第四次公務員考試落榜, 與情人謝玉英分別的時候。

37歲了, 已近不或之年, 他卻不知道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哪裡?

從第一次參加科舉, 至今已有15年之久。

15年了, 人生有多少了15年啊!

柳永清楚的記得, 第一次參加考試是1009年的春天。

那一年, 他剛剛結束為期6年的遊蕩生活, 原本他的計畫是, 在1003年就參加科舉, 那時他已經通過了省級的公務員考試, 但他的志向是進入京都, 入職大宋中央政府。

這一年, 他才17歲, 風華正茂, 第一次出遠門。

途經杭州, 他觀錢塘遊西湖, 天天鶯歌燕舞, 都市的繁華, 讓他忘記了自己的初衷。

人生得意須盡歡,

管它東南西北風。

柳永玩性大發, 沒想到, 這一玩就是6年。

在此期間, 有一件事, 讓他名噪一時。

孫何是當時的名人, 粉絲百萬眾。 史載此人十歲識音韻, 十五歲寫文章能引經據典, 十八歲中頭名狀元, 官至大宋中央秘書, 著作頗豐, 詞曲廣為流傳, 孺幼皆知。

此年, 孫何至杭州辦個人原創音樂專場, 門票極高, 非普通人能夠消費。

柳永自視清高, 思索良久, 隨寫詞一首《望海潮》。

東南形勝, 三吳都會, 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

風簾翠幕, 參差十萬人家。 雲樹繞堤沙, 怒濤卷霜雪,

天塹無涯。 市列珠璣, 戶盈羅綺, 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裡荷花。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釣叟蓮娃。 千騎擁高牙。 乘醉聽簫鼓,

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 歸去鳳池誇。

此詞一出, 柳永一夜成名, 大街小巷, 廣為傳誦, 堪比前幾年紅極一時的歌曲《小蘋果》。

僅憑此文, 柳永得以免費入場的名額, 並深得孫何青昧, 准允配同共遊西湖唱KTV。

事後, 第二年, 孫何英年早逝, 年僅44歲。

柳永深感人生之苦短, 玩心更盛, 在杭州玩膩了, 又到了蘇州, 不久又去了揚州, 這段時間可能是他此生最快樂的時光了。

1008年底, 柳永終於結束了遊蕩生活, 來到了汴京, 今河南開封, 大宋最大的首都。

1009年, 春, 柳永躊躇滿志, 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

無奈, 宋真宗趙恒自己找了個青樓女子劉娥, 卻看不起以寫流行歌曲出名的柳永。

柳永文章出眾, 卻意外落第, 他非常憤慨, 提筆寫下《鶴沖天》。

黃金榜上, 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 如何向。 未遂風雲便,

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 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 依約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 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 風流事, 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 忍把浮名, 換了淺斟低唱!

簡書發佈後, 當天即成為100萬+文章, 柳永立時名貫京城。

沒成想一語成讖, 柳永由此開始長達近30多年的漂泊生涯, 至死都未脫離”煙花巷柳文人“的標籤。

其實文章發佈後不久, 柳永就後悔了, 想將文章點為私藏, 已經來不及了。

第二天, 此文成為頭條暴文, 雖然有很多並沒有寫柳永的名子, 但他已是名聲在外。

趙恒原本只是想打打他的銳氣, 故意讓人沒有在黃榜上寫柳永的名子。

但當看到《鶴沖天》之後, 有人再提柳永時, 他說:“既然他要‘淺斟低唱’, 那就成全他吧!朕命他一生為青樓女子寫歌詞。

此後, 柳永果真墜入青樓, 專門為歌妓填詞, 且自稱“奉聖旨填詞柳三變”。

柳永現存的290多首詞作中, 近200首是為歌妓所寫。

如果說外人不知道世上有柳永, 在當時的青樓圈中, 他是所有歌妓的座上客, 許多歌妓為得柳永一詞, 甘願三年閉門謝客。

在《如魚水》中, 柳永再次強調的自己的人生取向:浮名利, 擬拚休。 是非莫掛心頭。 富貴豈由人, 時會高志須酬。 莫閒愁。 共綠蟻、紅粉相尤。 向繡幄, 醉倚芳姿睡。 算除此外何求。

由此, 外人都道柳三變是紅塵中人, 志在雲雨之間。

然, 熟悉柳永的人都知道, 他的心思並非在此, 他只不過在屢試不中, 鬱不得發, 借此消愁。

柳永在文章中雖一再的表達, 自己無心當官, 這輩子能”共綠蟻、紅粉相尤”, 此生足矣!

但事實上,他一生都未放棄參加科舉,高中榜首,從而實現升官發財的夢想。

不然,也就不會有後來第二次,第三次,仍至第四的參加公務員考試了。

半年前,那時他還在京都,雖然已經歷了三次的公務員考試失利,但他仍然對第四的考試充滿了信心。

如果第一次,是因為年少輕狂,初涉人世,不懂得人情世故。

第二次,意亂情迷,皇上還對《鶴沖天》的事,耿耿於懷。。

第三次,心情不好,再次發揮失常。

那麼這第四次考試,他實在想不出有什麼理由。

是因為剛換了皇帝,劉太后專政,還是自己真的是水準有限,命該如此落榜不中。

第四次科舉名落孫山,他傷心欲絕,跟隨他多年的名妓謝玉英沒有等到為她贖身的柳郎,等來的還是那個需要靠歌妓的贊助才能養活自己的柳七,她再也受不了這種沒有盡頭的生活,不辭而別。

等到柳永回到住處,家裡早已是人去樓空,沒有電視,沒有電腦,半導體都沒有,眼看著,“芳年壯歲,離多歡少”,前途一片茫然。

是夜,借酒消愁,柳永想起已離去的謝玉英,不由得暗然神傷。

《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所有曾經的甜蜜往事,頃刻之間,變成痛苦的回憶,此處,再無任何留戀之處。

柳永再次開始流浪,再次走進每個大城市的煙花柳巷,不這麼做,他又能做什麼呢?

五年後,1029年,柳永想結果流浪,隨返回京都。

然京都繁華依舊,卻物是人非,尋找謝玉英未果,當年的陳師師等人也早已嫁做他人婦,觸景生情,無限傷懷。

柳永辭別依依不捨前來送行的眾歌妓,離開京都,一路向西。

1033年,柳永行至陝西渭南,時至深秋,風雨當頭,自1024年至今,又是10年。

10年間,柳永僅靠為青樓歌妓寫歌曲為生,一直是非主流。

我想如果柳永生活在現在,就算他沒有當官,也早成為喬羽、閻肅那樣的國家級作曲大家,成為一等一的人物。

生不逢時,近50歲的柳永已不再是當年寫《望海潮》的少年,也不是一怒之下寫出《鶴沖天》的青年,而是兩鬢斑白,漸近暮年的老者。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無數次眼望故土,歸思難收,柳永感慨萬千,作《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景祐元年(1034年),劉太后駕崩,宋仁宗趙禎親政,擴大招生規模,對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柳永聞訊,即由鄂州趕赴京師,做最後的人生衝刺。

前途茫茫,等侍柳永的是另一段人生。

此生足矣!

但事實上,他一生都未放棄參加科舉,高中榜首,從而實現升官發財的夢想。

不然,也就不會有後來第二次,第三次,仍至第四的參加公務員考試了。

半年前,那時他還在京都,雖然已經歷了三次的公務員考試失利,但他仍然對第四的考試充滿了信心。

如果第一次,是因為年少輕狂,初涉人世,不懂得人情世故。

第二次,意亂情迷,皇上還對《鶴沖天》的事,耿耿於懷。。

第三次,心情不好,再次發揮失常。

那麼這第四次考試,他實在想不出有什麼理由。

是因為剛換了皇帝,劉太后專政,還是自己真的是水準有限,命該如此落榜不中。

第四次科舉名落孫山,他傷心欲絕,跟隨他多年的名妓謝玉英沒有等到為她贖身的柳郎,等來的還是那個需要靠歌妓的贊助才能養活自己的柳七,她再也受不了這種沒有盡頭的生活,不辭而別。

等到柳永回到住處,家裡早已是人去樓空,沒有電視,沒有電腦,半導體都沒有,眼看著,“芳年壯歲,離多歡少”,前途一片茫然。

是夜,借酒消愁,柳永想起已離去的謝玉英,不由得暗然神傷。

《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所有曾經的甜蜜往事,頃刻之間,變成痛苦的回憶,此處,再無任何留戀之處。

柳永再次開始流浪,再次走進每個大城市的煙花柳巷,不這麼做,他又能做什麼呢?

五年後,1029年,柳永想結果流浪,隨返回京都。

然京都繁華依舊,卻物是人非,尋找謝玉英未果,當年的陳師師等人也早已嫁做他人婦,觸景生情,無限傷懷。

柳永辭別依依不捨前來送行的眾歌妓,離開京都,一路向西。

1033年,柳永行至陝西渭南,時至深秋,風雨當頭,自1024年至今,又是10年。

10年間,柳永僅靠為青樓歌妓寫歌曲為生,一直是非主流。

我想如果柳永生活在現在,就算他沒有當官,也早成為喬羽、閻肅那樣的國家級作曲大家,成為一等一的人物。

生不逢時,近50歲的柳永已不再是當年寫《望海潮》的少年,也不是一怒之下寫出《鶴沖天》的青年,而是兩鬢斑白,漸近暮年的老者。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無數次眼望故土,歸思難收,柳永感慨萬千,作《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景祐元年(1034年),劉太后駕崩,宋仁宗趙禎親政,擴大招生規模,對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柳永聞訊,即由鄂州趕赴京師,做最後的人生衝刺。

前途茫茫,等侍柳永的是另一段人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