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戰國謀士之范雎》

秦孝公得一公孫鞅, 只十九年秦國便成為戰國時代的超級強國;秦昭王用一範雎, 敗魏潰楚, 最終奠定了秦滅六國的基礎。 一個人、一條計謀, 竟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命運, 改變歷史的走向!戰國時代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何戰國之多才邪?

范雎, 魏國人。 但魏國統治階層卻沒能發現這個大才, 一直埋沒于魏國宰相魏齊手下的一個低級官吏, 只希望能得到上司的賞識, 一步一步的往上爬。 即使這樣的生活, 魏國的統治階層也不樂意給, 一場冤獄差點把範雎折磨死, 卻也改變了他的命運!

範雎有一次隨魏使須賈出訪齊國, 齊王田法章(齊本是薑子牙的封國, 此時田姓早已取代姜姓成為齊王, 並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非常欣賞範雎的才幹, 希望他能留下來為齊國效力, 範雎不願背叛自己的祖國, 婉言謝絕了齊王。 但齊王還是送給他五十金和酒菜一席,

範雎謝絕了黃金只接受了酒席。 但上司須賈聽說之後, 既妒且怒, 便一口咬定範雎一定是向齊王洩漏了什麼機密才會受到這般禮遇的。 可以想像, 當一個無能的上司被自己的下屬蓋過風頭時的那種惱羞成怒…回國之後, 須賈即向魏齊陷害範雎, 身為宰相的魏齊充分顯示了昏庸、無賴以及人格的低下, 竟不分清紅皂白召集所有的賓客當眾拷問範雎。 當不能得到令他滿意的供詞時, 而拷打不止!肋骨被打斷, 牙齒也被打落, 直到範雎裝死騙過魏齊, 他才命人把範雎扔到廁所。 而最無恥的一幕也就在此時發生, 魏齊竟然命所有的官員和賓客輪流在範雎身上撒尿, 仿佛只有這樣才能與賣國賊劃清界線, 只有這樣才能表明自己對魏國的忠貞以及對賣國賊的痛恨… 先不說範雎是如何逃到秦國並當上宰相的,
這個故事還有下文:後來魏又派須賈出使秦國, 此時已身為秦相的范雎裝扮成流落在異國街頭的乞丐向須賈求食, 須賈對範雎仍活在世上大為驚鄂, 不過念在同僚舊友的情份上良心發現送給了他一件皮袍。 范雎告辭之後, 須賈發現事情的真相, 嚇的魂不附體, 袒胸光足匍伏來到宰相府跪到門前請罪。 範雎也依葫蘆畫瓢裝模作樣當著所有賓客的面對須賈說:汝固死矣, 不死, 獨念一袍之情耳!命他回去告訴魏王立即處斬魏齊, 否則秦國將攻打魏梁。 在祖國需要魏齊表示他的忠貞時, 他卻卑劣的選擇逃跑。 然而沒有一個國家願意為了這樣一個蠢人而開罪霸秦的相國!最後被迫自殺…魏國在戰國早期是最強大的,
但就是這樣的摧殘迫害人才, 使人才都跑向敵國。 像公孫鞅、吳起、孫臏、范雎、樂毅等都是魏國人, 其他國家得到一個這樣的人才足以稱霸諸侯, 而魏國竟一個都不能用… 這是後話, 現在的範雎還在廁所裡躺著呢。 等所有官員離去後, 範雎哀求並賄賂獄卒救他。 獄卒在奉命托他出去埋葬的時候, 悄悄把他送回了家。 後來又在王稽的幫助下逃到了秦國, 並被推薦給秦昭王。 範雎找工作很會推薦自己, 比如在投給秦昭王的那份簡歷上這樣解釋自己在魏不受重用的原因:臣聞昔者周有砥厄, 宋有結綠, 梁有懸黎, 楚有和璞, 此四寶者,
工之所失也, 而為天下名器。 然則聖王之所棄者, 獨不足以厚國家乎?再如希望自己能覲見秦王當面陳述自己的觀點時說:語之至者, 臣不敢載之於書;其淺者又不足為王聽也。 意者臣愚而不闔于王心耶?已其言臣者將賤而不足聽也(注意這句話)?非若是也, 則臣之志, 願少賜遊觀之間, 望見足下而入之。 這段話把推薦自己的人也扯上了:或許我的身份卑賤而頭腦愚頓不稱大王您的心, 但推薦我的人身份也卑賤不足使大王相信他嗎?這就使秦王不得不顧及推薦人的身份而更加重視他這個人才。 範雎的自我推銷取得了成功, 最後“王使人持車召之”。

也許是受過迫害太深的緣故,見了秦王之後範雎非常謹慎。“王三問而不對”,使召王心中充滿期待自然而然又十分重視,摒退左右,君臣二人才得以深入的交談。範雎解釋道:“羈旅之臣”“未知王心”,交疏而言深,臣恐“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誅於後。”很明顯這是一句明哲保身的話,但不免有點不英勇的味道。到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範雎的口才了,他能把這句話圓的非常巧妙且恰到好處:“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也就是說死我並不害怕,我所害怕的是天下才士看到我因向大王盡忠而身死,以致閉口裹足不願再來為秦國效力啊!這句話就太有水準了,我們也都明白這句話究竟有多大的真實,他範雎果真對秦國對秦王這樣忠誠嗎?但他把自己的存亡抬高到以後秦國能不能獲得人才效力這個高度上了。場面話都會說,問題你說出的場面話漂亮的同時它得有用!這一句無疑是一句非常漂亮且有用的場面話。要知道春秋戰國時代可以說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多少明點事理的君王都是寧願降低身份或受點兒委屈也不願意開罪人才謀士的啊,因得罪、迫害謀士而身死國亡的例子太多啦,上面的魏齊就是一例嘛!所以才有標題那句“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話嘛!

接下來範雎給昭王分析當前國內國際局勢,開始兜售自己的理論。理論這東西在有些人眼裡一文不值,而在有些人眼裡卻價值連城啊,毫無疑問,昭王是個識貨的人。范雎先指出秦國國內政令不暢、政局混亂的現狀“臣居山東,聞齊之內有田單,不聞其有王;聞秦之有太后、禳侯、涇陽、華陽亦不聞其有王。”言明加強君主集權、最高權力不可分割的為害及重要“臣恐後世之有秦國者非王之子孫也”。話說到這個份上昭王當然已經唯範雎是聽了,但如果僅僅憑以上這些範雎算不得戰國一流之縱橫家的。他在身前身後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名望,完全在於他為秦國制定的那高度智慧的國際戰略:遠交近攻!

可以說這四個字已經決定了秦滅六國的大勢!只要昭王以後的繼任者具有一般君主的才能秦滅六國都已是大勢所趨了!何況後來者當中還有一位雄才大略的贏政!此距始皇一統六國只有五十年,距孝公變法也只有五十年(昭王是孝公的重孫,是贏政的太祖,正是關鍵時間上的承上啟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戰略的偉大!

“遠交近攻”即是要秦國對於遠東三國齊、楚、燕要搞好關係;而對於與自己接壤的近東三國韓、趙、魏則斷然訴諸于武力。這個戰略之所以可怕,實際上是陷所有國家以孤立,以便強秦各個擊破!具體做法是:先秦善韓、魏,以威脅楚、趙。楚強則趙國必依附于強秦,趙強則楚亦必依附于秦!如此則齊必懼,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然後可攻取近鄰韓趙魏。“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久之則可蠶食天下…

在這種全新的外交戰略之下,秦國對近鄰韓趙魏展開了淩厲的攻勢!範雎不光在國際間的大站略上善於謀劃,具體到戰役戰術上亦有獨到之處。如瞅准攻打韓國之滎陽,一舉而使韓國短而為三,韓之上党要地暴露於外。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即發生在此背景之下。趙國六十萬軍隊,二十萬死於戰鬥,投降的四十萬全被坑殺!只釋放二百四十人回去傳佈這恐怖的消息!六十萬,趙國整整一代青年才俊!趙國從此沒落…遠交近攻的最高藝術效果變現在最東邊的齊國上,這個原來與秦國實力相當的大國足足有五十年,與秦國邦交極為敦睦!秦國一個個滅掉其他五國,而齊國一次次派使節前去祝賀,最後發現周圍只剩下自己了,但為時晚矣!

范雎在秦國官居宰相,被封為應侯。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後來的秦相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有這樣一句“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可作為對範雎最為中肯的評價!當然范雎不是聖人,他也是有污點的。如上文提到的指揮長平之戰的大秦名將白起,就是因為在伐趙的問題上意見不和而被絞殺的。我們在這裡談論的是他那無與倫比的謀略智慧,而這不是我們的重點…

也許是受過迫害太深的緣故,見了秦王之後範雎非常謹慎。“王三問而不對”,使召王心中充滿期待自然而然又十分重視,摒退左右,君臣二人才得以深入的交談。範雎解釋道:“羈旅之臣”“未知王心”,交疏而言深,臣恐“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誅於後。”很明顯這是一句明哲保身的話,但不免有點不英勇的味道。到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範雎的口才了,他能把這句話圓的非常巧妙且恰到好處:“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也就是說死我並不害怕,我所害怕的是天下才士看到我因向大王盡忠而身死,以致閉口裹足不願再來為秦國效力啊!這句話就太有水準了,我們也都明白這句話究竟有多大的真實,他範雎果真對秦國對秦王這樣忠誠嗎?但他把自己的存亡抬高到以後秦國能不能獲得人才效力這個高度上了。場面話都會說,問題你說出的場面話漂亮的同時它得有用!這一句無疑是一句非常漂亮且有用的場面話。要知道春秋戰國時代可以說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多少明點事理的君王都是寧願降低身份或受點兒委屈也不願意開罪人才謀士的啊,因得罪、迫害謀士而身死國亡的例子太多啦,上面的魏齊就是一例嘛!所以才有標題那句“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話嘛!

接下來範雎給昭王分析當前國內國際局勢,開始兜售自己的理論。理論這東西在有些人眼裡一文不值,而在有些人眼裡卻價值連城啊,毫無疑問,昭王是個識貨的人。范雎先指出秦國國內政令不暢、政局混亂的現狀“臣居山東,聞齊之內有田單,不聞其有王;聞秦之有太后、禳侯、涇陽、華陽亦不聞其有王。”言明加強君主集權、最高權力不可分割的為害及重要“臣恐後世之有秦國者非王之子孫也”。話說到這個份上昭王當然已經唯範雎是聽了,但如果僅僅憑以上這些範雎算不得戰國一流之縱橫家的。他在身前身後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名望,完全在於他為秦國制定的那高度智慧的國際戰略:遠交近攻!

可以說這四個字已經決定了秦滅六國的大勢!只要昭王以後的繼任者具有一般君主的才能秦滅六國都已是大勢所趨了!何況後來者當中還有一位雄才大略的贏政!此距始皇一統六國只有五十年,距孝公變法也只有五十年(昭王是孝公的重孫,是贏政的太祖,正是關鍵時間上的承上啟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戰略的偉大!

“遠交近攻”即是要秦國對於遠東三國齊、楚、燕要搞好關係;而對於與自己接壤的近東三國韓、趙、魏則斷然訴諸于武力。這個戰略之所以可怕,實際上是陷所有國家以孤立,以便強秦各個擊破!具體做法是:先秦善韓、魏,以威脅楚、趙。楚強則趙國必依附于強秦,趙強則楚亦必依附于秦!如此則齊必懼,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然後可攻取近鄰韓趙魏。“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久之則可蠶食天下…

在這種全新的外交戰略之下,秦國對近鄰韓趙魏展開了淩厲的攻勢!範雎不光在國際間的大站略上善於謀劃,具體到戰役戰術上亦有獨到之處。如瞅准攻打韓國之滎陽,一舉而使韓國短而為三,韓之上党要地暴露於外。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即發生在此背景之下。趙國六十萬軍隊,二十萬死於戰鬥,投降的四十萬全被坑殺!只釋放二百四十人回去傳佈這恐怖的消息!六十萬,趙國整整一代青年才俊!趙國從此沒落…遠交近攻的最高藝術效果變現在最東邊的齊國上,這個原來與秦國實力相當的大國足足有五十年,與秦國邦交極為敦睦!秦國一個個滅掉其他五國,而齊國一次次派使節前去祝賀,最後發現周圍只剩下自己了,但為時晚矣!

范雎在秦國官居宰相,被封為應侯。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後來的秦相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有這樣一句“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可作為對範雎最為中肯的評價!當然范雎不是聖人,他也是有污點的。如上文提到的指揮長平之戰的大秦名將白起,就是因為在伐趙的問題上意見不和而被絞殺的。我們在這裡談論的是他那無與倫比的謀略智慧,而這不是我們的重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