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現金貸救了互聯網金融

作者: 時曉傑

金評媒(https://www.jpm.cn)編者按:回到創業的反思, 現金貸的創業形式是否有效避免了互金初期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創業者的認知是否有提高?一個是創業者的能力是否有提升?

其實互聯網和金融從一開始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行業, 他們之間唯一的結合點是效率而不是資金。

2013年被稱之為互聯網金融的元年, 是因為他首次出現在了中央政府的工作報告中, 而且是以積極鼓勵的姿態出現的。 從13年到17年, 互聯網金融快速的經歷了從高潮到低谷再到重新起步的過程, 如果有一個詞來形容這個行業的創業者那就是--焦慮。 對政策落地不確定性的焦慮、對行業未來的焦慮、對不知道那個同行倒閉刺激監管收緊的焦慮等等不一而足。

新生事物的出現總是試圖以顛覆者的姿態奪取關注度, 以便給自己帶來資本也好, 品牌也好;這點在互金初起時期表現的尤為明顯,

各個80後甚至90後的年輕CEO臉上掛著自信的微笑, 嘴裡談的都是要顛覆傳統銀行云云。 。 。 但是縱觀P2P起步時資產類型的輪轉, 現在看來無疑有點諷刺。 嘴裡喊著顛覆傳統, 手裡幹著比傳統不能再傳統的事兒, 心裡喊著不要不要, 身體卻很誠實。

筆者嘗試以資深從業者的角度梳理P2P資產的輪換以及對這個輪換進行反思, 首先從創業者的認知來看, 早期的P2P創業者大多為互聯網從業者或者金融機構職級不是很高上升無望的相對失意者, 本身對金融的認識並不深刻, 一開始鮮有資深金融人士從體制內出來走這條路, 甚至資深人士對此行業大多抱有譏諷嘲笑之意, 筆者也曾碰到不少尷尬不已;其次從創業者的專業技能來看,

政策的滯後以及互聯網的便捷讓這些草根創業者瞬間有了吸取無數資金的通道, 但管理這些資金對這些創業者來說, 其實之前的經驗根本不足以提供支撐, 就好比初入武林的無名人士突然獲得無上內力但不知如何控制內力, 只能任他在體內肆意衝撞。 排除那些直接欺詐來說, 真正想做點事業的創業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依靠那一點點經驗去比貓畫虎, 簡言之就是去學習傳統金融的花錢方式, 歷史的包袱和互金的偏頗也因此蕩漾開來, 直到今天仍然不可卸下。

基於以上的兩點, 從13年開始幾乎每隔一年互金都會經歷一撥資產的輪換, 從13年的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的類資產證券化專案,

14、15年的房貸、車貸項目到16年的所謂各種場景分期項目再到17年的現金貸項目。 每一撥資產的輪換都是對上一撥開拓的自我否定和大出血, 無論是出於政策變動還是自身運營需要;這個輪換的過程中的從業者大多還是盲目的, 雖然不斷有更專業的金融人士被挖角到互金行業, 但本身不夠堅實的金融知識和從業經驗讓他們鮮有自信和能力去甄別資產類型的風險, 資產的不斷輪換本身就說明這個行業的從業者甚至這個行業的不成熟, 這期間倒掉的絕大部分平臺並非有意欺詐而是因為經驗不足導致的經營失敗, 無奈選擇跑路或者被迫崩盤。 這個裡面最大的問題就是背離了初心, 忽略了互聯網和金融兩個行業本身的特性。
以14、15年最為火爆的房貸來說, 由於從業者對自身金融知識的不自信, 很少有從業者上來就去做信貸的, 做房貸還可以和投資人解釋我們有抵押, 但做信貸幾乎是毫無解釋之策, 而大量的資金趴在賬上就是成本, 這也促使大批平臺去競爭有抵押的房貸和車貸。 此時的問題就出現了, 互聯網金融就變成了金融, 而且是傳統的金融, 因為除了資金的募集從銀行櫃檯變成了app, 放款的速度從兩周變成了兩天之外, 傳統房抵貸所經歷的步驟不僅沒有減少, 反而因為互金不上征信變得更為複雜了, 而且競爭對手變成了直接面對傳統銀行, 這無疑是給自己找了一個無比龐大的對手和招致更快的監管, 從而也讓整個監管紅利時間縮短的更快。這和互金從美國引入中國的初心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背離,但是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創業者顯然已經沒有任何回頭路和選擇了,後退是如何清盤?前進是要和傳統金融機構打仗,可謂進退兩難。而且要面臨大量的價格戰,從而降低利潤甚至賠本也有可能誘發平臺兌付危機。而這些惡性競爭也讓互金公司陷入了無法盈利,靠燒錢的泥潭無法自拔,從此背上了債務的包袱。

問題來了,互聯網金融引入的初心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不想透了,還會有更多的坑等著從業者,而想清楚這個問題,除了參考美國的經驗之外,我們還要深入思考互聯網和金融兩個行業不同的特性帶來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應該加強正面,躲避負面才能讓這個行業健康持久的發展。互聯網有幾個顯著的特性就是追求速度、規模,希望使用的人越多越好,而金融的特性追求穩定、低風險。先從負面來看其實兩個行業本身是相悖的,強行捏在一起一個是國家提倡金融改革,希望以此為突破口,另一個是從業者亂造概念引起資本關注,其實國外只有一個Fintech,金融科技的概念,沒有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當兩者初次相遇的時候就像初戀,如膠似漆,但本質的東西並沒有變,隨著時間的發展,兩者特性就會逐漸暴露甚至最後互相撕扯,從而讓互金這個行業內在發生極大的風險,就是速度和穩定,規模和風險的對沖,從業者到底選哪個?團隊內部就會發生爭執,保守的都選後者,激進的都選前者,取決於CEO什麼出身。

那是不是兩者的特性就不能帶來任何正面的影響?其實不然,什麼是最正面的影響,筆者認為就是—效率。互聯網本身講究效率,而傳統金融業的確需要提升效率,這是被人們日常詬病最多的地方。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引入的初心之一就是用互聯網技術來提升金融的效率,而不是用互聯網的概念去吸收資金然後去做傳統金融做的事兒。大多數從業者由於金融經驗的缺乏和認知的不足都栽倒在了這一點上。這也和最初國家希望的由互聯網技術來促進金融改革的初衷產生了嚴重背離。

從金融的維度,站著普通人的視角上分析,什麼是效率的提升?理財不需要到櫃檯,只需要一個app算不算效率提升?當然算,但傳統銀行也都做到了,因為他相對簡單,互金的確加快了銀行做這個動作的速度;借款不需要到櫃檯,不需要填寫一大堆得紙質材料算不算提升效率?當然算,而且是最需要提升效率的,銀行對存款大多笑臉相迎,對借款大多如審犯人一般的眼神。改善借款的效率,尤其是改善傳統銀行覆蓋不到的人群的借款效率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這就給互聯網提升金融效率這個事兒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會:尤其是給那些銀行覆蓋不到的人群提供借款機會、提升借款效率,現金貸由此浮出水面。

但提供借款機會、提升借款效率有四個問題,第一誰來做?第二什麼時間做?第三怎麼做?第四個技術成不成熟?早期的互金從業者能不能幹?那先來回答這四個問題,第一個可以回答自己幹,挖人幹,即便如此,對老的從業者來說仍然有個經驗的局限,第二個可以回答17年開始幹,第三個問題最難回答也最嚴重,因為他有太多的前置條件,比如歷史債權怎麼解決?抽貸會抽死原來的借款人,有可能引發兌付危機,那只能去打新增資金的主意,但新增量資金要給投資人解釋清楚我們怎麼做到和抵押貸一樣的安全?否則投資人不認可依然沒有用;做新生意如果收縮老資產,團隊怎麼辦?老的資產類型不賺錢,新的業務沒有成形,沒有新的故事講也拿不來新的融資,沒法開展業務啊。這些都是現實的問題擺在桌面上。第四個,智慧手機的發展以及大資料的發展給現金貸的發展提供極其豐厚的土壤。四個問題卡在了第三個,能否解決這個問題成了新舊互金的分水嶺。而第三個問題也讓老牌P2P背上了沉重的合規包袱,疲于應付此類事情而無法顧及新業務的開動。

創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早期的互金從業者大多成為了行業試錯的先烈,尤其是資產類型的輪換,讓很多從業者重傷甚至失血而死,沒有看到明天的太陽。老牌的P2P由於政策的影響,目前看來已經幾乎不可能走向資本市場了,但是一批沒有歷史包袱輕裝上陣的互金2.0的新秀攜以大資料為基礎的現金貸橫空出世相對完美的契合了互聯網和金融的特性,速度快、規模大、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收益高而且接待人群相對穩定。最主要的是他覆蓋的人群原本銀行就不要,而且一個app可以搞定所有的借款步驟,極大的方便了這類人群獲取借款。可以說現金貸是在當前的限額要求以及個人社會信用情況下一個對互聯網金融最適合的一個狀態,達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對匹配。

當然現金貸本身也有致命的缺點,就是利用高利率掩蓋高風險。系統性風險總是伴隨左右,當然P2P本身也有極大的系統性風險就是國家以極高的門檻限制准入,讓大批量的平臺因為資質不夠只能選擇倒閉或者合理清盤。現金貸亦是如此,政策的收緊甚至利率的調整都可能導致大批量的借款人賴帳。但即便如此現金貸仍然以超高的淨利潤率迅速讓一批垂暮的P2P死而復生,反而後來居上,從網貸之家今年的top100平臺變化即可看出來。17年P2P平臺若不配置現金貸產品簡直就不好意思出來見同行了。

回到創業的反思,現金貸的創業形式是否有效避免了互金初期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創業者的認知是否有提高?一個是創業者的能力是否有提升?現金貸從業者大多是新進入者,而且是資深行業人士創業居多,對金融的認識遠非當初P2P的從業者所能比,前一陣一篇互金第一黑幫的文章就可見一斑。他們大多不直接使用散戶的資金,沒有歷史包袱和針對P2P的合規壓力。沒有包袱也就沒有早期互金從業者的第三個問題,可以輕鬆上陣。也就是兩點優勢:一是專業人士,二是沒有歷史債務。從能力的角度來看,由於大多為專業出身,所以原本對行業的能力都已經具備。從最近準備上市的企業可以看出來,老牌P2P幾乎無望,而能從現金貸脫穎而出的也大多為國外或者傳統銀行的資深人士出來創業。原本就有很強的技術能力和資金對接資源。在這個新的故事中,P2P又一次充當了墊腳石的角色,產品沒有資料的時候使用P2P的高利息資金,產品一旦有了資料就立刻使用中小銀行等低成本的資金。現金貸救了互聯網金融似乎又沒有P2P什麼事兒了。

總結成一段話就是,互聯網和金融的結合點不是資金,而是效率的提升,能做到這點的還是要靠專業的人才。草根跟風趨勢創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抓住趨勢的要點,找專業的人來做才能抓住趨勢,取得成功。

從而也讓整個監管紅利時間縮短的更快。這和互金從美國引入中國的初心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背離,但是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創業者顯然已經沒有任何回頭路和選擇了,後退是如何清盤?前進是要和傳統金融機構打仗,可謂進退兩難。而且要面臨大量的價格戰,從而降低利潤甚至賠本也有可能誘發平臺兌付危機。而這些惡性競爭也讓互金公司陷入了無法盈利,靠燒錢的泥潭無法自拔,從此背上了債務的包袱。

問題來了,互聯網金融引入的初心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不想透了,還會有更多的坑等著從業者,而想清楚這個問題,除了參考美國的經驗之外,我們還要深入思考互聯網和金融兩個行業不同的特性帶來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應該加強正面,躲避負面才能讓這個行業健康持久的發展。互聯網有幾個顯著的特性就是追求速度、規模,希望使用的人越多越好,而金融的特性追求穩定、低風險。先從負面來看其實兩個行業本身是相悖的,強行捏在一起一個是國家提倡金融改革,希望以此為突破口,另一個是從業者亂造概念引起資本關注,其實國外只有一個Fintech,金融科技的概念,沒有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當兩者初次相遇的時候就像初戀,如膠似漆,但本質的東西並沒有變,隨著時間的發展,兩者特性就會逐漸暴露甚至最後互相撕扯,從而讓互金這個行業內在發生極大的風險,就是速度和穩定,規模和風險的對沖,從業者到底選哪個?團隊內部就會發生爭執,保守的都選後者,激進的都選前者,取決於CEO什麼出身。

那是不是兩者的特性就不能帶來任何正面的影響?其實不然,什麼是最正面的影響,筆者認為就是—效率。互聯網本身講究效率,而傳統金融業的確需要提升效率,這是被人們日常詬病最多的地方。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引入的初心之一就是用互聯網技術來提升金融的效率,而不是用互聯網的概念去吸收資金然後去做傳統金融做的事兒。大多數從業者由於金融經驗的缺乏和認知的不足都栽倒在了這一點上。這也和最初國家希望的由互聯網技術來促進金融改革的初衷產生了嚴重背離。

從金融的維度,站著普通人的視角上分析,什麼是效率的提升?理財不需要到櫃檯,只需要一個app算不算效率提升?當然算,但傳統銀行也都做到了,因為他相對簡單,互金的確加快了銀行做這個動作的速度;借款不需要到櫃檯,不需要填寫一大堆得紙質材料算不算提升效率?當然算,而且是最需要提升效率的,銀行對存款大多笑臉相迎,對借款大多如審犯人一般的眼神。改善借款的效率,尤其是改善傳統銀行覆蓋不到的人群的借款效率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這就給互聯網提升金融效率這個事兒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會:尤其是給那些銀行覆蓋不到的人群提供借款機會、提升借款效率,現金貸由此浮出水面。

但提供借款機會、提升借款效率有四個問題,第一誰來做?第二什麼時間做?第三怎麼做?第四個技術成不成熟?早期的互金從業者能不能幹?那先來回答這四個問題,第一個可以回答自己幹,挖人幹,即便如此,對老的從業者來說仍然有個經驗的局限,第二個可以回答17年開始幹,第三個問題最難回答也最嚴重,因為他有太多的前置條件,比如歷史債權怎麼解決?抽貸會抽死原來的借款人,有可能引發兌付危機,那只能去打新增資金的主意,但新增量資金要給投資人解釋清楚我們怎麼做到和抵押貸一樣的安全?否則投資人不認可依然沒有用;做新生意如果收縮老資產,團隊怎麼辦?老的資產類型不賺錢,新的業務沒有成形,沒有新的故事講也拿不來新的融資,沒法開展業務啊。這些都是現實的問題擺在桌面上。第四個,智慧手機的發展以及大資料的發展給現金貸的發展提供極其豐厚的土壤。四個問題卡在了第三個,能否解決這個問題成了新舊互金的分水嶺。而第三個問題也讓老牌P2P背上了沉重的合規包袱,疲于應付此類事情而無法顧及新業務的開動。

創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早期的互金從業者大多成為了行業試錯的先烈,尤其是資產類型的輪換,讓很多從業者重傷甚至失血而死,沒有看到明天的太陽。老牌的P2P由於政策的影響,目前看來已經幾乎不可能走向資本市場了,但是一批沒有歷史包袱輕裝上陣的互金2.0的新秀攜以大資料為基礎的現金貸橫空出世相對完美的契合了互聯網和金融的特性,速度快、規模大、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收益高而且接待人群相對穩定。最主要的是他覆蓋的人群原本銀行就不要,而且一個app可以搞定所有的借款步驟,極大的方便了這類人群獲取借款。可以說現金貸是在當前的限額要求以及個人社會信用情況下一個對互聯網金融最適合的一個狀態,達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對匹配。

當然現金貸本身也有致命的缺點,就是利用高利率掩蓋高風險。系統性風險總是伴隨左右,當然P2P本身也有極大的系統性風險就是國家以極高的門檻限制准入,讓大批量的平臺因為資質不夠只能選擇倒閉或者合理清盤。現金貸亦是如此,政策的收緊甚至利率的調整都可能導致大批量的借款人賴帳。但即便如此現金貸仍然以超高的淨利潤率迅速讓一批垂暮的P2P死而復生,反而後來居上,從網貸之家今年的top100平臺變化即可看出來。17年P2P平臺若不配置現金貸產品簡直就不好意思出來見同行了。

回到創業的反思,現金貸的創業形式是否有效避免了互金初期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創業者的認知是否有提高?一個是創業者的能力是否有提升?現金貸從業者大多是新進入者,而且是資深行業人士創業居多,對金融的認識遠非當初P2P的從業者所能比,前一陣一篇互金第一黑幫的文章就可見一斑。他們大多不直接使用散戶的資金,沒有歷史包袱和針對P2P的合規壓力。沒有包袱也就沒有早期互金從業者的第三個問題,可以輕鬆上陣。也就是兩點優勢:一是專業人士,二是沒有歷史債務。從能力的角度來看,由於大多為專業出身,所以原本對行業的能力都已經具備。從最近準備上市的企業可以看出來,老牌P2P幾乎無望,而能從現金貸脫穎而出的也大多為國外或者傳統銀行的資深人士出來創業。原本就有很強的技術能力和資金對接資源。在這個新的故事中,P2P又一次充當了墊腳石的角色,產品沒有資料的時候使用P2P的高利息資金,產品一旦有了資料就立刻使用中小銀行等低成本的資金。現金貸救了互聯網金融似乎又沒有P2P什麼事兒了。

總結成一段話就是,互聯網和金融的結合點不是資金,而是效率的提升,能做到這點的還是要靠專業的人才。草根跟風趨勢創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抓住趨勢的要點,找專業的人來做才能抓住趨勢,取得成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