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財神在民間有著怎樣的影響力?比干和範蠡為何都能成為文財神

神話的大千世界63:文財神比干和范蠡

俗話說“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 對財富的追求是人類永恆不變的話題。 人們追求和嚮往美滿富裕的生活, 一般說來普通民眾的幸福程度與財富多寡是息息相關的。 於是崇拜財神、希望財神保佑自己發財, 是民間的普遍心理。 這種心理和追求, 充分反映在舊曆新年“迎財神”和“祭財神”等重要民俗活動中。

民間流傳的財神像

舊年新年是我國民間最為重大的節日, 許多地方尤其是北方的除夕之夜有一項很重要的民俗活動, 即是接財神。 人們吃罷餃子(又稱“餛飩”, 有些地方認為這是“財神爺給的元寶”), 徹夜不眠, 等待著接財神。 至今仍有許多地方有人“送財神”的, 其實是叫買印刷粗糙財神像的小販。 他們低價買來財神像, 走街串巷, 挨門挨戶地叫賣。 即便戶主不願意, 也要客客氣氣地將“財神”接進來。

到了初二, 人們還要祭財神,

祭品多用活鯉魚和羊肉, 取“魚”“羊”之合, 乃為“鮮”意, 希望新財神降臨, 新年發“鮮”財。 午飯要吃餛飩, 俗稱“元寶湯”。 這天, 北京廣安門外財神廟開廟, 屆時人山人海, 香火鼎盛。 廟中有許多紙制元寶, 買幾個元寶帶回, 即說成是向財神爺“借”到了元寶, 這年准會大發利市。

從這些習俗, 可以看得出來, 財神在民間的地位之高。

民間年畫中, 有一類文財神題材, 畫中財神為文官裝扮, 頭戴宰相紗帽, 五綹長須, 手捧如意, 身著蟒袍, 足蹬元寶。 文財神的打扮與天官很是相似, 最大的區別是, 天官神態慈祥, 笑容滿面;而文財神有一種面目嚴肅, 臉龐清臒的神像, 據說這就是比干。

比干向紂王勸諫, 卻慘遭挖心

說起比干, 讀過《封神演義》的作者都不會陌生, 他是殷商王室成員, 是商紂王的叔父。 他為人耿直正信, 比干見紂王荒淫無度, 暴虐無道, 十分的擔憂, 於是他時常進諫。 紂王不僅聽不進去, 反而越來越討厭他。 而狐狸精化成的妲已也在一旁添油加醋。 有一次比干強諫, 紂王大怒, 道:“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

今天我倒要看看是不是這樣!”說完就叫人當場把比干開了膛, 將他的心給挖了出來。 這事在史書也有記載, 見於《史記·殷本紀》。

比干是我國上古時期的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大忠臣, 後世一直對他十分的尊崇。 民間將其奉為財神, 是因為他心地純正、正直無私。 民間將一些歷史人物奉為具有某種功能的神明, 有時並不一定與其生平和身份有著必然聯繫, 如有些地方把嶽飛奉為土地神, 把顏真卿奉為判官, 多少有些不倫不類。

比干之所以能成為財神, 並非他本人是個大富豪。 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 比干怒視紂王, 自己將心摘下, 扔於地上。 然後他走出王宮, 來到了民間, 廣散財寶。 他雖沒了心, 但因吃了薑子牙送給他的靈丹妙藥,

所以並沒有死去。 因為他沒有了心, 所以也就無偏無向, 辦事公道, 所以深受人們愛戴和稱讚。 當時, 在比干手下做買賣者, 都沒有心眼兒, 大家公平交易, 誰也不會坑騙誰。 自古道“無奸不商”, 有著比干這樣的童叟無欺的正派君子來做財神, 當然也是人人敬服了。

除了比干, 民間還供奉另一位文財神, 他就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大夫范蠡。 據《吳越春秋》記載, 他本是越王勾踐手下的大臣, 范蠡足智多謀, 在勾踐兵敗為奴之時依然不離不棄, 為勾踐最終臥薪嚐膽、滅掉吳國立下了大功。 但勾踐功成之時, 範蠡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臨走之時, 他還寫信給自己的好友文種, 說“高鳥已盡, 良弓將藏;狡兔已盡, 良犬就烹。 夫越王為人, 長勁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子若不去,將害於子。”這即是成語“鳥盡弓藏”和“兔死狗烹”的來歷,後來西漢初年的大將軍韓信對劉邦說過同樣的話。

只可惜文種自恃功高蓋世,不信勾踐會加害於他,終於被勾踐逼迫自殺。

范蠡在哀歎文種命運之餘,逃出了是非之地。傳說他來到了齊國,在那裡經營農業和商業,大發其財。“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他三次發財,又三次散盡錢財分給自己的窮朋友和遠房親戚。最後他積聚了一大筆財,在陶邑定居下來,自號“陶朱公”。還有一種說法,為了躲避勾踐的陷害,他逃了出來,故改姓“陶(逃)”;他曾任高官,常穿紅衣,故名“朱”;他曾經位高權重,故又稱“公”。范蠡能助勾踐成就大業,也能發家致富,不管散盡幾次家財都能東山再起,這樣的人自然是人們心中的偶像,所以將其奉為文財神,也算是名正言順和理所當然的了。

範蠡像,因為他善於經商致富而被人奉為財神

除了文財神,民間還有一類財神,與比干和範蠡的形象完全不同,人們稱他們為“武財神”。關於武財神的來歷,筆者將在以後的文章中給大家介紹。

長勁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子若不去,將害於子。”這即是成語“鳥盡弓藏”和“兔死狗烹”的來歷,後來西漢初年的大將軍韓信對劉邦說過同樣的話。

只可惜文種自恃功高蓋世,不信勾踐會加害於他,終於被勾踐逼迫自殺。

范蠡在哀歎文種命運之餘,逃出了是非之地。傳說他來到了齊國,在那裡經營農業和商業,大發其財。“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他三次發財,又三次散盡錢財分給自己的窮朋友和遠房親戚。最後他積聚了一大筆財,在陶邑定居下來,自號“陶朱公”。還有一種說法,為了躲避勾踐的陷害,他逃了出來,故改姓“陶(逃)”;他曾任高官,常穿紅衣,故名“朱”;他曾經位高權重,故又稱“公”。范蠡能助勾踐成就大業,也能發家致富,不管散盡幾次家財都能東山再起,這樣的人自然是人們心中的偶像,所以將其奉為文財神,也算是名正言順和理所當然的了。

範蠡像,因為他善於經商致富而被人奉為財神

除了文財神,民間還有一類財神,與比干和範蠡的形象完全不同,人們稱他們為“武財神”。關於武財神的來歷,筆者將在以後的文章中給大家介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