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週末|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在中國影響巨大, 至今中學課程標準還把這兩部小說列為課外推薦書目。 “雙典”為何長期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從整體價值而言, 這兩部小說是否仍然值得肯定?我們應當怎樣看待古典小說中的時代局限和消極面?評價古代作品應當採取什麼標準?

劉再複先生寫過一本《雙典批判》, 是批判《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 此書韓文版出版後, 他曾接受《朝鮮週刊》記者李東勳的採訪。 內容也是《雙典批判》的主要觀點, 供大家參考。

(1)您對《三國演義》持批評的態度, 請問那是出於什麼原因讓您有這樣的評價?您對《水滸傳》的批評又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答:我對這兩部文學經典進行批評, 有多種原因。 這裡有自救的原因, 也有“救孩子”的原因;有理念的原因, 也有情感的原因。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愛”的情感原因。 因為我愛自己的祖國, 所以不願意看到這兩部作品繼續毒害中國的世道人心。

一百年前, 我國的偉大啟蒙家梁啟超先生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一文中就指出, 中國群治腐敗之總根源, 有一源便是來自小說。 他說:“吾中國人江湖盜賊之思想, 何自來乎?小說也;吾中國人妖巫狐鬼之思想, 何自來乎?小說也。 ……小說之力直接間接以毒人如此其甚也。 ”(參見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之三第十二頁至十五頁, 臺北新興書局, 民國四十六年再版本)

梁啟超所指的小說便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 這些小說害人之深, “毒人”之甚, 梁啟超是看到了, 可惜一百年來的中國人仍然沒有看到, 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乃至今天, 中國人仍然不理會、不重視梁啟超的警告, 仍然用電影、電視劇、連環畫等各種形式廣泛傳播“江湖盜賊思想”, 廣大青少年仍然以《三國》、《水滸》中的英雄為榜樣。 這兩部小說對中國世道人心的影響超過一千部、一萬部理論著作。 它不僅影響中國人的“意識”層面, 而且影響到“潛意識”層面, 正在造成中華民族新的文化性格。 現在中國到處都是三國中人和水滸中人。 面對這種狀況, 我不能不像梁啟超那樣, 用最大的力度, 再敲一次警鐘, 再發一次大忠告。

中華民族的原形文化非常偉大, 又非常單純。 例如《山海經》中的女媧、精衛、誇父等都是不知計較、不知得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 後來, 中國文化不斷產生變形變質, 變到明代所產生的《三國演義》, 這部小說便成了中國的心機、心術、詭術、陰謀的大全。 三國時代對立的各方, 表面上是軍事力量的較量, 實際上是偽裝術、欺騙術的較量, 誰最會偽裝、最會欺騙, 誰的成功率就最高。 中國民間有一句警語:“少不讀水滸, 老不看三國”, 因為愈是看《三國演義》, 就愈長心機心術, 心理就愈來愈變態, 變到極端, 人就變成“妖”, 就不走正道而走歪門邪道。 許多老人變得極圓滑、極世故, 喪失所有的天真與誠實, 完全不像人樣, 就因為心裡充塞著《三國演義》的那一套生存密碼。

《水滸傳》對於青少年的危害更是無比巨大。 《水滸傳》崇尚的是暴力, 是殺戮, 是造反。 這部小說的主題是“造反有理”。 我並不是說造反都沒理, 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 他造龍王和玉皇大帝的反還是有一定道理, 特別是他在取經過程中造“妖魔鬼怪”的反更有道理。

但孫悟空的造反有唐僧緊箍咒的制約, 不濫殺無辜, 有道德倫理規範。 而《水滸傳》的“造反有理”則遵循這麼一個公式, 即“凡是造反使用什麼手段都合理”。 在“替天行道”旗號下, 只要是“造反”, 那麼, 濫殺無辜、濫殺孩子、濫殺女子、吃人肉、剝人皮, 一切均屬“天經地義”。 為了逼朱同上山入夥, 吳用就指使李逵把四歲的嬰兒(小衙內)砍成兩半, 為了逼盧俊義上山, 起義隊伍甚至進行“屠城”, 這一切也天經地義。 水滸英雄標榜“替天行道”的偉大革命目的, 可是, 天底下哪能用血腥的黑暗手段去達到光明偉大的目的?我在《雙典批判》中表明, 我不相信使用卑鄙的手段可以抵達崇高的目的。 我還表明:手段比目的更重要, 手段高於目的,大於目的。甘地、托爾斯泰之所以強調“非暴力”手段,便是他們認識到手段最重要,只有文明的手段才能抵達文明的目的。

(2)您可以說說《三國演義》中哪個人物是您不欣賞的嗎?原因是什麼呢?

答:《三國演義》中的兩個主要人物,曹操與劉備,我都不喜歡。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我喜歡;但文學中(《三國演義》)的曹操我不喜歡。這個人物被《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寫成一個“黑心人物”,心太黑了。心太黑,便心狠手辣,極端自私,宣稱寧可我負天下人而不讓天下人負我。而高尚的心正的人,其做人的原則正好與此相反,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他做人的原則是不計較天下人怎麼對待我,重要的是我怎樣對待天下人。他的姨娘(趙姨娘)老是要加害他,但他從不說趙姨娘一句壞話。賈寶玉對待父親、弟弟賈環也是這種寧讓他人負我,我不負他人的態度。曹操殺王垕、殺楊修、殺禰衡、殺呂伯奢一家,都是謀殺,既不講“情”,也不講“理”,只講“利益”。

我更不喜歡劉備。在《三國演義》中,他是最善於偽裝的人,在“煮酒論英雄”時,連曹操也被他騙了。如果曹操的權術屬於“法術”,劉備的權術則屬於“儒術”,表面上講“仁義”,實際上則不仁不義,他騙劉璋奪四川,說的是“兄弟之情”,做的則是謀取江山。虛偽,是腐蝕人性最可怕的毒藥。

(3)您可以再說一個《水滸傳》中您比較不喜歡哪一個人物麼?理由又是什麼呢?

答:我最不喜歡李逵,因為他太嗜殺。這位“英雄”身上有兩個大特色:一是嗜殺;二是仇恨女性。魯迅先生早就批評他不分“青紅皂白,排頭砍去”。尤其讓我最不能忍受的是他以濫殺為樂,殺人時有一種“快感”,就像剁豬肉一樣,有剁人肉的快感。他在狄公莊抓到那一對戀愛中的青年男女後,就把他們抓來剁碎,在斧頭一上一下中得到最大的快樂。這是人類中的怪物,遠離人性的怪物。不幸的是,我的同胞至今還有許多人把他視為英雄。當李逵用大斧頭把小衙內這個四歲的嬰兒砍成兩半的時候,如果想到這嬰兒可能是自己的孩子,你能喜歡李逵嗎?但許多人想到,這是官員的兒子,是階級敵人的兒子,所以就歌頌李逵、崇拜李逵了。

(4)您知道韓國人甚至比中國人更喜歡《三國演義》這樣的故事嗎?您是怎麼看的呢?

答:我完全不知道韓國人如此喜歡《三國演義》,你的這一資訊讓我感到驚訝。魯迅很早就說過,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因為中國是一個三國氣與水滸氣很重的國家。也就是說,中國人喜歡《三國演義》、《水滸傳》,有其國民性的基礎。如果韓國人喜歡《三國演義》,那就是說,韓國也是“三國氣”很重的國家。所謂“三國氣”,是指“三國”似的“國民文化心理”。國民的潛意識裡對權術、心術、詭術失去警惕性和批判能力,對“偽裝”、“面具”這一套危害人性、腐蝕人性的壞東西失去反感和噁心感,就抵禦不了《三國演義》。如果韓國人能反省一下為什麼喜歡《三國演義》,那麼,這種“反省”,便是對天真天籟的召喚,便是“真誠”、“誠實”等優秀品格的重新覺醒。

(5)您在《紅樓夢》上的研究可謂是專家了,所以您的‘紅學’派思想是您批評《三國》和《水滸》的原因麼?

答:我的確非常喜愛《紅樓夢》,但即使沒有閱讀《紅樓夢》,我也會批評《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因為從少年時代開始,我從內心深處就討厭權術、陰謀和“暴力”。我覺得《三國演義》與《水滸傳》是我靈魂感到恐懼的根源,一想到這兩部小說中的情節與人物,內心就顫抖。在某段歲月,我天天聽到“造反有理”的呼喊,也天天看到“語言暴力”(大字報,大批判)和“暴力語言”,更是充滿批判《水滸傳》的激情與衝動。出國之後,我進入第二人生,在新的人生中我的心靈更是作“反向努力”,即不是走向功名、權力與財富,而是返回嬰兒狀態、赤子狀態,這種反向意識與《三國演義》的整體意識格格不入,我覺得,離《三國演義》愈遠,便愈是靠近單純的嬰兒狀態。老子所說的“複歸於樸”、“複歸於嬰兒”,對我來說,就是要朝著與“三國”的相反方向走。我甚至覺得,學校教育孩子該怎樣做人時(道德教育),應當告訴孩子們:千萬不可做曹操、劉備那一種“三國中人”。

我批評《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起因不是《紅樓夢》,但我確實常常把《紅樓夢》作為鏡子、作為參照系來看《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紅樓夢》高舉的是心靈的火炬,其主人公賈寶玉具有一顆最純粹的赤子之心。整部《紅樓夢》是王陽明之後最偉大的“心學”,但它不是思辨性心學,而是意象性心學。賈寶玉的生命特點,是完全沒有“三國”中那種心術與心計,他很傻,完全不知道算計,不知道得失,不知道嫉妒與仇恨等。離賈寶玉愈近,就會離劉備、曹操等愈遠。我們的心靈方向,是朝著賈寶玉走,還是朝著劉備、曹操那裡走,是根本不同的選擇。

手段高於目的,大於目的。甘地、托爾斯泰之所以強調“非暴力”手段,便是他們認識到手段最重要,只有文明的手段才能抵達文明的目的。

(2)您可以說說《三國演義》中哪個人物是您不欣賞的嗎?原因是什麼呢?

答:《三國演義》中的兩個主要人物,曹操與劉備,我都不喜歡。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我喜歡;但文學中(《三國演義》)的曹操我不喜歡。這個人物被《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寫成一個“黑心人物”,心太黑了。心太黑,便心狠手辣,極端自私,宣稱寧可我負天下人而不讓天下人負我。而高尚的心正的人,其做人的原則正好與此相反,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他做人的原則是不計較天下人怎麼對待我,重要的是我怎樣對待天下人。他的姨娘(趙姨娘)老是要加害他,但他從不說趙姨娘一句壞話。賈寶玉對待父親、弟弟賈環也是這種寧讓他人負我,我不負他人的態度。曹操殺王垕、殺楊修、殺禰衡、殺呂伯奢一家,都是謀殺,既不講“情”,也不講“理”,只講“利益”。

我更不喜歡劉備。在《三國演義》中,他是最善於偽裝的人,在“煮酒論英雄”時,連曹操也被他騙了。如果曹操的權術屬於“法術”,劉備的權術則屬於“儒術”,表面上講“仁義”,實際上則不仁不義,他騙劉璋奪四川,說的是“兄弟之情”,做的則是謀取江山。虛偽,是腐蝕人性最可怕的毒藥。

(3)您可以再說一個《水滸傳》中您比較不喜歡哪一個人物麼?理由又是什麼呢?

答:我最不喜歡李逵,因為他太嗜殺。這位“英雄”身上有兩個大特色:一是嗜殺;二是仇恨女性。魯迅先生早就批評他不分“青紅皂白,排頭砍去”。尤其讓我最不能忍受的是他以濫殺為樂,殺人時有一種“快感”,就像剁豬肉一樣,有剁人肉的快感。他在狄公莊抓到那一對戀愛中的青年男女後,就把他們抓來剁碎,在斧頭一上一下中得到最大的快樂。這是人類中的怪物,遠離人性的怪物。不幸的是,我的同胞至今還有許多人把他視為英雄。當李逵用大斧頭把小衙內這個四歲的嬰兒砍成兩半的時候,如果想到這嬰兒可能是自己的孩子,你能喜歡李逵嗎?但許多人想到,這是官員的兒子,是階級敵人的兒子,所以就歌頌李逵、崇拜李逵了。

(4)您知道韓國人甚至比中國人更喜歡《三國演義》這樣的故事嗎?您是怎麼看的呢?

答:我完全不知道韓國人如此喜歡《三國演義》,你的這一資訊讓我感到驚訝。魯迅很早就說過,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因為中國是一個三國氣與水滸氣很重的國家。也就是說,中國人喜歡《三國演義》、《水滸傳》,有其國民性的基礎。如果韓國人喜歡《三國演義》,那就是說,韓國也是“三國氣”很重的國家。所謂“三國氣”,是指“三國”似的“國民文化心理”。國民的潛意識裡對權術、心術、詭術失去警惕性和批判能力,對“偽裝”、“面具”這一套危害人性、腐蝕人性的壞東西失去反感和噁心感,就抵禦不了《三國演義》。如果韓國人能反省一下為什麼喜歡《三國演義》,那麼,這種“反省”,便是對天真天籟的召喚,便是“真誠”、“誠實”等優秀品格的重新覺醒。

(5)您在《紅樓夢》上的研究可謂是專家了,所以您的‘紅學’派思想是您批評《三國》和《水滸》的原因麼?

答:我的確非常喜愛《紅樓夢》,但即使沒有閱讀《紅樓夢》,我也會批評《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因為從少年時代開始,我從內心深處就討厭權術、陰謀和“暴力”。我覺得《三國演義》與《水滸傳》是我靈魂感到恐懼的根源,一想到這兩部小說中的情節與人物,內心就顫抖。在某段歲月,我天天聽到“造反有理”的呼喊,也天天看到“語言暴力”(大字報,大批判)和“暴力語言”,更是充滿批判《水滸傳》的激情與衝動。出國之後,我進入第二人生,在新的人生中我的心靈更是作“反向努力”,即不是走向功名、權力與財富,而是返回嬰兒狀態、赤子狀態,這種反向意識與《三國演義》的整體意識格格不入,我覺得,離《三國演義》愈遠,便愈是靠近單純的嬰兒狀態。老子所說的“複歸於樸”、“複歸於嬰兒”,對我來說,就是要朝著與“三國”的相反方向走。我甚至覺得,學校教育孩子該怎樣做人時(道德教育),應當告訴孩子們:千萬不可做曹操、劉備那一種“三國中人”。

我批評《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起因不是《紅樓夢》,但我確實常常把《紅樓夢》作為鏡子、作為參照系來看《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紅樓夢》高舉的是心靈的火炬,其主人公賈寶玉具有一顆最純粹的赤子之心。整部《紅樓夢》是王陽明之後最偉大的“心學”,但它不是思辨性心學,而是意象性心學。賈寶玉的生命特點,是完全沒有“三國”中那種心術與心計,他很傻,完全不知道算計,不知道得失,不知道嫉妒與仇恨等。離賈寶玉愈近,就會離劉備、曹操等愈遠。我們的心靈方向,是朝著賈寶玉走,還是朝著劉備、曹操那裡走,是根本不同的選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