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武漢駕培旗艦店!VR終於有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用途

預計今年內, 公司將在武漢繁華商圈開出首家VR+駕培旗艦店, 把駕考模擬器放到辦公樓下。

工作人員在測試灣流VR駕考綜合模擬器。

這不是灣流股份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2015年, 成立不到三年的灣流股份, 登陸全國中小企業股權轉讓系統, 成為湖北VR領域首家新三板掛牌企業。

2016年, 在德勤主辦的全球成長企業頂級評選活動中, 灣流股份入選德勤高科技高成長企業中國50強, 位列第9位。

VR其實也不是什麼黑科技。 全球VR產業從1963年至今, 已經歷了超過半個世紀的發展。

不過, 自2014年Facebook以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虛擬實境公司Oculus自身巨大的市場容量, 我們完全可以重新定義這一市場。 ”

這家新銳公司, 究竟能否像他們說的那樣用VR為駕培行業帶來新貌, 並引領行業駛入新的“藍海”呢?

VR應用遠不止於遊戲

灣流股份總部位於武漢光谷華工科技園內。 園區內外, 聚集著多家從事VR/AR技術開發及應用的公司。

在余亮看來, 創立灣流股份的使命, 就是致力於成為中國VR+行業應用領軍企業、中國高端技能模擬器龍頭企業。

《支點》記者走進這家公司看到, 在一樓展示廳裡, 各類VR+行業應用設備有序擺放, 如VR+醫療穿刺手術、腹腔鏡模擬器設備、VR+焊接行業的模擬器設備等, 設備涉及數十個行業。

其中一台巨型集裝箱起重機模擬器最引人注目。 其外觀形似大型起重機的駕駛室, 前、下、左、右4個方向被幾塊大螢幕包圍著。 一開機, 大螢幕就模擬出高空作業的場景, 連下方五六十米開外的小小吊鉤都看得一清二楚。 而且, 視覺距離、聲音、震動等均與真實場景保持一致。

除了上述設備, 一台VR+駕培的培訓教練車同樣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

從外表看, 這台設備與娛樂遊戲場裡的VR+遊戲裝置並無二樣, 但不同的是, 現場的操作員頭戴VR頭盔, 坐在駕駛位元, 顯示幕上顯示車輛駕駛路線、駕駛指南等, 指導操作員如何駕駛汽車。

“這不是一台VR+遊戲機, 而是我們投入市場的VR+駕考模擬器, 幫助初學者學習機動車駕駛技能。 ”餘亮介紹, VR+行業應用遠不止於遊戲行業, 職業技能培訓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是真正的“藍海”。

在餘亮看來, VR+核心技術研發是打開市場的敲門磚。

餘亮是一位技術迷。 早在大學期間, 他通過電腦軟體研發出校園2D類比圖像, 將校園虛擬全景搬到網上。 2004年, 憑藉過硬的技術研發能力, 他一畢業就留在長沙理工大學CAD研究所工作。

在CAD研究所工作期間,

他主導研發了應用於公路勘探領域的3D視覺化軟體。 這些經驗為他日後從事VR技術研發帶來了裨益。

看好VR+職教

2012年, 灣流股份剛成立時, 餘亮就將目光瞄向了VR+職教, “這一行業市場需求巨大”。

有資料顯示, 中國現階段急缺約1000萬訓練有素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訓有兩個‘痛點’:一是極度缺乏高水準且具有實戰經驗的師資;二是極度缺乏高品質、高效率、可即時評估的培訓設備。 ” 餘亮說。

2014年, 當國內VR技術還未興起時, 餘亮與其他合夥人不謀而合, 要借用VR+行業應用來解決職教領域的“痛點”, 打通教學與實操的最後一公里。

針對這一“痛點”, 灣流股份研發的VR設備不僅全中文操作, 且修改了一些反手反腳的操作程式, 讓設備更適合國人操作。

更重要的是, VR設備能更好地將新手培養成熟手。

“過去, 新起吊員獨立操作設備前, 一定要靠老師傅帶, 到最後上臺操作需要整整一年時間。 現在通過我們的虛擬訓練, 可坐在室內隨時練習, 只需3個月就能掌握相關技術。 ”余亮說, 利用VR設備進行職教培訓在國外已經興起, “但我們的優勢是價格更便宜, 過去一台進口VR設備售價高達700多萬元, 我們的產品只需400多萬元”。

目前, 灣流股份已涉足職業教育(包括港口作業、焊接訓練、噴塗訓練)、醫學醫療、汽車模駕、文化娛樂、機器人等VR+垂直行業領域, 其中, 噴塗操作訓練模擬器、電焊操作訓練模擬器、穿刺手術操作訓練模擬器等產品處於市場領先地位。

儘管這些產品都是國內首創, 且均為自主研發,但周暉發現,VR+行業應用的主要市場是B端企業,而對初創企業來說,發展B端企業難度太大。要擴大市場份額,公司產品需要向C端客戶拓展。

於是,灣流股份選擇了駕培市場。

將在武漢商圈開出首家VR+駕培旗艦店

駕培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為何灣流股份要進來?餘亮說:“不要小看這個行業。”

在駕培市場,目前面臨的“痛點”不少,如駕校遠、車難約、教練素質參差不齊、時間不好確認等。

今年初,一場“灣流VR駕咖”首發儀式,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灣流股份向全球發佈駕考模擬器。

“人們接受VR設備,不是因為它是高科技,而是因為它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問題。”餘亮稱,灣流VR駕咖產品的推出,將開創“VR學車+智慧電子教練”的駕培教學新模式。

余亮進一步介紹,學員戴上VR眼鏡,就可根據指示進行練習,形成自主的學習體系,大大降低了對陪練的要求。同時,還可進行模擬考試,隨時瞭解自己的不足。除了應試功能外,模擬器還可幫助新司機熟悉路況,應對突發狀況。

余亮還向《支點》記者透露,預計今年內,公司將在武漢繁華商圈開出首家VR+駕培旗艦店。“把駕考模擬器放到辦公樓下,讓他們一有時間就可學習。”

僅能解決行業“痛點”還不夠,還要看行業有沒有“錢途”。

“現在中國每年新出生人口有2000多萬,他們到18歲時都可獲得報名駕考的機會,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市場,預計市場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餘亮分析市場後稱,“VR駕咖的目標是開10000家店。”

當然,餘亮也承認,駕培市場的競爭以低端的價格戰為主,這不利於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他說,灣流股份打造的VR駕咖,就是為了提升駕考培訓效率,規範駕考流程,給學車的准司機提供更好的體驗。

挑戰“鴻溝”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面向C端掘金的灣流股份,風險也顯而易見。

一位體驗了該駕考模擬器的學員稱,駕校要求學員上教練車之前,先要上模擬機學習汽車駕駛基本知識,如認識及識別離合器、刹車、油門等。但在實際上車操作時,發現模擬機與教練車的操作完全脫鉤。在VR+駕考模擬器上練車,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另外,虛擬操作與實際駕駛承受的心理壓力也不一樣,實際駕駛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會更大。

武漢一駕校高管告訴《支點》記者,目前公司對VR+駕考模擬器並不排斥,認為這一新技術對傳統駕校衝擊不大。他們認為,VR+駕培模式只會讓市場蛋糕越做越大,甚至有利於整個行業朝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即使學員在VR+駕培模擬器上練車,最終都要去實景考場練習並通過考試。”

還有觀點認為,如果VR+駕培僅僅淪為給傳統駕校輸送初學學員,而不能解決學員上路實操,以及一站式服務直至拿到駕照,這種模式將難以滿足學員需求。

事實上,這種觀點也是業內對VR行業的質疑。

艾瑞諮詢的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的VR/AR行業風險投資額比去年同期降了八成,200多家VR體驗店相繼關門,不少公司因後繼無力而倒閉。

同時,創業公司與投資人之間也存在認識上的鴻溝。一家初創型公司負責人表示,自己會一直堅定地走AR+工業的路線,但很多投資人卻不看好,認為市場過小,沒有想像空間。

關於新技術與市場前景的爭議,很難有標準答案。

創立了關於技術產品生命週期定律的傑佛瑞·摩爾,在其著作《跨越鴻溝》中指出,高科技企業的早期市場和主流市場之間,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能否順利跨越鴻溝並進入主流市場,成功贏得實用主義者的支持,就決定了一項高科技產品的成敗。

風口減弱的VR+垂直市場領域,要想成功跨越鴻溝,重點在於研發核心技術,瞭解市場需求,拓展市場管道,降低產品售價。要讓VR變成主流技術並積累足夠的用戶數,價格是一個重要因素,只有“物美價廉”才能進入更多的日常應用場景。

灣流股份也面臨“鴻溝”的挑戰。

在灣流股份提供的一份2016年年度報告中,該公司認為目前整個VR行業處於快速上升週期,但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比如VR內容生產週期長、門檻高,與設備通用相容性低,資本偏好硬體等,都是國內VR行業需要解決的問題。另外,相比國外,國內VR設備與VR內容尚未建立起良好的生態體系,尤其是已經進軍VR的企業各自為戰,不斷反覆運算的設備硬體與內容缺失的矛盾也日益凸顯。

有投資人接受《支點》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上半年,他在全國已接觸多家VR+行業應用公司。他認為,該行業還遠未爆發,“各種因素導致這類VR/AR+平臺的投資回報週期會比常見的3-5年還要長,且投資風險相對較高”。

灣流股份董事長周暉相對要樂觀一些。他認為,隨著VR設備的不斷完善和大量科技巨頭的大規模佈局,預計3-5年左右VR產業將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且均為自主研發,但周暉發現,VR+行業應用的主要市場是B端企業,而對初創企業來說,發展B端企業難度太大。要擴大市場份額,公司產品需要向C端客戶拓展。

於是,灣流股份選擇了駕培市場。

將在武漢商圈開出首家VR+駕培旗艦店

駕培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為何灣流股份要進來?餘亮說:“不要小看這個行業。”

在駕培市場,目前面臨的“痛點”不少,如駕校遠、車難約、教練素質參差不齊、時間不好確認等。

今年初,一場“灣流VR駕咖”首發儀式,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灣流股份向全球發佈駕考模擬器。

“人們接受VR設備,不是因為它是高科技,而是因為它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問題。”餘亮稱,灣流VR駕咖產品的推出,將開創“VR學車+智慧電子教練”的駕培教學新模式。

余亮進一步介紹,學員戴上VR眼鏡,就可根據指示進行練習,形成自主的學習體系,大大降低了對陪練的要求。同時,還可進行模擬考試,隨時瞭解自己的不足。除了應試功能外,模擬器還可幫助新司機熟悉路況,應對突發狀況。

余亮還向《支點》記者透露,預計今年內,公司將在武漢繁華商圈開出首家VR+駕培旗艦店。“把駕考模擬器放到辦公樓下,讓他們一有時間就可學習。”

僅能解決行業“痛點”還不夠,還要看行業有沒有“錢途”。

“現在中國每年新出生人口有2000多萬,他們到18歲時都可獲得報名駕考的機會,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市場,預計市場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餘亮分析市場後稱,“VR駕咖的目標是開10000家店。”

當然,餘亮也承認,駕培市場的競爭以低端的價格戰為主,這不利於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他說,灣流股份打造的VR駕咖,就是為了提升駕考培訓效率,規範駕考流程,給學車的准司機提供更好的體驗。

挑戰“鴻溝”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面向C端掘金的灣流股份,風險也顯而易見。

一位體驗了該駕考模擬器的學員稱,駕校要求學員上教練車之前,先要上模擬機學習汽車駕駛基本知識,如認識及識別離合器、刹車、油門等。但在實際上車操作時,發現模擬機與教練車的操作完全脫鉤。在VR+駕考模擬器上練車,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另外,虛擬操作與實際駕駛承受的心理壓力也不一樣,實際駕駛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會更大。

武漢一駕校高管告訴《支點》記者,目前公司對VR+駕考模擬器並不排斥,認為這一新技術對傳統駕校衝擊不大。他們認為,VR+駕培模式只會讓市場蛋糕越做越大,甚至有利於整個行業朝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即使學員在VR+駕培模擬器上練車,最終都要去實景考場練習並通過考試。”

還有觀點認為,如果VR+駕培僅僅淪為給傳統駕校輸送初學學員,而不能解決學員上路實操,以及一站式服務直至拿到駕照,這種模式將難以滿足學員需求。

事實上,這種觀點也是業內對VR行業的質疑。

艾瑞諮詢的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的VR/AR行業風險投資額比去年同期降了八成,200多家VR體驗店相繼關門,不少公司因後繼無力而倒閉。

同時,創業公司與投資人之間也存在認識上的鴻溝。一家初創型公司負責人表示,自己會一直堅定地走AR+工業的路線,但很多投資人卻不看好,認為市場過小,沒有想像空間。

關於新技術與市場前景的爭議,很難有標準答案。

創立了關於技術產品生命週期定律的傑佛瑞·摩爾,在其著作《跨越鴻溝》中指出,高科技企業的早期市場和主流市場之間,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能否順利跨越鴻溝並進入主流市場,成功贏得實用主義者的支持,就決定了一項高科技產品的成敗。

風口減弱的VR+垂直市場領域,要想成功跨越鴻溝,重點在於研發核心技術,瞭解市場需求,拓展市場管道,降低產品售價。要讓VR變成主流技術並積累足夠的用戶數,價格是一個重要因素,只有“物美價廉”才能進入更多的日常應用場景。

灣流股份也面臨“鴻溝”的挑戰。

在灣流股份提供的一份2016年年度報告中,該公司認為目前整個VR行業處於快速上升週期,但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比如VR內容生產週期長、門檻高,與設備通用相容性低,資本偏好硬體等,都是國內VR行業需要解決的問題。另外,相比國外,國內VR設備與VR內容尚未建立起良好的生態體系,尤其是已經進軍VR的企業各自為戰,不斷反覆運算的設備硬體與內容缺失的矛盾也日益凸顯。

有投資人接受《支點》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上半年,他在全國已接觸多家VR+行業應用公司。他認為,該行業還遠未爆發,“各種因素導致這類VR/AR+平臺的投資回報週期會比常見的3-5年還要長,且投資風險相對較高”。

灣流股份董事長周暉相對要樂觀一些。他認為,隨著VR設備的不斷完善和大量科技巨頭的大規模佈局,預計3-5年左右VR產業將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