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法醫秦明揭秘工作日常:衣服家人不能碰,靠搓香菜除屍臭

采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 實習生 葉彬彬

新媒體編輯:吳冬妮

除署名外圖片均來自網路

【本文為新京報Fun娛樂公號的, 就是檢查指紋、腳印, 一般一個命案現場就法醫、痕檢兩個專業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跟我爸經常開玩笑, 說我們倆可以出一個命案現場。 ”

以至於在秦明開始工作之後, 還會把自己的案子拿給爸爸看, 聽取他的意見, “他也會給我一些提示。 他說哎你看, 這個櫃門上的血跡就說明了, 殺人的時候櫃門是開著的。 我就會推導出這是一個盜竊轉化為搶劫的案件, 一個小的推理就可以決定一個案件的性質。 ”

法醫工作:辛苦之外, 剛入行時總被歧視

法醫的實際工作遠不如在《鑒證實錄》中聶寶言那般的英姿颯爽, 既要參與重大疑難命案的現場勘查、屍體檢驗、現場重建分析, 還要做死因和傷情覆核鑒定、信訪案件的處理工作等。 在網劇版《法醫秦明》中,

秦明和林濤、大寶為了尋找屍塊, 在漆黑腐臭的下水道中“摸底滾爬”, 很多網友吐槽電視劇中的道具和場景太過逼真, 其實這都是秦明的真實工作狀態。

網劇版《法醫秦明》中, 幾位主演在下水道尋找屍塊。 圖片來自該劇官微

“觀眾只是視覺上的衝擊,

而現實中的法醫, 還要承受觸覺、嗅覺上的衝擊。 ”首先, 屍臭就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 秦明的妻子是小他兩屆的法醫系學妹, 就是因為忍受不了這種味道, 一畢業就轉了行。 “屍臭太難聞了, 而且黏附力極強。 這些氣味分子很多脂溶性良好, 容易沾染在人的體表、毛髮甚至毛孔, 很難去除。 屍臭不僅刺激耳鼻, 也會污染衣服, 法醫們通常都是自己洗衣服, 不讓家人觸碰。 有時候進一次解剖室, 出來後洗三天的手, 味道都還在。 如果沾染了特別濃烈的屍臭, 有的法醫只好在值班室躲兩天再回家。 ”

美劇《CSI》劇照

剛入行時, 秦明覺得戴兩層手套活動不便而只戴一層, 工作結束後, 因為手上的味道, 兩天沒有吃飯。 經前輩支招, 從此秦明兜裡常裝一把香菜, 出門見人, 都先用香菜搓搓手改改氣味。 “有人吐槽香菜是最難吃的東西, 沒有之一, 但在我們法醫眼裡, 香菜是最好用的東西, 沒有之一。 ”

法醫這些鮮為人知的艱苦經歷都是秦明寫書的原因。 “我剛入行的時候是覺得我們這個職業是遭受很多歧視的。

有人會不願意跟你握手、不願意跟你在一起吃飯。 還有人認為法醫代表著死亡, 法醫去給傷者驗傷的時候, 傷者就會很抵觸, 說我不就受傷嘛, 你法醫來幹嘛呀!”

故事創作:取材真實, 但會尊重被害人家屬

秦明的小說有一個特點, 所有故事都是從真實案件中取材, “故事會做藝術加工, 但案件細節全是真實的。 ”他還試圖在書中普及一些法醫學知識, 諸如屍斑是怎麼形成的, 鈍挫傷的刀口是什麼樣的, 如何利用屍塊找到死者的身份資訊等等。 在秦明看來, 任何一個法醫, 都必須是“屍語者”——能聽懂屍體語言的人,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真實, 只有用手術刀才能解讀死者最後的語言。 ”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紀律”, “公安涉密手段是不能寫的。還有就是在寫作的過程中不能侵犯當事人的利益,不能讓那些被害人的家屬一眼就能看出來,你是在寫我家的事。這樣的話,你會對他又是一種刺激,這個也是我需要去避免的。”

於是,創作時就必然要改編。一開始的改編可能比較簡單,把案件換一個背景、換個人數、換個作案的方法就改編了。秦明說,現在改編會更精緻一些,“我平時在偵案的過程中,從A推導到B,我會把這個推理過程記在本子上,時間一長,就會記錄幾十條、幾百條這樣的推理細節。在寫作的時候,在這裡面選取一部分,把幾個細節組合成一個案件。”

秦明說,寫書之後,賺的錢是比以前多了,但比起自己的法醫職業,寫作永遠是他的業餘愛好。“我寫書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法醫,讓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法醫隊伍。可只要是工作時間,我是決不會分心考慮其他事情的。”

【對話秦明】

關於影視版

新京報:“法醫秦明”網劇和電影版的主演張若昀和嚴屹寬都是高顏值演員,劇組定演員的時候,會徵求你的意見嗎?

秦明:定演員不就是照著我定的嘛(笑)。我也不會太去干涉。每個行業有它自己的規則和道理,有它的理論所在,我是個外行人,不懂(影視)。而且我相信合作方一定在找演員的時候,會選擇最合適的。事實證明也是這樣,我認識的演員們都非常刻苦認真,對法醫這個職業有很深的理解。這個我是完全放心的。

新京報:現在《法醫秦明》算是大IP作品了,影視化的過程中,你會有參與嗎?

秦明:娛樂圈的事情我也不會去涉足。要說一定涉足的話,我就是在這些劇、電影裡面擔任總編劇或者總顧問,會對其中一些不合常識或者寫得比較飄兒的東西進行修改。然後和演員交流,培訓一下器械怎麼拿,以及(解剖)手法,會讓他們做得更逼真。

網劇版中張若昀飾演秦明。

工作危險性

新京報:法醫在工作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危險?

秦明:法醫犧牲的人數可能沒有緝毒員警那樣多,但是現場的不定性的因素都會威脅到法醫的安全。比如1991年,我就有個師兄在一個勘察爆炸案的現場犧牲了。毒氣、爆炸物,這些東西是你不可預估的,犯罪分子有可能潛伏在現場,你也不知道。我有個老師,在進下水道的時候,全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中毒會瞬間失去意識,他就掉下去了。幸虧有人給他弄上來了,要不然也很危險。這樣的風險是來源於現場,也有來源於屍體的,你並不知道他有什麼愛滋病、乙肝這些烈性傳染病。在解剖的時候,弄破了自己手都會很緊張。

近年,我們也開始注重法醫的自我防護了。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有些窮縣是買不起一次性手術衣的,他們買白大褂,洗完了再穿。你可以想像這是多可怕的一件事情,現在一次性手術衣已經都能滿足了。

秦明說日常工作法醫都穿右邊的這種一次性手術衣。

法醫的困惑

新京報:法醫在整個公安系統裡的地位還是比較低?

秦明:在我國,法醫就是員警的一分子。但法醫畢竟是幕後工作者,雖然不能說地位低,但在功勞簿上比較難看見。這個我也沒什麼好說的,刑警們都是用鮮血在拼的。但法醫的作用很大,培養週期時間又太長,一個法醫要上五年的大學。工作以後,又要五年才能拿到鑒定人資格。十年的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個可以獨立辦案的法醫。很多地方都是青黃不接的,老法醫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很多法醫都是默默無聞的,從一個普通法醫做到退休。我認為能幹到退休的法醫都是對這份職業充滿了熱愛。

“公安涉密手段是不能寫的。還有就是在寫作的過程中不能侵犯當事人的利益,不能讓那些被害人的家屬一眼就能看出來,你是在寫我家的事。這樣的話,你會對他又是一種刺激,這個也是我需要去避免的。”

於是,創作時就必然要改編。一開始的改編可能比較簡單,把案件換一個背景、換個人數、換個作案的方法就改編了。秦明說,現在改編會更精緻一些,“我平時在偵案的過程中,從A推導到B,我會把這個推理過程記在本子上,時間一長,就會記錄幾十條、幾百條這樣的推理細節。在寫作的時候,在這裡面選取一部分,把幾個細節組合成一個案件。”

秦明說,寫書之後,賺的錢是比以前多了,但比起自己的法醫職業,寫作永遠是他的業餘愛好。“我寫書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法醫,讓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法醫隊伍。可只要是工作時間,我是決不會分心考慮其他事情的。”

【對話秦明】

關於影視版

新京報:“法醫秦明”網劇和電影版的主演張若昀和嚴屹寬都是高顏值演員,劇組定演員的時候,會徵求你的意見嗎?

秦明:定演員不就是照著我定的嘛(笑)。我也不會太去干涉。每個行業有它自己的規則和道理,有它的理論所在,我是個外行人,不懂(影視)。而且我相信合作方一定在找演員的時候,會選擇最合適的。事實證明也是這樣,我認識的演員們都非常刻苦認真,對法醫這個職業有很深的理解。這個我是完全放心的。

新京報:現在《法醫秦明》算是大IP作品了,影視化的過程中,你會有參與嗎?

秦明:娛樂圈的事情我也不會去涉足。要說一定涉足的話,我就是在這些劇、電影裡面擔任總編劇或者總顧問,會對其中一些不合常識或者寫得比較飄兒的東西進行修改。然後和演員交流,培訓一下器械怎麼拿,以及(解剖)手法,會讓他們做得更逼真。

網劇版中張若昀飾演秦明。

工作危險性

新京報:法醫在工作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危險?

秦明:法醫犧牲的人數可能沒有緝毒員警那樣多,但是現場的不定性的因素都會威脅到法醫的安全。比如1991年,我就有個師兄在一個勘察爆炸案的現場犧牲了。毒氣、爆炸物,這些東西是你不可預估的,犯罪分子有可能潛伏在現場,你也不知道。我有個老師,在進下水道的時候,全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中毒會瞬間失去意識,他就掉下去了。幸虧有人給他弄上來了,要不然也很危險。這樣的風險是來源於現場,也有來源於屍體的,你並不知道他有什麼愛滋病、乙肝這些烈性傳染病。在解剖的時候,弄破了自己手都會很緊張。

近年,我們也開始注重法醫的自我防護了。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有些窮縣是買不起一次性手術衣的,他們買白大褂,洗完了再穿。你可以想像這是多可怕的一件事情,現在一次性手術衣已經都能滿足了。

秦明說日常工作法醫都穿右邊的這種一次性手術衣。

法醫的困惑

新京報:法醫在整個公安系統裡的地位還是比較低?

秦明:在我國,法醫就是員警的一分子。但法醫畢竟是幕後工作者,雖然不能說地位低,但在功勞簿上比較難看見。這個我也沒什麼好說的,刑警們都是用鮮血在拼的。但法醫的作用很大,培養週期時間又太長,一個法醫要上五年的大學。工作以後,又要五年才能拿到鑒定人資格。十年的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個可以獨立辦案的法醫。很多地方都是青黃不接的,老法醫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很多法醫都是默默無聞的,從一個普通法醫做到退休。我認為能幹到退休的法醫都是對這份職業充滿了熱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