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適合年輕人的四本書|俞敏洪:這個時代的怕與愛

“我不買奢侈品, 也不收藏東西, 但看到喜歡的書就會沒命地買, 從大學開始把一半的生活費用在買書上, 到今天買書不用擔心錢不夠, 就更加亂買了。 結果家裡堆滿了書, 連牆角都被占了。 我想今生今世就算把自己泡在書裡, 也不一定能夠讀完的。 很多書都是買了就買了, 放在那裡就忘了, 常常出現過了一段時間又買一本的情況。 ”

俞敏洪是書癡, 無論如何也戒不掉這個“病”。 那麼俞敏洪都在讀什麼書?哪本書又令他印象深刻?

作 者 | 俞敏洪

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洪泰基金創始合夥人

編 輯 | 謝芸子

來 源 | 正和島(ID:zhenghedao)

01《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

侏儒橫行的時代, 出不了巨人

公開的採訪錄, 我一般都是不閱讀的, 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講話的時候取捨之心會很厲害;二是由於即問即答, 說話就少了一份思考的沉著。

《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是一本採訪錄,

但我還是閱讀了。 主要的原因是裡面被採訪的人, 有不少是我特別喜歡的, 陳丹青、野夫、齊邦媛、阿來, 其中大部分人的作品我都讀過一些。

任何一個時代, 都要有這樣一批人, 他們永遠把人的精神的豐富性和獨立性看得比任何東西都重。 他們也許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 但人間煙火只是他們通向更高精神層面的必經之旅。

當今中國, 社會財富已經積累到一定的程度, 大部分中國人依然十分熱心于財富的堆積和世俗的浮華, 越來越少的人關注自身精神層面的提升和靈魂淨化。 就像陳丹青說的:“我們不缺少時代的景觀, 卻缺少反思與超越進而轉化的能力。 ”也許這是一個社會從貧窮走向富有的必經之路, 但很多人在這條路上迷失了自己。

當然, 讀一本採訪錄, 並不能得到這些時代精神人物的精華, 也許可以把這本書當作一本索引, 然後去尋找這些人物真正的作品來讀。 一個時代的寬容能力, 和這個時代的偉大成正比。 時代喚呼思想和精神的人才, 而人才也需要適合的環境和土壤才能夠更好的產生。 侏儒橫行的時代, 出不了巨人。

02《刻意練習》

人生需要練習 更需要內省和領悟

《刻意練習》的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 書中著重強調的是刻意練習需要做到的四個特點:

第一是定義明確特定的目標, 就是你需要在學習的領域內到達多高的高度;

第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你需要完成的任務上, 就是常說的心無旁騖;

第三是要有足夠的回饋來指出你的不足, 包括別人的回饋和自己思考得到的回饋;

第四是要讓自己走出舒適區, 給自己設定新的挑戰提高。 書中也反復強調了天才不是天生的, 經過刻意練習, 每個人都有可能走向天才之路。

整體來說, 這本書中舉的一些例子帶有啟發性,

能夠對我們的學習長進起到指導作用。 我自己做事情有個特點, 除了必要的反復練習外, 我會花更多的時間來琢磨自己哪裡做得還不夠好, 哪裡需要改正;同時我會找該領域的高手探討如何取得更加有效的進步。 做好這兩點, 個人領悟反思, 加上高手的指導, 再加上反復訓練, 事情就一定能夠做得更好。

對於書中說的, 天才不是天生的, 只要刻意練習就能夠成為天才, 這一條我是不太苟同的。 我更同意朗朗所說的, 一點天份加上後天努力, 能夠讓天份擴展成天才。 總之, 《刻意練習》這本書, 對於那些在某種技能方面想要長進的人, 是值得一讀的。

但我覺得人類最大的長進, 應該是人性的明瞭和智性的豁達, 這些東西,更多的不是練習,而是內省和領悟的過程,也是不斷閱讀和經歷世界的過程。

03《聆聽父親》

讀懂自己的基因密碼

《聆聽父親》是臺灣小說家張大春回憶父親和家族的散文。這是一本寫給他還沒有出生的孩子的書,講述父輩和祖上的故事,也講述自己所處的臺灣的發展變遷,是一部交織著過去和現在,面向未來講述的家族故事。

張大春家的祖規家訓是“詩書繼世,忠厚傳家”,20世紀中期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造成了張家的顛沛流離,也醞釀了他們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作者的講述充滿憂鬱而深刻的文化鄉愁,以文化溯源的方式來表達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圖。

像我們這樣草根出身的人,父母鬥大的字不認識幾個,世代為農,忠厚也許有一點,但詩書的邊都沒有摸到,更不用提以為繼了。

前年,突然有族人說找到了原來的族譜,要重修一下,當地一些同姓人找到北京,大意就是修族譜要錢,現在我是俞氏家族中比較興旺的,無論如何要支援一下,我心裡想,為什麼不直接找俞正聲呢?當然最後我還是把錢出了,修完後把族譜翻看半天,祖宗幾代都是農民,和俞正聲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想高攀都不成。到我這裡,算是半個文化人半個商人,按我母親的說法,是茅草叢裡出了一棵筍云云。

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感情,更接近於真實的血肉。在我和父親之間沒有詩書的應和,但對抓魚摸蝦、插秧割稻、挑糞除草也有鮮活的記憶;還有父親帶著我走十裡地去城裡閒逛,帶著我從小學習鋸子鉋子等手藝(父親是木工),和我一起煮著親手抓的螃蟹,對飲家釀的米酒。這些事情,點滴鑄就了我現在的個性和情懷。

也許家族是否“詩書為繼”並不是關鍵,最關鍵的還是要有“忠厚傳家”的父母。從這個意義上說,我也是在聆聽父親的過程中,不斷成長起來的。

現在,我有時也給孩子們講祖輩在農村的故事,講我自己成長的故事,孩子當然會不耐煩、讓我走開,但我相信等他們長到我這樣老的時候,就會知道這些故事的彌足珍貴和其中的基因密碼了。

04

《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人生走到最後,常常是不可回頭的無奈

在機場逛書店,看到一本書,書名是《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作者耿帥。

中國的一批年輕作家,在三十歲左右,有著很好的文筆,基本上是在青春中書寫青春,或者說扯著青春的尾巴,和青春繼續糾纏。他們和老一代作家截然不同,這一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憂國憂民的心情已經減弱了很多,他們沒有太多的歷史重負,也沒有太多的感情拖累,更加容易讓生命轉身或拐彎。

只要讀一下耿帥的話就能夠明白我在說什麼:

“即便過往的人和事,斷不了、舍不下、離不開;你永遠都有時間從頭再來,等一個對的人。”

“愛情,於我們一生中不可或缺。若中途走散了,請念及最初的美好,道一句:感謝你來過,不遺憾你離開。”

只有還擁有青春的人,還有足夠時間折騰的人,才能寫出這樣年輕的語言。可是,人生走到最後,常常是不可回頭的無奈。到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很多事情堅持下去會很痛,不堅持下去也會很痛。就是一匹沙漠中馱著重物的駱駝,既不能奔跑,也不能翻滾,只能吃力地步步向前,希冀哪一天走出沙漠、卸下重負。

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堅持下去固然好,但真實的人生,實際上往往是發現自己已經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堅持了太久,沒有了回頭的餘地。很像一位理論家,堅持了一輩子自己的理論,一直以為是真理,最後突然發現是個謬誤,但已經沒有勇氣推翻自己的理論一樣。

無奈、歎息、孤寂、悲苦,才是人生真正的底色,在底色之上,有的人沉淪墮落、消沉絕望,有的人釋然豁達、坐看雲起。在底色之上不同的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狀態的不同。

是的,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那是因為青春還在,歲月悠長。但所有甩不掉的人生重負,都只能用生命的耐心去澆灌,希冀最後會在重負之上,長出明豔的、不會開敗的花朵來。

快問快答:如何有效地將閱讀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我認為閱讀分成兩種,第一種是“有用的閱讀”,第二種是“無用的閱讀”。

“有用的閱讀”是什麼?就是抱著某種目的性去學習的知識性閱讀。

比如,如果你讀一本管理學的書,那麼這本書就會教你一些知識,這個就叫做讀“有目的的書”或者是“有用的書”,面對這樣的書,我們要做的就是看這本書能不能指導我們的具體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如果讀著發現沒法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那這本書讀了就沒有多少用處。

第二種閱讀,就叫“讀無用的書”。

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無用的書還要去讀?其實所謂的“無用的書”,有點像《莊子》裡說的“無用的樹”,“無用的樹”越長越大,用來做傢俱也不行、當柴火也不經燒,所以會變成一道被人砍不走的風景。

“無用的書”是什麼概念?表面上來說沒有直接功用,卻能把整個人生提升一個級別,“讀無用的書”是比“讀有用的書”更有價值。

文章綜編於:老俞閒話

這些東西,更多的不是練習,而是內省和領悟的過程,也是不斷閱讀和經歷世界的過程。

03《聆聽父親》

讀懂自己的基因密碼

《聆聽父親》是臺灣小說家張大春回憶父親和家族的散文。這是一本寫給他還沒有出生的孩子的書,講述父輩和祖上的故事,也講述自己所處的臺灣的發展變遷,是一部交織著過去和現在,面向未來講述的家族故事。

張大春家的祖規家訓是“詩書繼世,忠厚傳家”,20世紀中期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造成了張家的顛沛流離,也醞釀了他們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作者的講述充滿憂鬱而深刻的文化鄉愁,以文化溯源的方式來表達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圖。

像我們這樣草根出身的人,父母鬥大的字不認識幾個,世代為農,忠厚也許有一點,但詩書的邊都沒有摸到,更不用提以為繼了。

前年,突然有族人說找到了原來的族譜,要重修一下,當地一些同姓人找到北京,大意就是修族譜要錢,現在我是俞氏家族中比較興旺的,無論如何要支援一下,我心裡想,為什麼不直接找俞正聲呢?當然最後我還是把錢出了,修完後把族譜翻看半天,祖宗幾代都是農民,和俞正聲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想高攀都不成。到我這裡,算是半個文化人半個商人,按我母親的說法,是茅草叢裡出了一棵筍云云。

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感情,更接近於真實的血肉。在我和父親之間沒有詩書的應和,但對抓魚摸蝦、插秧割稻、挑糞除草也有鮮活的記憶;還有父親帶著我走十裡地去城裡閒逛,帶著我從小學習鋸子鉋子等手藝(父親是木工),和我一起煮著親手抓的螃蟹,對飲家釀的米酒。這些事情,點滴鑄就了我現在的個性和情懷。

也許家族是否“詩書為繼”並不是關鍵,最關鍵的還是要有“忠厚傳家”的父母。從這個意義上說,我也是在聆聽父親的過程中,不斷成長起來的。

現在,我有時也給孩子們講祖輩在農村的故事,講我自己成長的故事,孩子當然會不耐煩、讓我走開,但我相信等他們長到我這樣老的時候,就會知道這些故事的彌足珍貴和其中的基因密碼了。

04

《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人生走到最後,常常是不可回頭的無奈

在機場逛書店,看到一本書,書名是《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作者耿帥。

中國的一批年輕作家,在三十歲左右,有著很好的文筆,基本上是在青春中書寫青春,或者說扯著青春的尾巴,和青春繼續糾纏。他們和老一代作家截然不同,這一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憂國憂民的心情已經減弱了很多,他們沒有太多的歷史重負,也沒有太多的感情拖累,更加容易讓生命轉身或拐彎。

只要讀一下耿帥的話就能夠明白我在說什麼:

“即便過往的人和事,斷不了、舍不下、離不開;你永遠都有時間從頭再來,等一個對的人。”

“愛情,於我們一生中不可或缺。若中途走散了,請念及最初的美好,道一句:感謝你來過,不遺憾你離開。”

只有還擁有青春的人,還有足夠時間折騰的人,才能寫出這樣年輕的語言。可是,人生走到最後,常常是不可回頭的無奈。到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很多事情堅持下去會很痛,不堅持下去也會很痛。就是一匹沙漠中馱著重物的駱駝,既不能奔跑,也不能翻滾,只能吃力地步步向前,希冀哪一天走出沙漠、卸下重負。

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堅持下去固然好,但真實的人生,實際上往往是發現自己已經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堅持了太久,沒有了回頭的餘地。很像一位理論家,堅持了一輩子自己的理論,一直以為是真理,最後突然發現是個謬誤,但已經沒有勇氣推翻自己的理論一樣。

無奈、歎息、孤寂、悲苦,才是人生真正的底色,在底色之上,有的人沉淪墮落、消沉絕望,有的人釋然豁達、坐看雲起。在底色之上不同的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狀態的不同。

是的,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那是因為青春還在,歲月悠長。但所有甩不掉的人生重負,都只能用生命的耐心去澆灌,希冀最後會在重負之上,長出明豔的、不會開敗的花朵來。

快問快答:如何有效地將閱讀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我認為閱讀分成兩種,第一種是“有用的閱讀”,第二種是“無用的閱讀”。

“有用的閱讀”是什麼?就是抱著某種目的性去學習的知識性閱讀。

比如,如果你讀一本管理學的書,那麼這本書就會教你一些知識,這個就叫做讀“有目的的書”或者是“有用的書”,面對這樣的書,我們要做的就是看這本書能不能指導我們的具體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如果讀著發現沒法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那這本書讀了就沒有多少用處。

第二種閱讀,就叫“讀無用的書”。

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無用的書還要去讀?其實所謂的“無用的書”,有點像《莊子》裡說的“無用的樹”,“無用的樹”越長越大,用來做傢俱也不行、當柴火也不經燒,所以會變成一道被人砍不走的風景。

“無用的書”是什麼概念?表面上來說沒有直接功用,卻能把整個人生提升一個級別,“讀無用的書”是比“讀有用的書”更有價值。

文章綜編於:老俞閒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