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新碶老街的舊時回憶 你還記得嗎?

新碶, 是一處由海灘轉變為內陸的大地, 也是由海洋文明轉變為農耕文明的典型範例。

人們在享受了現代文明之後, 容易懷舊。 六十多年前, 自我第一次跟隨母親上新碶街, 去新啟裕南貨店裡場看父親做糕餅的情景起, 雄壯的東碶截咸淡兩水於一板之間, 碶頭外海潮洶湧, 船帆林立, 街市上人群如流, 山珍海味沿街羅列的盛況歷歷在目, 久久不能忘懷。 新碶頭街讓我開始用心去觀察家鄉的山水、碶橋與父老鄉親, 是我認識社會的“啟蒙老師”。

新碶頭的名堂還有很多, 好在我們有鄉賢賀友直。 他以深情的筆墨,

把新碶頭街繪成了一套《新碶老街風情錄》風俗畫, 把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所見所聞記錄了下來, 也把他的鄉愁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了畫卷上, 幫助我們回憶、回味、解讀家鄉。

新碶之名由“碶”而來

那時候的新碶頭還是原汁原味的海鄉, 城裡人稱她為“鄉下頭”,

也就是海邊沿的一處碶頭地方。 但也正因為她是一個咸淡兩水之交的轉換地, 水鄉的交通網絡、貿易服務都在此發生, 地方海鮮品、土特產就在此集散, 形成了熱鬧的集市場地。 這就有了許多捕魚與運輸的船隻, 有了交換貿易的魚市場、商鋪、貨棧、餐飲店、磨房與眾多的服務行當, 人氣興旺, 街市鬧猛。

碶, 海邊人稱它是內河流入大海的開關與“鎖鑰”。 新碶有兩條河道由西南往東北匯入大海。 一條是由大碶的瓔珞、嘉溪水流匯成的岩河, 由西碶(即新碶)入海;另一條是由塔峙、九峰山、新路嶴流出來的泰河, 經東碶入海。 它們以豐沛的水量滋潤了新碶大地。

新碶, 又稱永豐碶, 原位于新大路與老街西端的交匯處, 建於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後在城市建設中被拆除。 由於她原與同一根塘上的姐妹碶———東碶(太和碶, 建成於乾隆十一年, 即1746年), 以及附近的備碶(建於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 同為鄰近的三碶, 曾經用作鎮名———三碶鎮。 由於新碶建成最遲, 比較“時新”, 俗稱“新碶頭”,

而且風行至今。

新碶不僅名稱新鮮耐聽, 富於生命力, 後被用作鎮名。 雖然它隨著海塗的外延, 在下三山建造起了新的十四眼大閘後退役, 然而它的名稱卻一直與新碶街道共存。 由於時代的變遷, 它的所在地已經成了一座現代化新型國際港口城市。

當然這也與她的同伴(碶)數百年來在海疆辛勤的堅守是分不開的。

新碶頭街熱鬧生動

新碶頭街自從碶頭建成以來, 海口貿易一直很鬧猛, 每逢市日, 趕市、採購、送貨服務的人們紛至遝來。 以碶塘為中心的街市, 店肆如織, 各行各業人士眾多, 使新碶頭街蔚為壯觀。 市場上林林總總的海鮮、山貨、土特產琳琅滿目, 四面八方的買賣客人山人海。 市場上討價還價、問候、寒暄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

新碶頭漲潮時分,海平面高於內河的水面,碶門板層層密排,高位封閉。眾多滿載海鮮的外洋漁船排列在碶門外。不遠處是舟山的金塘島,彎曲的海上水道叫金塘江。許多大駁船由遠及近,進入下三山的浦口水道,來到新碶頭。

當時新碶頭的海鮮,除了部分當地塗產外,大多由舟山沈家門漁港運來的。岸上的人劃著舢板船到船上來洽談生意,或來取貨,一場場交易活動在忙碌地進行著。

街道上有食品店、磨房、酒作、木行等,在碶橋上過往著雙人抬杠的搖籃,有為人挑貨的腳夫,有挑著蒲籃叫賣的行販,有頭頂發糕盤沿街走的小生意人,有背著工具的木匠師傅,有上學的學生,以及拗肩搭背的行人,還有擋鬟領路的“亮”先生等。在河塘邊有石作工廠,石匠師傅在加工一方大石料。河塘邊還有用竹編螄螺耥笆撈螄螺的人。

當時社會的各種角色都形象地進入了賀老的筆下。其中所描繪的種種生活、生產、集市貿易的行當,如抬搖籃的腳夫、純手藝木工、石匠、擋鬟與“亮”先生等已經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進程淡出歷史,見不到蹤影了,但他們都有著各自的絕技與不為人知的故事。

駁船“綠眉毛”船

《新碶頭》市日的海上與內河都有許多船隻。其中的駁船,是海上運載海鮮的貨船。駁者,接駁、互相轉運之所謂。造型為兩頭翹起,有風帆桅杆,跟有舢舨小舟。言其大者,有3桅大帆,一般有三至五個艙位,可以運載十數噸至數十噸貨物,可與地方魚行進行交易;亦可由行販到船上批發,運到街市上出售。這些船有的直接來自舟山沈家門,有的是本地船行經營魚貨運輸與交易的。船上的生活設施健全,也可以出海捕撈。

“綠眉毛”漁船是因為在船頭兩側各有一隻綠色眉毛的大眼睛而得名。船頭尖翹,可以阻擋風浪。它很像鳥的頭部,所以又稱“鳥船”。這是寧波、舟山一帶沿海的典型船種,出入靈活,可以捕魚,也可以用作運輸,是我國船系中的優秀船型。

航船埠頭

早晨,在碶橋南面的航船埠頭上停泊著幾條航船,船員已經收攬,準備起航。航船上的旅客,有的揮手與家人和孩子告別;有的剛登船,正在尋找座位;有的乾脆就坐到了船艙的頂板上。岸上,還有三步並做兩步跑過來的旅客,一邊揮手示意,一手提著一隻包袱大步流星趕來,一幅行旅匆匆的景象。旁邊的航船已經坐滿了客人,船艙上放著行囊提籃等。當時從新碶往大碶的載客航船走的是岩河水道。

內河船

在內河中行進的小型船隻,一般只有三四個艙位,載重一般在數千斤上下,可以進行貨物運輸、內河捕撈、農用撚河泥。圖畫中有載酒、運肥的貨船。其中在河中心有由兩個人掌控,一人搖櫓,一人持篙的船隻,艙內放置著兩擔木桶,應是農家的運肥船。過去缺乏車輛運輸,最便利的就是船運。

餐飲店與大餅油條攤

在賀老的筆下,從新碶橋頭向東,走入西街口,右手第一家的是大餅店,西、北兩面正臨過往的路口,不遠處是航船碼頭,往來行人多,是一處旺鋪。當街是一個烘烤大餅的爐子,桌子上置放著製作大餅的麵粉團與已經烤好的大餅,主人正在往爐內烘貼餅料。旁邊是一個炸油條的大鍋,一位幫手正在忙著炸油條。看來生意挺不錯,鐵絲架上炸好的油條已經不多了。一位手拎著提籃的小腳老太正買好一串烤餅走出來,看樣子是家裡有人要出門。當時在新碶街上還有不少粢飯、米饅頭、水塔糕與豆漿等飲食店,甜漿、淡漿、鹹漿、稀飯一應俱全。

更有遠近聞名的“光榮樓”飯店,二樓的大堂裡往往會飄出一縷縷讓人饞涎欲滴的炊香味,大廚們拿手的雪菜大黃魚、紅膏嗆蟹等海鮮招牌菜,招待過多少海外華僑、南洋客商、英美洋人、中西大佬和滬甬來客。你可知道,這裡曾經維繫過沿海各地,甚至是“絲綢之路”上遠客的感情與商機。當時在新啟裕南貨店的店堂裡,常常會有海外來信,信封上的英文字母還要請有身份的先生解讀。那時候新碶還沒有郵局,外地來信得由地方名店轉投。

磨坊與酒坊

從新碶橋向東,走入老街的第一家店,是從事磨豆腐的作坊。旁邊放著石磨與盛裝豆腐醬汁的缸缽,桌子是放著製作的工具家什。店主在忙著壓包操作。豆腐是古來今往老幼皆宜的食品,所以豆腐作坊多。過去的作坊不僅自己從事某一項生產,還為客戶加工此類產品,並且保質保量。他們重視信譽,希望接回頭客的生意。

東面是一家制酒的作坊,在房內置放著許多酒罈。畫面雖然被屋角遮住,但主人正提著一杆老秤,或許在配料,行動尚隱約可見。至於街對面的許多店家,因畫面相背,就不知其詳了,但諸如醬坊、榨油坊等是一定有的。

紙貰店

街道的東端有一爿紙貰店,相當於現在的壽器與紙具店。出售製作的紙燈籠、箱匱等紙製品,以及春聯、紅白對聯、花圈,還有床匾上的人物、花鳥畫等,是一種民俗用品店。大一點的貰器店還有結婚抬新娘的花轎執事,辦紅白喜事用的全套桌椅板凳、銅錫酒壺、瓷餐具等,一應俱全。

記得當年新碶頭有一家紙貰店,主人會念經,大家叫他長庚念符。他記性好,口齒靈便,能說《隋唐演義》《七俠五義》等長篇走書,自彈自唱,有聲有色。他也會唱戲,扮包公的唱腔有板有眼,嗓音鋼鋼響。他還會畫畫,他畫的床匾三聯畫生動而鮮豔,中間一幅是人物故事,煞是好看。

兌糖貨郎

在紙貰店旁邊的弄堂口,有一個光腦袋的兌糖貨郎,與兩個背著書包上學的學生。貨郎挑著擔,手搖一把撥浪鼓,雖然我們見不到他挑著什麼東西,但是我們可以回想,這是當年民間兌糖貨郎的形象,他挑的應該是一擔薄荷麥芽糖,一頭是一個簟簍筐。這種麥芽糖酥鬆香甜,口味清涼,是孩子們喜歡的食品。人們可以用錢買這種糖果,也可以用家裡的雞毛、雞內金、舊牙刷、牙膏殼等雜物兌換,即是一種廢物利用的行當。

石作場

石作,是建築的重要行當,舊時房屋多為磚、石、木結構。以青石條作屋基,屋柱下麵的磉磐石也離不開石料。還有廚房的灶底、灶梁,鋪明堂,做曬場也是石板料。細膩的梅園石,板質平滑,是富家造屋做石窟牆門、雕花石板、階沿石以及大門抬梁的好材料。過去人家造墓的擱梁、中出水都是石料。這些青、紅石板料都由船行派人去鄞江(現鄞州鄞江鎮)、舟山朱家尖裝過來的。大料當地開採,小料在本地加工。河邊的石匠師傅正是在進行細加工的場景。

石匠師傅有採石塘、撬板、板材加工等分工,採石塘的叫大塘師傅;把毛料加工為成品的稱細作師傅;在石料上刻制花卉人物的叫花草師傅。

抬搖籃

搖籃,是用毛竹劈成篾片,編制成元寶形的坐臥器,“籃”者言其有把,可以抬提,造形如籃者也。籃約長1.8—2米、寬1米、高可1米,可供人坐臥,系舊時民間抬杠式代步器,亦有編織成躺椅式的。前後有兩股抬杠的竹系,由兩位腳夫抬行。舊時地方上有面子的士紳及老人、婦孺、病人等行走不便者均可雇用。過去也叫“肩輿”。客人可以自由坐躺,由兩個人抬著行走,是一種適用於平地與山道的抬具。現在北侖在四月初十前後,靈峰寺景區還有以此為副業的轎夫。

行販與腳夫

行販即從漁船或魚行裡批發部分魚鮮,在街市上設攤出售者。也有些人用蒲籃擔挑著沿街叫賣,或是不辭辛勞地下鄉販賣的,一般資金比較單薄,多是一些常規的鹹下飯,供老百姓選購。性質相當於貨郎,貨物不同而已。

腳夫是為人擔扛貨物,以腳力謀生的角色。舊時沒有機動車輛代步,一切靠人力。腳夫為人搬運貨物,一般以扁擔、繩索為工具,汗水辛勞。風俗圖中在河邊挑著四隻酒罈者,或是從漁船上抬下來的。

木 匠

木匠即從事木料加工,製作房屋及傢俱的手藝人員。木工有大木與小木之分。從事房屋建築的稱為大木,從事房屋、廟宇建築的梁架佈局與構建。小木從事傢俱、工具、農具的製作,一般以小件結構的精緻、牢固、光潔細膩為特色。更有從事精細高檔傢俱的寧波木作,製作紅木、花梨、紫檀木傢俱的細木器,以榫頭拼接等純手工工藝為特色,千工床、萬工轎等製品千古不朽,本事十分了得。

“亮”先生與擋鬟

舊時因醫療條件的缺失,種種眼疾導致某些人失明。盲人由於視覺的缺失,生計受到局限,許多人選擇算命、排八字與關肚仙等安慰人心的行當謀生。寧波人稱盲人算命先生為“亮”先生,是希望他們能夠重見天日。“亮”先生中,也有智商高、記憶過人、口齒靈便的,他們以說書、唱新聞等娛樂從業,為人們帶來了歡樂與知識。但他們出門不方便,常常請一位小孩領路,民間稱呼為“擋鬟”。“擋”有引領的意思,“鬟”是因為古代男女都畜發,少年把頭髮挽成髮髻。如女孩當“丫鬟”,寧波人稱男孩子為“小鬟”。“擋鬟”是專門從事引路職業的孩子,“亮”先生的嚮導。畫中在碶橋上行走的就是這樣一對出行者。

耥螄螺

竹子青青,它不僅可以使環境清靜,而且可以用來編成各種實用器皿。如編成螄螺耥筢,可以去河裡耥螄螺。先由簟匠師傅把一根長毛竹的大端劈成細竹絲,再夾入竹條,編成一隻斜口大撈鬥,就可以提著它去河底耥螄螺了。把這個耥筢按到河底上,用一條腿跨壓。雙手拿起一根丁字形的耥杆,去把河底上的螄螺推進耥筢裡,就可以把螄螺撈上來了。賀老的畫面就是用這種工具耥螄螺,旁邊還有小孩幫忙撿螄螺,那時候的螄螺決不會有機油味。

螄螺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有谷氨酸、肌苷酸等多種增鮮物質,鈣的含量超過等量的牛、羊肉。磷、鐵元素和維生素含量也比雞、鴨、鵝要高。過去它是百姓家的一道葷菜。據傳統醫學記載,螄螺味甘、鹹、無毒,有清熱、利濕、退黃、消腫等作用,具有美食、藥膳雙重功能,可以解酒熱、消黃疸、清火眼。三年困難時期,螄螺還挽救過無數營養不良病人的性命。

新碶頭漲潮時分,海平面高於內河的水面,碶門板層層密排,高位封閉。眾多滿載海鮮的外洋漁船排列在碶門外。不遠處是舟山的金塘島,彎曲的海上水道叫金塘江。許多大駁船由遠及近,進入下三山的浦口水道,來到新碶頭。

當時新碶頭的海鮮,除了部分當地塗產外,大多由舟山沈家門漁港運來的。岸上的人劃著舢板船到船上來洽談生意,或來取貨,一場場交易活動在忙碌地進行著。

街道上有食品店、磨房、酒作、木行等,在碶橋上過往著雙人抬杠的搖籃,有為人挑貨的腳夫,有挑著蒲籃叫賣的行販,有頭頂發糕盤沿街走的小生意人,有背著工具的木匠師傅,有上學的學生,以及拗肩搭背的行人,還有擋鬟領路的“亮”先生等。在河塘邊有石作工廠,石匠師傅在加工一方大石料。河塘邊還有用竹編螄螺耥笆撈螄螺的人。

當時社會的各種角色都形象地進入了賀老的筆下。其中所描繪的種種生活、生產、集市貿易的行當,如抬搖籃的腳夫、純手藝木工、石匠、擋鬟與“亮”先生等已經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進程淡出歷史,見不到蹤影了,但他們都有著各自的絕技與不為人知的故事。

駁船“綠眉毛”船

《新碶頭》市日的海上與內河都有許多船隻。其中的駁船,是海上運載海鮮的貨船。駁者,接駁、互相轉運之所謂。造型為兩頭翹起,有風帆桅杆,跟有舢舨小舟。言其大者,有3桅大帆,一般有三至五個艙位,可以運載十數噸至數十噸貨物,可與地方魚行進行交易;亦可由行販到船上批發,運到街市上出售。這些船有的直接來自舟山沈家門,有的是本地船行經營魚貨運輸與交易的。船上的生活設施健全,也可以出海捕撈。

“綠眉毛”漁船是因為在船頭兩側各有一隻綠色眉毛的大眼睛而得名。船頭尖翹,可以阻擋風浪。它很像鳥的頭部,所以又稱“鳥船”。這是寧波、舟山一帶沿海的典型船種,出入靈活,可以捕魚,也可以用作運輸,是我國船系中的優秀船型。

航船埠頭

早晨,在碶橋南面的航船埠頭上停泊著幾條航船,船員已經收攬,準備起航。航船上的旅客,有的揮手與家人和孩子告別;有的剛登船,正在尋找座位;有的乾脆就坐到了船艙的頂板上。岸上,還有三步並做兩步跑過來的旅客,一邊揮手示意,一手提著一隻包袱大步流星趕來,一幅行旅匆匆的景象。旁邊的航船已經坐滿了客人,船艙上放著行囊提籃等。當時從新碶往大碶的載客航船走的是岩河水道。

內河船

在內河中行進的小型船隻,一般只有三四個艙位,載重一般在數千斤上下,可以進行貨物運輸、內河捕撈、農用撚河泥。圖畫中有載酒、運肥的貨船。其中在河中心有由兩個人掌控,一人搖櫓,一人持篙的船隻,艙內放置著兩擔木桶,應是農家的運肥船。過去缺乏車輛運輸,最便利的就是船運。

餐飲店與大餅油條攤

在賀老的筆下,從新碶橋頭向東,走入西街口,右手第一家的是大餅店,西、北兩面正臨過往的路口,不遠處是航船碼頭,往來行人多,是一處旺鋪。當街是一個烘烤大餅的爐子,桌子上置放著製作大餅的麵粉團與已經烤好的大餅,主人正在往爐內烘貼餅料。旁邊是一個炸油條的大鍋,一位幫手正在忙著炸油條。看來生意挺不錯,鐵絲架上炸好的油條已經不多了。一位手拎著提籃的小腳老太正買好一串烤餅走出來,看樣子是家裡有人要出門。當時在新碶街上還有不少粢飯、米饅頭、水塔糕與豆漿等飲食店,甜漿、淡漿、鹹漿、稀飯一應俱全。

更有遠近聞名的“光榮樓”飯店,二樓的大堂裡往往會飄出一縷縷讓人饞涎欲滴的炊香味,大廚們拿手的雪菜大黃魚、紅膏嗆蟹等海鮮招牌菜,招待過多少海外華僑、南洋客商、英美洋人、中西大佬和滬甬來客。你可知道,這裡曾經維繫過沿海各地,甚至是“絲綢之路”上遠客的感情與商機。當時在新啟裕南貨店的店堂裡,常常會有海外來信,信封上的英文字母還要請有身份的先生解讀。那時候新碶還沒有郵局,外地來信得由地方名店轉投。

磨坊與酒坊

從新碶橋向東,走入老街的第一家店,是從事磨豆腐的作坊。旁邊放著石磨與盛裝豆腐醬汁的缸缽,桌子是放著製作的工具家什。店主在忙著壓包操作。豆腐是古來今往老幼皆宜的食品,所以豆腐作坊多。過去的作坊不僅自己從事某一項生產,還為客戶加工此類產品,並且保質保量。他們重視信譽,希望接回頭客的生意。

東面是一家制酒的作坊,在房內置放著許多酒罈。畫面雖然被屋角遮住,但主人正提著一杆老秤,或許在配料,行動尚隱約可見。至於街對面的許多店家,因畫面相背,就不知其詳了,但諸如醬坊、榨油坊等是一定有的。

紙貰店

街道的東端有一爿紙貰店,相當於現在的壽器與紙具店。出售製作的紙燈籠、箱匱等紙製品,以及春聯、紅白對聯、花圈,還有床匾上的人物、花鳥畫等,是一種民俗用品店。大一點的貰器店還有結婚抬新娘的花轎執事,辦紅白喜事用的全套桌椅板凳、銅錫酒壺、瓷餐具等,一應俱全。

記得當年新碶頭有一家紙貰店,主人會念經,大家叫他長庚念符。他記性好,口齒靈便,能說《隋唐演義》《七俠五義》等長篇走書,自彈自唱,有聲有色。他也會唱戲,扮包公的唱腔有板有眼,嗓音鋼鋼響。他還會畫畫,他畫的床匾三聯畫生動而鮮豔,中間一幅是人物故事,煞是好看。

兌糖貨郎

在紙貰店旁邊的弄堂口,有一個光腦袋的兌糖貨郎,與兩個背著書包上學的學生。貨郎挑著擔,手搖一把撥浪鼓,雖然我們見不到他挑著什麼東西,但是我們可以回想,這是當年民間兌糖貨郎的形象,他挑的應該是一擔薄荷麥芽糖,一頭是一個簟簍筐。這種麥芽糖酥鬆香甜,口味清涼,是孩子們喜歡的食品。人們可以用錢買這種糖果,也可以用家裡的雞毛、雞內金、舊牙刷、牙膏殼等雜物兌換,即是一種廢物利用的行當。

石作場

石作,是建築的重要行當,舊時房屋多為磚、石、木結構。以青石條作屋基,屋柱下麵的磉磐石也離不開石料。還有廚房的灶底、灶梁,鋪明堂,做曬場也是石板料。細膩的梅園石,板質平滑,是富家造屋做石窟牆門、雕花石板、階沿石以及大門抬梁的好材料。過去人家造墓的擱梁、中出水都是石料。這些青、紅石板料都由船行派人去鄞江(現鄞州鄞江鎮)、舟山朱家尖裝過來的。大料當地開採,小料在本地加工。河邊的石匠師傅正是在進行細加工的場景。

石匠師傅有採石塘、撬板、板材加工等分工,採石塘的叫大塘師傅;把毛料加工為成品的稱細作師傅;在石料上刻制花卉人物的叫花草師傅。

抬搖籃

搖籃,是用毛竹劈成篾片,編制成元寶形的坐臥器,“籃”者言其有把,可以抬提,造形如籃者也。籃約長1.8—2米、寬1米、高可1米,可供人坐臥,系舊時民間抬杠式代步器,亦有編織成躺椅式的。前後有兩股抬杠的竹系,由兩位腳夫抬行。舊時地方上有面子的士紳及老人、婦孺、病人等行走不便者均可雇用。過去也叫“肩輿”。客人可以自由坐躺,由兩個人抬著行走,是一種適用於平地與山道的抬具。現在北侖在四月初十前後,靈峰寺景區還有以此為副業的轎夫。

行販與腳夫

行販即從漁船或魚行裡批發部分魚鮮,在街市上設攤出售者。也有些人用蒲籃擔挑著沿街叫賣,或是不辭辛勞地下鄉販賣的,一般資金比較單薄,多是一些常規的鹹下飯,供老百姓選購。性質相當於貨郎,貨物不同而已。

腳夫是為人擔扛貨物,以腳力謀生的角色。舊時沒有機動車輛代步,一切靠人力。腳夫為人搬運貨物,一般以扁擔、繩索為工具,汗水辛勞。風俗圖中在河邊挑著四隻酒罈者,或是從漁船上抬下來的。

木 匠

木匠即從事木料加工,製作房屋及傢俱的手藝人員。木工有大木與小木之分。從事房屋建築的稱為大木,從事房屋、廟宇建築的梁架佈局與構建。小木從事傢俱、工具、農具的製作,一般以小件結構的精緻、牢固、光潔細膩為特色。更有從事精細高檔傢俱的寧波木作,製作紅木、花梨、紫檀木傢俱的細木器,以榫頭拼接等純手工工藝為特色,千工床、萬工轎等製品千古不朽,本事十分了得。

“亮”先生與擋鬟

舊時因醫療條件的缺失,種種眼疾導致某些人失明。盲人由於視覺的缺失,生計受到局限,許多人選擇算命、排八字與關肚仙等安慰人心的行當謀生。寧波人稱盲人算命先生為“亮”先生,是希望他們能夠重見天日。“亮”先生中,也有智商高、記憶過人、口齒靈便的,他們以說書、唱新聞等娛樂從業,為人們帶來了歡樂與知識。但他們出門不方便,常常請一位小孩領路,民間稱呼為“擋鬟”。“擋”有引領的意思,“鬟”是因為古代男女都畜發,少年把頭髮挽成髮髻。如女孩當“丫鬟”,寧波人稱男孩子為“小鬟”。“擋鬟”是專門從事引路職業的孩子,“亮”先生的嚮導。畫中在碶橋上行走的就是這樣一對出行者。

耥螄螺

竹子青青,它不僅可以使環境清靜,而且可以用來編成各種實用器皿。如編成螄螺耥筢,可以去河裡耥螄螺。先由簟匠師傅把一根長毛竹的大端劈成細竹絲,再夾入竹條,編成一隻斜口大撈鬥,就可以提著它去河底耥螄螺了。把這個耥筢按到河底上,用一條腿跨壓。雙手拿起一根丁字形的耥杆,去把河底上的螄螺推進耥筢裡,就可以把螄螺撈上來了。賀老的畫面就是用這種工具耥螄螺,旁邊還有小孩幫忙撿螄螺,那時候的螄螺決不會有機油味。

螄螺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有谷氨酸、肌苷酸等多種增鮮物質,鈣的含量超過等量的牛、羊肉。磷、鐵元素和維生素含量也比雞、鴨、鵝要高。過去它是百姓家的一道葷菜。據傳統醫學記載,螄螺味甘、鹹、無毒,有清熱、利濕、退黃、消腫等作用,具有美食、藥膳雙重功能,可以解酒熱、消黃疸、清火眼。三年困難時期,螄螺還挽救過無數營養不良病人的性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