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內蒙古非遺(二)——長調

在蒙古語中, 長調稱“烏日圖道”, 意即長歌, 是相對短歌而言。 除指曲調悠長外, 還有歷史久遠之意。 我覺得還有就是在遼闊的草原上歌唱, 歌聲可以傳遞的很遠, 蒙古長調可稱為遊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

“蒙古族長調民歌”在蒙古族形成時期就已經存在, 與草原、蒙古民族遊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 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誌性展示, 以鮮明的遊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 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在蒙古長調裡, 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華彩裝飾(如前依音、後依音、滑音、回音等)外, 還有一種特殊的發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裝飾, 蒙古語稱為“諾古拉”, 可譯為“波折音”, 即發聲時, 配合口與咽腔的複雜動作, 發出類似顫音的抖動效果, 一般抖動兩三次,

“諾古拉”對形成蒙古長調的獨特風格具有重要作用。

蒙古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 創造了自己輝煌的文明, 尤以遊牧文化最為燦爛。 而蒙古長調可稱為遊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 哪裡有草原, 哪裡就有長調, 哪裡有牧人, 哪裡就有長調。

長調是草原上的歌, 是馬背上的歌。

可以說, 蒙古長調演唱藝術是代表蒙古歌唱藝術最高成就的藝術形式。 千百年來, 蒙古歌唱家代代相傳, 口承心授, 使長調成為具有成熟表現手法的藝術形式。 它有著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藝術不同的結構和要素。

長調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悠揚的旋律、繁複的波折音和只可意會的內在節律。 演唱長調時, 常有將一個完整樂段從低音區提到高音區, 再降到低音區的完整過程, 有時一支長調要用幾組這樣的過程。 長調在音樂上的主要特徵是歌腔舒展, 節奏自如, 高亢奔放, 字少腔長, 不少樂句都有一個長長的拖音, 再加上起伏的顫音, 唱起來豪放不羈, 一瀉千里。

長調歌詞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

而對這些草原特有的景色, 只有悠遠的長調才能絕妙地加以表現。 蒙古長調的唱法以真聲為主, 它感歎自然、謳歌母愛、讚美生命、訴說愛情, 它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靈深處的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不論人們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 只要聽到悠揚舒緩的蒙古長調, 便會聯想起那茫茫無際的大草原, 聯想到藍天、白雲、氈包和畜群, 都會令人體味到草原獨有的春天的喜悅、夏天的激情、秋天的深沉和冬天的蒼涼。 長調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裡的音樂, 是離自然最近的一種音樂, 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產物, 是一種心靈對心靈的直接傾訴。

內蒙古長調也被稱為“馬背上的歌”, 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非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