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不時不食丨月漸盈滿的秋分,嘗遍秋日裡的中式點心

農曆八月初四, 秋分

長空清肅, 秋水凝滯

仿佛才褪了暑意, 吹過幾許涼風

三秋便已經過了一半

露水叢生的夜裡, 月形逐漸豐盈

盼著與家人賞月慶收, 分食月餅的日子

也一天天地近了

“金氣秋分, 風清露冷秋期半。 ”

過了秋分, 晝夜長短再次合一而分, 此消彼長。 燕子尋著暖處南去, 萬物由盛轉為衰平。

在南方的小城, 四季變遷的過程總是緩慢而微弱。 總覺秋日來得靜默, 下過一場雨,

早晚漸漸地便有了涼氣, 草木逐枝逐葉焦黃枯敗, 蟲聲清虛悲咽, 最終歸於緘默。 人還未從疲累的伏天裡緩過神, 又一頭栽進清秋的蕭瑟裡。

眼看秋意漸濃, 金秋節日將至。 詢問了來自不同故鄉的朋友, 得知除了月餅, 不同故鄉的中秋吃食竟有著不少區別。

托朋友捎來了各自家鄉的秋日點心, 耐不住實在嘴饞的, 也嘗試著在廚房裡第一次做起了記憶中的那份味道。

丨秋分·中秋點心丨

第一回嘗試製作中式點心, 選擇了三種不同的酥皮小點

蛋黃酥 / 酥皮鮮肉月餅 / 棗泥菊花酥

也依著好友的建議, 從不同故鄉搜集來四款中秋點心

麻餅 / 桂花糕 / 龍湖燉糕 / 桂花糖芋苗

還未開始, 仿佛已能聞見空氣中四溢的糕餅香氣, 甜得灌滿了每一口呼吸。 等不及遲來的中秋了!趁著秋光清, 月色明, 迎著秋分, 將這些熟悉或陌生的中式點心統統搬進廚房裡, 一口一口吃下去。

❶ / 酥皮鮮肉月餅 /

“有餅如月, 遇食則缺”

酥皮鮮肉月餅源于江浙, 歸於蘇式月餅的一類。 蘇式糕點應著四時八節, 均有不同的時令品種。 曾聽長輩們說, 春餅、夏糕、秋酥、冬糖的說法是每個糕點師傅心照不宣的規律, 應季而食, 年年如此。

記憶中, 每到露白月明時, 月餅便上市了。

一枚剛出爐噴香熱烘的鮮肉月餅,面皮烤得酥黃,圓鼓油潤,飽滿扎實。呼開熱氣咬下,最外層的脆皮裂開,內裡酥層薄如透翼,浸潤了肉汁後松而不粉,如碎雪落於舌尖。

繼續咬下去,溫熱的汁水伴著醇厚的肉香熱氣滋了滿口,肉餡彈牙鮮美,燙了舌頭也停不下嘴,只得不停仰頭哈氣跺腳。看起滑稽,然而也算是變相的對一枚好月餅的褒獎了。

月餅餡料用了新鮮豬肉和榨菜,剁碎以蔥、薑、醬油、料酒和黑胡椒粉調味後攪拌至起膠。有人評價榨菜,稱它最大的美德便是配角當得妙。拌入餡料不僅提了鮮味,也可令月餅的味道更多一分層次感。

/制油酥和油皮/

酥皮月餅起酥的關鍵,一在於制酥的油,二在於搦面時的功夫。以麵粉拌豬油做水油皮和油酥,起酥效果要勝過使用黃油或植物油。油水面和勻後,揉至起膜,包入保鮮膜醒面。

/揪段/

按比例將兩份麵團分揪成小段。取水油皮在手心按扁,包入油酥後用虎口收口捏緊,滾圓後即成酥皮面團。將麵團再次裹保鮮膜靜置。

/卷皮/

將酥皮面團按扁擀成牛舌形後卷起,面卷接縫朝上後再次重複按——擀——卷的過程。

/包餡/

眼見著過了最後一道門檻就可以暫時舒口氣,卻還是栽了跤,遲遲無法順利邁進。雖已覆了保鮮膜和濕布,酥皮面團仍已幹硬,黏度盡失無法擀平,即使包入肉餡也因過分質韌難以收口。

↑ 大福!是你嗎大福!

第一次嘗試制餅,最終成品相較真正的肉月,倒更似鮮肉小酥。外層脆皮烤得酥黃,層層油酥鬆薄不滯,咬下便沙沙落了一手酥香。肉蓉彈軟,榨菜脆甜,吃下一枚滿口餘香。只可惜,仍遠不及味覺記憶中理想的模樣。

聽聞如今月餅在蘇州已逐漸被抹去了中秋獨有的儀式性,平日裡一旦饞了,出門下樓溜條街就可嘗到。一枚正宗的新鮮肉月帶來的飽足與快意,奢想與執著,是離開故處數載後每當聽人提起,仍能在舌尖懷想起的珍貴滋味。

❷ / 棗泥菊花酥 /

“色白酥化,複瓣舒展”

“八月十五棗落杆,就著月餅來吃棗。”

每年近了中秋,棗兒由青白轉紅時,有棗樹的家裡便會打棗食餅。甜絲絲脆生生的棗,熟透後若是置之不管,只消落幾場秋雨,棗子便從枝頭撲落下來,骨碌骨碌地滾了滿院。

落棗太多的日子,母親便會熬一鍋棗泥,作麵包抹醬,或作餡料烙些精巧點心。

熬棗泥時,紅棗豐美醇厚的滋味竟被放大數倍,整日間渾身被甜膩厚重的香氣籠得嚴實,吸氣時幾乎漲滿了肺。

到了傍晚,形似菊花的棗泥點心出爐,酥鬆烘香。捧起一片花熱熱地燙著手心,每一瓣都勻著棗紅的餡泥,味道古樸而純粹。清冷的日子裡,只有舌尖上留下了甜而暖的印記。

/熬棗泥/

曬乾的紅棗剪開去核,加水熬煮至軟爛後搗成泥細細過篩,再入鍋炒幹水分,放置涼後冷藏即可。有人不喜棗皮的澀,單用果肉熬出的棗泥便是更加透徹的甜。

/做一枚棗泥菊花酥/

因同樣是酥皮點心,所以卷皮和包餡的過程與製作肉月時相似。以豬油和麵揉成水油皮和油酥,烘烤出的酥皮點心不僅起酥效果極好,也添了層勾人的葷香。

將裹了餡的麵團壓扁呈餅狀,取只大小合適的碗碟,稍稍著力在面餅上一按、一旋,便可沿著這圈印記分剪。

家裡習慣剪成十二瓣的花形,揪著花瓣,略微拉長的同時朝著同一方向扭至露出棗餡,將邊緣輕按平整即可入烤箱烤制。

看著烤箱裡一滿盤棗花酥逐漸膨起,心裡的期待和饞意隨著時間推移被烘得飽滿熱乎。等待的時間總是食物最好的發酵劑,烤好的棗泥菊花酥一朵朵舒展油潤,每一瓣花裡的酥皮層疊薄透,清晰可辨。

從前喜歡將花一瓣瓣掰落,趁著燙口放入嘴裡,外皮酥鬆,棗餡綿軟,自製點心減了放糖的量,不喜甜的人也可以空口吃下一整枚。而若是配壺烏龍茶或綠茶,清澀回甘,可使得厚重豐美的滋味更為透遠。

吃著酥餅,便想起每每讀之都不禁莞爾的那道金句,“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只是早已不知老屋如今的模樣,是否每到深秋仍是滿院釅釅的紅。

如今在滿目油綠的小城裡,臨近中秋時烤些棗泥菊花酥,深吸一口滿屋熟悉的馥鬱,依舊覺著從內裡到身外都浸滿了棗香。一閉眼,仿佛仍能聽見那梆梆,沙沙的打棗聲,重重地,深深地敲在心上。

❸ / 蛋黃酥 /

“質細多油,精巧喜人”

嘗過肉月鹹鮮,棗酥甜美,若是提到將鹹甜兩種味覺融合得恰好的點心,必定少不了一顆澄黃油亮,扎實圓鼓的蛋黃酥。追溯起來,據說蛋黃酥是由臺灣月餅衍生而得。香甜綿滑的紅豆沙,起沙透心的咸蛋黃,薄松的酥層,焦香的芝麻,新鮮溫熱的每一口,都是令人心念的緣由。

在討論秋日點心時,蛋黃酥也理所當然地成了呼聲最高的一款。有了前幾次笨拙的經驗,在準備著手嘗試手作一枚蛋黃酥時,也多了幾分不知從何而來的底氣。

瑩亮微透的新鮮鹹蛋黃噴上高度酒後,略微烘烤至將出油,去了腥氣。剛出烤箱的鹹蛋黃還滋滋地響著,飽滿濃郁的橙黃閃著油光,像暮色將沉時的夕陽一列排開,折射著薄薄的天光。

雖是第一次嘗試蛋黃酥,卻也已是第五次製作相似類型的酥皮點心。從初始的躊躇忐忑到逐漸流暢的手上動作,對這一周自學速成班的最終成品還是稍稍抱起了期許。

刷上蛋液,綴上芝麻,披好衣裳列好隊送入烤箱後,便開始了難捱的等待。烤箱裡昏暗而灼熱,烤箱外的人啊,心也似懸在那鐵盤上煎灼。

出爐了——還等不及晾涼,用食指和大拇指開成八字,小心翼翼地拈起一顆嘗味。上下牙才剛合起一分,層層酥皮便化為細細沙沙的餅屑落下,用另只手接著,到最後還能一仰頭抬手盡數倒入嘴裡吃下。

而那豆沙溫熱香綿,甜得舒適,從舌尖到鼻腔都充盈著紅豆的細膩糯香。

可若要認真品嘗一顆蛋黃酥,分而食之不妥,囫圇嚼食也不行,還是得果斷地一口咬到中心的鹹蛋黃才算正確步驟。那一瞬間味蕾上感知的層次變化,總能令人心情禁不住地雀躍起來。脆、酥、綿、沙、油,舍了哪一味都覺得失了蛋黃酥的一角靈魂。

❹ / 麻餅 /

“形如月盤,馨香味素”

在四川,或許對於中秋的味覺記憶,更多的是關於麻餅而不是月餅。從前吃不著精緻的月餅,能分食一枚嵌著芝麻,形如圓月的餅子便尤顯珍貴。土爐剛烤出的扁餅香氣四溢,稍微晾晾,取五六枚用深色油紙一包,紅色線繩系牢,便是曾經每逢中秋人手一筒的吃食了。

但還不著急品嘗,還得拎著它隨長輩走街串巷,探望一圈親友後,眾人切餅分食,點起桔燈,才算熱熱鬧鬧地過了個團圓的秋。

巴掌大小的圓餅,扁薄扎實,光看外形實在無法猜想其在工藝與用料上的精緻。紅綠絲、飴糖、金錢桔、川白糖、瓜糖、蜜漬花果等數十種餡料,二十多道傳統工序,點心師傅們年年如一日地,用雙手守著這方水土蘊養而生的,祖輩流傳下來的滋味。

硬脆的餅皮裹著塞得滿當的果餡,馥鬱複雜的甜味總能咂吧著嘴回味許久,多嚼兩下,便能嘗到胡麻油和花椒的異香。一方院子裡,家人食餅說話,就著清茶或薄酒唱些小曲兒,笑談的聲響便更加喧鬧了些。

轉眼又快到十五,這月仍一如當年,靜謐地,掛在沉沉的夜色裡。總想似分食麻餅般切一輪薄月,只是不知它的滋味,是否也能如當年的麻餅一般踏實飽足。

❺ / 桂花糖芋苗 /

“清可絕塵,濃則透遠。”

天氣陡涼時,南京的街上便開始飄起桂花清甜濕冷的氣味。傍晚或夜色濃時沿街散步回家,一路幽幽地香。南京人習慣在中秋前後吃糖芋苗,綴一些桂花,也正好應了不時不食的步調。

早先時候,五分錢一碗的桂花糖芋苗,和兩分錢一塊的蒸兒糕,幾乎載滿了人們記憶中滿街飄香的期盼與滿足。秋日裡的放學途中,若能在小攤上打上一碗糖芋苗,有富餘的再買一塊糕攢在手心,這一天便又可以唇齒生香地結束了。

最喜歡的還是用小芋頭做的糖芋苗,芋頭口感沙嫩,熬煮後糯糯地化在藕粉糖汁裡,一口一粒,幼滑軟糯。藕粉本身無味,作為芡汁卻給糖水添了一分厚重,紅而稠的糖羮隨著勺子上下翻動勻開桂花的馥鬱,清甜幽香。

寒日裡捧一碗溫熱的糖芋苗,小口小口地啜,身子有了暖意,心裡的褶皺也被碗底的最後一勺甜湯熨燙平整。

天氣再冷一些,便又該是吃赤豆元宵的時候了。掰著指頭數數,這座城市竟一年四季都浸泡在街邊小食鬧哄哄熱騰騰的甜味裡。

每當想起南京,那些與之相關的回憶鋪展開來時,雖已過了許多年頭,掛懷最深的總還是那些獨有的,溫和豐盈的味道。

❻ / 桂花糕&桂花酒 /

“八月桂香飄滿街,東市處處桂花糕。”

相傳在明朝末年,新都縣城有個小販,秋天聞到滿園的桂花香,突發奇想把鮮桂花收集起來曬乾,之後再和米粉、糖等原料拌合,裝在木頭盒子裡成型出售。因為上面撒著桂花,大家便稱其為桂花糕。

浙南地區,重米食,傳統糕點多以米粉為原料。桂花糕曾是老餅屋裡最受人喜愛的秋季點心之一,綿軟松甜的潔白糕餅,米香清爽伴著桂花香馥鬱,入口化渣,油潤清香。因此記憶裡,家中也時常備著一些作為待客時的佐茶小點。

傳統糕點重油重糖,不僅因舊時日子清貧,甜味難得而以之為貴,亦有出於工藝上的考量。昔時吃慣了的傳統糕餅如今再嘗,似乎都顯得過於甜膩,可那便是最直接純粹的食材本味。糖是糖,米是米,花是花,再無其它。

牙口不好的老人家最愛吃這個,切成一口食的小方塊,配一壺淡茶,或興致來了,斟一杯桂花酒更好。靠在藤編椅上,嘬一口酒,抿一口糕,眯著眼似睡非睡。有陽光斜斜地攤在膝頭的薄毯上,鼻尖吹過一陣混含著桂花香氣的風。看著看著,心也跟著安適起來。

❼ / 龍湖燉糕(書冊糕) /

“清甜細膩,潔白如雪”

龍湖燉糕是潮州龍湖鎮的傳統中秋小食,傳統燉糕用到的食材僅有白糖與糕粉。做燉糕的糖需用粒小質松,潔白即溶的白糖,糕粉則是以糯米炒熟碾細而成。因其在製作時有著下鍋隔水燉熟的工序,才有了“燉糕”的名稱。

最後的切片工序,則體現了每個點心師傅手上功夫的高低——據說鎮上最好的師傅,能將糕體片成均勻的兩毫米寬度。切完兩手一撈一展,原本完整的一塊糕便層層舒展開來,分而不斷,形似書冊,因而潮州人又稱其為“書冊糕”。

隔水燉後的糕體清潤綿柔,香甜無粕,不似舊時印象那般難以下嚥。相較於最簡單的白糖糯米滋味,更偏愛勻撒了白芝麻的燉糕。芝麻炒得微黃,硬脆焦香,嵌入柔香清甜的糕體,咬下時香糯不膩,簡單的糖味添了芝麻油香,能細細地嚼上好一陣。

從蘇州,到南京,到潮汕,到四川……每當月色盈滿,每一座城裡的老點心鋪,和最熟悉的那枚點心的味道,都蠢蠢欲動著,牽扯著遊子無盡的鄉愁。雖然年年頭頂都掛著同一輪明晃晃圓月,心尖上惦念著的,總還是回憶裡與家人一同吃餅賞月的時光。

月色闕而複滿,離人也終將複還。無論身在何方,若是仍能嘗到一枚故鄉味道的中秋點心,似乎多少也能感到些許慰藉。

而每年中秋,為了嘗到那麼多種故鄉月餅的味道,一年一度的【中古閱餅大會】也即將于廣州中古廚房舉行。

若你故鄉的那座城

也有著獨有的中秋點心

不妨留言告訴我們

你此時正惦念著的那個味道

編輯|LING

插畫丨肉肉

圖片|林墾 LING

圖文版權歸中古廚房所有

轉載及合作請聯繫【中古廚房】微信後臺

一枚剛出爐噴香熱烘的鮮肉月餅,面皮烤得酥黃,圓鼓油潤,飽滿扎實。呼開熱氣咬下,最外層的脆皮裂開,內裡酥層薄如透翼,浸潤了肉汁後松而不粉,如碎雪落於舌尖。

繼續咬下去,溫熱的汁水伴著醇厚的肉香熱氣滋了滿口,肉餡彈牙鮮美,燙了舌頭也停不下嘴,只得不停仰頭哈氣跺腳。看起滑稽,然而也算是變相的對一枚好月餅的褒獎了。

月餅餡料用了新鮮豬肉和榨菜,剁碎以蔥、薑、醬油、料酒和黑胡椒粉調味後攪拌至起膠。有人評價榨菜,稱它最大的美德便是配角當得妙。拌入餡料不僅提了鮮味,也可令月餅的味道更多一分層次感。

/制油酥和油皮/

酥皮月餅起酥的關鍵,一在於制酥的油,二在於搦面時的功夫。以麵粉拌豬油做水油皮和油酥,起酥效果要勝過使用黃油或植物油。油水面和勻後,揉至起膜,包入保鮮膜醒面。

/揪段/

按比例將兩份麵團分揪成小段。取水油皮在手心按扁,包入油酥後用虎口收口捏緊,滾圓後即成酥皮面團。將麵團再次裹保鮮膜靜置。

/卷皮/

將酥皮面團按扁擀成牛舌形後卷起,面卷接縫朝上後再次重複按——擀——卷的過程。

/包餡/

眼見著過了最後一道門檻就可以暫時舒口氣,卻還是栽了跤,遲遲無法順利邁進。雖已覆了保鮮膜和濕布,酥皮面團仍已幹硬,黏度盡失無法擀平,即使包入肉餡也因過分質韌難以收口。

↑ 大福!是你嗎大福!

第一次嘗試制餅,最終成品相較真正的肉月,倒更似鮮肉小酥。外層脆皮烤得酥黃,層層油酥鬆薄不滯,咬下便沙沙落了一手酥香。肉蓉彈軟,榨菜脆甜,吃下一枚滿口餘香。只可惜,仍遠不及味覺記憶中理想的模樣。

聽聞如今月餅在蘇州已逐漸被抹去了中秋獨有的儀式性,平日裡一旦饞了,出門下樓溜條街就可嘗到。一枚正宗的新鮮肉月帶來的飽足與快意,奢想與執著,是離開故處數載後每當聽人提起,仍能在舌尖懷想起的珍貴滋味。

❷ / 棗泥菊花酥 /

“色白酥化,複瓣舒展”

“八月十五棗落杆,就著月餅來吃棗。”

每年近了中秋,棗兒由青白轉紅時,有棗樹的家裡便會打棗食餅。甜絲絲脆生生的棗,熟透後若是置之不管,只消落幾場秋雨,棗子便從枝頭撲落下來,骨碌骨碌地滾了滿院。

落棗太多的日子,母親便會熬一鍋棗泥,作麵包抹醬,或作餡料烙些精巧點心。

熬棗泥時,紅棗豐美醇厚的滋味竟被放大數倍,整日間渾身被甜膩厚重的香氣籠得嚴實,吸氣時幾乎漲滿了肺。

到了傍晚,形似菊花的棗泥點心出爐,酥鬆烘香。捧起一片花熱熱地燙著手心,每一瓣都勻著棗紅的餡泥,味道古樸而純粹。清冷的日子裡,只有舌尖上留下了甜而暖的印記。

/熬棗泥/

曬乾的紅棗剪開去核,加水熬煮至軟爛後搗成泥細細過篩,再入鍋炒幹水分,放置涼後冷藏即可。有人不喜棗皮的澀,單用果肉熬出的棗泥便是更加透徹的甜。

/做一枚棗泥菊花酥/

因同樣是酥皮點心,所以卷皮和包餡的過程與製作肉月時相似。以豬油和麵揉成水油皮和油酥,烘烤出的酥皮點心不僅起酥效果極好,也添了層勾人的葷香。

將裹了餡的麵團壓扁呈餅狀,取只大小合適的碗碟,稍稍著力在面餅上一按、一旋,便可沿著這圈印記分剪。

家裡習慣剪成十二瓣的花形,揪著花瓣,略微拉長的同時朝著同一方向扭至露出棗餡,將邊緣輕按平整即可入烤箱烤制。

看著烤箱裡一滿盤棗花酥逐漸膨起,心裡的期待和饞意隨著時間推移被烘得飽滿熱乎。等待的時間總是食物最好的發酵劑,烤好的棗泥菊花酥一朵朵舒展油潤,每一瓣花裡的酥皮層疊薄透,清晰可辨。

從前喜歡將花一瓣瓣掰落,趁著燙口放入嘴裡,外皮酥鬆,棗餡綿軟,自製點心減了放糖的量,不喜甜的人也可以空口吃下一整枚。而若是配壺烏龍茶或綠茶,清澀回甘,可使得厚重豐美的滋味更為透遠。

吃著酥餅,便想起每每讀之都不禁莞爾的那道金句,“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只是早已不知老屋如今的模樣,是否每到深秋仍是滿院釅釅的紅。

如今在滿目油綠的小城裡,臨近中秋時烤些棗泥菊花酥,深吸一口滿屋熟悉的馥鬱,依舊覺著從內裡到身外都浸滿了棗香。一閉眼,仿佛仍能聽見那梆梆,沙沙的打棗聲,重重地,深深地敲在心上。

❸ / 蛋黃酥 /

“質細多油,精巧喜人”

嘗過肉月鹹鮮,棗酥甜美,若是提到將鹹甜兩種味覺融合得恰好的點心,必定少不了一顆澄黃油亮,扎實圓鼓的蛋黃酥。追溯起來,據說蛋黃酥是由臺灣月餅衍生而得。香甜綿滑的紅豆沙,起沙透心的咸蛋黃,薄松的酥層,焦香的芝麻,新鮮溫熱的每一口,都是令人心念的緣由。

在討論秋日點心時,蛋黃酥也理所當然地成了呼聲最高的一款。有了前幾次笨拙的經驗,在準備著手嘗試手作一枚蛋黃酥時,也多了幾分不知從何而來的底氣。

瑩亮微透的新鮮鹹蛋黃噴上高度酒後,略微烘烤至將出油,去了腥氣。剛出烤箱的鹹蛋黃還滋滋地響著,飽滿濃郁的橙黃閃著油光,像暮色將沉時的夕陽一列排開,折射著薄薄的天光。

雖是第一次嘗試蛋黃酥,卻也已是第五次製作相似類型的酥皮點心。從初始的躊躇忐忑到逐漸流暢的手上動作,對這一周自學速成班的最終成品還是稍稍抱起了期許。

刷上蛋液,綴上芝麻,披好衣裳列好隊送入烤箱後,便開始了難捱的等待。烤箱裡昏暗而灼熱,烤箱外的人啊,心也似懸在那鐵盤上煎灼。

出爐了——還等不及晾涼,用食指和大拇指開成八字,小心翼翼地拈起一顆嘗味。上下牙才剛合起一分,層層酥皮便化為細細沙沙的餅屑落下,用另只手接著,到最後還能一仰頭抬手盡數倒入嘴裡吃下。

而那豆沙溫熱香綿,甜得舒適,從舌尖到鼻腔都充盈著紅豆的細膩糯香。

可若要認真品嘗一顆蛋黃酥,分而食之不妥,囫圇嚼食也不行,還是得果斷地一口咬到中心的鹹蛋黃才算正確步驟。那一瞬間味蕾上感知的層次變化,總能令人心情禁不住地雀躍起來。脆、酥、綿、沙、油,舍了哪一味都覺得失了蛋黃酥的一角靈魂。

❹ / 麻餅 /

“形如月盤,馨香味素”

在四川,或許對於中秋的味覺記憶,更多的是關於麻餅而不是月餅。從前吃不著精緻的月餅,能分食一枚嵌著芝麻,形如圓月的餅子便尤顯珍貴。土爐剛烤出的扁餅香氣四溢,稍微晾晾,取五六枚用深色油紙一包,紅色線繩系牢,便是曾經每逢中秋人手一筒的吃食了。

但還不著急品嘗,還得拎著它隨長輩走街串巷,探望一圈親友後,眾人切餅分食,點起桔燈,才算熱熱鬧鬧地過了個團圓的秋。

巴掌大小的圓餅,扁薄扎實,光看外形實在無法猜想其在工藝與用料上的精緻。紅綠絲、飴糖、金錢桔、川白糖、瓜糖、蜜漬花果等數十種餡料,二十多道傳統工序,點心師傅們年年如一日地,用雙手守著這方水土蘊養而生的,祖輩流傳下來的滋味。

硬脆的餅皮裹著塞得滿當的果餡,馥鬱複雜的甜味總能咂吧著嘴回味許久,多嚼兩下,便能嘗到胡麻油和花椒的異香。一方院子裡,家人食餅說話,就著清茶或薄酒唱些小曲兒,笑談的聲響便更加喧鬧了些。

轉眼又快到十五,這月仍一如當年,靜謐地,掛在沉沉的夜色裡。總想似分食麻餅般切一輪薄月,只是不知它的滋味,是否也能如當年的麻餅一般踏實飽足。

❺ / 桂花糖芋苗 /

“清可絕塵,濃則透遠。”

天氣陡涼時,南京的街上便開始飄起桂花清甜濕冷的氣味。傍晚或夜色濃時沿街散步回家,一路幽幽地香。南京人習慣在中秋前後吃糖芋苗,綴一些桂花,也正好應了不時不食的步調。

早先時候,五分錢一碗的桂花糖芋苗,和兩分錢一塊的蒸兒糕,幾乎載滿了人們記憶中滿街飄香的期盼與滿足。秋日裡的放學途中,若能在小攤上打上一碗糖芋苗,有富餘的再買一塊糕攢在手心,這一天便又可以唇齒生香地結束了。

最喜歡的還是用小芋頭做的糖芋苗,芋頭口感沙嫩,熬煮後糯糯地化在藕粉糖汁裡,一口一粒,幼滑軟糯。藕粉本身無味,作為芡汁卻給糖水添了一分厚重,紅而稠的糖羮隨著勺子上下翻動勻開桂花的馥鬱,清甜幽香。

寒日裡捧一碗溫熱的糖芋苗,小口小口地啜,身子有了暖意,心裡的褶皺也被碗底的最後一勺甜湯熨燙平整。

天氣再冷一些,便又該是吃赤豆元宵的時候了。掰著指頭數數,這座城市竟一年四季都浸泡在街邊小食鬧哄哄熱騰騰的甜味裡。

每當想起南京,那些與之相關的回憶鋪展開來時,雖已過了許多年頭,掛懷最深的總還是那些獨有的,溫和豐盈的味道。

❻ / 桂花糕&桂花酒 /

“八月桂香飄滿街,東市處處桂花糕。”

相傳在明朝末年,新都縣城有個小販,秋天聞到滿園的桂花香,突發奇想把鮮桂花收集起來曬乾,之後再和米粉、糖等原料拌合,裝在木頭盒子裡成型出售。因為上面撒著桂花,大家便稱其為桂花糕。

浙南地區,重米食,傳統糕點多以米粉為原料。桂花糕曾是老餅屋裡最受人喜愛的秋季點心之一,綿軟松甜的潔白糕餅,米香清爽伴著桂花香馥鬱,入口化渣,油潤清香。因此記憶裡,家中也時常備著一些作為待客時的佐茶小點。

傳統糕點重油重糖,不僅因舊時日子清貧,甜味難得而以之為貴,亦有出於工藝上的考量。昔時吃慣了的傳統糕餅如今再嘗,似乎都顯得過於甜膩,可那便是最直接純粹的食材本味。糖是糖,米是米,花是花,再無其它。

牙口不好的老人家最愛吃這個,切成一口食的小方塊,配一壺淡茶,或興致來了,斟一杯桂花酒更好。靠在藤編椅上,嘬一口酒,抿一口糕,眯著眼似睡非睡。有陽光斜斜地攤在膝頭的薄毯上,鼻尖吹過一陣混含著桂花香氣的風。看著看著,心也跟著安適起來。

❼ / 龍湖燉糕(書冊糕) /

“清甜細膩,潔白如雪”

龍湖燉糕是潮州龍湖鎮的傳統中秋小食,傳統燉糕用到的食材僅有白糖與糕粉。做燉糕的糖需用粒小質松,潔白即溶的白糖,糕粉則是以糯米炒熟碾細而成。因其在製作時有著下鍋隔水燉熟的工序,才有了“燉糕”的名稱。

最後的切片工序,則體現了每個點心師傅手上功夫的高低——據說鎮上最好的師傅,能將糕體片成均勻的兩毫米寬度。切完兩手一撈一展,原本完整的一塊糕便層層舒展開來,分而不斷,形似書冊,因而潮州人又稱其為“書冊糕”。

隔水燉後的糕體清潤綿柔,香甜無粕,不似舊時印象那般難以下嚥。相較於最簡單的白糖糯米滋味,更偏愛勻撒了白芝麻的燉糕。芝麻炒得微黃,硬脆焦香,嵌入柔香清甜的糕體,咬下時香糯不膩,簡單的糖味添了芝麻油香,能細細地嚼上好一陣。

從蘇州,到南京,到潮汕,到四川……每當月色盈滿,每一座城裡的老點心鋪,和最熟悉的那枚點心的味道,都蠢蠢欲動著,牽扯著遊子無盡的鄉愁。雖然年年頭頂都掛著同一輪明晃晃圓月,心尖上惦念著的,總還是回憶裡與家人一同吃餅賞月的時光。

月色闕而複滿,離人也終將複還。無論身在何方,若是仍能嘗到一枚故鄉味道的中秋點心,似乎多少也能感到些許慰藉。

而每年中秋,為了嘗到那麼多種故鄉月餅的味道,一年一度的【中古閱餅大會】也即將于廣州中古廚房舉行。

若你故鄉的那座城

也有著獨有的中秋點心

不妨留言告訴我們

你此時正惦念著的那個味道

編輯|LING

插畫丨肉肉

圖片|林墾 LING

圖文版權歸中古廚房所有

轉載及合作請聯繫【中古廚房】微信後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