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人這兩幅對聯,寫盡了人生!

第1幅對聯

發上等願, 結中等緣, 享下等福

擇高處立, 尋平處住, 向寬處行

這是李嘉誠辦公室懸掛的唯一的一幅書法, 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于江蘇無錫梅園的詩句。

“發上等願”和“擇高處立”, 就是要格局遠大, 眼界開闊, “志當存高遠”。 我們做人立志、發願要高遠, 要有大志、遠志。

唐代詩人王維說, “眼界廣者其成就必大, 眼界狹者其作為必小。 ”我們常說, 眼界決定境界, 如果沒有開闊的眼界, 很難做出大的事業。 只有發上等願望, 擇高處立, 才能開闊我們的眼界。

志向遠大之人總有一天會幹出驚天動地的宏圖大業, 而目光短淺之人永遠只能是一凡夫而已。

青年時的孫中山愛議論國事, 旁人揶揄他:“看你言高志大, 莫非你想當廣東都督?”在這些人眼中這廣東都督就偉大的不得了了, 而孫中山卻說:“我幹的事比廣東都督大多了。

正是有這樣遠大的政治理想, 才使他走上了“棄醫從文”的革命道路,

成為辛亥革命第一人。

“結中等緣”和“就平處坐”就是要腳踏實地積極穩妥。 我們不要孤傲,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 而是要把自己擺在平處。 做事求平穩, 一步一個腳印, 步步為營。 想做大事、難事的人, 就必須要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件簡單的事。

“享下等福”和“向寬處行”。 下等福才是生活的本真。 一切的奢侈和繁華, 不過都是過眼雲煙, 粗茶淡飯最養人, 平平淡淡才安康。 而且, 沉溺在奢侈和繁華中, 還會損傷我們的身體。 正所謂“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

所以道家教我們返璞歸真, 諸葛亮教我們“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樸素、勤儉、安康就是最好的福氣。

第2幅對聯

大處著眼, 小處著手

群居守口, 獨居守心

這幅對聯出自曾國藩之手, 也是曾國藩一生智慧的體現。

大處著眼, 是說做人眼界要開闊, 古人雲:不謀萬世者, 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 不足謀一域。 思考問題一定要有全域意識, 一定要看到未來。

然而大處著眼必須要與小處著手配合, 老子說, 圖難於其易, 為大於其細。 再大的事, 都必須從小處著手, 這樣才能避免空談和眼高手低。

群居守口, 獨居守心是修養之要。 曾國藩認為多言, 多說話是凶德, 是惡習。 所以他提出要“戒多言”, 不議論他人是非, 不吹噓個人瑣事;不說違反原則的話, 不講違背良心的話。

曾國藩“戒多言”的本質並不是什麼要一味的少說話甚至不說話, 也並不是什麼沉默是金, 而是在面臨人和事的時候, 要做到自我控制, 避免禍從口出、亂從口出, 在本質上, 這是一種臨事不糾纏、少爭論的行動智慧。

“獨居守心”是修身的要旨, 做人的境界。 所謂慎獨, 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 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

能保持清醒。 所謂“守心”就是守住自己內心的道德底線、價值底線、人格底線。

東漢名臣楊震為官數載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稱, 一次因公路過昌邑縣, 恰逢舊交王密在此任縣令, 當夜王密懷揣十金前往館驛相贈, 以謝楊震知遇之恩。 楊震拒而不受。

王密急切之下說道:“此時深夜, 無人知矣。 ”楊震卻正聲而說:“豈可暗室虧心, 舉頭三尺有神明, 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何謂無知?”

慎獨是人生的財富, 守心是修行的方便門徑。 不耐孤獨是一種人生遺憾, 不會守心是一種做人缺陷。 獨居要守心, 守住一顆善良的心, 守住一顆勤勞的心, 守住一顆淡泊名利的心, 守住一顆平常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