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名家 ︳赫英海 君子游于藝

《平沙落雁》古曲, 可謂百聽不厭。 每每聞其琴音, 赫英海便覺心弦瞬間被撥動, 整個人都沉靜下來。 雲天空寥, 群雁肅肅, 映襯出中國藝術裡高遠、清明、犖犖大端的精神。 赫英海享受著心境中的怡然與從容, 也把這份清幽攝入了畫面。 簡淡的筆觸繪就詩心, 流溢著個人所鍾愛的寫意情懷。 為了使藝池的邊界有所突破, 他把煉藝的觸角盡可能伸展到廣闊的天地, 不知疲倦地汲取養分, 以灌溉一片馨香的沃土。

赫英海, 197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雞西市, 1994年考入南開大學東方文化藝術系中國畫專業, 師從范曾、杜滋齡、陳玉圃等先生, 現任職於人民網書畫研究院。 赫英海主攻寫意花鳥畫, 藝術風格追求雅致清新, 多幅作品被個人及藝術機構收藏, 熱衷公益活動。 2014年6月舉辦個人展覽“空谷幽蘭——赫英海花鳥畫展”。

空谷幽蘭

陳師曾在《中國文人畫之研究》中, 以“性靈者也,

思想者也, 活動者也”來概括文人畫的基本特徵, 點破了“思”對其發展的重要意義。 丹青流轉的歲月長河裡, 文人畫無疑是一道閃光的存在, 其對生命覺解的擔當意識, 超越了淺層的視覺語言, 顯示出深刻的人文關懷。 在赫英海看來, 真正的從藝者應保有這般思索情懷, 即使把內心的山林搬到現代生活, 也如同在鬧市中修行, 於世俗之外完成自己的追求。

“中國畫深受文化的影響, 特別是宗教文化。 諸如八大、石濤等在佛學上有所修為的畫家, 他們的作品往往追求隱逸, 與傳統文人精神比較契合。 ”禪宗繪畫開啟了文人畫嶄新的智慧里程, 將其推至光輝的高度。 看似寥寥數筆勾勒空靈世界, 卻擁有沉實的底蘊支撐。 “世人皆知齊白石為畫蝦而養蝦,

日日觀看, 其實只是一個方面。 如果讓100個人都養蝦寫生, 縱然畫上100年, 也難有白石老人的影子, 因為忽視了他在其他方面花費的功夫。 國畫藝術屬於綜合性產物, 書法、篆刻、古典文學都會產生直接的作用, 缺少的話, 創作會越來越索然無味。 ”

以此為旨歸, 赫英海精心澆築著藝術語言的基石。 讀書時期, 他從師兄手中借來吳昌碩的畫集研讀, 臨摹良久, 至今仍然從老缶金石入味的筆墨裡獲得啟發。 他還模仿這位大師的篆刻經歷, 光是《毛公鼎》銘文就臨習一年多。 “國畫以線條為審美尺規, 我的創作多見小尺幅, 不講細緻討巧, 試圖在簡約中蘊藏豐富的內涵, 靠的就是腕筆的靈活。 ”如何在簡淡的筆觸內融入個人的喜怒哀樂和理想訴求, 是文人畫至關重要的精神所在, 縱然探求艱深, 而赫英海仍是甘願。

他畫花鳥草木, 落墨簡潔飛動。 剔透的紅果,溫潤的石榴,謙謙儒雅的梅花竹石,仿佛訴說著拓印在歲月間的美好。一隻袖珍小鳥兀立於枝條末梢,輕薄收攏的翼,玲瓏怡然的眼,用一角宣紙展現出自然的深邃與盎然。“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厚積薄發,學習的要多,但不要完全表現出來,些許流露出一些,畫面才能壓得住。”這種冰山式的自我體現方式,巨大部分潛藏海底,令創作充滿遐想的空間,也讓他與熱衷市場潮流的人群區別開來。

“我的老師陳玉圃先生常說,富貴並非求來的,好好作畫好好做人,該得到的就隨之而來。有些作品構圖宏大,乍看上去氣氛熱烈,但仔細端詳發現內容空洞,原因便在於作者追求的是迎合當下與觀眾,那麼真性情就會被壓抑住。”追逐在欲海中,就會失落本真,只有參透陶潛風味的哲學深心,才能將息人生的執念。

著名美學家朱良志寫道:“中國藝術的迥絕處,如空谷幽蘭,在高山大川之間的一朵蘭花,不起眼,它的謙卑和微小難以讓人們注意它,但它卻散出淡淡的幽香,似有若無,似淡若濃,神秘而不可把握。”縹緲之至的內核魂魄,是海拔5000米幽谷中的一朵潔白蘭花,以手繪心,不諂媚不討好,不受外物和旁觀者所左右,帶著君子隱世而不避世的矜貴與守持。如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體驗境界,為宋元以降文人藝術世代演繹,是赫英海孜孜以求的生命旨趣。於是他筆下的枇杷蕩著香意,藤花漾著清新,一任心徜徉,不喜亦不懼。

篤學修身

雞西,東三省最大的煤城。這個中學地理課本裡留下小小標記的城市,是赫英海的故鄉,也成為他與芬芳世界的第一個交叉點。父親是經過正規科班訓練的美術老師,對他進行了最初的書法啟蒙:高峰墜石、千里雲陣,一點一橫開始訓練,伴隨著墨香漸漸成長。

他記得自己見到的第一幅中國畫,是父親的老師王道中贈予的一幅工筆牡丹。一平尺見方的素絹上,小小花朵奪人眼目,

不過,彼時的懵懂少年還未踏進傳統藝術的大門,並不能領略其中生動的內涵。真正對中國畫產生濃厚興趣,是在考入南開大學東方文化藝術系執筆臨摹,並對美術史產生深刻瞭解後。有一整個學期,赫英海都紮在資料室裡研讀中國繪畫的演進歷程,從歷史的長河中打撈珠貝,盡見精髓。

“我父親屬於豪放派,喜歡到處跑,油畫國畫兼修,對學生也特別好。”上世紀80年代,偏遠小城的藝術氛圍尚且保守,可父親卻帶著學生釣魚寫生、聊天創作,照亮了多少藝術學子的夢想。跟隨著“混跡”的赫英海,邊玩邊學,無形中被那份熱忱感染,性格裡揮灑直率的一面逐漸顯露。及至正式學畫,他終於在寫意中找到了與自身契合的精神。“好詩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寫意的表達是直抒胸臆的,情緒不對時就畫不出。有點像王羲之寫《蘭亭集序》,借著微醺,雖有錯別字,可第二天就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那種效果。”在他新近的一批扇面作品中,設色雅淡,筆墨生動,充滿了藝術家從瑣碎中發現的天真之趣。亦是真情流瀉,讓觀者如沐鳥語花香,怎能不心動。

對大千萬象的熱情延續到生活的每個角落,赫英海同樣容易對他人境遇產生同理心,存著脈脈溫情的眷注。本科期間,擔任系學生會主席,他便組織慈善展覽説明貧困山區的孩子。工作後,周圍的學姐活躍于慈善拍賣,他也加入到定期進行的捐贈行動中。隨著年歲漸長,這幾年,赫英海目睹恩師陳玉圃的言傳身教,煙酒通通戒個乾淨。平和的日常裡,吃一碗素面,和朋友談談藝術,是他最享受的愜意時光。對赫英海而言,修身與渡人,源自個人認同的價值準則,本質上殊途同歸。而這些,又與傳統藝術的多年求索有著難以割捨的聯結。

曾經,他在美術中學踏踏實實做了三年教書匠,身邊有許多退休的老先生一道執教。“每天聽老藝術家講以前的人和事,看他們八十多歲筆墨不輟,我發現繪畫真的是可以堅持一生的事業。”與藝術的這場“戀愛”,矢志不渝,一開始,就是一輩子。

廣蓄博取

第一次個人展,留下的記憶深刻。三年前,經朋友的一番推薦,北京團城藝術館向他拋來橄欖枝。昔日皇族禮佛的小廂房中,他拿出幾年積攢的作品展出。古香古色的屋宇幽寂安閒,院子裡乾隆年間種植的古柏參天,配合著赫英海繪就的天成之趣,守護著人內心的桃源。

展覽宣傳期間,被孔子學院的負責人發現,碰巧對方正在籌畫美國韋伯斯特大學150周年校慶活動,要搞一場中西藝術的聯合比較展覽。赫英海便找到幾個老師同學一起參展,腳步跨出了國門。一切的發生果真應了尊長多年的教導,不刻意追求而有所得。

處於世界藝術交匯的中心,在大藝術館飽足眼福,然而真正令赫英海震撼的,是在一個平凡小鎮上。“鎮子很小,有一間美術館,可是裡面居然掛著莫蘭迪、梵古、馬奈這些大師的真跡,足見他們對博物館教育的重視程度。”而通過異國他鄉的交流,赫英海坦言,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尚停留於淺層,如何在世界範圍內普及中國畫與書法,仍然是留給從業者的難題。

他想要為所珍視的傳統藝術做些實事,紙上的實踐勇往直前,畫外的工作亦充滿包容。2012年,人民網書畫院創立,給老中青三代藝術家提供宣傳平臺,建立線上展廳和藝術家資料庫,作為成立成員之一,赫英海朝自己的目標又邁進一步。

因為負責與藝術家對接,他增添了不少可貴的經歷。“年過八旬的老藝術家莫測,是天生的版畫天才。他的第一幅作品就是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所以對報社的感情特別深,對我們年青一代編輯特別好,還說自己就是《人民日報》培養的版畫家。”體驗著為藝術服務的幸福感,赫英海更從前輩身上收穫啟迪。在北京畫院為莫測舉辦的個展上,當赫英海全面觀覽其創作後驚覺,原來版畫可以如此豐富和優秀。“你能感到他是全身心投入,一旦有想法就去動手。”千變萬化的肌理,時而似油畫般厚重,時而似國畫般淡雅,並無固化類型,衝破了門類界限。某種程度上,廣泛的容納度,也是赫英海對藝術表達的終極期求。

《論語·述而》中記敘了孔子培養學生的教學總綱,即“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凡人才的培養,生活的充實,都要以仁、德為綱領,以六藝為基本,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藝”絕對不是狹義的,人生才不枯燥,繼而擁有如魚在水的自由和愉悅。“小時候學寫字,姐姐藝術天分高,一教就會,我屬於反應比較慢的,常常練到半夜,所以總覺得要多學一些。”言語間的謙遜化為行動上的步履不停,多年來,赫英海始終努力拓展自己的內涵維度。

1998年畢業前夕,赫英海與同學策劃了一場攝影展,在當時的南開大學裡,關於攝影方面的展覽甚是少見。沒有經費,他們便一起想辦法,把柯達裝底片的黑盒子兩邊打孔,用卡子固定,再掛上透明魚線當作背板,看上去頗具藝術感。展出的效果轟動一時,不少同學留言請他們洗照片,算是他多元學藝路上的一段趣事。至今談起來,赫英海依舊說,年輕人的天空,總應該更寬廣一些。

請微信搜索藝訴家公眾號:yisujia2016

剔透的紅果,溫潤的石榴,謙謙儒雅的梅花竹石,仿佛訴說著拓印在歲月間的美好。一隻袖珍小鳥兀立於枝條末梢,輕薄收攏的翼,玲瓏怡然的眼,用一角宣紙展現出自然的深邃與盎然。“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厚積薄發,學習的要多,但不要完全表現出來,些許流露出一些,畫面才能壓得住。”這種冰山式的自我體現方式,巨大部分潛藏海底,令創作充滿遐想的空間,也讓他與熱衷市場潮流的人群區別開來。

“我的老師陳玉圃先生常說,富貴並非求來的,好好作畫好好做人,該得到的就隨之而來。有些作品構圖宏大,乍看上去氣氛熱烈,但仔細端詳發現內容空洞,原因便在於作者追求的是迎合當下與觀眾,那麼真性情就會被壓抑住。”追逐在欲海中,就會失落本真,只有參透陶潛風味的哲學深心,才能將息人生的執念。

著名美學家朱良志寫道:“中國藝術的迥絕處,如空谷幽蘭,在高山大川之間的一朵蘭花,不起眼,它的謙卑和微小難以讓人們注意它,但它卻散出淡淡的幽香,似有若無,似淡若濃,神秘而不可把握。”縹緲之至的內核魂魄,是海拔5000米幽谷中的一朵潔白蘭花,以手繪心,不諂媚不討好,不受外物和旁觀者所左右,帶著君子隱世而不避世的矜貴與守持。如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體驗境界,為宋元以降文人藝術世代演繹,是赫英海孜孜以求的生命旨趣。於是他筆下的枇杷蕩著香意,藤花漾著清新,一任心徜徉,不喜亦不懼。

篤學修身

雞西,東三省最大的煤城。這個中學地理課本裡留下小小標記的城市,是赫英海的故鄉,也成為他與芬芳世界的第一個交叉點。父親是經過正規科班訓練的美術老師,對他進行了最初的書法啟蒙:高峰墜石、千里雲陣,一點一橫開始訓練,伴隨著墨香漸漸成長。

他記得自己見到的第一幅中國畫,是父親的老師王道中贈予的一幅工筆牡丹。一平尺見方的素絹上,小小花朵奪人眼目,

不過,彼時的懵懂少年還未踏進傳統藝術的大門,並不能領略其中生動的內涵。真正對中國畫產生濃厚興趣,是在考入南開大學東方文化藝術系執筆臨摹,並對美術史產生深刻瞭解後。有一整個學期,赫英海都紮在資料室裡研讀中國繪畫的演進歷程,從歷史的長河中打撈珠貝,盡見精髓。

“我父親屬於豪放派,喜歡到處跑,油畫國畫兼修,對學生也特別好。”上世紀80年代,偏遠小城的藝術氛圍尚且保守,可父親卻帶著學生釣魚寫生、聊天創作,照亮了多少藝術學子的夢想。跟隨著“混跡”的赫英海,邊玩邊學,無形中被那份熱忱感染,性格裡揮灑直率的一面逐漸顯露。及至正式學畫,他終於在寫意中找到了與自身契合的精神。“好詩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寫意的表達是直抒胸臆的,情緒不對時就畫不出。有點像王羲之寫《蘭亭集序》,借著微醺,雖有錯別字,可第二天就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那種效果。”在他新近的一批扇面作品中,設色雅淡,筆墨生動,充滿了藝術家從瑣碎中發現的天真之趣。亦是真情流瀉,讓觀者如沐鳥語花香,怎能不心動。

對大千萬象的熱情延續到生活的每個角落,赫英海同樣容易對他人境遇產生同理心,存著脈脈溫情的眷注。本科期間,擔任系學生會主席,他便組織慈善展覽説明貧困山區的孩子。工作後,周圍的學姐活躍于慈善拍賣,他也加入到定期進行的捐贈行動中。隨著年歲漸長,這幾年,赫英海目睹恩師陳玉圃的言傳身教,煙酒通通戒個乾淨。平和的日常裡,吃一碗素面,和朋友談談藝術,是他最享受的愜意時光。對赫英海而言,修身與渡人,源自個人認同的價值準則,本質上殊途同歸。而這些,又與傳統藝術的多年求索有著難以割捨的聯結。

曾經,他在美術中學踏踏實實做了三年教書匠,身邊有許多退休的老先生一道執教。“每天聽老藝術家講以前的人和事,看他們八十多歲筆墨不輟,我發現繪畫真的是可以堅持一生的事業。”與藝術的這場“戀愛”,矢志不渝,一開始,就是一輩子。

廣蓄博取

第一次個人展,留下的記憶深刻。三年前,經朋友的一番推薦,北京團城藝術館向他拋來橄欖枝。昔日皇族禮佛的小廂房中,他拿出幾年積攢的作品展出。古香古色的屋宇幽寂安閒,院子裡乾隆年間種植的古柏參天,配合著赫英海繪就的天成之趣,守護著人內心的桃源。

展覽宣傳期間,被孔子學院的負責人發現,碰巧對方正在籌畫美國韋伯斯特大學150周年校慶活動,要搞一場中西藝術的聯合比較展覽。赫英海便找到幾個老師同學一起參展,腳步跨出了國門。一切的發生果真應了尊長多年的教導,不刻意追求而有所得。

處於世界藝術交匯的中心,在大藝術館飽足眼福,然而真正令赫英海震撼的,是在一個平凡小鎮上。“鎮子很小,有一間美術館,可是裡面居然掛著莫蘭迪、梵古、馬奈這些大師的真跡,足見他們對博物館教育的重視程度。”而通過異國他鄉的交流,赫英海坦言,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尚停留於淺層,如何在世界範圍內普及中國畫與書法,仍然是留給從業者的難題。

他想要為所珍視的傳統藝術做些實事,紙上的實踐勇往直前,畫外的工作亦充滿包容。2012年,人民網書畫院創立,給老中青三代藝術家提供宣傳平臺,建立線上展廳和藝術家資料庫,作為成立成員之一,赫英海朝自己的目標又邁進一步。

因為負責與藝術家對接,他增添了不少可貴的經歷。“年過八旬的老藝術家莫測,是天生的版畫天才。他的第一幅作品就是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所以對報社的感情特別深,對我們年青一代編輯特別好,還說自己就是《人民日報》培養的版畫家。”體驗著為藝術服務的幸福感,赫英海更從前輩身上收穫啟迪。在北京畫院為莫測舉辦的個展上,當赫英海全面觀覽其創作後驚覺,原來版畫可以如此豐富和優秀。“你能感到他是全身心投入,一旦有想法就去動手。”千變萬化的肌理,時而似油畫般厚重,時而似國畫般淡雅,並無固化類型,衝破了門類界限。某種程度上,廣泛的容納度,也是赫英海對藝術表達的終極期求。

《論語·述而》中記敘了孔子培養學生的教學總綱,即“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凡人才的培養,生活的充實,都要以仁、德為綱領,以六藝為基本,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藝”絕對不是狹義的,人生才不枯燥,繼而擁有如魚在水的自由和愉悅。“小時候學寫字,姐姐藝術天分高,一教就會,我屬於反應比較慢的,常常練到半夜,所以總覺得要多學一些。”言語間的謙遜化為行動上的步履不停,多年來,赫英海始終努力拓展自己的內涵維度。

1998年畢業前夕,赫英海與同學策劃了一場攝影展,在當時的南開大學裡,關於攝影方面的展覽甚是少見。沒有經費,他們便一起想辦法,把柯達裝底片的黑盒子兩邊打孔,用卡子固定,再掛上透明魚線當作背板,看上去頗具藝術感。展出的效果轟動一時,不少同學留言請他們洗照片,算是他多元學藝路上的一段趣事。至今談起來,赫英海依舊說,年輕人的天空,總應該更寬廣一些。

請微信搜索藝訴家公眾號:yisujia201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