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豐子愷: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他被稱為“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他的畫中沒有壯麗山河, 卻盡描人生百態;他的筆下未必字字珠璣, 卻是句句含情, 耐人尋味。

在微信公眾號裡, 他無數次“上頭條”;在朋友圈中, 他的語錄被一路轉發、點贊……他叫豐子愷, 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教育家、書法家、翻譯家, 他也有著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文藝暖男

“一片片的落英, 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1898年11月9日, 豐子愷出生於浙江省崇德縣,

在此之前家中已有六個女兒, 作為家裡的第一個兒子, 他從小就生活在愛的包圍中。 家庭的脈脈溫情浸透在豐子愷的骨子裡, 反映在筆下, 就是平易親切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

在中國, “漫畫”一詞就始于豐子愷的作品。 上世紀20年代的一天晚上, 新月如鉤。

豐子愷送走老友, 回到廊前, 抬頭見月色如水, 一摸茶壺, 尚有餘溫。 豐子愷一時興起, 遂作成名漫畫:《人散後, 一鉤新月天如水》。 1925年, 大收藏家鄭振鐸為豐子愷出版第一本畫集《子愷漫畫》, 從那時起, 漫畫方登上藝術殿堂。

在豐子愷筆下, 世間萬物, 無尊卑也無大小,

都一律以生動溫情的儀態呈現出來。 他把溫柔悲憫的目光, 投向最底層的百姓, 最樸素的生活。 他們是早春的賣花女、是對鏡自憐的貧女, 是施粥棚前的眾生……他用柔軟清新的筆觸, 讓這些生活裡最常見的場景, 滿是詩情畫意, 有著讓人落淚的辛酸和令人感動的平凡。

李叔同是豐子愷的老師, 也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 李叔同出家為僧後, 他也與佛教結緣, 積極宣揚佛家“戒殺”“護生”的思想。 豐子愷說, 所謂護生, 其實更重要的不是愛護花鳥魚蟲, 而是愛護自己的心。 他曾解釋有意踩死螞蟻為何不對, 蓋因不僅僅是為了愛惜螞蟻, 更重要的是擔憂踩死螞蟻之人將來殘忍成性, 用飛機去轟炸無辜的平民。

俞平伯評豐子愷:“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的確,若論愛在藝術中的溫柔力量,沒有比豐子愷的畫更有資格的了。若說“暖男”,百年前的豐子愷堪稱典範。

百年來獨一無二的兒童崇拜者

豐子愷憧憬于兒童的生活,他是個兒童崇拜者。1926年他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這樣寫道:“我的孩子們,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在世間,永沒有逢到像你們樣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間的人群結合,永沒有像你們樣的徹底地真實而純潔。”——無疑,這是與他的精神追求完全一致的。由於“熱愛”和“親近”,他深深地體會了孩子們的心理,發現了一個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兒童世界。在純真無邪的兒童世界,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家園。

童年的世界常常被比喻為藝術的世界,童年時代的人類常常被認為是天生的詩人,童年以其無邪的赤子之心、純真自由的人生態度以及感性原始的思維方式而與成人世界有別。在豐子愷看來,成人的世界,因為受實際的生活和世間習慣的限制,所以虛偽驕衿,因為成人大多熱衷於名利,沒有關心身邊的瑣事,沒有好好品味人生,因而認識不了世間事物的真相,失去了人類的自然本性,只有兒童天真爛漫,人格完整。

豐子愷的創作從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時間跨度達半個世紀,卻較少時代的痕跡。他曾經這樣評價自己:一方面是一個“虛偽的、冷酷的、尖利的老人”,另一方面又是一個“天真的、熱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兒童的世界”作為“黃金時代”,作為一種理想化的存在,一方面為他批判現實提供了一種尺度,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他對更加美好的人性的一種嚮往。在散文、漫畫裡,他總是以家常生活,童趣童心,音樂藝術,學校教育,自然風光以及自己的學習生涯等等作為創作的主要內容,時時流露出他對兒童的崇拜和讚揚。

他興致勃勃地描述自己的美好童年,對童年幾件極為平常的小事津津樂道。在他眼裡,這些小事有趣又值得回味,是可以珍藏在心、受用終生的寶貴財富。他也從不吝於展現自己對孩子的愛:“我同一般父親一樣,疼愛我的孩子。我真心地愛他們:他們笑了,我覺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們哭了,我覺得比我自己哭更悲傷,他們吃東西,我覺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們跌一交,我覺得比我自己跌一交更痛。”他與孩子是朋友,是知己,常常“設身處地”地體驗孩子們的生活。豐家姐弟自然也成了他描摹的對象——隨筆與漫畫的主角與原型,童真童趣,求學成長。

巴金先生曾這樣評價他:“我的腦子裡有一個‘豐先生’的形象:一個與人無爭、無所不愛、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身心不調和’的老兒童”,幼女豐一吟也這麼形容她的父親,“他在世77年,童心始終未曾泯減。他熱愛自己的孩子,也關心普天下的孩子。”“護生者,護心也!”豐子愷在創作時,傾盡他的仁愛之心;他教育子女愛世間一切小生命;他與愛妻彼此愛護,共同將七個子女撫養成才;他心系國家和世界,“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所以,他情願做“老兒童”。

對於生命,對於家,對於孩子,他從來不會馬虎。

豐子愷先生一生移居過許多地方,飄泊的生活卻始終沒有擾亂他超逸的心靈和對家園的依戀。每到一地,他總要因陋就簡營造一個寧靜而溫暖的家,並為這個家園取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小楊柳屋”是他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時住的陋屋;而“緣緣堂”的匾額,曾懸掛在他在上海江灣和故鄉石門灣的寓所門楣上;遵義南潭巷的“星漢樓”和重慶的“沙坪小屋”是他在流離途中溫馨的家。

1954 年9 月,豐子愷先生移居上海陝西南路,豐家二樓有個室內小陽臺,三面有窗,上方還有天窗,室中可觀日月星辰,別有一番興味,他便將此寓所定名為“日月樓”。安詳靜心的生活日常,質樸真淳的兒女情長,豐子愷先生在此定居,直至終老。

他的《給我的孩子們》《兒女》《送阿寶出黃金時代》等都是描寫孩童題材的作品。兒童天真爛漫,每一件極為普通的小事,都值得真心贊許和羡慕。他和孩子們一起辦家家酒、唱歌、畫圖、做遊戲,帶孩子們散步遠足。他獨具慧眼,將孩子們的生活寫得非同一般。他還有隨身攜帶速寫本的習慣,把捕捉到的可以入畫的每個鏡頭都畫下來。在他看來,孩子們就是在“創造創作的生活”,就是“生活的藝術化”。年齡越小的孩子越純真,隨著年齡的增大,受世俗規範的影響也越大,自然本質的東西也會逐漸減少。所以他總是用心去表現孩子的本質的童稚與純真,充滿著熱情與耐心,愛孩子、畫孩子、寫孩子。

豐子愷愛孩子,對孩子的學習教育也非常重視。豐子愷先生的外孫宋雪岩回憶道:“即使在最艱苦的逃難途中,不論舟車勞頓,從不間斷。有時甚至在防空洞躲警報時,也在教大家念書。”他給孩子們的愛,是溫柔的愛、開放的愛,也是獨立的愛。多年來,從他的身上,豐家後輩們習得的更多的是“勤學苦練”、疏曠放達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品性。

如今看來,豐子愷先生所追求的是一種充滿童真和詩意的人生,而這恰是我們尋常人早已淡忘或者遺失的美好。他的世界,充滿了真善美,不是刻意的營造,而是因為他有一顆善感、純淨、慈悲的心——春柳、燕子、一鉤新月、童真的小兒女,連同他自己質樸率真的生命,已經以其永恆的面貌,即藝術的面貌,留在了時間的流光裡。它們將再次穿過時空的霧靄,照亮當下人們的心靈,提供一個別樣的精神參考。

俞平伯評豐子愷:“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的確,若論愛在藝術中的溫柔力量,沒有比豐子愷的畫更有資格的了。若說“暖男”,百年前的豐子愷堪稱典範。

百年來獨一無二的兒童崇拜者

豐子愷憧憬于兒童的生活,他是個兒童崇拜者。1926年他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這樣寫道:“我的孩子們,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在世間,永沒有逢到像你們樣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間的人群結合,永沒有像你們樣的徹底地真實而純潔。”——無疑,這是與他的精神追求完全一致的。由於“熱愛”和“親近”,他深深地體會了孩子們的心理,發現了一個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兒童世界。在純真無邪的兒童世界,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家園。

童年的世界常常被比喻為藝術的世界,童年時代的人類常常被認為是天生的詩人,童年以其無邪的赤子之心、純真自由的人生態度以及感性原始的思維方式而與成人世界有別。在豐子愷看來,成人的世界,因為受實際的生活和世間習慣的限制,所以虛偽驕衿,因為成人大多熱衷於名利,沒有關心身邊的瑣事,沒有好好品味人生,因而認識不了世間事物的真相,失去了人類的自然本性,只有兒童天真爛漫,人格完整。

豐子愷的創作從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時間跨度達半個世紀,卻較少時代的痕跡。他曾經這樣評價自己:一方面是一個“虛偽的、冷酷的、尖利的老人”,另一方面又是一個“天真的、熱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兒童的世界”作為“黃金時代”,作為一種理想化的存在,一方面為他批判現實提供了一種尺度,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他對更加美好的人性的一種嚮往。在散文、漫畫裡,他總是以家常生活,童趣童心,音樂藝術,學校教育,自然風光以及自己的學習生涯等等作為創作的主要內容,時時流露出他對兒童的崇拜和讚揚。

他興致勃勃地描述自己的美好童年,對童年幾件極為平常的小事津津樂道。在他眼裡,這些小事有趣又值得回味,是可以珍藏在心、受用終生的寶貴財富。他也從不吝於展現自己對孩子的愛:“我同一般父親一樣,疼愛我的孩子。我真心地愛他們:他們笑了,我覺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們哭了,我覺得比我自己哭更悲傷,他們吃東西,我覺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們跌一交,我覺得比我自己跌一交更痛。”他與孩子是朋友,是知己,常常“設身處地”地體驗孩子們的生活。豐家姐弟自然也成了他描摹的對象——隨筆與漫畫的主角與原型,童真童趣,求學成長。

巴金先生曾這樣評價他:“我的腦子裡有一個‘豐先生’的形象:一個與人無爭、無所不愛、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身心不調和’的老兒童”,幼女豐一吟也這麼形容她的父親,“他在世77年,童心始終未曾泯減。他熱愛自己的孩子,也關心普天下的孩子。”“護生者,護心也!”豐子愷在創作時,傾盡他的仁愛之心;他教育子女愛世間一切小生命;他與愛妻彼此愛護,共同將七個子女撫養成才;他心系國家和世界,“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所以,他情願做“老兒童”。

對於生命,對於家,對於孩子,他從來不會馬虎。

豐子愷先生一生移居過許多地方,飄泊的生活卻始終沒有擾亂他超逸的心靈和對家園的依戀。每到一地,他總要因陋就簡營造一個寧靜而溫暖的家,並為這個家園取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小楊柳屋”是他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時住的陋屋;而“緣緣堂”的匾額,曾懸掛在他在上海江灣和故鄉石門灣的寓所門楣上;遵義南潭巷的“星漢樓”和重慶的“沙坪小屋”是他在流離途中溫馨的家。

1954 年9 月,豐子愷先生移居上海陝西南路,豐家二樓有個室內小陽臺,三面有窗,上方還有天窗,室中可觀日月星辰,別有一番興味,他便將此寓所定名為“日月樓”。安詳靜心的生活日常,質樸真淳的兒女情長,豐子愷先生在此定居,直至終老。

他的《給我的孩子們》《兒女》《送阿寶出黃金時代》等都是描寫孩童題材的作品。兒童天真爛漫,每一件極為普通的小事,都值得真心贊許和羡慕。他和孩子們一起辦家家酒、唱歌、畫圖、做遊戲,帶孩子們散步遠足。他獨具慧眼,將孩子們的生活寫得非同一般。他還有隨身攜帶速寫本的習慣,把捕捉到的可以入畫的每個鏡頭都畫下來。在他看來,孩子們就是在“創造創作的生活”,就是“生活的藝術化”。年齡越小的孩子越純真,隨著年齡的增大,受世俗規範的影響也越大,自然本質的東西也會逐漸減少。所以他總是用心去表現孩子的本質的童稚與純真,充滿著熱情與耐心,愛孩子、畫孩子、寫孩子。

豐子愷愛孩子,對孩子的學習教育也非常重視。豐子愷先生的外孫宋雪岩回憶道:“即使在最艱苦的逃難途中,不論舟車勞頓,從不間斷。有時甚至在防空洞躲警報時,也在教大家念書。”他給孩子們的愛,是溫柔的愛、開放的愛,也是獨立的愛。多年來,從他的身上,豐家後輩們習得的更多的是“勤學苦練”、疏曠放達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品性。

如今看來,豐子愷先生所追求的是一種充滿童真和詩意的人生,而這恰是我們尋常人早已淡忘或者遺失的美好。他的世界,充滿了真善美,不是刻意的營造,而是因為他有一顆善感、純淨、慈悲的心——春柳、燕子、一鉤新月、童真的小兒女,連同他自己質樸率真的生命,已經以其永恆的面貌,即藝術的面貌,留在了時間的流光裡。它們將再次穿過時空的霧靄,照亮當下人們的心靈,提供一個別樣的精神參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