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張瑞敏與馬雲有個一致的意見:企業一定不要成為帝國

創立3年後, 雷神的年營收達到了14個億, 並在2017年9月20日掛牌新三板。

海爾是雷神的控股股東, 在張瑞敏提出人單合一的主張8年後,

海爾從一個體態臃腫的大組織變身為集合數百家小微企業的“創業平臺”, 這個平臺上孵化出的200多家小微公司漸趨成熟:超過100家年營收過億, 52家引入風投, 18家估值過億, 5家估值過5億, 2個小微估值過20億——雷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近十年的爭議和質疑中行進至此的張瑞敏,

想必內心五味雜陳。 在9月20日“首屆人單合一模式國際論壇”開幕式的發言中, 年屆70歲的張瑞敏特意選了一條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寫滿“謝謝”的領帶, 台下是來自於全球的海爾創業者。

就像一個自然的生態系統初建一樣——從混亂無序到平衡後的自生長,

海爾生態也開始慢慢煥發生命色彩:2017年上半年, 青島海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9%, “除了購並GE這個因素之外, 各個小微高速增長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

張瑞敏說, 模式探索要有現實回報, 他不能成為悲劇英雄。

消滅“中層”管理

2013年的時候, 凱文·凱利在海爾待了兩天, 提出一個建議:海爾一定要變成互聯網企業——互聯網帶來的是生態, 而不應該再是科層組織。

當時, 海爾“人單合一”已經實踐了8年的時間, “人”是員工, “單”是用戶, “合一”就是把員工和用戶連到一起。 理念沒有錯, 不過正如張瑞敏說的, “新酒必須裝到新袋子裡, 不能裝舊瓶。 ”

科層制度束縛下的企業正如舊瓶, 無法容蓄互聯網時代對創新的要求, 1985年的張瑞敏怒砸冰箱是為了強調品質的意義, 而此時他要砸掉的, 正是禁錮企業的科層制度。

海爾由此形成了這樣的架構:只有三類員工, 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 每個員工都是一名創客, 員工自由組合, 在內部搶單競聘成為小微主, 張瑞敏希望每一個員工都能成為自己的CEO, 但這個位置並非一勞永逸, 如果項目運行過程不理想, CEO難以勝任, 就會遭到淘汰。

2015年, 張瑞敏把這個“科層變網路”的模式帶到了維也納的第七屆彼得•德魯克全球論壇上, 一直在管理理念上先行先試的海外企業家都覺得“不可思議”、“太激進了”:把科層制去掉了, 企業還怎麼管?員工聽誰的?

相比於自上而下的“正三角”的管理架構,自下而上的“倒三角”管理生髮出了自組織、自管理的模式,張瑞敏和馬雲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並就此達成了一致的意見:企業一定不要成為王國、帝國,一定要成為生態系統,因為帝國一定會垮掉。

生態的特徵就是互聯、共生、包容。目前,海爾以三大平臺來構建這個生態,一是互聯工廠COSMO平臺,借助8大互聯工廠實現大規模定制;二是共創共用的大順逛平臺,通過線下專賣店、網店、微店的“三店合一”將產品和服務深入到社區,海爾目前已經發展了60萬家微店;三是社會化創業平臺海創匯,集結內外部部的創新力量。

“要麼擁有平臺,要麼被平臺擁有。”這句話張瑞敏一直掛在嘴邊,如今已經成為海爾內部的共識。

張瑞敏希望在人單合一的模式之下,成為能夠吸納更多具有交互價值的產品、服務的物聯網平臺;不過正如一個生態系統的形成要幾萬年,甚至幾百萬年,海爾生態的構建也才剛剛開始。“過去十二年是逐漸摸索的,現在的目標很簡單,就是通過人單合一讓海爾第一個在行業實現物聯網。”

企業還怎麼管?員工聽誰的?

相比於自上而下的“正三角”的管理架構,自下而上的“倒三角”管理生髮出了自組織、自管理的模式,張瑞敏和馬雲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並就此達成了一致的意見:企業一定不要成為王國、帝國,一定要成為生態系統,因為帝國一定會垮掉。

生態的特徵就是互聯、共生、包容。目前,海爾以三大平臺來構建這個生態,一是互聯工廠COSMO平臺,借助8大互聯工廠實現大規模定制;二是共創共用的大順逛平臺,通過線下專賣店、網店、微店的“三店合一”將產品和服務深入到社區,海爾目前已經發展了60萬家微店;三是社會化創業平臺海創匯,集結內外部部的創新力量。

“要麼擁有平臺,要麼被平臺擁有。”這句話張瑞敏一直掛在嘴邊,如今已經成為海爾內部的共識。

張瑞敏希望在人單合一的模式之下,成為能夠吸納更多具有交互價值的產品、服務的物聯網平臺;不過正如一個生態系統的形成要幾萬年,甚至幾百萬年,海爾生態的構建也才剛剛開始。“過去十二年是逐漸摸索的,現在的目標很簡單,就是通過人單合一讓海爾第一個在行業實現物聯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