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中國銀聯啟動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

■IT時報記者 潘少穎

移動互聯網時代, 觸手可及的移動支付面臨著不少安全問題。 在風險防控機制尚不完善的背景下, 各類移動支付產品卻在加速推出, 從而成為不法分子的攻擊重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 不管是哪種形式的詐騙, 歸根到底都是本人的防範意識不夠, 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把控好源頭”, 9月20日, 中國銀聯攜手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全國主要商業銀行、支付機構等單位啟動了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活動, 旨在提升公眾的金融知識和風險責任意識。

刻畫持卡人的使用習慣

上海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總隊支隊長周海峰向《IT時報》記者表示,

目前, 在上海, 銀行卡犯罪呈現出互聯網化和管道多樣化的特徵, “比如改裝POS機, 在POS機中加入盜碼裝置;有的犯罪團夥去應聘當消費場所的收銀員, 在顧客刷卡過程中竊取卡片資訊, 這都需要持卡人自身提高警惕。 ”

據中國銀聯相關人士介紹, 這次大調查活動就是要瞭解公眾移動支付安全現狀水準、評估消費者移動支付風險識別與處置能力, 為改進支付產品體驗、提升支付安全措施與普及安全教育提供資料決策依據。

三大模型隔離詐騙

從最初的刮刮卡詐騙、手機短信中獎, 到現在的各類冒充、利誘、威脅以及利用各種技術手段進行詐騙, 內容不斷翻新, 手法變化迅速,

極具迷惑性。

在中國銀聯電子支付研究院助理院長孫權看來, 移動互聯網支付的安全本質就是身份安全、銀行卡安全和終端安全, “身份安全就是要確保交易是由本人發起的, 銀行卡安全就是交易過程中不被竊取和盜用, 終端安全是要防止使用者輸入的原始交易資料不被篡改和洩露, 而智慧風控則是當前金融科技變革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

中國銀聯在智慧風控方面也在進行實踐, 並建立了幾套模型。 比如其在推廣雲閃付的過程中, 出現了不法分子通過騙取持卡人交易密碼、短信驗證碼等資訊, 將持卡人銀行卡綁定在犯罪分子的手機上, 進行盜刷。 為此, 中國銀聯使用隨機森林、GBDT等主流機器學習演算法,

建立雲閃付綁卡欺詐評分模型, “建立模型屬於事前控制, 採用的資料包括設備手機號和銀行卡預留手機號是否一致、設備累計綁卡數量等。 ”

在交易過程中, 中銀聯設立了一套欺詐交易偵測模型, 從設備指紋、持卡人標籤、地理資訊矩陣和外部資料等各種維度對當前交易進行分析, 為即時欺詐交易偵測提供決策依據;事後, 則由風險要素關聯分析模型對風險要素進行關聯分析, 構建一張關聯網路圖, 風險要素包括卡號、IP、LBS等, “有的銀行卡綁定了幾百個手機號, 這個模型可以識別欺詐行為, 包括反洗錢、黃牛黨等團夥欺詐。 ”孫權說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