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百年巨匠|劉正成談于右任:書品和人品是書法審美的價值觀的核心

百年巨匠|劉正成談于右任:書品和人品是中國書法審美的價值觀的核心

2017-03-30 中國書法線上官網

侯勇按:3月29日, 國際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全集》主編劉正成接受《百年巨匠》書法篇攝製組的採訪。

深度解析了20世紀書壇大師于右任的藝術成就, 生動陳述大師書法藝術魅力和中國知識份子的家國情懷。 以下為採訪實錄, 未經受訪者審閱, 此注。

1、記者:劉老師, 您能簡單給我們介紹一下于右任在中國近現代書法史上的地位嗎?

劉正成:于右任在近現代中國書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概括起來, 我覺得有這麼三個方面:

第一、他的草書是近現代書法風格中很重要的一個標本。 中國書法發展到唐代產生一個很重要的潮流, 就是楷書和草書這兩種書體所反映的兩種書法風格、書法流派的發展。 行書、楷書從唐宋元明都是正常的發展, 而草書是波浪式的發展, 草書最早是從漢末張芝, 然後到唐代張旭、懷素到北宋晚期的時候是黃庭堅, 是幾個高峰, 其他人寫草書都不行。 蘇東坡米芾的草書就不行, 蔡襄的草書也不行, 到了元代寫草書也很少, 只有一個鮮於杼, 其他的草書都不太擅長。 然後又延遲到明代草書又發展了,

有祝允明、徐渭、王鐸、傅山。 整個清代草書是衰弱的, 不如楷書和行書的發展。

于右任對楷書的發展, 是近百年裡的一個高峰, 他的藝術特點是什麼呢?就是他所處的時代是碑學書風的時代, 就是清代的乾嘉以後提倡碑學書風, 到道光時期碑學書風成為主流。 這期間有幾個重要的書法家, 比如說鄧石如, 他是篆書和隸書, 他吸收了北碑、漢碑的影響, 把當時的隸書興起來了。 接著是趙之謙的楷書, 他用北魏的方法來改造了楷書, 成為一個潮流。 還有一個書法家是康有為, 康有為用碑的寫法來改造的行書的寫法, 樹立了新的一代書法的標準。 民國時期, 草書這個歷史任務落在了于右任身上, 他的草書和張旭懷素祝允明這些草書大家最大的不一樣就是用碑學書風改造成了草書,

舉一個例子, 張旭懷素一直到王鐸, 他們的草書以使轉為主。 而于右任以魏方筆寫草書, 所以他的草書又具有非常古拙簡練的風格。 楷書的方筆用在草書裡面, 出現了以前的草書不一樣的東西。 加上它的結構也是受到了墓誌的影響, 它非常簡潔, 開了一個草書的新風氣, 為這個時代樹立了一個新的草書藝術的標本。

第二、于右任編纂的標準草書在推動草書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草書的識讀一直是書法的一個難點。 在上世紀初期, 于右任覺得把草書的寫法運用到我們日常的交流中間有一定難度, 他就決定把草書標準化, 把草書標準化寫成寫成千字文,

讓大家好認識, 寫起來就方便。 用標準草書在文字普及, 在文化普及裡面起一些作用。 但是它這個標準草書也受到不同的評價, 不過, 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就是讓大家關注草書方面, 于右任編撰的標準草書起到很重大的作用。

于右任書孫中山《總理遺囑》

第三點,于右任的書法創作對時代生活密切的關注,這一點也是超越其它書法家的地方。于右任創作的作品都是和時代的命運相關的。比如說他寫的《總理遺囑》,抗日戰爭時期用創作鼓勵人民抗戰,到了臺灣,他的絕筆書,表現了對海峽兩岸統一的情感。望大陸而不見的惆悵。在今天讀來,這個詩和他的書法有非常強大的震撼力,說明書法創作所發揮非常重要的社會作這,我想這一點是其他書法家能夠達到的很少。我們當下的書法創作,普遍來說都去抄唐詩宋詞,我們想到一個書法家,他還能為社會生活服務,還能為時代而感慨,表達一種情感,我想于右任的創作就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了。

《中國書法全集-于右任》卷收錄的最後一件作品就是《葬我于高山》橫幅。我90年代末到臺灣去的時候,專門去了陽明山憑弔他,一個詩人兼書法家,用他詩和書法的作品發出一個時代的聲音,我覺得這種意義,我想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會流傳下去。

2、記者:劉老師,請給我們介紹一下于右任一生的書法創作當中大概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大概的特點是什麼?

劉正成:于右任一生的書法創作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早期的北魏書風的楷書,中期的行書,晚期的標準草書。

他早期寫的北魏墓誌風格的的楷書與北魏的墓誌達到可以亂真的程度,在這方面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中國書法全集-于右任》卷專門收錄了他寫的墓誌,另外,《總理遺囑》是他的楷書的代表。他寫的墓誌和北魏的墓誌沒有什麼區別,就是他繼承傳統方面做了非常大功夫,而且是很有成就的。

後來,于在任先生又從楷書發展到行書,實際上于右任大的行書是寫得最精彩的。我記得80年代在歷史博物館辦了一個于右任書法展,把于右任存世的重要作品全部展了出來。其中行書對聯非常精彩。可以說于右任對魏碑主要精神的傳承,中期大概的行書對聯是他的精品,在《中國書法全集-于右任》卷裡有非常精彩的行書對聯。

《中國書法全集-于右任》卷

晚期是主要致力於標準草書的創作,晚年主要是以寫草書為多,因為于右任寫字是不潤筆的,誰找他他就寫。所以他創造了大量的比較簡便的草書的作品,他把書法創作當作為為人民服務的一種方式,留下了大量的作品。所以他的晚期書法和他的標準草書,作為他的最高成就,是留下了不少的精品。

3、記者:剛才你談到魏碑,談到了右老在保護鴛鴦七志齋,把那個事給我們講一下。

劉正成:因為碑碑的傳統就從阮元包世臣那個時代開始,從山東訪碑,還有畢沅寫的《關中金石記》,主要是漢碑,還有一些青銅器為主。在上個世紀初期很多人去盜墓挖墓,于右任為了保護這批國家文物,先後收集了從漢代至宋代的墓誌近400余方,這些墓誌均來自洛陽邙山。其中有七對夫婦的石志,於是,他給自己的書齋起了一個浪漫而又有紀念意義的名字---“鴛鴦七志齋”,這些墓誌目前保存在西安碑林,這些墓誌對我們學習北魏的書法起了很重大的作用。

4、記者:于右任是前清陝西最後一個舉人,他是經過舊時代那種科考的人,他那個時代考試都用館閣體來書寫的,你給我們介紹一下什麼是館閣體?

劉正成:書法在以前主要是為了實用,特別是在科舉中間,它要習文考試。什麼叫館閣呢?就是皇帝的辦事機構,就好像秘書的辦公室,皇帝的禦旨,大臣要向皇帝上奏章,都要通過這個地方,為了方便識讀,再加上皇帝喜好的字體,就稱之為管閣體。館閣體從唐代開始最盛在明清兩代。

科舉考試首先對書法是有要求的,館閣體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一律用楷書來書寫你的答卷,不能破體。如果你有兩個字破體了,你的卷子就廢掉了。所以以前所有要走科舉仕途的文人首先要練好書法。考試的卷子送到皇帝那裡。皇帝當然喜歡寫得比較清楚,字比較漂亮的。清代康熙皇帝就喜歡董其昌,乾隆皇帝就喜歡趙孟頫。所以館閣體也跟著皇帝的愛好發生變化。總的來說,館閣體書法在中國知識份子求仕途上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必須要求的這麼一種書法風格。

5、 記者:清末民國初的時候,碑學書風的在興起,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碑學。

劉正成:、中國近古時期近五百年歷史,發生了三個重要的變化,第一個變化是明代中晚期出現了掛軸書法,明代中晚期蘇州地區的房子升高以後,原來放屏風的地方就要放中堂對聯。書法就開始從手上拿著欣賞帶實用的藝術演變成一種純欣賞的藝術作品,這個作品從中晚期成為主流了,所以中晚期董其昌、徐渭、王鐸、傅山他們都寫掛軸了,就開始尋找碑。碑的幅面很大的,它正好輸入掛軸書法的書寫,所以從他們山東發現漢碑,然後在洛陽發掘很多魏碑。他覺得這個字在寫掛軸的時候好用,還有這個時候寫掛字的時候,他就不是小筆寫字,它是大筆寫字。因為以前是寫小字,他筆很小,那寫大掛軸的時候,就不能用小字筆寫,就要用大筆,大筆只能羊毫做,留下的點畫的特點就不一樣了。王羲之、蘇東坡他們寫的字點畫不太一樣,所以這個時候他們就發現在山東出現的四山刻經,山東的漢碑,那種字它的點畫並不是像王羲之、蘇東坡這到勁道,而出現更粗礦的字。而這個粗礦的結構和用筆正好在掛軸書法上可以用。所以這個時候開始就用這個碑的方法創作,比如鄭簋,伊秉綬、甚至鄭板橋,他們把這些漢碑、魏碑一塊寫在他們的掛軸作品上。宋代明代沒有人寫篆書,也沒有人寫隸書,像蘇東坡、黃庭堅他們就沒有隸書、篆書,一直到清代這個時候開始寫碑。這個碑是什麼呢?篆書、隸書、魏碑這些是他們新的取法的範圍,所以形成一種新的書寫方法。所以鄭簋,伊秉綬、甚至鄭板橋,到鄧石如、趙之謙,到康有為,按碑的書法來寫掛軸作品的時候,就成為一個主流了。他們形成了一個主流的風氣了,但是這個時代,包括何紹基最開始是寫帖的,最後也寫碑,是新的一個時代風氣。古人講文以時為大,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有一個時代的文化。所以碑學在道光以後,一直到民國初期是這個時候,大行其道。所以我們今天把碑帖印到書上,和以前的帖大小一樣的,你就會覺得這個碑的筆劃這麼粗糙呢?為什麼?它大,而且用的工具不一樣,它是羊毫,它就不如小筆寫得細緻。如果說你到博物館有很明確的感覺,仔細比這個字的結構,這個點畫有很大的不一樣,所以掛軸說法就在進步書法中間發生了第二個重大的變化。所以碑學書風也影響這個時代。

6、記者:歷史上出了很多的書法大家,為什麼能以草書傳世比較少呢?

劉正成:草書就像音樂中間的交響樂一樣,音樂有小提琴曲、鋼琴曲,那麼這個交響樂它是整部的演奏,草書就是中國書法所有技術的全部。所以草書就相當於音樂當中的交響樂一樣,難度比較高,創作的完整性很難實現。也許你把節奏掌握好了,點畫沒搞好,點畫搞好了,你的章法又沒搞好,或者這個筆不對。所以草書能夠做到五合而不是五乖是很難的。

歷代草書傳下來的精品是數量比較有限的。主要是它的難度,當然了草書還要講性情,他跟人的行為方式,他的性格特點這個也有關係。草書從技術上要求兩個字叫精熟,就是他寫得很熟,因為草書相對于楷書和行書來說是另外一套文字符號,你必須把它全部掌握,如果你不掌握的話,他是沒法寫的,那麼怎麼做精呢?你從小到大就要熟悉它的字,比如我用毛筆,他們發現我手老在動,就是你經常要注意這個字的結構。

孫過庭在《書譜》中講過一個故事,王羲之雲:“頃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又雲:“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孫過庭《書譜》

他說我就沒下到他這麼大的功夫,如果我有時間也下它的功夫的話,我的草書會趕上他的,所以王羲之這個書聖比草聖寫得還要差一點,可見這個草書是要把人生的全部精力,把你一生的時間放在這個工作上。你看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王鐸,官至吏部尚書,但是他最後希望我最終做什麼呢?就是留下好書數行,我這一生要傳世的,不是我的詩,不是我的事件,不是我的文章,是好書數行。所以幾行字能傳下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指的就是草書。

7、 記者:都說中國書法是國粹,那麼中國書法的藝術魅力究竟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劉正成:中國書法的魅力體現在,它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Logo,它是最高的中國文化,因為全世界都在寫字,只有中國的漢字書寫才叫書法,所以它有承載中國文化最大的一個魅力就是文字知識既書法知識,人在創作文字的時候,就考慮它的美,它給予了很美的一個因素。

從古代來說,古埃及也寫象形文字,巴比倫的文字也有一些書寫的味道,但是這個文化早在2000年以前就斷裂了,而中國書法沒有斷裂,發展出來的這個表義文字沒有變成表義文字,它的造型一直到今天,從古到今是沒有改變它這個造型的方向,這種造型可以說是歷史文化、審美積澱都在文字裡面。比如說我們的文字語言,我們中國各個地方的方言不一樣,但是漢字維繫中國多民族的國家統。比如說北魏進入中原,元代蒙古人進入中原,包括清代進入中原,他們都使用漢字,而且他們這些皇族開始就喜歡中國的書法,包括李世民開始,李世民據說也有胡人血統的。就是這個書法和文字的魅力吸引了各個民族在這個文化上的傳承,這個魅力可以說任何別的都做不到的,包括我們的音樂,唐代大概二十八部裡面大約二十六部都是胡樂,但是文字你改變不了,到蒙古人到滿族人都得認這個漢字,都以這個漢字作為我們國之瑰寶。你看乾隆皇帝在故宮裡面金銀珠寶有多少呢!但是它最看中的是三希,還把他的書房稱作三希堂,就是王珣的《伯遠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他認為他所有的財富裡面,不管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最重要的就是這三件書法作品。你可以想像,他在中國傳統民間的價值和地位,他的吸引力和魅力。因為在他的書法中間,他一輩子可以掛著三個帖,但是沒有一幅畫可以在房子裡從年輕掛到老,經常掛畫就要換一換,但是你有這樣的書法,掛一個對聯,你會掛幾十年,所以他的魅力不僅反映在它的歷史文化積澱裡面,它的審美。所以書畫書畫,書還是在前面的,它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是我們文化的制高點,不管你是從事什麼工作都心嚮往之,我要把這手字寫好,作為見面禮,我的社會交往,我的家裡要藏一個很好的書法,作為我的傳家之寶,我覺得這個魅力不僅是中國人,西方人也能感受到。

我們中國現在很多重要的,很多好的作品都是西方收藏下來,最後傳入中國的,特別是日本,我們現在很多作品都是從日本買回來的,就是這個書法的魅力超出了中國的國界。我記得前幾年,美國的金融家索羅斯他的兒子是索羅斯下面公司的總經理,他們一家人帶著他夫人和他的兒子到我家來訪問我,他的夫人就講,他說我們索羅斯這麼一個集團就收藏了很多藝術品,他們就跟洛克菲勒家族一樣,他有一個牧馬畫廊收藏藝術品,但是他們收藏的藝術品都是西方的藝術品,美國的當代藝術,他就想開始收藏中國的藝術品,他覺得才符合東西方藝術品收藏的平衡。

以前寫藝術史的話都是以西方為中心,這是一個偏向,它不是客觀的,所以他們也要學習中國的藝術,藝術史,所以他們就要反問我這個書法家們,他就想把這個書法作為他們的收藏,所以我覺得這個書法的魅力,也許在西方人在看展覽,因為我們1998年希拉蕊總統向江澤民總書記邀請到法國去辦書法展,因為他很喜歡書法。我們中國書協和文化部一塊,我們就在巴黎索爾邦大學辦了一個現代書法展,包括像于右任的作品。來參觀的人很多,西方人也許不認識這個字,他覺得這個書法的結構和線條,它的這個律動能夠感動他。當時他的總統還寫了一個簡短的序言,他就說這個文字之美還有筆觸運作之美是一個很重要的藝術享受。我想西方人他們對書法也是心嚮往之,我覺得他書法藝術的魅力是我們要更深刻認識到它的。

8、 記者:都說書品連著人品,于右任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在國民兩黨是公認的,這樣一個有高尚情操的人,很愛國的一個人。那麼他的書法裡面和他的人品裡面有哪些地方互相是影響的。

劉正成:書品和人品就是中國書法審美的價值觀的核心。比如說我們古代的時候,三大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像這樣的作品,不僅是它的字寫得美,它又符合時代的代表性,同時它的作品裡面包含著精神力量,精神的價值。比如說王羲之《蘭亭序》,他是對生命達觀的看法,對生命和社會,他是具有他的宇宙哲學觀。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他表達的是一個愛國主義情懷,為了保衛祖國,反映了為了國家大義的貢獻,這個作品你看到了以後,不僅是看到了字,看到了一個歷史故事。蘇東坡的這個詩,他寫了他生活的艱辛,下雨天,把柴打濕了,煙熏繚繞的,弄得滿面流淚。在這個困惑中間,皇帝又不認識他,他回老家又回不去,當在這個時間,他不墜青雲之志,敢於在這種環境中間生存,繼續地追求理想,所以說書法作品不光是字的美,他還包含著精神力量。于右任也是是這種精神的最好繼承者,他寫總理遺囑,鼓勵大家為了新的中華民國,新的國家,大家要努力奮鬥,它是一種號召力,而他本人的一生就是為了追求革命,追求國家興盛,他為了傳播文化,到臺灣也傳播中原文化,傳播書法,所以他這個人不管是他的廉潔,他為人的公正,他不謀的私利,他的這種品格用到書法上,就像他書法的堅強和簡略,就是這種生活是一致的。

書法是最能夠感受這個書法家的精神力量。只有字寫得好,才能傳達出它的感情,然後給我們一些價值觀的影響。所以書品、人品是在中國很重要的。並不是說你人品好,字就寫得好,不是這樣的。就是蘇東坡說的(古人論書,兼論其人生平,苟非其人,雖工不貴,我們欣賞一個人的書法作品的時候,要看他一生的品行,如果他的人品不值得我們推崇的話,他的雖然寫得好,也不貴,這個貴就是我們對它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判斷。所以中國的書法為什麼它是中國藝術中間的精髓,甚至是世界藝術的精髓,就是它包含了這種人文的精神因素。我們中國人對書法的審美,它的包含度,它的豐富性,其他藝術還很難跟他相提並論的。

記者:謝謝劉老師。

于右任書孫中山《總理遺囑》

第三點,于右任的書法創作對時代生活密切的關注,這一點也是超越其它書法家的地方。于右任創作的作品都是和時代的命運相關的。比如說他寫的《總理遺囑》,抗日戰爭時期用創作鼓勵人民抗戰,到了臺灣,他的絕筆書,表現了對海峽兩岸統一的情感。望大陸而不見的惆悵。在今天讀來,這個詩和他的書法有非常強大的震撼力,說明書法創作所發揮非常重要的社會作這,我想這一點是其他書法家能夠達到的很少。我們當下的書法創作,普遍來說都去抄唐詩宋詞,我們想到一個書法家,他還能為社會生活服務,還能為時代而感慨,表達一種情感,我想于右任的創作就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了。

《中國書法全集-于右任》卷收錄的最後一件作品就是《葬我于高山》橫幅。我90年代末到臺灣去的時候,專門去了陽明山憑弔他,一個詩人兼書法家,用他詩和書法的作品發出一個時代的聲音,我覺得這種意義,我想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會流傳下去。

2、記者:劉老師,請給我們介紹一下于右任一生的書法創作當中大概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大概的特點是什麼?

劉正成:于右任一生的書法創作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早期的北魏書風的楷書,中期的行書,晚期的標準草書。

他早期寫的北魏墓誌風格的的楷書與北魏的墓誌達到可以亂真的程度,在這方面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中國書法全集-于右任》卷專門收錄了他寫的墓誌,另外,《總理遺囑》是他的楷書的代表。他寫的墓誌和北魏的墓誌沒有什麼區別,就是他繼承傳統方面做了非常大功夫,而且是很有成就的。

後來,于在任先生又從楷書發展到行書,實際上于右任大的行書是寫得最精彩的。我記得80年代在歷史博物館辦了一個于右任書法展,把于右任存世的重要作品全部展了出來。其中行書對聯非常精彩。可以說于右任對魏碑主要精神的傳承,中期大概的行書對聯是他的精品,在《中國書法全集-于右任》卷裡有非常精彩的行書對聯。

《中國書法全集-于右任》卷

晚期是主要致力於標準草書的創作,晚年主要是以寫草書為多,因為于右任寫字是不潤筆的,誰找他他就寫。所以他創造了大量的比較簡便的草書的作品,他把書法創作當作為為人民服務的一種方式,留下了大量的作品。所以他的晚期書法和他的標準草書,作為他的最高成就,是留下了不少的精品。

3、記者:剛才你談到魏碑,談到了右老在保護鴛鴦七志齋,把那個事給我們講一下。

劉正成:因為碑碑的傳統就從阮元包世臣那個時代開始,從山東訪碑,還有畢沅寫的《關中金石記》,主要是漢碑,還有一些青銅器為主。在上個世紀初期很多人去盜墓挖墓,于右任為了保護這批國家文物,先後收集了從漢代至宋代的墓誌近400余方,這些墓誌均來自洛陽邙山。其中有七對夫婦的石志,於是,他給自己的書齋起了一個浪漫而又有紀念意義的名字---“鴛鴦七志齋”,這些墓誌目前保存在西安碑林,這些墓誌對我們學習北魏的書法起了很重大的作用。

4、記者:于右任是前清陝西最後一個舉人,他是經過舊時代那種科考的人,他那個時代考試都用館閣體來書寫的,你給我們介紹一下什麼是館閣體?

劉正成:書法在以前主要是為了實用,特別是在科舉中間,它要習文考試。什麼叫館閣呢?就是皇帝的辦事機構,就好像秘書的辦公室,皇帝的禦旨,大臣要向皇帝上奏章,都要通過這個地方,為了方便識讀,再加上皇帝喜好的字體,就稱之為管閣體。館閣體從唐代開始最盛在明清兩代。

科舉考試首先對書法是有要求的,館閣體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一律用楷書來書寫你的答卷,不能破體。如果你有兩個字破體了,你的卷子就廢掉了。所以以前所有要走科舉仕途的文人首先要練好書法。考試的卷子送到皇帝那裡。皇帝當然喜歡寫得比較清楚,字比較漂亮的。清代康熙皇帝就喜歡董其昌,乾隆皇帝就喜歡趙孟頫。所以館閣體也跟著皇帝的愛好發生變化。總的來說,館閣體書法在中國知識份子求仕途上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必須要求的這麼一種書法風格。

5、 記者:清末民國初的時候,碑學書風的在興起,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碑學。

劉正成:、中國近古時期近五百年歷史,發生了三個重要的變化,第一個變化是明代中晚期出現了掛軸書法,明代中晚期蘇州地區的房子升高以後,原來放屏風的地方就要放中堂對聯。書法就開始從手上拿著欣賞帶實用的藝術演變成一種純欣賞的藝術作品,這個作品從中晚期成為主流了,所以中晚期董其昌、徐渭、王鐸、傅山他們都寫掛軸了,就開始尋找碑。碑的幅面很大的,它正好輸入掛軸書法的書寫,所以從他們山東發現漢碑,然後在洛陽發掘很多魏碑。他覺得這個字在寫掛軸的時候好用,還有這個時候寫掛字的時候,他就不是小筆寫字,它是大筆寫字。因為以前是寫小字,他筆很小,那寫大掛軸的時候,就不能用小字筆寫,就要用大筆,大筆只能羊毫做,留下的點畫的特點就不一樣了。王羲之、蘇東坡他們寫的字點畫不太一樣,所以這個時候他們就發現在山東出現的四山刻經,山東的漢碑,那種字它的點畫並不是像王羲之、蘇東坡這到勁道,而出現更粗礦的字。而這個粗礦的結構和用筆正好在掛軸書法上可以用。所以這個時候開始就用這個碑的方法創作,比如鄭簋,伊秉綬、甚至鄭板橋,他們把這些漢碑、魏碑一塊寫在他們的掛軸作品上。宋代明代沒有人寫篆書,也沒有人寫隸書,像蘇東坡、黃庭堅他們就沒有隸書、篆書,一直到清代這個時候開始寫碑。這個碑是什麼呢?篆書、隸書、魏碑這些是他們新的取法的範圍,所以形成一種新的書寫方法。所以鄭簋,伊秉綬、甚至鄭板橋,到鄧石如、趙之謙,到康有為,按碑的書法來寫掛軸作品的時候,就成為一個主流了。他們形成了一個主流的風氣了,但是這個時代,包括何紹基最開始是寫帖的,最後也寫碑,是新的一個時代風氣。古人講文以時為大,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有一個時代的文化。所以碑學在道光以後,一直到民國初期是這個時候,大行其道。所以我們今天把碑帖印到書上,和以前的帖大小一樣的,你就會覺得這個碑的筆劃這麼粗糙呢?為什麼?它大,而且用的工具不一樣,它是羊毫,它就不如小筆寫得細緻。如果說你到博物館有很明確的感覺,仔細比這個字的結構,這個點畫有很大的不一樣,所以掛軸說法就在進步書法中間發生了第二個重大的變化。所以碑學書風也影響這個時代。

6、記者:歷史上出了很多的書法大家,為什麼能以草書傳世比較少呢?

劉正成:草書就像音樂中間的交響樂一樣,音樂有小提琴曲、鋼琴曲,那麼這個交響樂它是整部的演奏,草書就是中國書法所有技術的全部。所以草書就相當於音樂當中的交響樂一樣,難度比較高,創作的完整性很難實現。也許你把節奏掌握好了,點畫沒搞好,點畫搞好了,你的章法又沒搞好,或者這個筆不對。所以草書能夠做到五合而不是五乖是很難的。

歷代草書傳下來的精品是數量比較有限的。主要是它的難度,當然了草書還要講性情,他跟人的行為方式,他的性格特點這個也有關係。草書從技術上要求兩個字叫精熟,就是他寫得很熟,因為草書相對于楷書和行書來說是另外一套文字符號,你必須把它全部掌握,如果你不掌握的話,他是沒法寫的,那麼怎麼做精呢?你從小到大就要熟悉它的字,比如我用毛筆,他們發現我手老在動,就是你經常要注意這個字的結構。

孫過庭在《書譜》中講過一個故事,王羲之雲:“頃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又雲:“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孫過庭《書譜》

他說我就沒下到他這麼大的功夫,如果我有時間也下它的功夫的話,我的草書會趕上他的,所以王羲之這個書聖比草聖寫得還要差一點,可見這個草書是要把人生的全部精力,把你一生的時間放在這個工作上。你看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王鐸,官至吏部尚書,但是他最後希望我最終做什麼呢?就是留下好書數行,我這一生要傳世的,不是我的詩,不是我的事件,不是我的文章,是好書數行。所以幾行字能傳下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指的就是草書。

7、 記者:都說中國書法是國粹,那麼中國書法的藝術魅力究竟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劉正成:中國書法的魅力體現在,它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Logo,它是最高的中國文化,因為全世界都在寫字,只有中國的漢字書寫才叫書法,所以它有承載中國文化最大的一個魅力就是文字知識既書法知識,人在創作文字的時候,就考慮它的美,它給予了很美的一個因素。

從古代來說,古埃及也寫象形文字,巴比倫的文字也有一些書寫的味道,但是這個文化早在2000年以前就斷裂了,而中國書法沒有斷裂,發展出來的這個表義文字沒有變成表義文字,它的造型一直到今天,從古到今是沒有改變它這個造型的方向,這種造型可以說是歷史文化、審美積澱都在文字裡面。比如說我們的文字語言,我們中國各個地方的方言不一樣,但是漢字維繫中國多民族的國家統。比如說北魏進入中原,元代蒙古人進入中原,包括清代進入中原,他們都使用漢字,而且他們這些皇族開始就喜歡中國的書法,包括李世民開始,李世民據說也有胡人血統的。就是這個書法和文字的魅力吸引了各個民族在這個文化上的傳承,這個魅力可以說任何別的都做不到的,包括我們的音樂,唐代大概二十八部裡面大約二十六部都是胡樂,但是文字你改變不了,到蒙古人到滿族人都得認這個漢字,都以這個漢字作為我們國之瑰寶。你看乾隆皇帝在故宮裡面金銀珠寶有多少呢!但是它最看中的是三希,還把他的書房稱作三希堂,就是王珣的《伯遠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他認為他所有的財富裡面,不管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最重要的就是這三件書法作品。你可以想像,他在中國傳統民間的價值和地位,他的吸引力和魅力。因為在他的書法中間,他一輩子可以掛著三個帖,但是沒有一幅畫可以在房子裡從年輕掛到老,經常掛畫就要換一換,但是你有這樣的書法,掛一個對聯,你會掛幾十年,所以他的魅力不僅反映在它的歷史文化積澱裡面,它的審美。所以書畫書畫,書還是在前面的,它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是我們文化的制高點,不管你是從事什麼工作都心嚮往之,我要把這手字寫好,作為見面禮,我的社會交往,我的家裡要藏一個很好的書法,作為我的傳家之寶,我覺得這個魅力不僅是中國人,西方人也能感受到。

我們中國現在很多重要的,很多好的作品都是西方收藏下來,最後傳入中國的,特別是日本,我們現在很多作品都是從日本買回來的,就是這個書法的魅力超出了中國的國界。我記得前幾年,美國的金融家索羅斯他的兒子是索羅斯下面公司的總經理,他們一家人帶著他夫人和他的兒子到我家來訪問我,他的夫人就講,他說我們索羅斯這麼一個集團就收藏了很多藝術品,他們就跟洛克菲勒家族一樣,他有一個牧馬畫廊收藏藝術品,但是他們收藏的藝術品都是西方的藝術品,美國的當代藝術,他就想開始收藏中國的藝術品,他覺得才符合東西方藝術品收藏的平衡。

以前寫藝術史的話都是以西方為中心,這是一個偏向,它不是客觀的,所以他們也要學習中國的藝術,藝術史,所以他們就要反問我這個書法家們,他就想把這個書法作為他們的收藏,所以我覺得這個書法的魅力,也許在西方人在看展覽,因為我們1998年希拉蕊總統向江澤民總書記邀請到法國去辦書法展,因為他很喜歡書法。我們中國書協和文化部一塊,我們就在巴黎索爾邦大學辦了一個現代書法展,包括像于右任的作品。來參觀的人很多,西方人也許不認識這個字,他覺得這個書法的結構和線條,它的這個律動能夠感動他。當時他的總統還寫了一個簡短的序言,他就說這個文字之美還有筆觸運作之美是一個很重要的藝術享受。我想西方人他們對書法也是心嚮往之,我覺得他書法藝術的魅力是我們要更深刻認識到它的。

8、 記者:都說書品連著人品,于右任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在國民兩黨是公認的,這樣一個有高尚情操的人,很愛國的一個人。那麼他的書法裡面和他的人品裡面有哪些地方互相是影響的。

劉正成:書品和人品就是中國書法審美的價值觀的核心。比如說我們古代的時候,三大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像這樣的作品,不僅是它的字寫得美,它又符合時代的代表性,同時它的作品裡面包含著精神力量,精神的價值。比如說王羲之《蘭亭序》,他是對生命達觀的看法,對生命和社會,他是具有他的宇宙哲學觀。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他表達的是一個愛國主義情懷,為了保衛祖國,反映了為了國家大義的貢獻,這個作品你看到了以後,不僅是看到了字,看到了一個歷史故事。蘇東坡的這個詩,他寫了他生活的艱辛,下雨天,把柴打濕了,煙熏繚繞的,弄得滿面流淚。在這個困惑中間,皇帝又不認識他,他回老家又回不去,當在這個時間,他不墜青雲之志,敢於在這種環境中間生存,繼續地追求理想,所以說書法作品不光是字的美,他還包含著精神力量。于右任也是是這種精神的最好繼承者,他寫總理遺囑,鼓勵大家為了新的中華民國,新的國家,大家要努力奮鬥,它是一種號召力,而他本人的一生就是為了追求革命,追求國家興盛,他為了傳播文化,到臺灣也傳播中原文化,傳播書法,所以他這個人不管是他的廉潔,他為人的公正,他不謀的私利,他的這種品格用到書法上,就像他書法的堅強和簡略,就是這種生活是一致的。

書法是最能夠感受這個書法家的精神力量。只有字寫得好,才能傳達出它的感情,然後給我們一些價值觀的影響。所以書品、人品是在中國很重要的。並不是說你人品好,字就寫得好,不是這樣的。就是蘇東坡說的(古人論書,兼論其人生平,苟非其人,雖工不貴,我們欣賞一個人的書法作品的時候,要看他一生的品行,如果他的人品不值得我們推崇的話,他的雖然寫得好,也不貴,這個貴就是我們對它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判斷。所以中國的書法為什麼它是中國藝術中間的精髓,甚至是世界藝術的精髓,就是它包含了這種人文的精神因素。我們中國人對書法的審美,它的包含度,它的豐富性,其他藝術還很難跟他相提並論的。

記者:謝謝劉老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