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化|快去江夏看出生於武漢的“一代宗師”譚鑫培的京劇藝術展

在國粹京劇近200年的歷史上, 有一個特殊的藝術家族, 七代人共40多人從事京劇事業, 不僅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世家之最, 也創造了世界戲曲史上的奇跡——這便是誕生于湖北江夏, 有“中國京劇第一世家”之稱的“京劇譚門”。 2017年是京劇大師譚鑫培誕辰170周年, 為紀念大師, 江夏區舉辦了名為“一代宗師譚鑫培”京劇藝術展的大型展覽, 9月15日—12月31日在江夏長江藝術觀邸二樓開展。

文獻圖片史料實物展現譚派藝術

該展覽以“一代宗師”譚鑫培的人生經歷為主線, 運用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史料和實物, 結合輔助藝術手段,

集中展示譚鑫培的藝術成就和譚派藝術發展傳承的過程, 全面展現譚鑫培先生的戲劇人生, 為觀眾奉上一場京劇藝術化的時尚視覺盛宴。

譚鑫培是一代京劇宗師, 他博採眾長、繼往開來, 確立了京劇老生表演藝術的規範, 為京劇藝術的發展開闢了新的天地。 此次展覽正是試圖對他的藝術生涯、藝術特徵、文化內涵及其對當代京劇發展的影響, 作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以示後人對大師的緬懷和對京劇事業的傳承。

譚富英(右)在《群英會·借東風》“借箭”中劇照

據瞭解, 這次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譚門漢上”“宗師人生”“譚門子孫”“榮歸故里”“京劇‘碼頭’”五個部分。 展覽以大量劇照、文獻圖片和珍貴文物展示譚鑫培的藝術成就和譚派藝術發展、傳承的過程。 其中, 譚家向展覽提供的若干件展品尤為引人矚目, 其中包括譚氏族譜和多本研究譚門歷史的書籍。 這些珍貴藏品不但具有相當的紀念價值, 且對譚派藝術乃至整個京劇藝術發展有較強的研究價值。

譚門七代濃縮一部京劇史

從江夏走出去的譚門七代, 是中國京劇史上的一個奇跡:一門七代同工京劇, 且個個都是大腕。

清咸豐年間, 譚門老祖譚志道為躲避戰亂進京, 當時正值徽漢兩調不斷融合、京化, 為京都戲迷喜愛和接受的過程, 譚志道遂改唱京戲。 譚志道不僅把漢調帶到北京, 讓京劇中保留了讓湖北人備感親切的湖廣音, 成為京劇的重要奠基人物之一, 還將日後成為京劇史上“里程碑式人物”的譚鑫培帶到了北京。

譚門老祖譚志道畫像

“小叫天”譚鑫培是第二代, 後被譽為“伶界大王”。 譚鑫培11歲入科金奎社, 集程長庚、餘三勝等前輩大家之大成。 譚鑫培綜合當時活躍於京都舞臺上的各地方戲劇藝術, 經過自己的創造, 創立了京劇史上第一個門派“譚派”,

也創下了“天下無派不學譚”的“譚門”光輝歷史, 並親手培育出楊小樓、梅蘭芳和余叔岩三位京劇藝術承上啟下的代表人物。 1905年, 譚鑫培拍攝了電影《定軍山》片段, 這也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無聲影片。

1883年, 譚鑫培在三慶班花名冊位列生行第二名

第三代譚小培, 譚家承前啟後的一代功臣;第四代譚富英, 新譚派創始人, 塑造的魯肅、諸葛亮等形象深入人心;第五代譚元壽, 現代京劇《沙家浜》中郭建光的扮演者;第六代譚孝曾, 北京京劇院譚派當家老生;第七代譚正岩, 京劇紅梅獎獲得者, 全國京劇青年演員電視大賽金獎第一名。

展覽就是一部“圖說中國京劇史”

戲曲理論專家, 國家一級編劇胡漢甯介紹,

這次展覽雖以譚鑫培命名, 但它幾乎是一部“圖說中國京劇史”。 首先, 它客觀反映了在譚鑫培之前的數十年間, 有湖北的餘三勝、譚志道等一批藝術家在北京傳播漢調皮黃腔, 為京劇初創所做的努力;其二, 它生動記述了譚鑫培為京劇事業博采廣收, 改革創新, 實現漢調京化和將初生的京劇推向成熟階段的歷史貢獻;其三, 不少圖片定格于譚門各代、譚派弟子以及各行當的藝術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精彩亮相, 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 這些藝術家演出的京劇傳統戲、現代戲、新編古裝戲的劇照, 展示了他們在繼承傳統京劇古典美的同時, 為適應時代的呼喚, 豐富人們精神生活, 不斷探索, 創造京劇藝術現代美所做的努力。

展覽是一本京劇“校本教材”

出生于武漢,成名於京城,京劇泰斗譚鑫培及其後代的成長史,就是一部京劇濃縮史。同樣,對於家鄉武漢人來說,譚鑫培的展覽堪稱一本京劇“校本教材”。

自2016年決定舉辦此次展覽後,江夏區委宣傳部的相關負責人就帶著布展團隊武漢長江日報博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赴北京找到譚鑫培的第五代孫譚孝曾,當面請教、諮詢和京劇譚門有關的故事,並帶回大量珍貴的資料。

1934年,譚小培(前排左三)、譚富英(前排左二)和梅蘭芳等京劇表演藝術家在漢口合影

在武漢,布展團隊廣泛走訪與譚門有關的專家、收藏愛好者,向他們虛心請教。今年70歲的閔晏清老人多年來收藏了大量譚鑫培的戲報、唱片和報導,談起譚鑫培和譚富英,他口若懸河;同樣70多歲的胡漢甯先生,帶著布展人員在武漢到處尋找資料……

展覽不光是老一輩的事情。對年輕人來說,這也是一次絕佳的學習京劇、瞭解京劇的機會。來自江夏區明熙小學的學生宋子睿說:“我們學校很多同學都在學習京劇。得知譚鑫培先生是我們江夏人,我非常自豪。”(長江日報融媒體)

花 絮 一

譚鑫培,名金福,小名望仲,鑫培是他的號。父親因其“五行缺金”小時體弱多病,所以名、號全部用“金”字。他初入宮廷唱戲時,呈上名單,慈禧太后問李蓮英:“為什麼取這麼個怪名字呢?”李蓮英說,因為五行缺金的緣故。太后說:“何必要3個金呢?有一個金就夠他吃了。”因此,宮中稱他譚金培,《升平署檔案》中也是叫譚金培。

花 絮 二

譚鑫培技藝高,貢獻大,紅極一時。但他也很不幸,到晚年後受軍閥之害更是悲慘。他去世那年是1917年春,南方軍閥陸榮廷進京,北洋政府總統黎元洪為籠絡他,辦堂會請譚鑫培演出。譚鑫培當時在病中,難以赴約。可軍閥只顧尋樂,哪管藝人死活,三番兩次派人來催,並威脅他:“不去唱就抓起來……”譚鑫培無奈下隨他們去。那晚唱《洪羊洞》,他心情悲憤不已,唱到曲中傷心處,如泣如訴,讓人淚下。回家不到一個月就與世長辭。他去世後,民間流傳兩句順口溜:“歡迎陸榮廷,氣死譚鑫培。”反映群眾對他的懷念和對軍閥霸道的強烈不滿。

展覽是一本京劇“校本教材”

出生于武漢,成名於京城,京劇泰斗譚鑫培及其後代的成長史,就是一部京劇濃縮史。同樣,對於家鄉武漢人來說,譚鑫培的展覽堪稱一本京劇“校本教材”。

自2016年決定舉辦此次展覽後,江夏區委宣傳部的相關負責人就帶著布展團隊武漢長江日報博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赴北京找到譚鑫培的第五代孫譚孝曾,當面請教、諮詢和京劇譚門有關的故事,並帶回大量珍貴的資料。

1934年,譚小培(前排左三)、譚富英(前排左二)和梅蘭芳等京劇表演藝術家在漢口合影

在武漢,布展團隊廣泛走訪與譚門有關的專家、收藏愛好者,向他們虛心請教。今年70歲的閔晏清老人多年來收藏了大量譚鑫培的戲報、唱片和報導,談起譚鑫培和譚富英,他口若懸河;同樣70多歲的胡漢甯先生,帶著布展人員在武漢到處尋找資料……

展覽不光是老一輩的事情。對年輕人來說,這也是一次絕佳的學習京劇、瞭解京劇的機會。來自江夏區明熙小學的學生宋子睿說:“我們學校很多同學都在學習京劇。得知譚鑫培先生是我們江夏人,我非常自豪。”(長江日報融媒體)

花 絮 一

譚鑫培,名金福,小名望仲,鑫培是他的號。父親因其“五行缺金”小時體弱多病,所以名、號全部用“金”字。他初入宮廷唱戲時,呈上名單,慈禧太后問李蓮英:“為什麼取這麼個怪名字呢?”李蓮英說,因為五行缺金的緣故。太后說:“何必要3個金呢?有一個金就夠他吃了。”因此,宮中稱他譚金培,《升平署檔案》中也是叫譚金培。

花 絮 二

譚鑫培技藝高,貢獻大,紅極一時。但他也很不幸,到晚年後受軍閥之害更是悲慘。他去世那年是1917年春,南方軍閥陸榮廷進京,北洋政府總統黎元洪為籠絡他,辦堂會請譚鑫培演出。譚鑫培當時在病中,難以赴約。可軍閥只顧尋樂,哪管藝人死活,三番兩次派人來催,並威脅他:“不去唱就抓起來……”譚鑫培無奈下隨他們去。那晚唱《洪羊洞》,他心情悲憤不已,唱到曲中傷心處,如泣如訴,讓人淚下。回家不到一個月就與世長辭。他去世後,民間流傳兩句順口溜:“歡迎陸榮廷,氣死譚鑫培。”反映群眾對他的懷念和對軍閥霸道的強烈不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