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不做這六件事,爸爸媽媽就是在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玩遊戲時故意輸給孩子、對孩子摔倒大驚小怪、喜歡對孩子做“比較性讚美”、懲罰孩子遭受的挫折、人為給孩子製造挫折、把孩子的挫折與親密關係掛鉤, 都是在培養孩子“輸不起”。

我孩子三歲, 幼稚園放學時, 每天都會跑出來, 一旦沒跑在最前面, 就會大哭, “我跑不動啦, 我不跑了”, 這是為什麼呢?我孩子玩具玩不好, 就特別容易生氣、發脾氣、扔東西, 是為什麼呢?我孩子輸不起怎麼辦?我孩子遇到困難很容易放棄怎麼辦?

提出這些問題的爸爸媽媽, 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孩子的“挫折教育”該怎麼做?

真心爸媽養育了兩個孩子, 我們的經驗是, 不需要對孩子特別有意識地做挫折教育, 只要大人在日常生活中稍稍留意, 避免以下六個可能導致孩子“輸不起”的原因, 孩子會很自然地成為能坦然接受日常小挫折的孩子, 有了承受日常小挫折的積累, 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也自然會慢慢培養起來。

玩遊戲時故意輸給孩子

很多有小寶貝的家庭, 都會經常上演“孩子打敗成人”的戲碼:

寶貝, 來咱們比賽跑步!——大人故意慢慢吞吞地跑在後面, 讓孩子輕鬆得勝, “哇, 寶貝好棒!”

寶貝, 咱們下棋吧!——大人故意下得錯漏百出, 被孩子殺個落花流水、片甲不留, “哇, 寶貝好厲害!”

寶貝, 咱們打仗(玩拳擊)吧!——孩子一端起玩具槍, 一伸出小拳頭, 爸爸媽媽就應聲而倒, 乖乖認輸, “爸爸/媽媽被打敗啦!”

爸爸媽媽姥姥姥爺爺爺奶奶, 是孩子最容易打敗的成人, 也是唯一一群會被幼小的孩子打敗的成人。 可惜別人不會和您的孩子玩這種“彩衣娛子”的戲碼, 孩子終究需要明白:別人沒有理由時刻讓著他、時刻讓他贏。 輕鬆“贏”慣了的孩子,

一旦“正常”地輸掉, 就會受不了。

孩子剛上幼稚園的爸爸媽媽, 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和小朋友做比賽型的活動時, 特別容易不開心、特別容易為沒有“贏”而哭鬧, 很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 真心爸媽還有一個建議, 就是在孩子小時候, 儘量多和孩子做“協作型”的遊戲, 少做“競爭型”的遊戲, 不要引導孩子過於關注競爭、勝敗、輸贏以及是否得第一。

對孩子摔倒大驚小怪

孩子小時候, 不小心摔倒了, 是常有的事, 爸爸媽媽或者其他照顧者對孩子摔倒的態度, 也微妙地左右著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有的是孩子一摔倒, 大人馬上扶起來, 甭管孩子有沒有受傷, 大人都表現得心疼得不得了, “快給爸爸/媽媽/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看看摔疼了沒有。 ”“哦, 給我寶貝揉揉啊, 揉揉就不疼了。 ”

這麼一來, 本來沒覺得摔倒很疼的孩子, 也會馬上委屈地哭起來。 而且大人很快會發現, 孩子對摔倒這件事的忍受程度越來越低, 變得越來越嬌氣。 小時候不能忍受摔倒帶來的小小痛苦, 長大也就很難承受或大或小的挫折帶來的壓力和不快。

有的是孩子不小心摔倒了, 大人馬上去尋找肇事者, 或是別的人、或是桌椅板凳玩具之類, 然後做勢責打一番, “都是你, 都是你, 害我寶貝摔倒了。 ”

這是在告訴孩子:你摔倒了, 一定是別人的問題, 不是你的責任。 這樣被帶大的孩子, 當他遭受挫折時, 很容易產生憤怒的情緒, 認為自己的狀況, 都是別人造成的, 不是自己的問題。 容易遷怒, 也是抗挫折能力低下的一種表現。

另外一種態度, 是孩子摔倒了, 馬上責備孩子“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你走路咋不長眼呢?”結果, 孩子摔倒了都沒有哭, 反倒被大人罵哭了。

這樣做的大人, 是在告訴孩子, 你不該摔倒、你摔倒是錯的, 是大人不可忍受的行為。 而且,這樣做的大人,在孩子遭遇其他大小挫折時,也很容易用這樣的態度對孩子。這會導致孩子認為所有的挫折,都是自己的錯誤,是自己不夠好。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自卑,越來越害怕遭受挫折。

喜歡對孩子做“比較性讚美”

不少爸爸媽媽都看過“知心姐姐”盧勤老師的《告訴孩子,你真棒!》,或者從各種媒體上接觸到這種方法,於是嘗試在生活中多讚美孩子、鼓勵孩子。這件事真的很棒,如果不是把“你真棒!”誤解為“你最棒!”的話。

“你真棒”,說的是孩子自己很棒,這種棒與別人無關;“你最棒”,說的是孩子和別人比起來很棒,需要以和他人的比較為前提。

一字之差,含義完全不同,前者給孩子自信,後者引導孩子關注和別人的比較——如果和別人比起來,我是最棒的,我會很開心,如果我不是最棒的,我“落後”了,那我就不夠好,就很失敗,就值得沮喪。一旦孩子萌發了這樣的心理,就容易成為一個只能贏、不肯輸的“輸不起”的孩子了。

可惜,不少爸媽沒有理解這一字之差,總是用“我兒子最厲害啦”、“我女兒最棒啦”、“我孩子比誰誰誰強多了”這樣的“比較性讚美”來鼓勵孩子,要知道,你越是這樣鼓勵,孩子在“輸不起”的路上就走得越遠。

懲罰孩子遭受的挫折

一些爸爸媽媽喜歡懲罰孩子遭受的挫折:小測驗不滿分,罰面壁思過;大考試成績不佳,取消原來計畫好的大餐、禮物或者旅行。甚至孩子在外面玩摔倒、受傷、和小朋友起爭執、被大孩子推了一下,也會罰他不許再出去玩,或者不許踢球、爬高、騎自行車、跟大孩子玩。更有暴脾氣的爸爸媽媽,用打罵來懲罰孩子的這些小挫折。

這樣做的後果,不是讓孩子“長記性”、不再“犯錯”,而是讓孩子越來越害怕挫折的後果,於是也越來越不能面對挫折本身。因為懲罰帶來的心理感受太負面了,孩子會直覺地拒絕承受挫折,即便這個小挫折,並不在大人可能採取懲罰行動的範圍內。

為避免孩子因為這個原因,而缺乏對挫折的承受能力,爸爸媽媽明智的做法是,取消所有懲罰,而代之以鼓勵:“沒關係,下次加油!”一對願意在孩子身後加油打氣的父母,是孩子面對挑戰時的堅強後盾和遭受挫折時的安全港灣。

人為給孩子製造挫折

就像部分爸爸媽媽把“延遲滿足”簡單地理解為“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痛快地答應,要有意識地拖延”一樣,也有爸爸媽媽,簡單地把“挫折教育”,理解為讓孩子經受更多挫折,甚至在覺得孩子太過一帆風順、遭受的挫折不夠多時,人為地為孩子製造困難、製造挫折。典型的,就是讓孩子挑戰超出他能力的活動。

有一次,在一個公園,我們見到一對父母,非要讓自家孩子上去走三四米高的高空獨木橋項目,孩子不敢上,爸爸媽媽在一旁鼓勵:“你看,小朋友多勇敢啊,你是小男子漢,也要勇敢。”

被爸爸媽媽連哄帶騙,孩子只得戰戰兢兢地走了上去,沒走幾步,就嚇得哇哇大哭起來,一步都不敢再動,孩子爸爸媽媽不但毫不心疼孩子的恐懼,還在下邊“鼓勵”:“小男子漢要堅強、要勇敢!”後來是管理員實在看不下去,走過去把孩子“救”了下來。結果,爸爸媽媽不僅沒有安慰孩子,還呵斥他:“真沒用!真丟臉”。可以想像,孩子以後肯定會對此類活動深惡痛絕。

我們理解,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經受更多挫折,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人為地讓孩子頻繁面對挫折、體驗挫敗感,不但不會增強這種能力,反而會讓孩子把挫折與負面感受密切相關,從而降低承受挫折的能力。

把孩子的挫折與親密關係掛鉤

可能沒有爸爸媽媽會直接說,“你考試名次不好,我就不喜歡你”,“你贏不了這個比賽,我就不喜歡你”,但事實上,不少爸爸媽媽卻在這麼做。

孩子考試、比賽,得了好成績、好名次,爸爸媽媽會表現得歡天喜地,對孩子格外熱情、格外和顏悅色,孩子提出任何要求,都會毫不猶豫地滿足,“好好好,都答應你”,甚至一些平時不允許做的事,也會格外寬容,“好好好,你是大功臣,你想幹啥就幹啥”。

而如果孩子沒有得到爸爸媽媽期望的成績,大人馬上就換了一幅面孔,“考成這樣,還想要這要那?想得美!”,“玩手機、玩電腦,一天到晚就知道玩、玩、玩,學習上怎麼沒見你這麼有精神頭。”

爸媽這樣,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我對你的態度,由你的成績決定,你成績好,我就愛你多一些,成績不好,我就不愛你、不喜歡你。

孩子無論大小,都能準確解讀這樣的信號,這樣會讓他們對成績、輸贏格外關注,無法接受成績不好或者比賽失利的後果——因為他們輸掉的並不是自己的名次,而是爸爸媽媽的愛。而一個有意思的想像是,越是這樣,孩子越容易在重要的考試或者比賽上失利——因為他們太患得患失了,根本拿不出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拼一把。

所以,爸爸媽媽明智的做法是通過態度、言語、行動,讓孩子從小就明白,爸爸媽媽愛你,只因為你是我們的孩子,與你在學校是否名列前茅、是否有傲人才藝,沒有一點關係。並且,大人也要真的發自內心地這麼認為。

總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起來的,孩子“輸不起”,根源也在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小事。爸爸媽媽避免在言行上對孩子的誤導,就是在對孩子做好的挫折教育。

【簽名本】育兒基本【除作者簽名,真心爸媽還可以為您親筆寫上您的名字和您指定的一句話 ¥39.8 購買

PS. (1)本文作者“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是一對父母,兩個男孩子一個十一歲,一個十四歲半,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評論、討論、提問,但請不要叫我們“小編”。謝謝。 (2)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本文和文中圖片。(3)歡迎轉發分享。

而且,這樣做的大人,在孩子遭遇其他大小挫折時,也很容易用這樣的態度對孩子。這會導致孩子認為所有的挫折,都是自己的錯誤,是自己不夠好。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自卑,越來越害怕遭受挫折。

喜歡對孩子做“比較性讚美”

不少爸爸媽媽都看過“知心姐姐”盧勤老師的《告訴孩子,你真棒!》,或者從各種媒體上接觸到這種方法,於是嘗試在生活中多讚美孩子、鼓勵孩子。這件事真的很棒,如果不是把“你真棒!”誤解為“你最棒!”的話。

“你真棒”,說的是孩子自己很棒,這種棒與別人無關;“你最棒”,說的是孩子和別人比起來很棒,需要以和他人的比較為前提。

一字之差,含義完全不同,前者給孩子自信,後者引導孩子關注和別人的比較——如果和別人比起來,我是最棒的,我會很開心,如果我不是最棒的,我“落後”了,那我就不夠好,就很失敗,就值得沮喪。一旦孩子萌發了這樣的心理,就容易成為一個只能贏、不肯輸的“輸不起”的孩子了。

可惜,不少爸媽沒有理解這一字之差,總是用“我兒子最厲害啦”、“我女兒最棒啦”、“我孩子比誰誰誰強多了”這樣的“比較性讚美”來鼓勵孩子,要知道,你越是這樣鼓勵,孩子在“輸不起”的路上就走得越遠。

懲罰孩子遭受的挫折

一些爸爸媽媽喜歡懲罰孩子遭受的挫折:小測驗不滿分,罰面壁思過;大考試成績不佳,取消原來計畫好的大餐、禮物或者旅行。甚至孩子在外面玩摔倒、受傷、和小朋友起爭執、被大孩子推了一下,也會罰他不許再出去玩,或者不許踢球、爬高、騎自行車、跟大孩子玩。更有暴脾氣的爸爸媽媽,用打罵來懲罰孩子的這些小挫折。

這樣做的後果,不是讓孩子“長記性”、不再“犯錯”,而是讓孩子越來越害怕挫折的後果,於是也越來越不能面對挫折本身。因為懲罰帶來的心理感受太負面了,孩子會直覺地拒絕承受挫折,即便這個小挫折,並不在大人可能採取懲罰行動的範圍內。

為避免孩子因為這個原因,而缺乏對挫折的承受能力,爸爸媽媽明智的做法是,取消所有懲罰,而代之以鼓勵:“沒關係,下次加油!”一對願意在孩子身後加油打氣的父母,是孩子面對挑戰時的堅強後盾和遭受挫折時的安全港灣。

人為給孩子製造挫折

就像部分爸爸媽媽把“延遲滿足”簡單地理解為“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痛快地答應,要有意識地拖延”一樣,也有爸爸媽媽,簡單地把“挫折教育”,理解為讓孩子經受更多挫折,甚至在覺得孩子太過一帆風順、遭受的挫折不夠多時,人為地為孩子製造困難、製造挫折。典型的,就是讓孩子挑戰超出他能力的活動。

有一次,在一個公園,我們見到一對父母,非要讓自家孩子上去走三四米高的高空獨木橋項目,孩子不敢上,爸爸媽媽在一旁鼓勵:“你看,小朋友多勇敢啊,你是小男子漢,也要勇敢。”

被爸爸媽媽連哄帶騙,孩子只得戰戰兢兢地走了上去,沒走幾步,就嚇得哇哇大哭起來,一步都不敢再動,孩子爸爸媽媽不但毫不心疼孩子的恐懼,還在下邊“鼓勵”:“小男子漢要堅強、要勇敢!”後來是管理員實在看不下去,走過去把孩子“救”了下來。結果,爸爸媽媽不僅沒有安慰孩子,還呵斥他:“真沒用!真丟臉”。可以想像,孩子以後肯定會對此類活動深惡痛絕。

我們理解,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經受更多挫折,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人為地讓孩子頻繁面對挫折、體驗挫敗感,不但不會增強這種能力,反而會讓孩子把挫折與負面感受密切相關,從而降低承受挫折的能力。

把孩子的挫折與親密關係掛鉤

可能沒有爸爸媽媽會直接說,“你考試名次不好,我就不喜歡你”,“你贏不了這個比賽,我就不喜歡你”,但事實上,不少爸爸媽媽卻在這麼做。

孩子考試、比賽,得了好成績、好名次,爸爸媽媽會表現得歡天喜地,對孩子格外熱情、格外和顏悅色,孩子提出任何要求,都會毫不猶豫地滿足,“好好好,都答應你”,甚至一些平時不允許做的事,也會格外寬容,“好好好,你是大功臣,你想幹啥就幹啥”。

而如果孩子沒有得到爸爸媽媽期望的成績,大人馬上就換了一幅面孔,“考成這樣,還想要這要那?想得美!”,“玩手機、玩電腦,一天到晚就知道玩、玩、玩,學習上怎麼沒見你這麼有精神頭。”

爸媽這樣,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我對你的態度,由你的成績決定,你成績好,我就愛你多一些,成績不好,我就不愛你、不喜歡你。

孩子無論大小,都能準確解讀這樣的信號,這樣會讓他們對成績、輸贏格外關注,無法接受成績不好或者比賽失利的後果——因為他們輸掉的並不是自己的名次,而是爸爸媽媽的愛。而一個有意思的想像是,越是這樣,孩子越容易在重要的考試或者比賽上失利——因為他們太患得患失了,根本拿不出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拼一把。

所以,爸爸媽媽明智的做法是通過態度、言語、行動,讓孩子從小就明白,爸爸媽媽愛你,只因為你是我們的孩子,與你在學校是否名列前茅、是否有傲人才藝,沒有一點關係。並且,大人也要真的發自內心地這麼認為。

總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起來的,孩子“輸不起”,根源也在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小事。爸爸媽媽避免在言行上對孩子的誤導,就是在對孩子做好的挫折教育。

【簽名本】育兒基本【除作者簽名,真心爸媽還可以為您親筆寫上您的名字和您指定的一句話 ¥39.8 購買

PS. (1)本文作者“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是一對父母,兩個男孩子一個十一歲,一個十四歲半,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評論、討論、提問,但請不要叫我們“小編”。謝謝。 (2)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本文和文中圖片。(3)歡迎轉發分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