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浙江教育報 ‖ 讓社會有更多獲得感,衢州職教打響“服務牌”

今年4月, 總投資高達200億元的蘇州中來光伏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產業園正式落戶衢州, 這是該市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一筆招商引資。

從2008年的無限風光到前幾年的深陷低谷, 再到如今的二度崛起, 衢州光伏產業的起起落落讓人唏噓。 如果沒有獨到的眼光與堅持, 就等不來衢州市委書記陳新所說的“具有分水嶺意義的發展機遇”。

有人說, 中來的這塊“軍功章”裡, 也有衢州職業教育的一份子。

“主要因為過去幾年光伏專業招生不景氣, 職業院校壓力大, 但我們堅持了下來, 人才儲備的腳步從未停歇。 ”衢州市教育局局長徐朝金說, 職業教育就是服務教育, 服務不到位, 社會的獲得感不多, 也不可能刷出學校的存在感。

而這正是近年來衢州職教改革與努力的方向。

主動對接, 圍繞產業開設專業

2012年5月, 衢州市委市政府以一號檔的形式下發了“衢州工業18條”,

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該市將著力發展包括新能源等在內的戰略新興產業, 同時大力提升綠色食品等特色優勢產業, 加快發展先進生產性服務業。

圍繞新的產業佈局, 衢州市教育局也對各職校專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 4輪下來, 專業布點數從最多時的250多個減至99個。 其中, “獨一個”專業的設置比例占六成, “逼”著職校走上特色培養的路子。 分管職教的衢州市教育局副局長童建中直言, 什麼專業能辦, 什麼專業不能辦, 就看它跟產業發展的緊密度。

開化是國家級生態縣, 這些年重點打造的也是綠色產業體系。 作為縣內唯一一所職校, 開化縣職業教育中心如今集中人、財、物發展茶藝、廚藝、根藝這三大特色專業群。

“我們推行‘小專業、大抱團’的策略。 ”校長施衛告訴記者, 像市場行銷、電子商務等專業由於整合進了茶專業, 既拉長了整個產業服務鏈, 也讓這些大路的專業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無論光伏產業有沒有走出寒冬,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光伏應用技術專業都沒有停招過, 而衢州中等專業學校則“化整為零”, 將其嫁接在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裡。 寂寞的堅守中, 他們不斷加強內涵建設, 提升專業實力。 所以, 獲中央財政項目支持、成為國家級實訓基地等榮譽接踵而至, 也等來了產業復興的這一刻。

經過這些年的主動對接, 衢州中職學校已創建省級示範專業26個、省級骨幹專業8個、省級特色新興專業6個, 為當地企業輸送了大量技術骨幹。

這些年, 衢州市經濟能穩步增長, 其中職業教育功不可沒。

開化縣職業教育中心根藝

破牆辦學, 助推企業轉型升級

拿出土地與生產實訓設備, 讓企業進校園, 用5年時間成功地孵化出一家科技公司……在很多人看來難以置信的事情, 就發生在江山中專裡。

早在2010年3月, 衢州就率全國之先, 成立了市級校企合作協會, 探索從點對點的合作轉向職校群與企業群的牽手。 截止到現在, 全市職校先後與311家企業建立校企長效機制。 校企合作、破牆辦學不再是“噱頭”, 類似江山中專與浙江亞格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之間的甜蜜“聯姻”也不斷地上演, 如龍游縣求實職業中專與吉利集團的合作等。

風動機械是衢州的重點產業之一。 為扶持這一產業健康發展, 衢州市依託職業院校組建了10個省、市級產學研聯合體, 還成立了一支200人規模的技術服務隊, 深入小微企業幫助解決300多項技術難題, 被當地人戲稱為企業的“技術保姆”。

去年5月, 衢州市政府發佈了《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 並把“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完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當作職業教育未來五年必須探索的首要任務。也就在這一年,衢州中專和紅五環集團長達十數年的合作又得到了深化,校企雙方開始試點現代學徒制。

“這一育人模式為企業參與培養留出了足夠的空間。”衢州中專校長余雨生毫不諱言,人和人的創造性才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最大動力。事實上,紅五環集團也沒把這71名學生當作普通員工來培養,集團副總經理親自擔任班主任組織教學,還撥出了1.2萬元用於補貼帶徒的師傅。

據介紹,目前衢州全市共有9所學校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涉及14個專業、1565名學生。可以預見,他們將成為當地企業“再出發”的生力軍。

衢州中專電子商務專業

送教上門,服務百姓美好生活

衢州是我省勞務輸出大市。進入新世紀以來,該市把教育培訓與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服務百姓美好生活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各職業院校積極開展社會培訓,成功打造了以店長、廚師長、農場長、品牌月嫂為主的“三長一嫂”特色勞務品牌。統計顯示,近年來衢州全市年均社會培訓量在21萬人次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2012年11月,衢州農民學院和衢州女子學院在衢職院成立。用該院黨委書記崔戴飛的話來說,這宣告了學校要辦一所俯身貼地、沒有圍牆的大學,而社會培訓顯然是“重中之重”。成立母嬰護理標準化研究院、制定標準化培訓課程、舉辦首屆“中國·衢州月嫂節”等,都是打響培訓品牌、切實惠及民生的“大招”。

這些年,衢州市還對服刑人員、退伍士兵等就業困難群體開展了技能培訓。各校採取送教上門的方式,説明相關人員掌握一技之長,順利融入社會。每逢週一是省第一監獄的學習日,衢州市工程技術學校都會選派教師前往授課,把高牆變成學堂,把刑期變成學期,每年培訓服刑人員2000多人,開展企業職工職業技能培訓1萬多人次。

記者瞭解到,衢州現有4所職校與相關監獄合作,開展成人“雙證制”教育培訓。僅龍遊縣職業技術學校,每年培訓的服刑人員就接近3000人。老師們說,從最初的忐忑到後來的感動,每個人都真切感受到了職業教育的巨大魅力。

首屆“中國·衢州月嫂節” 並把“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完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當作職業教育未來五年必須探索的首要任務。也就在這一年,衢州中專和紅五環集團長達十數年的合作又得到了深化,校企雙方開始試點現代學徒制。

“這一育人模式為企業參與培養留出了足夠的空間。”衢州中專校長余雨生毫不諱言,人和人的創造性才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最大動力。事實上,紅五環集團也沒把這71名學生當作普通員工來培養,集團副總經理親自擔任班主任組織教學,還撥出了1.2萬元用於補貼帶徒的師傅。

據介紹,目前衢州全市共有9所學校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涉及14個專業、1565名學生。可以預見,他們將成為當地企業“再出發”的生力軍。

衢州中專電子商務專業

送教上門,服務百姓美好生活

衢州是我省勞務輸出大市。進入新世紀以來,該市把教育培訓與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服務百姓美好生活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各職業院校積極開展社會培訓,成功打造了以店長、廚師長、農場長、品牌月嫂為主的“三長一嫂”特色勞務品牌。統計顯示,近年來衢州全市年均社會培訓量在21萬人次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2012年11月,衢州農民學院和衢州女子學院在衢職院成立。用該院黨委書記崔戴飛的話來說,這宣告了學校要辦一所俯身貼地、沒有圍牆的大學,而社會培訓顯然是“重中之重”。成立母嬰護理標準化研究院、制定標準化培訓課程、舉辦首屆“中國·衢州月嫂節”等,都是打響培訓品牌、切實惠及民生的“大招”。

這些年,衢州市還對服刑人員、退伍士兵等就業困難群體開展了技能培訓。各校採取送教上門的方式,説明相關人員掌握一技之長,順利融入社會。每逢週一是省第一監獄的學習日,衢州市工程技術學校都會選派教師前往授課,把高牆變成學堂,把刑期變成學期,每年培訓服刑人員2000多人,開展企業職工職業技能培訓1萬多人次。

記者瞭解到,衢州現有4所職校與相關監獄合作,開展成人“雙證制”教育培訓。僅龍遊縣職業技術學校,每年培訓的服刑人員就接近3000人。老師們說,從最初的忐忑到後來的感動,每個人都真切感受到了職業教育的巨大魅力。

首屆“中國·衢州月嫂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