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花式艾灸,添花樣更添療效

艾灸灸法又名灸療。 它使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體表的腧穴或疼痛處燒灼、溫熨。 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藥物作用, 通過經絡的傳導, 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 達到治療疾病、防病保健、養生美容之功效。 常見的艾灸, 是使用艾條或者配合適當的工具進行, 今天給大家介紹艾灸也有一些花樣, 但絕對不是中看不中用, 在灸療時加多幾物, 可使療效更快更顯著。 適當的輔助器具, 令我們進行艾灸更方便更安全。

一、艾灸的基本材料, 就是艾炷和艾條, 最常用的是艾條。

艾炷:由艾絨製成, 呈圓錐狀。 在艾灸療法中, 可以根據治療的需要選擇相應大小的艾炷。 一般來說, 較大的艾柱用來灸大面積的身體部位, 如背部、腹部。 較小的艾炷用來灸四肢或頭面部。 另外兒童宜用較小的艾炷。 使用艾炷灸時, 將艾炷置於施灸部位點燃。

艾條:將艾絨卷材的棒狀灸物。

判斷艾條的好壞是依據艾絨的純度:一般艾條的包裝上會表明艾絨的等級, 如艾絨等級為1:6, 表明製成1千克艾絨, 所需艾葉為6千克。 等級越高, 純度越高, 品質也越好。 年份, 將當年艾製成艾絨, 放置的年份, 如三年陳、五年陳、七年陳、十年陳等。 使用艾條灸時, 點燃艾條在穴位或病變部位進行熏烤。

艾條的常用艾灸方法:溫和灸、雀啄灸、迴旋灸。

溫和灸:施灸時,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 對準應施灸的部位, 在距離皮膚2~3釐米處熏烤, 使被施灸部位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為宜, 一般每次每穴灸5~7分鐘, 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雀啄灸:施灸時, 艾條點燃的一端, 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需要固定在一定的距離, 而是如鳥雀啄食般, 一上一下地活動著施灸。

迴旋灸:施灸時, 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保持2~3釐米的距離, 但位置不固定, 而是以施灸部位為中心, 均勻地想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施灸。 以穴位局部皮膚紅潤、灼熱為度。

二、艾灸的輔助器具

艾灸首選輔助器具, 是艾灸盒, 通常為木制或竹制。 艾灸罐, 通常為銅制或不銹鋼制。

艾灸盒的使用步驟:

將充分點燃的艾條插入艾灸盒蓋上的卡子裡。 插入長度要靠近艾灸盒底部但不觸及鐵絲網, 隨時觀察艾條燃燒情況以調整高度。 將艾灸盒蓋按照正確的方向放好, 用艾灸盒上的綁帶將艾灸盒固定在需要施灸的穴位。 在艾灸過程中可通過艾灸盒上的孔眼隨時觀察艾條的燃燒狀態, 及時舔掉艾灰, 並調整艾條的位置。

艾灸罐的使用步驟:

①將艾灸罐打開, 取出最裡面的內罐, 並準備一段長短合適的艾炷。 將艾炷固定在內罐中心的鐵絲等固定物上, 點燃艾條伸出有孔的一端。 蓋上艾灸罐的蓋子, 裝上艾灸罐的手柄或固定的圍布上, 也可以用綁帶將艾灸罐縛在身上施灸, 這種方法需要在施灸部位覆蓋毛巾等隔熱, 避免燙傷。 這個可以作輕微的走動而不影響艾灸。

艾炷的常用艾灸方法

一、隔薑灸:將新鮮的生薑切成直徑2~3釐米、厚0.2~0.3釐米的薄片, 中心用針穿刺數孔, 然後將薑片至於要施灸的穴位, 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患者微有灼痛時,可將薑片抬離皮膚片刻,再放下繼續施灸,之艾炷燃盡再更換艾炷,每次每穴3~5壯,灸至皮膚潮紅為止。

生薑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咳的作用,故此灸法多用於治療外感表證和虛寒性疾病,如感冒、嘔吐、腹痛、泄瀉等。

二、隔鹽灸:又稱神闕灸。用純淨的食鹽填敷於臍部,至臍部填平,上置艾炷點燃施灸,至患者感覺灼痛,即可更換艾炷。也可在食鹽上放置薄薑片,上置艾炷施灸。

隔鹽灸多用於治療急性腹痛、吐瀉、痢疾、虛脫等。

三、無瘢痕灸和瘢痕灸,請在專業人士操作下進行。

無瘢痕灸:施灸時不燒傷皮膚、不讓其化膿、不留瘢痕的灸法。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塗以少量凡士林,以便於艾炷黏著。然後將大小合適的艾炷置於施灸部位,點燃施灸。

不等艾火燒到皮膚,當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用鑷子將艾炷夾去,更換新艾炷再灸。連續灸3~7壯,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膚輕度紅暈而不起泡為度。這種灸法臨床上常用於虛寒性疾病的治療。

瘢痕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稱為瘢痕灸,又稱為化膿灸。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塗以少量凡士林,以便於艾炷黏著。然後將大小合適的艾炷置於施灸部位,點燃施灸。

每壯艾炷必須燃盡,出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施灸。灸治完畢後,應將局部擦拭乾淨,然後在施灸部位上敷貼玉紅膏,可1~2天換敷貼一次。正常情況下,灸後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灸瘡自行痊癒,結痂脫落後留下瘢痕。

這種灸法臨床上常用於哮喘、慢性胃腸炎、發育障礙等慢性疾病的治療。

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患者微有灼痛時,可將薑片抬離皮膚片刻,再放下繼續施灸,之艾炷燃盡再更換艾炷,每次每穴3~5壯,灸至皮膚潮紅為止。

生薑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咳的作用,故此灸法多用於治療外感表證和虛寒性疾病,如感冒、嘔吐、腹痛、泄瀉等。

二、隔鹽灸:又稱神闕灸。用純淨的食鹽填敷於臍部,至臍部填平,上置艾炷點燃施灸,至患者感覺灼痛,即可更換艾炷。也可在食鹽上放置薄薑片,上置艾炷施灸。

隔鹽灸多用於治療急性腹痛、吐瀉、痢疾、虛脫等。

三、無瘢痕灸和瘢痕灸,請在專業人士操作下進行。

無瘢痕灸:施灸時不燒傷皮膚、不讓其化膿、不留瘢痕的灸法。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塗以少量凡士林,以便於艾炷黏著。然後將大小合適的艾炷置於施灸部位,點燃施灸。

不等艾火燒到皮膚,當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用鑷子將艾炷夾去,更換新艾炷再灸。連續灸3~7壯,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膚輕度紅暈而不起泡為度。這種灸法臨床上常用於虛寒性疾病的治療。

瘢痕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稱為瘢痕灸,又稱為化膿灸。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塗以少量凡士林,以便於艾炷黏著。然後將大小合適的艾炷置於施灸部位,點燃施灸。

每壯艾炷必須燃盡,出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施灸。灸治完畢後,應將局部擦拭乾淨,然後在施灸部位上敷貼玉紅膏,可1~2天換敷貼一次。正常情況下,灸後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灸瘡自行痊癒,結痂脫落後留下瘢痕。

這種灸法臨床上常用於哮喘、慢性胃腸炎、發育障礙等慢性疾病的治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