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前部長黃潔夫:哪些藥不用吃卻在吃 哪些刀不用開卻在開?

黃潔夫, 前衛生部副部長、中國肝膽外科專家

“我是肝膽外科的, 在臨床上, 很多小的膽囊結石、膽囊息肉, 肝上的血管瘤對人是無害的,

70%的膽囊結石是無症狀的, 醫學上稱為‘安靜的石頭’, 並不影響健康, 但是現在只要進了醫院, 一般都要你去做手術”。

治癒疾病的到底是醫學, 還是人體自身?

在患者漫長的治療過程中, 我們很難區別, 疾病的治癒究竟是成堆的藥品和外科手術的作用, 還是身體自我康復的結果。

全世界25000種醫學刊物, 每年發表200萬篇醫學論文, 但其中70%研究結果都不公之於眾——因為這些論文反映的是現代醫療的負面和弊端, 是醫療界的“雷區”, 一旦公佈對醫療機構非常不利。 比如:

10多年前, 有一種“心臟鐳射手術”, 是在跳動的心臟上燒灼出20—30個小洞, 讓血管得以再生來改善心肌供氧。 這項手術的創立者是瑞士克勞茨林心臟外科醫學中心首席醫生迪克·馬斯,

這項手術在歐洲曾經瘋狂的盛行, 後來經英國專家反復論證, 此項手術並沒有比僅僅服藥的患者有更高的生存率, 但手術費用卻非常之高。

這是一個謊言, 很多時候, 它欺騙了生命, 更多時候, 它自欺欺人。 從整形外科的神話, 到心臟手術的誤導;從無奈的腰痛, 到以痛苦出名的化療, 都令人憂慮。

真實的支架手術

“心臟支架手術”的狀況就更令人擔憂了, 德國萊比錫醫院的外科專家做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實驗:他們將100位冠狀動脈狹窄達到75%的患者分成兩組, 一組手術, 另一組不手術每天鍛煉身體, 一年後, 手術組的康復率70%, 而沒有做手術組的康復率卻達到88%。

像這樣的實驗結果和資料, 醫療機構是極不情願公佈於眾的,

因為心臟手術帶來的高額收入是醫院和外科醫生都無法抵禦的“誘惑”, 從醫的職業道德在強大的利潤面前搖搖欲墜。

中國曾有個35歲男性病例, 一天他心臟稍感不適, 來醫院就醫, 醫生們發覺此患者有較強經濟實力, 於是興趣油生, 後來在治療過程當中居然給他心臟植入17個支架, 使他終於無力支撐如此“優厚的治療”撒手人寰。

真實的椎間盤手術

“椎間盤切除術”已被證實有四成是失敗的, 甚至術後病情惡化的達到了12%, 英國在一次外科醫生研討會上, 研究人員對220位整形外科醫生進行了一項調查, 結果220位醫生沒有一位願意因腰痛而接受手術治療的。 即便像腰間盤突出這樣的“頑症”其實也都可以憑自身慢慢恢復,

英國的柯拉馬醫生強調:

脊背本身有驚人的自愈能力, 免疫系統的細胞會將從椎間盤脫位的物質視為異物, 通過酵素加以溶解, 這就是自愈作用, 但這需要一些時間。

醫生永遠也不會這樣告訴患者, 醫生會說這種病永遠不可逆轉, 就像高血壓和糖尿病所謂的“永不治癒”。

真實的癌症

幾乎所有年長者體內都會有若干腫瘤, 且只有極少數才具危險;而使事情複雜化的正是這種腫瘤特性。 哈佛醫學院的朱達·福克曼和拉格哈·卡盧裡指出:

“大部分人都有些許腫瘤而不自知。 ” 癌症在檢查中, 只要組織切片的間距足夠緊密, 恐怕每個腺體都能篩檢出腫瘤, 即使不是100%的機率也差不多。 因為, 每個細胞都有原癌基因,

要是有一個原癌基因被啟動就可能產生癌細胞。

癌症並不像醫生說的那麼可怕, 即便晚期的癌症都有很多保持穩定不發的, 只要不去輕易“打攪”癌腫與免疫系統的“平衡對峙”狀態。

病症更傾向于自發消退

若干病症其實傾向于自發消退, 所以實際上是靠人體自然恢復的。 感冒時, 找好醫生是7天康復, 遇到不好的醫生則需要拖延了。

即使患者因為這種自愈力病情得以改善, 但他們自己和醫生還是會將這種好轉歸功於醫療措施。 例如:關節炎, 在進行治療的病患當中, 約有35%的關節炎患者不管做了什麼, 都會自動康復。

世界上有平價治療方案嗎?

患者在看病過程中, 真正的“實話”醫生往往不見得與患者透露, 但他自己心裡非常清楚每個患者的“最佳治療”辦法。 只是這個“最佳治療”若失去利潤,醫生就會將其棄之一旁,然後生動地對患者和家屬講解他的“權威方案”。 曾有位醫生講了這樣一件事:

他在消化科上班的第一天,他們科室要完成的一個指標還沒完成,快要下班的時候來了一個患心血管病的農民因為掛錯號找到了他,但是他當天一個病人都沒有接,因此當時就違背良心給這位農民看病開了藥。

病人抓藥再回來問他時,他覺得內心實在過意不去。他就告訴這位農民再去掛一個心血管的號,那個農民突然哭道“我錢都用光了,再無錢拿藥”,這位醫生頓時沉默無語,後來他說道,他當時有一種坐台的感覺,從此告別了醫院,再不想做醫生。

人年紀大了後難免會看很多病,難免要去醫院,健康是我們自己的權利,更是我們自己責任。我們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醫生只是我們的助手。

有病去醫院,這是常識。但其實,很多時候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醫學知識,不能自醫,有一點毛病就要去醫院。但在醫生看來,很多病聽著挺嚇人,其實不用治,都是瞎花錢。

01 早搏沒症狀可不用治

北京安貞醫院心內六科主任郭成軍說:早搏是臨床很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在早搏次數不多,無胸悶氣短、心慌乏力等明顯症狀,不合併心臟疾病的情況下,對患者危害不大,不需治療。

很多人認為查出“心臟早搏”往往會和心臟病聯繫起來,認為要立即治療。事實上,花了一大堆錢,治了一個本無需治療的病。注意:心臟早搏本身不是病,多是心臟其他問題的伴隨症狀。

引起早搏的原因很多,除心臟疾病外,植物神經紊亂、內分泌紊亂、過度興奮或悲傷等都可能引起早搏,這些人為早搏可通過消除誘發因素、適當休息等避免,不必因此反復就醫。

02 多數骨刺不用治

山東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骨科主任張喜善說:大多數骨刺不用治,要治的話就只能治引起骨刺的原發病——骨性關節炎,如用一些營養關節的藥和止痛藥。此外,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不壓迫神經)也不用治,完全可通過保養恢復。

03 表性胃炎多是消化不良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白楊說:只要你做胃鏡,幾乎都會查出慢性淺表性胃炎。

事實上,胃鏡報告中的很多慢性淺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並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無症狀的人無須治療,若有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隱痛、噯氣、反酸等症,需對症治療。

04 肝囊腫小於5cm不需治

浙江金華文榮醫院外科主任施福田說:目前肝囊腫臨床最常見的是單純性肝囊腫,主要是先天性肝內膽管或淋巴管發育異常造成的,是肝臟良性的病變。

由於囊腫生長緩慢,大多數人無任何明顯症狀。一般小於5釐米的肝囊腫,不需做任何治療,但有必要定期(每隔6個月或12個月)到醫院做B超複查。若大於5釐米以上,應該到醫院接受治療。

05 95%甲狀腺結節是良性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甲乳外科主任醫師沈樑說:甲狀腺結節十分常見,但這些結節多數情況是良性的,只有極少數是甲狀腺癌腫。關鍵是要請醫生鑒別其是良性還是惡性,並做好定期複查。單發結節較多發結節癌變的可能性大。一般1釐米以下、無鈣化的結節,每隔3~6個月複查即可。

06 盆腔積液不是都要治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主任張頤說:幾乎每個女性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積液,3釐米以下就可以視為正常範圍,是不需要治療的。

此外,宮頸檢查出“宮頸糜爛”“宮頸肥大”“宮頸納氏囊腫”等,多不需治療,定期做宮頸篩查即可。

如果感到卵巢部位有壓痛,需要排查是否合併盆腔炎,是的話就要治療。

07 乳腺增生多是正常現象

一個體檢下來,10個女生8個有“乳腺增生”問題。這時很多女性往往會跑去醫院問醫生“乳腺增生會不會癌變成乳腺癌?”“吃點什麼藥才能‘消滅’增生”。其實,大部分乳腺增生的患者根本不用治療。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乳腺科主任醫師賈國叢介紹,乳腺增生其實是一種良性病變,正常的生理現象,無特別的治療方法,極少數會發展為乳腺癌,注意定期複查即可。另外,只要每天保持良好心態,少吃含激素較高的食品,堅持適量運動就能有效緩解乳腺增生。注意兩點:

在醫學上,有些乳腺增生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最典型的莫過於經期引起的乳腺增生,女性月經前乳房會特別不舒服,感覺脹脹的,還有點痛,但生理期過了脹痛就漸漸消失。

另外,一些女性為了凸顯“好身材”,內衣經常會穿得過緊;亦或時最近發生了不開心的事情心情比較鬱悶,精神壓力比較大,同樣也會引起短期的乳腺增生。

08 宮頸糜爛只是名字嚇人

“糜爛”一詞威力巨大,第一次聽到“宮頸糜爛”這個詞,腦中已經腦補出“宮頸開始慢慢潰爛、發臭,進而波及整個子宮”的可怕畫面。其實,這只是醫學名詞史上一個大失誤。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譚先傑介紹,宮頸糜爛是女性一種正常生理改變現象,並不能稱之為病,大部分宮頸糜爛的女性只是受激素水準的影響出現上皮異位,待激素水準穩定後所謂“糜爛”情況就會得到改善。

在國際上,“宮頸糜爛”這個名稱已經被取消,我國婦科教材也取消了這個稱謂。它的真身是“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09 濕疹要多塗霜

得了“濕疹”又癢又疼,很多人愁得不得了。輾轉治療,散盡千金,也不見好。然而如果醫生告訴你,對付大部分濕疹,潤膚霜就行! 你信嗎?

看似普通的潤膚霜既能更好地保護皮膚屏,又能減緩刺激反應。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劉曉雁介紹,抹潤膚霜要遵循三原則:量足、多次、按摩。

量足:在用量上,針對皮膚乾燥,患有特異性皮炎的孩子,要使用超過平時潤膚的用量,厚厚地抹上一層,因為量大才能起到作用,一般一周就要用完250克。

多次:每天反復多次,不厭其煩地塗抹,加固保濕力度。一天抹上4到6次才算正常,不洗澡也得抹!

按摩:正確的塗抹手法是,手掌、手指形成一個扇形面,輕輕地把藥膏推開,輕輕地揉,按摩,讓潤膚霜吸收得更均勻,給孩子揉得更舒服。

這些情況,在看病時醫生不方便告訴你,今天可一定要記下來,這都是各家高等級醫院在職醫生的心裡話,十分難得。

商務合作請聯繫:

郵箱/qingwen.zou@zhongyiyaofg.com

電話/010-84249040-811(鄒老師)

歡迎關注“國醫健康薈”

一鍵擁有優質養生服務

只是這個“最佳治療”若失去利潤,醫生就會將其棄之一旁,然後生動地對患者和家屬講解他的“權威方案”。 曾有位醫生講了這樣一件事:

他在消化科上班的第一天,他們科室要完成的一個指標還沒完成,快要下班的時候來了一個患心血管病的農民因為掛錯號找到了他,但是他當天一個病人都沒有接,因此當時就違背良心給這位農民看病開了藥。

病人抓藥再回來問他時,他覺得內心實在過意不去。他就告訴這位農民再去掛一個心血管的號,那個農民突然哭道“我錢都用光了,再無錢拿藥”,這位醫生頓時沉默無語,後來他說道,他當時有一種坐台的感覺,從此告別了醫院,再不想做醫生。

人年紀大了後難免會看很多病,難免要去醫院,健康是我們自己的權利,更是我們自己責任。我們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醫生只是我們的助手。

有病去醫院,這是常識。但其實,很多時候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醫學知識,不能自醫,有一點毛病就要去醫院。但在醫生看來,很多病聽著挺嚇人,其實不用治,都是瞎花錢。

01 早搏沒症狀可不用治

北京安貞醫院心內六科主任郭成軍說:早搏是臨床很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在早搏次數不多,無胸悶氣短、心慌乏力等明顯症狀,不合併心臟疾病的情況下,對患者危害不大,不需治療。

很多人認為查出“心臟早搏”往往會和心臟病聯繫起來,認為要立即治療。事實上,花了一大堆錢,治了一個本無需治療的病。注意:心臟早搏本身不是病,多是心臟其他問題的伴隨症狀。

引起早搏的原因很多,除心臟疾病外,植物神經紊亂、內分泌紊亂、過度興奮或悲傷等都可能引起早搏,這些人為早搏可通過消除誘發因素、適當休息等避免,不必因此反復就醫。

02 多數骨刺不用治

山東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骨科主任張喜善說:大多數骨刺不用治,要治的話就只能治引起骨刺的原發病——骨性關節炎,如用一些營養關節的藥和止痛藥。此外,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不壓迫神經)也不用治,完全可通過保養恢復。

03 表性胃炎多是消化不良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白楊說:只要你做胃鏡,幾乎都會查出慢性淺表性胃炎。

事實上,胃鏡報告中的很多慢性淺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並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無症狀的人無須治療,若有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隱痛、噯氣、反酸等症,需對症治療。

04 肝囊腫小於5cm不需治

浙江金華文榮醫院外科主任施福田說:目前肝囊腫臨床最常見的是單純性肝囊腫,主要是先天性肝內膽管或淋巴管發育異常造成的,是肝臟良性的病變。

由於囊腫生長緩慢,大多數人無任何明顯症狀。一般小於5釐米的肝囊腫,不需做任何治療,但有必要定期(每隔6個月或12個月)到醫院做B超複查。若大於5釐米以上,應該到醫院接受治療。

05 95%甲狀腺結節是良性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甲乳外科主任醫師沈樑說:甲狀腺結節十分常見,但這些結節多數情況是良性的,只有極少數是甲狀腺癌腫。關鍵是要請醫生鑒別其是良性還是惡性,並做好定期複查。單發結節較多發結節癌變的可能性大。一般1釐米以下、無鈣化的結節,每隔3~6個月複查即可。

06 盆腔積液不是都要治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主任張頤說:幾乎每個女性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積液,3釐米以下就可以視為正常範圍,是不需要治療的。

此外,宮頸檢查出“宮頸糜爛”“宮頸肥大”“宮頸納氏囊腫”等,多不需治療,定期做宮頸篩查即可。

如果感到卵巢部位有壓痛,需要排查是否合併盆腔炎,是的話就要治療。

07 乳腺增生多是正常現象

一個體檢下來,10個女生8個有“乳腺增生”問題。這時很多女性往往會跑去醫院問醫生“乳腺增生會不會癌變成乳腺癌?”“吃點什麼藥才能‘消滅’增生”。其實,大部分乳腺增生的患者根本不用治療。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乳腺科主任醫師賈國叢介紹,乳腺增生其實是一種良性病變,正常的生理現象,無特別的治療方法,極少數會發展為乳腺癌,注意定期複查即可。另外,只要每天保持良好心態,少吃含激素較高的食品,堅持適量運動就能有效緩解乳腺增生。注意兩點:

在醫學上,有些乳腺增生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最典型的莫過於經期引起的乳腺增生,女性月經前乳房會特別不舒服,感覺脹脹的,還有點痛,但生理期過了脹痛就漸漸消失。

另外,一些女性為了凸顯“好身材”,內衣經常會穿得過緊;亦或時最近發生了不開心的事情心情比較鬱悶,精神壓力比較大,同樣也會引起短期的乳腺增生。

08 宮頸糜爛只是名字嚇人

“糜爛”一詞威力巨大,第一次聽到“宮頸糜爛”這個詞,腦中已經腦補出“宮頸開始慢慢潰爛、發臭,進而波及整個子宮”的可怕畫面。其實,這只是醫學名詞史上一個大失誤。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譚先傑介紹,宮頸糜爛是女性一種正常生理改變現象,並不能稱之為病,大部分宮頸糜爛的女性只是受激素水準的影響出現上皮異位,待激素水準穩定後所謂“糜爛”情況就會得到改善。

在國際上,“宮頸糜爛”這個名稱已經被取消,我國婦科教材也取消了這個稱謂。它的真身是“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09 濕疹要多塗霜

得了“濕疹”又癢又疼,很多人愁得不得了。輾轉治療,散盡千金,也不見好。然而如果醫生告訴你,對付大部分濕疹,潤膚霜就行! 你信嗎?

看似普通的潤膚霜既能更好地保護皮膚屏,又能減緩刺激反應。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劉曉雁介紹,抹潤膚霜要遵循三原則:量足、多次、按摩。

量足:在用量上,針對皮膚乾燥,患有特異性皮炎的孩子,要使用超過平時潤膚的用量,厚厚地抹上一層,因為量大才能起到作用,一般一周就要用完250克。

多次:每天反復多次,不厭其煩地塗抹,加固保濕力度。一天抹上4到6次才算正常,不洗澡也得抹!

按摩:正確的塗抹手法是,手掌、手指形成一個扇形面,輕輕地把藥膏推開,輕輕地揉,按摩,讓潤膚霜吸收得更均勻,給孩子揉得更舒服。

這些情況,在看病時醫生不方便告訴你,今天可一定要記下來,這都是各家高等級醫院在職醫生的心裡話,十分難得。

商務合作請聯繫:

郵箱/qingwen.zou@zhongyiyaofg.com

電話/010-84249040-811(鄒老師)

歡迎關注“國醫健康薈”

一鍵擁有優質養生服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