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百萬噸皮革邊角料何處去 新技術將廢物“榨盡”

原標題:每年百萬噸皮革邊角料往何處去 新技術將廢棄物“吃幹榨盡”

9月17日, 由煙臺大學教授王全傑帶領團隊歷經11年潛心研究的“皮革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項目在山東煙臺通過了國家級評審。 該項目不但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制革企業乃至令全世界都頭痛的皮革廢棄物污染難題, 而且變廢為寶, 生產出工農業生產急需的產品, 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 受到了與會評審專家的一致好評。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皮革生產國和消費國, 總產量約占世界四分之一, 皮革企業因此每年產生的固體廢棄物達140萬噸。

“其中最難處理的是含有重金屬鉻的廢料約為28萬噸, 2016年, 環保部將含鉻廢料列入危險廢棄物名錄, 禁止填埋和焚燒, 全國各地制革企業都被堆積如山的廢革屑所困擾。 ”據我國著名皮革專家、國家制革技術研究推廣中心主任王全傑介紹, 為解決這一難題, 自從2006年起, 他就帶領團隊在皮革及畜產工業所產生的動物蛋白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方面潛心研究, 先後開發出9種新產品, 並取得授權發明專利16項。

據介紹, 通過皮革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將生皮邊、藍皮屑、成品革邊以及生活垃圾中的皮革製品等皮革廢棄物實現綜合利用, 可生產出多種產品, 如可以直接作為液體肥料的葉麵肥、滴灌肥和沖施肥;如用於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使用的表面活性劑;如用於瓦楞紙和膠合板的工業黏合劑和外牆保溫、高層建築隔音材料的水泥發泡劑;如用於改良土壤,

具有蛋白質含量的有機肥。

“該技術工藝將蛋白廢棄物吃幹榨盡, 連濾渣也製成了用於制革工藝的複鞣填充劑和用於水泥發泡的防滲水劑, 實現了生產全程無廢水、廢料、廢氣排放, 不產生任何新污染, 實在難能可貴。 ”國家認定技術中心主任、四川大學教授但衛華評價道。

專家組認為, 該專案經過一年的中試, 產業化切實可行。 這項科技攻關不僅解決了皮革廢棄物的污染難題, 而且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和巨大的經濟效益“雙重價值”。 如用制革廢棄物生產出來的的蛋白有機肥,

可解決長期使用化肥, 田地耕層變薄、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酸化、板結和農作物微量元素缺乏等一些列問題。 “山東是全國農業大省和化肥消耗大省。 2015年全省化肥施用量約為463.50萬噸, 複合肥施用量約為224.04萬噸, 而有機肥等施用量則為137.4萬噸, 僅占30.5%”。 與會評審專家、煙臺市土肥站站長王洪章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一科研成果如果得以推廣, 將大大有利於化肥減量化和水肥一體化, 不僅山東, 全國農業均將受益。 ”

“以山東省為例, 近3年平均每年生產皮革6000萬平方米, 其藍皮削勻廢棄物達2萬多噸, 加上皮革製品企業以及畜禽屠宰業, 每年約有四十萬噸的蛋白廢棄物未加充分利用, 不僅造成了蛋白資源的嚴重浪費,

而且增加了處理的支出。 ”據中國皮革協會秘書長陳占光介紹, 企業每處理一噸藍皮廢料, 就要負擔近千元的費用, 同時也為環境保護帶來了巨大壓力。 江南大學應用化學系主任、教授劉雪鋒則認為, 由制革廢棄物製造出的水泥發泡劑, 不僅使生產出的發泡水泥具有輕質和保溫、隔音性能, 還具有阻燃和防火效果, 將成為高層建築的優質保溫材料和內牆隔音材料。

“目前該專案已通過福建省晉江市海峽計畫論證, 支持在該市建廠。 同時我們在山東省內正尋求合作夥伴, 計畫建設一個示範工程, 隨後向全國推廣。 ”記者瞭解到, 在過去的30多年裡, 王全傑帶領團隊共完成科研課題32項, 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勵9項,

其中, 國家科技攻關專案“面粗質次豬皮制革新技術”首創剖白濕皮和大面積補傷殘新工藝,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