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用1萬美元贏得2億票房?想不到世界上回報率最高的電影是部鬼片!

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jinrongdushenv

文 | 二娃

電影看多了的影迷朋友難免會發現一些平時有沒有注意到卻很有趣的冷門知識, 比如推崇傳統美學風格的王家衛導演直到目前為止所有影片都是四個字的片名, 比如印度電影基本每部都接近3小時且都會有歌舞元素, 據說是早期印度電影製片商為了迎合大眾需求在電影中加入大量印度歌舞以增加片長,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印度電影這種固定類型風格。 再比如講述了200年蘇俄近代史的「俄羅斯方舟」成為了拍攝時間與電影時間完全重合的電影, 據悉德國攝影師提爾曼·巴特納在九十多分鐘的時間裡扛著三十多公斤重的高清晰索尼數碼攝影機一口氣完成了所有畫面的拍攝。

最出乎意料之外的冷門知識大概就是世界上回報率最高的電影竟然是一部鬼片了, 2009年由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的「鬼影實錄」僅憑1.1萬美金的製作成本換回了全球1.97億的票房而回報率則高達17909倍。

雖敵不過「咒怨」「大法師」「午夜凶鈴」的受眾面, 但大多喜歡看恐怖片的影迷朋友卻將其列為“全球十大恐怖片”榜首以表示對其恐怖程度的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導演其實壓根就沒打算講清楚一個故事, 想要做的就是利用DV靜止記錄的方式讓觀影者看完之後晚上睡不著覺而已。 而如果你恰好跟二娃一樣曾經住過與本片中住宅結構極為相似的房屋, 那受到的驚嚇與事後的後怕肯定會大大地多於旁人甚至驚悚程度不亞于在現實生活中撞到鬼。

“手提紀實風”電影的兩把刷子

「鬼影實錄」系列算上兩部外傳如今已出品了7部電影, 導演奧倫·佩利(Oren Peli)打破了以往美國恐怖片靠血腥撐場面的慣例, 轉而玩起了日本恐怖電影擅長的心理戰術。 通過電影畫面全部以家庭攝像機或是監控攝像機視角拍攝的偽紀錄片的形式, 再現了幾個相互關聯的家庭在家中發生的靈異事件。 這種所謂的“手提紀實風”的電影近年來開始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被好萊塢翻拍過的「死亡錄影」和同樣靠噱頭小賺一筆的「科洛弗檔案」也都是沿用了同樣的手法。 此類影片往往會偽裝成一段粗略加工或甚至未經加工的類似于原始素材家庭錄影帶的“母帶”, 繼而通過不斷在網路上發佈“紀錄片”拍攝相關資訊等混淆視聽的行銷模式為影片造勢, 試圖為觀眾營造“真實感”的錯覺。

「科洛弗檔案」從偽裝“母帶”這一手法上來看顯然做到了最極致, 完完整整地呈現了一盤從未經處理剪輯的母帶的播放過程。 而有趣的是本片巧妙地將“母帶”置成二次使用的設定, 並通過暫停斷錄和拍攝者本身停錄等方式讓兩段畫面交替出現在觀眾面前來營造出通常電影中的回閃效果。 奧倫·佩利導演在整部電影裡一直一本正經的號稱在拍攝紀錄片而他的想法很簡單:開始覺得在家裡放個攝像機拍拍沒有人的時候家裡發生了什麼是件很好玩的事情, 只是後來導演用“家人都睡覺後攝像機能拍下什麼”的創意修正了此前的想法併發展出了電影的主線。 據說派拉蒙影業公司被其低廉的成本嚇到了,於是本著重拍一個成本更高版本的想法將電影的DVD寄給了斯皮爾伯格,隨後影片在大導演的建議下修改了結尾並憑藉“紀錄片裡拍到鬼”的行銷噱頭在大學城裡銷售一空。

當然,除了“真實感”這張王牌意外,“手提紀實風”的電影還必須在鬼怪科幻等各種非現實的題材大下功夫並且往往依靠噱頭的“幌子”方能在票房和口碑上打通關,本片利用“口口相傳”這種病毒式的宣傳策略很聰明甚至非常完美的與電影想要創造的效果契合。此策略與利用網路和簡短預告片創造懸念抓住觀眾好奇心的「科洛弗檔案」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不斷膨脹的“恐怖”口碑吊足胃口而擴大放映和日漸上漲票房的結果純屬意料之中。不過如果僅僅是一般恐怖卻很有深度內涵的電影想必並不足以勾起觀眾的獵奇心理,而本片其實也算是玩了一場比較大的賭局:並沒有想講述什麼道理也沒有想表現什麼思想,但只要你在觀影過程中有“窒息”的緊張感亦或是心驚膽戰的頭皮發麻就可視為成功了。

十二個夜晚的驚魂記

估計每個人都有不經意瞥見詭異的東西或者是碰到一些奇怪的事等被嚇到的經歷,而生活中也總是有些怪異的事讓人難以解釋或者是懶得去解釋。於是大家習慣用最省事的辦法將緣由都歸到幽靈惡魔等超自然的東西身上,但也因這種現象超出了人類所能掌控的範圍而自帶恐懼驚悚效果,本片講述的故事同樣“萬變不離其宗”。凱蒂·菲德斯通(Katie Featherston)飾演的女主從八歲開始直到成年和男友同居都在睡覺時飽受鬼魂等超自然的恐怖力量的折磨,於是男朋友米克買回先進的攝像機和采音設備準備24小時監控房子的角落以及不尋常的一舉一動。然而事情並沒有因他們的不信邪而有好轉,攝像機也總能捕捉到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和物體莫名其妙的移動,而當這個看不見的“東西”動靜越來越大之時災難也一點點向這對年輕情侶靠近。

影片的故事不似其他有完整的故事線的恐怖片,甚至沒有貞子的乒乓球白眼珠,滴血的森白獠牙和四處亂神的觸鬚以及粘糊糊像鼻涕一樣的怪物。劇情中充斥著主人公遇見的各種奇奇怪怪的事情,而遵循的規律則是從掉下瓶子等不以為意的怪聲音怪現象逐步也可以說是毫無規律可循的不斷升級。第一個夜晚發生的怪異事件很短暫且相比較之後完全不值一提,但那股“真實”的力量已經開始顯現它的威力,而當攝像機再次對準男女主角的床和臥室門時已經到了第三個夜晚,男女主角發現攝影內容記錄到了睡著時發生個各種怪異。隨後開始將女主角的夢境與靈異事件這兩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故事聯繫到一起並以此進入一個又一個鬧鬼的晚上,此後的恐怖氣氛持續彌漫而逐漸頻繁的恐怖段落加速了影片的節奏也大大減少觀眾的喘息機會。

影片在第15個恐怖夜晚來臨之前播放了男主角嘗試用收音話筒與鬼交流這個“無傷大雅”的小插曲,這個段落沒在恐怖氣氛上有多大的建樹卻提供了關於“鬼”的一條線索甚至迎來了全片第一個小高潮:女主角夢游,臥室電視被打開,而女主角又突然出現在男主角身後等幾個恐怖橋段齊上陣。隨後的靈異事件開始不斷升級,男女主角跟隨腳印來到儲藏室發現屋頂通道口的紙板被打開,本來執意要離開的男友發現精神正式崩潰的女主角被鬼附身又開始夢遊。雖然全程沒有恐怖的配樂也自始至終未出現魔鬼的“廬山真面目”,但影片的恐怖點則恰恰在於觀影者知道屋子有問題卻沒有任何線索的未知,也就是觀影者在本片中得不到任何額外的線索以及預知優先權,以至於看到的與故事裡人物的經歷一樣多甚至不能出現“猜到結局”的可能性。

據說電影總共有三個版本的結尾,最原始的結局是該片在2007年製作完成後給少數人進行的試影,當時的結尾是女主捅死男友後在攝像機前割頸自盡,而後在2008進行局部範圍公映也就是下載版本的結局,則改成女主角在樓下殺掉男友後回到床邊發呆時被員警擊斃。而在2009年10月進行大範圍公映後的結局則改為女主從樓下把男主扔飛撞向攝像機隨即從此消失不見,據說這是斯皮爾伯格導演建議的結局但二娃倒覺得這樣的結局顯然是為了方便拍續集鋪的路,畢竟這樣草草了事的收尾在經歷了無數個夜晚的恐懼後有些有意猶未盡的感覺。總之往後的幾部大抵逃不開“房間撞鬼”的套路,飾演女主的凱蒂·菲德斯通(Katie Featherston)也繼續加盟,對演繹鬼片的各種表情拿捏的很是到位最重要的是胸也很大。

“史上最恐怖電影”的兩大看點

很多被這部影片嚇到的觀眾在不考慮“品質”的前提下報復性的給了一般或是差評的分數,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確實是一部靈異氣氛很重的片子而最讓人觸動的則是它“原汁原味”的呈現方式。有些人不理解此種拍攝手法並覺得影片看起來很是粗糙,實際上所謂華麗的攝影技術以及特效製成的後期效果只能說電影出自精緻的包裝,但這類打著真實牌且永遠沒有最終答案的題材反倒適合用屬於生活化的手法描繪,也就是並非一味追求故事的延續而是“撒手不管”般的做了個看似平淡無奇的梗丟出來“驚起蛙聲一片”。比如同類拍攝手法的西班牙恐怖片「死亡錄影」在真實記錄的基礎上建構了情節人物飽滿的虛構故事,此前寫過的「科洛弗檔案」則用手持DV的記錄方式把俗套的科幻故事包裝成緊張而又華麗的科幻大戲。

而本片與手持DV恐怖電影的開山之作「女巫布雷爾」以其他成功的前作比起來有哪些獨有的看點呢?概括來講首先是“實錄”而其次則是“鬼影”。影片在“實錄”上確實做的很好也因此招來不少觀眾抱怨前期的無聊,因為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對小情侶的日常平凡生活以及搖來晃去故意表現非專業的鏡頭,但也正因為這份非專業的“實錄”精神讓影片在沒有任何實際可怕的鬼怪出現的情況下就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換句話說就是純粹的鬼片用差不多的橋段講述換湯不換藥的故事甚至連鬼魂的造型也沒有什麼特別,換來的不過是觀眾虛擬的恐懼,而本片的鏡頭則對準了每天都生活在其中的的房間和臥室,要捕捉的也正是讓人類覺得好奇同時又極度害怕的“鬼魂”等超自然的靈異現象,因此更容易給人一種介乎於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真實恐懼。

影片對於“鬼影”這個最大的噱頭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去表現,而是隨著故事的發展以及臥室的記錄讓恐怖逐漸升級並在最後出現了模糊的“鬼影”。這一有些冒險的做法很少因沒有把真正的噱頭大主角表現出來而被人吐槽流於平庸,相反很多傑出的恐怖電影也都是把恐懼藏在最深處從而激化了觀眾的“越是看不見越是害怕”的心理恐懼感,最終讓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些事物漸漸變得奇怪不合常理並通過異變把原本平和的生活徹底打破。顯然,滲入肌膚的恐怖比起赤裸裸的暴力血腥沒有太直接的視覺衝擊,但卻像有潛伏期的病毒一般悄悄潛入觀影者的潛意識,並在某個毫無防備的情節中徹底將你擊倒。有點鬱悶的是,二娃直到現在都沒有對此類恐怖片產生抗體……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

一起小打小鬧吧!

http://www.gzb001.com

據說派拉蒙影業公司被其低廉的成本嚇到了,於是本著重拍一個成本更高版本的想法將電影的DVD寄給了斯皮爾伯格,隨後影片在大導演的建議下修改了結尾並憑藉“紀錄片裡拍到鬼”的行銷噱頭在大學城裡銷售一空。

當然,除了“真實感”這張王牌意外,“手提紀實風”的電影還必須在鬼怪科幻等各種非現實的題材大下功夫並且往往依靠噱頭的“幌子”方能在票房和口碑上打通關,本片利用“口口相傳”這種病毒式的宣傳策略很聰明甚至非常完美的與電影想要創造的效果契合。此策略與利用網路和簡短預告片創造懸念抓住觀眾好奇心的「科洛弗檔案」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不斷膨脹的“恐怖”口碑吊足胃口而擴大放映和日漸上漲票房的結果純屬意料之中。不過如果僅僅是一般恐怖卻很有深度內涵的電影想必並不足以勾起觀眾的獵奇心理,而本片其實也算是玩了一場比較大的賭局:並沒有想講述什麼道理也沒有想表現什麼思想,但只要你在觀影過程中有“窒息”的緊張感亦或是心驚膽戰的頭皮發麻就可視為成功了。

十二個夜晚的驚魂記

估計每個人都有不經意瞥見詭異的東西或者是碰到一些奇怪的事等被嚇到的經歷,而生活中也總是有些怪異的事讓人難以解釋或者是懶得去解釋。於是大家習慣用最省事的辦法將緣由都歸到幽靈惡魔等超自然的東西身上,但也因這種現象超出了人類所能掌控的範圍而自帶恐懼驚悚效果,本片講述的故事同樣“萬變不離其宗”。凱蒂·菲德斯通(Katie Featherston)飾演的女主從八歲開始直到成年和男友同居都在睡覺時飽受鬼魂等超自然的恐怖力量的折磨,於是男朋友米克買回先進的攝像機和采音設備準備24小時監控房子的角落以及不尋常的一舉一動。然而事情並沒有因他們的不信邪而有好轉,攝像機也總能捕捉到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和物體莫名其妙的移動,而當這個看不見的“東西”動靜越來越大之時災難也一點點向這對年輕情侶靠近。

影片的故事不似其他有完整的故事線的恐怖片,甚至沒有貞子的乒乓球白眼珠,滴血的森白獠牙和四處亂神的觸鬚以及粘糊糊像鼻涕一樣的怪物。劇情中充斥著主人公遇見的各種奇奇怪怪的事情,而遵循的規律則是從掉下瓶子等不以為意的怪聲音怪現象逐步也可以說是毫無規律可循的不斷升級。第一個夜晚發生的怪異事件很短暫且相比較之後完全不值一提,但那股“真實”的力量已經開始顯現它的威力,而當攝像機再次對準男女主角的床和臥室門時已經到了第三個夜晚,男女主角發現攝影內容記錄到了睡著時發生個各種怪異。隨後開始將女主角的夢境與靈異事件這兩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故事聯繫到一起並以此進入一個又一個鬧鬼的晚上,此後的恐怖氣氛持續彌漫而逐漸頻繁的恐怖段落加速了影片的節奏也大大減少觀眾的喘息機會。

影片在第15個恐怖夜晚來臨之前播放了男主角嘗試用收音話筒與鬼交流這個“無傷大雅”的小插曲,這個段落沒在恐怖氣氛上有多大的建樹卻提供了關於“鬼”的一條線索甚至迎來了全片第一個小高潮:女主角夢游,臥室電視被打開,而女主角又突然出現在男主角身後等幾個恐怖橋段齊上陣。隨後的靈異事件開始不斷升級,男女主角跟隨腳印來到儲藏室發現屋頂通道口的紙板被打開,本來執意要離開的男友發現精神正式崩潰的女主角被鬼附身又開始夢遊。雖然全程沒有恐怖的配樂也自始至終未出現魔鬼的“廬山真面目”,但影片的恐怖點則恰恰在於觀影者知道屋子有問題卻沒有任何線索的未知,也就是觀影者在本片中得不到任何額外的線索以及預知優先權,以至於看到的與故事裡人物的經歷一樣多甚至不能出現“猜到結局”的可能性。

據說電影總共有三個版本的結尾,最原始的結局是該片在2007年製作完成後給少數人進行的試影,當時的結尾是女主捅死男友後在攝像機前割頸自盡,而後在2008進行局部範圍公映也就是下載版本的結局,則改成女主角在樓下殺掉男友後回到床邊發呆時被員警擊斃。而在2009年10月進行大範圍公映後的結局則改為女主從樓下把男主扔飛撞向攝像機隨即從此消失不見,據說這是斯皮爾伯格導演建議的結局但二娃倒覺得這樣的結局顯然是為了方便拍續集鋪的路,畢竟這樣草草了事的收尾在經歷了無數個夜晚的恐懼後有些有意猶未盡的感覺。總之往後的幾部大抵逃不開“房間撞鬼”的套路,飾演女主的凱蒂·菲德斯通(Katie Featherston)也繼續加盟,對演繹鬼片的各種表情拿捏的很是到位最重要的是胸也很大。

“史上最恐怖電影”的兩大看點

很多被這部影片嚇到的觀眾在不考慮“品質”的前提下報復性的給了一般或是差評的分數,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確實是一部靈異氣氛很重的片子而最讓人觸動的則是它“原汁原味”的呈現方式。有些人不理解此種拍攝手法並覺得影片看起來很是粗糙,實際上所謂華麗的攝影技術以及特效製成的後期效果只能說電影出自精緻的包裝,但這類打著真實牌且永遠沒有最終答案的題材反倒適合用屬於生活化的手法描繪,也就是並非一味追求故事的延續而是“撒手不管”般的做了個看似平淡無奇的梗丟出來“驚起蛙聲一片”。比如同類拍攝手法的西班牙恐怖片「死亡錄影」在真實記錄的基礎上建構了情節人物飽滿的虛構故事,此前寫過的「科洛弗檔案」則用手持DV的記錄方式把俗套的科幻故事包裝成緊張而又華麗的科幻大戲。

而本片與手持DV恐怖電影的開山之作「女巫布雷爾」以其他成功的前作比起來有哪些獨有的看點呢?概括來講首先是“實錄”而其次則是“鬼影”。影片在“實錄”上確實做的很好也因此招來不少觀眾抱怨前期的無聊,因為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對小情侶的日常平凡生活以及搖來晃去故意表現非專業的鏡頭,但也正因為這份非專業的“實錄”精神讓影片在沒有任何實際可怕的鬼怪出現的情況下就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換句話說就是純粹的鬼片用差不多的橋段講述換湯不換藥的故事甚至連鬼魂的造型也沒有什麼特別,換來的不過是觀眾虛擬的恐懼,而本片的鏡頭則對準了每天都生活在其中的的房間和臥室,要捕捉的也正是讓人類覺得好奇同時又極度害怕的“鬼魂”等超自然的靈異現象,因此更容易給人一種介乎於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真實恐懼。

影片對於“鬼影”這個最大的噱頭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去表現,而是隨著故事的發展以及臥室的記錄讓恐怖逐漸升級並在最後出現了模糊的“鬼影”。這一有些冒險的做法很少因沒有把真正的噱頭大主角表現出來而被人吐槽流於平庸,相反很多傑出的恐怖電影也都是把恐懼藏在最深處從而激化了觀眾的“越是看不見越是害怕”的心理恐懼感,最終讓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些事物漸漸變得奇怪不合常理並通過異變把原本平和的生活徹底打破。顯然,滲入肌膚的恐怖比起赤裸裸的暴力血腥沒有太直接的視覺衝擊,但卻像有潛伏期的病毒一般悄悄潛入觀影者的潛意識,並在某個毫無防備的情節中徹底將你擊倒。有點鬱悶的是,二娃直到現在都沒有對此類恐怖片產生抗體……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

一起小打小鬧吧!

http://www.gzb001.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