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青海曲藝傳承煥發新活力

青海新聞網訊 西寧市群眾藝術館作為青海越弦、青海平弦、西寧賢孝、青海攪兒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案保護單位, 近年來, 緊緊扭住傳播傳承兩個關鍵環節, 積極探索, 大膽實踐, 使我省曲藝類項目的傳承環境不斷改善, 越來越多的年青人加入到曲藝說唱隊伍, 曲藝保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辦比賽、搞巡演, 非遺宣傳深入人心。 2013年以來, 西寧市群藝館已舉辦兩屆青海漢族民間小調、一屆青海地方曲藝大賽, 歷屆比賽累計參賽隊伍多達170支, 參賽人數4000余人次, 觀眾超過10萬人次, 成為西寧地區較有影響的群眾文化活動之一。

通過搭建賽事平臺, 促進了廣大藝人之間的學習交流、發現培養了一批新人。 組織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藝人開展義務巡演活動, 積極推進非遺進鄉村、進社區、進廣場、進公園、進農家、進學校, 足跡遍及海東市、海北州、海南州以及西寧市四區三縣, 先後演出50餘場, 受到各地群眾的熱烈歡迎和稱讚, 吸引了廣大曲藝愛好者, 為保護專案的宣傳推廣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抓團隊、建基地, 非遺傳承多地開花。 2009年, 西寧市群藝館成立了青海地方曲藝研究社, 目前成員有32人。 曲藝社成員常年活躍在西寧地區群眾文化舞臺上, 近年來參加各類大中型群眾文化演出百餘場次。 根據每個社員的優勢和特長,

曲藝社內部分別成立了收集整理隊、創作隊、演出隊, 使專案保護做到挖掘、傳承、發展、創新環環扣。 為提高社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市群藝館聘請11位元民俗、音樂、曲藝等專業門類的專家, 對社員進行指導授課、傳授技藝, 努力培育打造一支專業團隊。 2013年以來, 西寧市群藝館相繼成立了西寧城西區晨光村曲藝隊青海越弦、湟中縣曲協直屬隊青海漢族民間小調、大通縣園林小學西寧賢孝、海東市古湟藝術社青海平弦等11個傳承基地, 這些基地分佈在西寧四區三縣、海東等地的鄉村及學校, 已成為當地培養曲藝傳承人的重要場所。

林間音樂會 黨海雲 攝

劇場演出攝影者:董連生

抓培訓、搞創新, 非遺成果豐碩。 近年來, 市群藝館堅持“請進來、走下去”的方式, 大力開展人才培訓, 從作品創作、樂理知識、樂隊伴奏、演唱技巧、舞臺表演等多方面進行輔導訓練。 培訓中打破地域限制, 堅持那裡有專案傳承人群, 就把培訓班辦到那裡。 先後前往海東、海北、西寧四區三縣舉辦各類非遺培訓班10餘期, 培訓民間藝人近1000人次。 組織專家社團力量進行曲目創新, 先後創編青海越弦《張連賣布》、西寧賢孝《狠抓“四風”力度大》、漢族民間小調《如今的西寧城》等50餘部作品, 部分作品被收入《唱響時代最強音》、《百姓心聲》等書籍。 攝製《彈唱中的湟河春秋》,

出版發行《青海地方曲藝探索》《青海漢族民間小調》等非遺叢書。 ((省文化新聞出版廳非遺處撰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