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余華被譯介作品的海外傳播及其成功原因分析

余華是目前我國在國際文壇聲望最高的作家之一,是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他的作品已經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深受英、法、德、意、韓等國讀者的喜愛.2004 年,余華在法國被授予"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作者曾通過中國知網查找余華資料,當搜索"余華"並點擊進入"外國語言文學"學科欄,所檢索到的文章多為研究余華某一作品英譯本的碩士論文.其中,只有李慧蘭(2013)介紹了余華作品在韓國被譯介的情況,這與余華的藝術成就與國際影響力極不相符.而另一位聲名海外的作家莫言的作品英譯與傳播情況研究就大不相同,邵璐(2011)、繆建維(2013)、濮麗雅(2014)、王敏(2014)、盧迪(2014)都對其作品、英譯情況、讀者回饋等問題做出了詳細的說明.本文旨在通過梳理余華被譯介作品的詳細資訊,結合其海外銷量及讀者評價分析余華作品英譯傳播成功的原因.

一、余華作品英譯簡介

余華著有長篇小說 5 部;中篇小說集 6 部;隨筆集 3 部;散文集 1 部.其中的 7 部作品被譯為英文並出版.《活著》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於 1993 年出版.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原是一位地主家的少爺,但是由於生性好賭,最終散盡家財.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他與他的家人一生也不斷遭受著苦難的折磨,小兒子,女兒,妻子都先後離他而去,年邁的他只有一頭老黃牛在晚年和他相依為命.其英譯本To Live 由 ANCHOR BOOKS 出版社於 2003 年出版發行.其譯者是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東亞系副教授 Michael Berry.該書一經出版,便引起了外國媒體的熱烈討論.美國《華盛頓郵報》、《時代週刊》、《西雅圖時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均給予這部作品以高度評價.美國《明星論壇報》這樣評論道:"余華這部劃時代的家族悲劇《活著》,你只要讀到一半,就已經確信它是不朽之作了.換而言之,《活著》是一部經典.主人公福貴和他的家庭與西方讀者似乎相隔千里,又仿佛近似鄰里,最後甚至成了一家人."[1]

《許三觀賣血記》於 1996 年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度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該書被評為 20 世紀 90 年代最有影響力的十部作品之一.其英譯本 Chronicleof a Blood Merchant 由 ANCHOR BOOKS 出版社於2007 年出版並發行.其譯者 Andrew E.Jones,是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在細雨中呼喊》由南海出版公司於 1999 年出版.該書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長經歷和心靈歷程.其英譯本 Cries in the Drizzle 由 ANCHORBOOKS 於 2007 年出版.其譯者為波莫納學院教授Allan H. Barr.

《兄弟》(上、下)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分別於 2005 年和 2006 年出版發行.該書講述江南小鎮兩兄弟李光頭和宋鋼從"文革"至今的跌宕人生.該書英譯本 Brothers 經哈佛大學教授 EileenCheng-yin Chow 與杜克大學教授 Carlos Rojas 共同完成並交由 Anchor 出版社於 2009 年出版.

《黃昏裡的男孩》由新世界出版社於 1999 年出版發行.該書收錄了作家余華的 12 篇作品,這是余華所有中短篇小說中與現實最為接近的作品.該書英譯本 Boy in the Twilight: Stories of the HiddenChina 由 Pantheon 出版社於 2014 年出版,該書譯者為 Allan H. Barr.

The Past and the Punishment 由 Andrew F.Jones翻譯,于 1996 年由 Ateneo De Manila 大學出版社出版,收錄了《命中註定》、《古典愛情》、《一九八六年》、《難逃劫數》、《世事如煙》、《鮮血梅花》、《十八歲出門遠行》等 8 篇余華的中短篇小說.《十個詞彙裡的中國》並未在大陸公開發行.該書於 2011 年由麥田出版社在臺灣發行.該書英譯本由 Allan H. Barr 完成,於 2012 年由 Vintage 出版社出版.

二、余華作品英譯讀者接受度

筆者根據亞馬遜北美網站的銷售資料製作了表 1(資料截止到 2014 年 3 月 28 日).

著名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曾在採訪中表示:在美國,出書總量平均一年大概是五萬到七八萬字左右.3%是翻譯的,97%是英文.其中來自亞洲的翻譯作品又僅占這 3%中的一小部分[2].

莫言作為當代文壇極為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也被翻譯成英文並在美國發行出版.2012 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更增強了莫言本人及其作品譯本的海外知名度.筆者也查閱了其最知名的兩部作品:《紅高粱》(Red Sorghum)與《生死疲勞》(Life and DeathAre Wearing Me Out)在北美亞馬遜網站上的銷售排行,分別為第 65,351 與第 122,792 名.對比莫言的作品英文譯本銷售排行,我們不難發現,在翻譯文學,尤其是中國翻譯文學在西方銷售不暢的大前提下,To Live 等書的銷量還是可觀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余華作品得到了西方讀者的接受.以 ToLive 為例,本文摘錄了幾條該書在亞馬遜北美網站上讀者的評論(限於版面,這裡僅列舉譯文):

Andres, July 22, 2013:儘管我花費了一些時間來融入這個故事,但是當我融入之後便愛不釋手.

Jonny Dangerfield, June 28, 2013:我真的好愛余華的這部小說 小說的題目"活著"為讀者瞭解本書的主題打開了一扇窗,尤其可以讓讀者思索"活著"的真正意味.這本書無可爭議的成為了我心目中最愛的十本書之一.

J. Parisse-brassens, February 18, 2012:這真是一部力作!余華用有限的詞彙以及簡單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關於"福貴"史詩般的故事 更讓人驚奇的是,余華將中國 60 年間的政治巨變巧妙的融入了故事中.語言雖然簡單樸實,但是故事和其所傳遞的資訊卻並非如此.我愛這部書,我也在計畫閱讀余華其他的作品.

Barry Crawford, December 21, 2008:書中的人物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這些人物就像你的家人和朋友.這部書讀起來很輕鬆,讓你欲罷不能.這本書真是物超所值.

通過以上摘錄的評論來看,西方讀者都給予該書很高的評價,他們對 To Live 的語言及文學主題有了很深層次的理解.通過這部作品也引起了一些讀者對余華其他作品以及中國其他文學作品的興趣.

三、余華作品英譯成功的原因

通過上文的所列出的銷售資料以及讀者評價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以 To Live 為代表的余華作品英譯本在英語國家得到了良好的傳播.究其成功原因,大致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高品質的譯者團隊與出版社 馬會娟將中國當代文學譯介的主體分為三類:即中國譯者、外國譯者與中外組合譯者[3].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發現,余華作品的英譯工作多由來自於國外著名高校的外國譯者所完成.無論是 MichaelBerry、Andrew E.Jones 還是 Allan H. Barr 都是西方研究中國文學的學者、漢學家.他們具有高水準的漢譯英翻譯實踐能力與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實力.

英語為他們的母語,他們熟知英文的地道表達方式,使譯作語言符合譯入語表達習慣,因此外國譯者翻譯中國當代文學符合"母語原則",即翻譯應該是單向的,只有從非母語譯入母語才可以保證譯作品質[4].《兄弟》(Brothers)的譯者Eileen Cheng-yinChow,Carlos Rojas 夫婦是典型的中外組合譯者,二人可以發揮夫妻搭檔、語言互補的優勢.譯者們敏銳地把握住了余華小說標誌性的敘事風格,盡可能地發揮美式英語的特點,多用短句和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出色地再現了余華簡潔生動的語言特點和高度可讀性的文體風格,做到了既"忠實于原著,又符合英文的閱讀習慣"[5].

余華的多數作品都由 ANCHOR BOOKS 出版社出版.該出版社所隸屬的蘭登書屋出版公司(Random House, Inc)為世界最大的圖書出版集團.ANCHOR BOOKS 出版社致力於出版高品質的當代文學作品.出版社利用其良好的聲譽以及強大的行銷網路為余華作品英譯本的成功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作者獨特的語言魅力

余華作品語言獨特的魅力是造就余華作品海外傳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首先,余華善於用簡潔的語言抓住人物的特點, 展現寬廣的內容.余華小說的語言還很流暢,從上到下,一氣呵成,沒有突兀,讓你感覺就是如此,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的[6].

其次,余華的文學語言充滿了西方語言的味道.余華非常關注西方著名作家與作品,他也曾經翻譯過不少西方小說,所以在他創作的小說中,我們可以品味西方語言的味道並發現西方文學的影子[7].此外,余華的創作語言幽默且不失真實,並善用陌生化的語言呈現新的審美價值[8].

(三)作品獨特的題材選擇

葛浩文先生指出:美國人所喜歡的小說通常涉及性描寫與政治內容[9]121.余華的小說題材曾經一度集中了暴力、血腥、死亡和性等主題,顯得非常冷酷而另類[10].其作品也一直圍繞著"苦難"與"救贖"來展開,這體現出了余華在終極意義上的對人類的關懷.余華小說中的故事多發生於 20 世紀中後期的中國,尤其是文革時期,外國讀者對中國這一時期的事件尤為感興趣.

(四)其他因素首先

中國作家的作品往往過長,他們寫長篇動輒三四十萬字,很難為外國讀者所接受.對外國讀者來說,20 萬字左右的長篇比較適合[9]121.余華的作品中,《活著》13 萬 6 千字,《許三觀賣血記》17 萬 8 千字,《在細雨中呼喚》18 萬 9 千字,這些作品的篇幅適中,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

此外,1994 年,由小說《活著》所改編,張藝謀所執導,葛優、鞏俐所共同主演的同名電影在國外上映也為余華提升了海外知名度.此片獲得 1994年第 47 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獎.

《活著》電影版在大陸的禁映也為其譯本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從而更加引起西方讀者的閱讀興趣.最後,余華獲得了多個國際、國內大獎,這也為其作品譯本的成功傳播助力.如《活著》榮獲義大利格林紮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1998 年)、臺灣《中國時報》10 本好書獎(1994 年)、香港"博益"15 本好書獎(1994 年)、第三屆世界華文"冰心文學獎"(2002 年),入選香港《亞洲週刊》評選的"20 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20 世紀 90 年代最有影響的 10部作品".

余華正在走向世界, 世界也在看好余華.本文希望通過余華作品譯本的海外成功經驗能對中國文學的成功外譯有所啟發,為中國文學更好地走出國門,融入到世界文學中提供借鑒.相信在文化部在《文化建設"十一五"規劃》中所提出的"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指導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的中文作品走入西方讀者的視野.

參考文獻:

[1] 余華. 活著[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13: 186.

[2] 閆怡恂, 葛浩文. 文學翻譯:過程與標準--葛浩文訪談錄[J]. 當代作家評論, 2014(1): 195.

[3] 馬會娟. 英語世界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現狀與問題[J].中國翻譯, 2013(1): 65.

[4] 馬士奎. 從母語譯入外語:國外非母語翻譯實踐和理論考察[J]. 上海翻譯, 2012(3): 21.

[5] 郭建玲. 異域的眼光:《兄弟》在英語世界的翻譯與接受[J]. 文藝爭鳴, 2010(23): 65.

[6] 鄧大琥 . 余華小說的語言特色 [J]. 文學教育 : 下 ,2007(7): 14.

[7] 吳小永. 余華小說的語言魅力[J]. 長城, 2012(2): 29.

[8] 王軍平. 先鋒作家余華小說的語言藝術分析[J]. 芒種,2013(19): 70.

[9] 李晗佶. 中國當代文學譯介之思考[J]. 北方文學: 中旬刊, 2013(9): 121.

[10] 孫亞梅. 余華小說主題研究[D]. 廣西師範學院, 2012.

Jonny Dangerfield, June 28, 2013:我真的好愛余華的這部小說 小說的題目"活著"為讀者瞭解本書的主題打開了一扇窗,尤其可以讓讀者思索"活著"的真正意味.這本書無可爭議的成為了我心目中最愛的十本書之一.

J. Parisse-brassens, February 18, 2012:這真是一部力作!余華用有限的詞彙以及簡單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關於"福貴"史詩般的故事 更讓人驚奇的是,余華將中國 60 年間的政治巨變巧妙的融入了故事中.語言雖然簡單樸實,但是故事和其所傳遞的資訊卻並非如此.我愛這部書,我也在計畫閱讀余華其他的作品.

Barry Crawford, December 21, 2008:書中的人物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這些人物就像你的家人和朋友.這部書讀起來很輕鬆,讓你欲罷不能.這本書真是物超所值.

通過以上摘錄的評論來看,西方讀者都給予該書很高的評價,他們對 To Live 的語言及文學主題有了很深層次的理解.通過這部作品也引起了一些讀者對余華其他作品以及中國其他文學作品的興趣.

三、余華作品英譯成功的原因

通過上文的所列出的銷售資料以及讀者評價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以 To Live 為代表的余華作品英譯本在英語國家得到了良好的傳播.究其成功原因,大致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高品質的譯者團隊與出版社 馬會娟將中國當代文學譯介的主體分為三類:即中國譯者、外國譯者與中外組合譯者[3].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發現,余華作品的英譯工作多由來自於國外著名高校的外國譯者所完成.無論是 MichaelBerry、Andrew E.Jones 還是 Allan H. Barr 都是西方研究中國文學的學者、漢學家.他們具有高水準的漢譯英翻譯實踐能力與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實力.

英語為他們的母語,他們熟知英文的地道表達方式,使譯作語言符合譯入語表達習慣,因此外國譯者翻譯中國當代文學符合"母語原則",即翻譯應該是單向的,只有從非母語譯入母語才可以保證譯作品質[4].《兄弟》(Brothers)的譯者Eileen Cheng-yinChow,Carlos Rojas 夫婦是典型的中外組合譯者,二人可以發揮夫妻搭檔、語言互補的優勢.譯者們敏銳地把握住了余華小說標誌性的敘事風格,盡可能地發揮美式英語的特點,多用短句和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出色地再現了余華簡潔生動的語言特點和高度可讀性的文體風格,做到了既"忠實于原著,又符合英文的閱讀習慣"[5].

余華的多數作品都由 ANCHOR BOOKS 出版社出版.該出版社所隸屬的蘭登書屋出版公司(Random House, Inc)為世界最大的圖書出版集團.ANCHOR BOOKS 出版社致力於出版高品質的當代文學作品.出版社利用其良好的聲譽以及強大的行銷網路為余華作品英譯本的成功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作者獨特的語言魅力

余華作品語言獨特的魅力是造就余華作品海外傳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首先,余華善於用簡潔的語言抓住人物的特點, 展現寬廣的內容.余華小說的語言還很流暢,從上到下,一氣呵成,沒有突兀,讓你感覺就是如此,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的[6].

其次,余華的文學語言充滿了西方語言的味道.余華非常關注西方著名作家與作品,他也曾經翻譯過不少西方小說,所以在他創作的小說中,我們可以品味西方語言的味道並發現西方文學的影子[7].此外,余華的創作語言幽默且不失真實,並善用陌生化的語言呈現新的審美價值[8].

(三)作品獨特的題材選擇

葛浩文先生指出:美國人所喜歡的小說通常涉及性描寫與政治內容[9]121.余華的小說題材曾經一度集中了暴力、血腥、死亡和性等主題,顯得非常冷酷而另類[10].其作品也一直圍繞著"苦難"與"救贖"來展開,這體現出了余華在終極意義上的對人類的關懷.余華小說中的故事多發生於 20 世紀中後期的中國,尤其是文革時期,外國讀者對中國這一時期的事件尤為感興趣.

(四)其他因素首先

中國作家的作品往往過長,他們寫長篇動輒三四十萬字,很難為外國讀者所接受.對外國讀者來說,20 萬字左右的長篇比較適合[9]121.余華的作品中,《活著》13 萬 6 千字,《許三觀賣血記》17 萬 8 千字,《在細雨中呼喚》18 萬 9 千字,這些作品的篇幅適中,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

此外,1994 年,由小說《活著》所改編,張藝謀所執導,葛優、鞏俐所共同主演的同名電影在國外上映也為余華提升了海外知名度.此片獲得 1994年第 47 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獎.

《活著》電影版在大陸的禁映也為其譯本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從而更加引起西方讀者的閱讀興趣.最後,余華獲得了多個國際、國內大獎,這也為其作品譯本的成功傳播助力.如《活著》榮獲義大利格林紮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1998 年)、臺灣《中國時報》10 本好書獎(1994 年)、香港"博益"15 本好書獎(1994 年)、第三屆世界華文"冰心文學獎"(2002 年),入選香港《亞洲週刊》評選的"20 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20 世紀 90 年代最有影響的 10部作品".

余華正在走向世界, 世界也在看好余華.本文希望通過余華作品譯本的海外成功經驗能對中國文學的成功外譯有所啟發,為中國文學更好地走出國門,融入到世界文學中提供借鑒.相信在文化部在《文化建設"十一五"規劃》中所提出的"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指導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的中文作品走入西方讀者的視野.

參考文獻:

[1] 余華. 活著[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13: 186.

[2] 閆怡恂, 葛浩文. 文學翻譯:過程與標準--葛浩文訪談錄[J]. 當代作家評論, 2014(1): 195.

[3] 馬會娟. 英語世界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現狀與問題[J].中國翻譯, 2013(1): 65.

[4] 馬士奎. 從母語譯入外語:國外非母語翻譯實踐和理論考察[J]. 上海翻譯, 2012(3): 21.

[5] 郭建玲. 異域的眼光:《兄弟》在英語世界的翻譯與接受[J]. 文藝爭鳴, 2010(23): 65.

[6] 鄧大琥 . 余華小說的語言特色 [J]. 文學教育 : 下 ,2007(7): 14.

[7] 吳小永. 余華小說的語言魅力[J]. 長城, 2012(2): 29.

[8] 王軍平. 先鋒作家余華小說的語言藝術分析[J]. 芒種,2013(19): 70.

[9] 李晗佶. 中國當代文學譯介之思考[J]. 北方文學: 中旬刊, 2013(9): 121.

[10] 孫亞梅. 余華小說主題研究[D]. 廣西師範學院, 201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