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兒行千里》:最重的行李在父親肩頭,最懷念的童年在母親膝頭

不抄襲, 不煽情, 不展示苦難。

很人文, 很平實, 很自然溫暖。

在這個用玩笑消解嚴肅的時代, 娛樂至上的芒果臺端出了一盤治癒系的《兒行千里》, 以春雨般潤物細無聲的姿態, 悄然走紅網路。

甚至在以“口感挑剔”著稱的豆瓣網友那裡, 已經被預定為“今年最佳綜藝”。

人生雖然有詩和遠方, 但家卻是每個人最初起航的碼頭與最後心靈的歸屬。

一個人無論走到哪裡, 他所選擇的人生軌跡, 根植于他原生家庭的“家風”。

《兒行千里》嘗試討論的, 就是這樣一個聽起來頗為古舊的話題——家風。

你從父母身上學到了什麼?

他們教你要做一個怎樣的人?

而你又成了一個怎樣的人?

這些問題不用急著回答, 先想想。

1、離別, 尋找相逢

“我在吃菱角的時候, 都不敢看我媽媽”。

《兒行千里》以青年學者何江的講述開始。

何江, 湖南寧鄉人, 農村出身, 從中國科技大學到哈佛碩博連讀, 現在是麻省理工的博士後。

18歲的何江, 第一次離家出遠門, 媽媽走著走著, 忽然問何江:你想不想吃菱角?

何江有些驚訝, 沒想到媽媽為什麼忽然問這個。

原來何媽媽看到路邊水渠的菱角長得很好, 想起何江從小就喜歡吃菱角。

然後, 何江看著媽媽就趟著水,

踩著泥, 為自己去采菱角。

“我在吃的時候, 都不敢看我媽媽”。 很多年後的何江, 在節目上這樣說道。

離別,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 委實是種過於日常的的情感體驗了。

對他們來說, 奔赴遠方就是為了逃離家鄉, 可往往又在某一個時刻, 走過萬水千山, 驀然回首,

才發現自己原來一直在異鄉尋找故鄉。

這是年輕人必須要經歷過這樣的一個過程。

只有經過對於故鄉的逃離, 才能走向獨立;一定是有了獨自生活的閱歷, 才能真正體察到親情意味著什麼。

之前, 網上有一段很火的視頻, 馬薇薇在某個節目裡談起當年填高考志願, 說那時候只有兩個原則, 離男朋友最近, 離爸媽最遠;現在不一樣了, 希望工作能離家近一點, 再近一點。

你不得不承認, 一定是有了這樣一個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感, 你才會回頭審視。

那個時候, 我們終於可以像個成年人那樣理性、客觀地去理解父母的愛, 當我們一步步走向盛年的時候, 故鄉的親人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衰老。

很多年後, 我們終於理解了朱自清寫《背影》的無限悲哀和酸楚。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 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 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 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我趕緊拭幹了淚, 怕他看見, 也怕別人看見。

我們大概了這樣一個年紀:目睹過父母同樣努力而顯得笨拙的背影, 流過同樣“怕他看見,也怕被人看見”的眼淚。

在何家,這種家風體現在何江兄弟目睹了父母的艱辛之後,所達到的“下一代對於上一代自我外延的拓展”。

卡夫卡曾將說過:我們猶太人天生就是老人。

那麼,我們中國人天生就是中年人。

表面波瀾不驚,內心波濤洶湧。

用沉默表達激烈,以隱忍替代問候。

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卻又縮回去,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

2、反哺,互相滋養

“我忽然理解了我爸媽”。

現在的年輕人應該很少有知道榫卯的吧。

青年導演鄭若行,拍了一部紀錄片《爸爸的木匠小屋》,順著節氣拍父親的木匠活計,從芒種到小滿,拍了整整24集,近距離拍攝了這種中國傳統工藝——不用膠水、不用釘子,自由拼接而不鬆動的榫卯技藝。

網友戲稱,她用紀錄片把自己爸爸拍成了網紅。

在鄭若行很小的時候,爸爸就會帶著鄭若行做玩具,將擠完牙膏的牙膏殼用火融化掉,掉下錫來一起做錫制的小玩具。

十八歲生日的時候,爸爸親手為她做了一個首飾盒,鎖還是外婆留下來的。

為了培養她畫畫的技巧,爸爸讓她在家裡的牆上隨便畫,畫滿了還要誇獎她。

為了讓她的觀察力更敏銳,爸爸帶她去大自然裡觀察微小的生命,體驗這世界的偉大與動人。

如果說何家的家風是“下一代對於上一代自我外延的拓展”,那麼鄭若行的家風就是“下一代對於上一代無私之愛的反哺”。

還有什麼比這種情感反哺更加動人的呢?

對於鄭若行而言,她與父親之間不僅是生命上的延續,更有思想上的互相滋養。

正因為有“發明家”父親對於木匠藝術的熱愛,才有了後來鄭若行的紀錄片,去展示這樣輕鬆愉悅的親子關係、這樣專注愜意的生活方式。

我們說“The father,the son”。

我們也說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忽然理解了我爸媽”。

不只是鄭若行,我們每個人都會迎頭遇上這一瞬。

和父母有隔閡、有怨懟的,大有人在。

其間孰是孰非,一時間難以分辨清楚。

可是那些能放下往事和父母握手言和的人,莫約也是明白了這樣一點:如今我也到了父母當年的那個年紀了,明白了大家都不容易,能退一步就退一步。

很多年以後,我們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過幾遍,學會了看人眼色、嘗過點人情冷暖、見識過生活齟齬,知道了一個人在外生病了怎麼辦?

遭遇到了18歲時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事情,經歷了生活的苦,體諒了父母的難,學會了將心比心,終於明白:易地而處,當年當時換成我去做,未必就能變得更好。

《兒行千里》裡關於鄭若行的片段就是白描這種歷經生活的理解後,親子間愛的回饋。

小時候,父母以鼓勵寬容去培養孩子對於藝術審美的追去;長大後的孩子,以同樣飽含愛意的目光,再次去審視、去記錄下父母關於藝術的追求、關於生活的領悟。

3、傳承,薪盡火傳

“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而是有幸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

《兒行千里》裡面感觸最深的是,一個叫陳序的戰地記者,講了他同事的一個故事:

他的同事從伊拉克休假回北京,在新華社交接完工作,就騎著自行車出門。

初夏的傍晚很涼快,他一邊騎車一邊看著路人在那邊擼串、大聲的說笑。

一時之間有些恍惚,他不需要躲隨時會擊穿他身體的炮彈;

他不需要擔心撲上來抱著他同歸於盡的人體炸彈;

最後,他的同事把自行車扔在一邊,蹲著哭了起來。

陳序說:“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而是有幸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

是的。

我們是這樣幸運的13億人。

我們的幸運不是從天而降的,是我們的父輩、祖輩們,以死報國、以血肉再造中華之決心才得來的。

如果說上文提到的鄭若行對父母的情感反哺是家庭內部的回饋,那麼這種咬著牙埋頭推進的精神,應該是我們整個民族樂觀信仰的傳承。

這種質樸的樂觀來自於對這個民族和這片土地最簡單的信心——

我們不是沒有跌倒過,但是我們都站起來了。

我們以前跪在地上,現在既然站起來了,就繼續頂天裡地站著。

這種傳承,有一點像種子的旅行。

先是小小的一個冒芽生長成熟,被風一吹,種子飄散各處,一次又一次地、在世界各地冒芽生長成熟。

張立強一家三代治理黃沙、植樹造林萬畝;

王新法一家兩代人,去湖南薛家村造橋修路、實實在在得造福人民;

孟文博和他的團隊,作為“海底馴龍師”勘探海底天然氣開採,團隊中有人11年沒回過家。

《兒行千里》想講述的就是這樣一部素人和他們家庭的史詩。

沒有明星、不造緋聞、沒有聲嘶力竭地大聲說教、也沒有沒完沒了的煽情。

它說,來坐下來,我們一起來聊聊我們自己的故事。

而我們觀眾,等待這樣一部溫柔又堅定的節目,也已經很久了。

流過同樣“怕他看見,也怕被人看見”的眼淚。

在何家,這種家風體現在何江兄弟目睹了父母的艱辛之後,所達到的“下一代對於上一代自我外延的拓展”。

卡夫卡曾將說過:我們猶太人天生就是老人。

那麼,我們中國人天生就是中年人。

表面波瀾不驚,內心波濤洶湧。

用沉默表達激烈,以隱忍替代問候。

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卻又縮回去,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

2、反哺,互相滋養

“我忽然理解了我爸媽”。

現在的年輕人應該很少有知道榫卯的吧。

青年導演鄭若行,拍了一部紀錄片《爸爸的木匠小屋》,順著節氣拍父親的木匠活計,從芒種到小滿,拍了整整24集,近距離拍攝了這種中國傳統工藝——不用膠水、不用釘子,自由拼接而不鬆動的榫卯技藝。

網友戲稱,她用紀錄片把自己爸爸拍成了網紅。

在鄭若行很小的時候,爸爸就會帶著鄭若行做玩具,將擠完牙膏的牙膏殼用火融化掉,掉下錫來一起做錫制的小玩具。

十八歲生日的時候,爸爸親手為她做了一個首飾盒,鎖還是外婆留下來的。

為了培養她畫畫的技巧,爸爸讓她在家裡的牆上隨便畫,畫滿了還要誇獎她。

為了讓她的觀察力更敏銳,爸爸帶她去大自然裡觀察微小的生命,體驗這世界的偉大與動人。

如果說何家的家風是“下一代對於上一代自我外延的拓展”,那麼鄭若行的家風就是“下一代對於上一代無私之愛的反哺”。

還有什麼比這種情感反哺更加動人的呢?

對於鄭若行而言,她與父親之間不僅是生命上的延續,更有思想上的互相滋養。

正因為有“發明家”父親對於木匠藝術的熱愛,才有了後來鄭若行的紀錄片,去展示這樣輕鬆愉悅的親子關係、這樣專注愜意的生活方式。

我們說“The father,the son”。

我們也說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忽然理解了我爸媽”。

不只是鄭若行,我們每個人都會迎頭遇上這一瞬。

和父母有隔閡、有怨懟的,大有人在。

其間孰是孰非,一時間難以分辨清楚。

可是那些能放下往事和父母握手言和的人,莫約也是明白了這樣一點:如今我也到了父母當年的那個年紀了,明白了大家都不容易,能退一步就退一步。

很多年以後,我們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過幾遍,學會了看人眼色、嘗過點人情冷暖、見識過生活齟齬,知道了一個人在外生病了怎麼辦?

遭遇到了18歲時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事情,經歷了生活的苦,體諒了父母的難,學會了將心比心,終於明白:易地而處,當年當時換成我去做,未必就能變得更好。

《兒行千里》裡關於鄭若行的片段就是白描這種歷經生活的理解後,親子間愛的回饋。

小時候,父母以鼓勵寬容去培養孩子對於藝術審美的追去;長大後的孩子,以同樣飽含愛意的目光,再次去審視、去記錄下父母關於藝術的追求、關於生活的領悟。

3、傳承,薪盡火傳

“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而是有幸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

《兒行千里》裡面感觸最深的是,一個叫陳序的戰地記者,講了他同事的一個故事:

他的同事從伊拉克休假回北京,在新華社交接完工作,就騎著自行車出門。

初夏的傍晚很涼快,他一邊騎車一邊看著路人在那邊擼串、大聲的說笑。

一時之間有些恍惚,他不需要躲隨時會擊穿他身體的炮彈;

他不需要擔心撲上來抱著他同歸於盡的人體炸彈;

最後,他的同事把自行車扔在一邊,蹲著哭了起來。

陳序說:“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而是有幸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

是的。

我們是這樣幸運的13億人。

我們的幸運不是從天而降的,是我們的父輩、祖輩們,以死報國、以血肉再造中華之決心才得來的。

如果說上文提到的鄭若行對父母的情感反哺是家庭內部的回饋,那麼這種咬著牙埋頭推進的精神,應該是我們整個民族樂觀信仰的傳承。

這種質樸的樂觀來自於對這個民族和這片土地最簡單的信心——

我們不是沒有跌倒過,但是我們都站起來了。

我們以前跪在地上,現在既然站起來了,就繼續頂天裡地站著。

這種傳承,有一點像種子的旅行。

先是小小的一個冒芽生長成熟,被風一吹,種子飄散各處,一次又一次地、在世界各地冒芽生長成熟。

張立強一家三代治理黃沙、植樹造林萬畝;

王新法一家兩代人,去湖南薛家村造橋修路、實實在在得造福人民;

孟文博和他的團隊,作為“海底馴龍師”勘探海底天然氣開採,團隊中有人11年沒回過家。

《兒行千里》想講述的就是這樣一部素人和他們家庭的史詩。

沒有明星、不造緋聞、沒有聲嘶力竭地大聲說教、也沒有沒完沒了的煽情。

它說,來坐下來,我們一起來聊聊我們自己的故事。

而我們觀眾,等待這樣一部溫柔又堅定的節目,也已經很久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