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在中國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蘆笙

1999年10月1日, 國家郵政部門發行1999-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結》紀念郵票1套56枚, 其中第6枚“苗族”展示了苗族小夥吹奏著蘆笙, 與姑娘跳起蘆笙舞的情景。

蘆笙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遠在唐代, 貴州少數民族人民就開始製作蘆笙, 並湧現了不少的優秀蘆笙吹奏家。 古代進京朝貢者, 就曾帶著蘆笙到宮廷演奏過, 得到朝廷官員的高度讚賞。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傳承了中國古代傳統簧管樂器的製作技術。

蘆笙不僅是樂器,

也是節日祭祀的“聖器”。 逢年過節, 他們都要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蘆笙會, 吹起蘆笙跳起舞, 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

苗族蘆笙由笙鬥、笙管、簧片和共鳴管構成。 蘆笙的竹管一般用白竹、紫竹、苦竹製作, 挑選時非常嚴格, 這是蘆笙製作成功的第一步。

蘆笙製作的工序中,

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小塊簧銅片的製作。 衡量一個蘆笙匠人技術是否合格, 主要體現在這塊簧片身上。 將簧銅片放入爐火中加熱, 再放入水中蘸火定型, 經過"火炙"的簧片吹奏時省力。

製作蘆笙的人一定是文武雙全的人, 既要懂得樂理知識, 還用懂得物理知識, 甚至是力學原理。 因為整個蘆笙的精髓都集中在發聲的簧片上。

在製作蘆笙時, 許多環節是沒有文字資料記載的, 在當初學藝的時候, 也只是憑藉師傅的口耳相傳。 因為很多步驟都是需要無數次嘗試才能掌握好那個火候, 什麼溫度、什麼力度會呈現什麼效果, 這都是經歷過無數次失敗後才積累的寶貴經驗。

笙鬥, 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製作, 以杉木最佳, 外觀呈紡槌形。

製作時, 要將整塊毛坯料從中破為兩半, 分別挖掏出內膛, 待裝入笙管後再用膠粘合, 外部用細篾箍五至七圈而成。 笙鬥呈淡黃色, 外部塗飾桐油, 木紋清晰, 外表美觀, 故有“金蘆笙”譽稱。

蘆笙演奏時, 笙管豎置, 雙手捧持笙鬥下部, 拇指、食指、中指分別按左右兩排笙管音孔, 嘴含吹口, 吹吸均可發音, 站、坐、走、跳均可吹奏, 形式多樣。

在中國大地上, 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 就有蘆笙。 蘆笙被苗族人民視為密友良伴。 蘆笙樂舞, 是苗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蘆笙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民族樂器, 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戀愛生活中的重要“媒介”。 因此, 蘆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聖的, 珍貴的, 家家離不開它。

蘆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種象徵, 苗族蘆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詞、曲、舞三者融為一體, 保持了苗族歷史文化藝術的原始性、古樸性。

轉載自:中國手藝網

轉載自:中國手藝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