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白石老人書法的境界:要我行我道 下筆要我有我法

齊白石出生於湖南湘潭一個農民家庭, 原名齊純芝, 號渭清, 他的老師為他取名齊璜, 號瀕生, 別號白石。 他是20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 世界文化名人。

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 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3年被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 1956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 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白石老人是舉世公認的藝術大師, 他的詩、書、畫、印都是具有很高的造詣。 他自評藝術成就說:“余詩第一, 印第二, 字第三, 畫第四。 ”一位主要以繪畫享盛名的藝術大師卻把繪畫成就置於末位, 有人覺得難以理解, 有人認為是大言欺世, 其實這可看作白石老人一生學藝甘苦的自白。

白石老人于繪畫用力最勤, 成就也最高, 他的詩、印、字, 從中國文人畫的意義上說, 主要還是為了完善他的繪畫。 出身工匠的白石老人看重自己的詩、印、字, 是由於他認同于中國文人畫的深厚傳統。 我們欣賞白石老人的書法藝術, 應該牢牢把握這個基點。

白石老人談到自己的字時說, “要我行我道, 下筆要我有我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以“有我之境”為“不隔”, 白石老人的字是達到了這一境界。 從白石老人的書法中, 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真率、自然, 感受到生命力的律動。

有人認為白石老人的字有一種霸悍之氣, 言者之意或在貶抑, 其實正道出了白石老人書法的一大特色。 他作字“我行我道”, 便旁若無人, 便絕不媚俗, 胸中鬱鬱勃勃的陽剛之氣便自然而然地流露於筆端。 這便是白石老人的霸悍之氣。

齊白石不光是一位享譽盛名的畫家, 他的書法風格也是自成一家,遠遠超過了“畫家字”的水準。齊白石書法大體分三路風格,一是早期楷書,二是篆字,三是行楷書。

中國人過去只要認字就必然會練書法,也就是用毛筆蘸墨汁寫字,齊白石也不例外。他認識到書法的重要性,是在他決計改行賣畫為生後,瞭解到中國畫的創作要求,不僅是筆墨丹青造型色彩,還必須寫一筆好字,做一手好詩,題得出像樣的跋語,甚至還要用說得過去的印章。齊白石學詩下了大功夫,拜了名師王湘綺指教,他的篆刻是受了向地方小名家求印而受辱的刺激,發憤自學,認真研習臨摹趙之謙等大師印譜,終有所成,而書法則主要是照古人法帖臨池。

齊白石早期學何紹基,題畫酷愛用金農書法風格,但他臨仿的不是冬心的漆書,而是帶點顏真卿多寶塔碑調子的隸味楷書,拙勁十足。後來他受吳昌碩行草影響,拓開了,參以己意,開始了自由揮灑,行楷張手叉腳取勢欹側,篆字厚重樸茂,力道十足。用形象來比喻,齊白石的字像個高大挺拔的莊稼漢,手上有厚厚的老繭,腳上沾著泥土,紅臉膛,健康,結實,而眉眼間又有內秀,一望而知是個精明人。他的書法把拙氣、稚氣與霸氣結合得很好。

齊白石藝術精神中難能可貴首先就是他的“真”。在對“真”的堅持下形成了他“以俗為雅”的審美理想,在他眼中,藝術是生命,是要用一輩子的時光來實踐的生命,藝術也是生活,他以鬻字賣畫為生。這可從他的詩書畫印和方行舉止中進一步瞭解。老人在藝術知己陳師曾、徐悲鴻、林鳳眠等人的鼓勵下,開始了跳出古人窠臼的“衰年變法”。置流俗於度外,自甘寂寞,“我自作我家畫”,經過十年的艱苦探索,終於在現代藝壇別開生面,卓然成為一代巨匠。

齊白石的書法特點及藝術成就:

1、齊白石篆書,用筆澀辣,力能扛鼎,總的氣格宏大,境界老拙,用筆遲笨,結字古而正。齊白石的書法,無論是他的行書、篆書還是楷書,在用筆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萬豪齊力,因勢下筆,逆勢行筆,在紙筆相爭中盡見澀辣之勢。

2、白石老作篆,單字多作長方形,橫平豎直,得端正穩重之感。然常以撇捺斜筆破之,使在平正中形成斜向、三角等銳角關係,使整體平正而不呆板,富有變化。齊白石的行草書結字基本擺脫了“二王”一脈的唯美的框架,在吸收了李北海的欹側,吳昌碩質樸,鄭板橋的奇逸後,又結合自己的書寫個性,結字常抑左揚右,大開大合,因勢生形,結字天成,奇崛樸拙,不做媚態。

3、齊白石老人作篆,結字樸拙,意趣奇出,用筆與結字形成了一對很好的對比統一關係。其用筆藏頭護尾,遲澀滯重,非常傳統;但結字長方形構成平面,橫豎與斜筆與現代平面幾何分割吻合,富於現代構成感覺。餘概括之,曰:“語言盡傳統,衣冠合新潮”。

4、李世南先生謂齊白石作畫用墨很純,一種物用一種墨相。余觀白石老作篆用筆亦同此,其輕重變化有規律,即線條總體平直簡正,粗細均勻,但在個別主筆、或局部線條,或忽用重墨粗筆,或精細短畫,使整個作品有“眼”,醒豁,生節奏,有變化。

5、白石老作篆筆劃簡、直不喜繁複,其耐看耐品味處在用筆線條本身的老笨厚重,如鐵杵圓掄,有裹鐵直指之氣概。用筆轉折多用硬,如折釵股、如挽強弓,有勢道力度。氣勢豪邁,風格獨具.

6、白石老雖作篆,然則有秦漢“楷”意。即其用筆起訖多用方,得金石碑意。故其線條橫截裹鋒而起,頓挫蹲杵而收,生入木三分、沉穩山安之感。

7、白石老作篆有以軟毫、硬毫(蒹毫)為之者,餘以為以軟毫者為佳。

8、白石老篆書亦時用扁筆,所謂有“楷”、隸意。然因行筆甚慢、氣息厚重故不薄。

9、白石老篆書作品大字居多,然部分似以小筆作大字,起筆重而收筆時墨已幹,由於控制得好,反增對比遲澀感。

10、余觀白石老作篆,從根本上是運用貫穿了直白簡便的書寫方式和態度,即採用的是“楷”的寫法(指秦漢“楷”意,即當時的隸意),也符合他從民間進入藝術的經歷和追求。

他的書法風格也是自成一家,遠遠超過了“畫家字”的水準。齊白石書法大體分三路風格,一是早期楷書,二是篆字,三是行楷書。

中國人過去只要認字就必然會練書法,也就是用毛筆蘸墨汁寫字,齊白石也不例外。他認識到書法的重要性,是在他決計改行賣畫為生後,瞭解到中國畫的創作要求,不僅是筆墨丹青造型色彩,還必須寫一筆好字,做一手好詩,題得出像樣的跋語,甚至還要用說得過去的印章。齊白石學詩下了大功夫,拜了名師王湘綺指教,他的篆刻是受了向地方小名家求印而受辱的刺激,發憤自學,認真研習臨摹趙之謙等大師印譜,終有所成,而書法則主要是照古人法帖臨池。

齊白石早期學何紹基,題畫酷愛用金農書法風格,但他臨仿的不是冬心的漆書,而是帶點顏真卿多寶塔碑調子的隸味楷書,拙勁十足。後來他受吳昌碩行草影響,拓開了,參以己意,開始了自由揮灑,行楷張手叉腳取勢欹側,篆字厚重樸茂,力道十足。用形象來比喻,齊白石的字像個高大挺拔的莊稼漢,手上有厚厚的老繭,腳上沾著泥土,紅臉膛,健康,結實,而眉眼間又有內秀,一望而知是個精明人。他的書法把拙氣、稚氣與霸氣結合得很好。

齊白石藝術精神中難能可貴首先就是他的“真”。在對“真”的堅持下形成了他“以俗為雅”的審美理想,在他眼中,藝術是生命,是要用一輩子的時光來實踐的生命,藝術也是生活,他以鬻字賣畫為生。這可從他的詩書畫印和方行舉止中進一步瞭解。老人在藝術知己陳師曾、徐悲鴻、林鳳眠等人的鼓勵下,開始了跳出古人窠臼的“衰年變法”。置流俗於度外,自甘寂寞,“我自作我家畫”,經過十年的艱苦探索,終於在現代藝壇別開生面,卓然成為一代巨匠。

齊白石的書法特點及藝術成就:

1、齊白石篆書,用筆澀辣,力能扛鼎,總的氣格宏大,境界老拙,用筆遲笨,結字古而正。齊白石的書法,無論是他的行書、篆書還是楷書,在用筆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萬豪齊力,因勢下筆,逆勢行筆,在紙筆相爭中盡見澀辣之勢。

2、白石老作篆,單字多作長方形,橫平豎直,得端正穩重之感。然常以撇捺斜筆破之,使在平正中形成斜向、三角等銳角關係,使整體平正而不呆板,富有變化。齊白石的行草書結字基本擺脫了“二王”一脈的唯美的框架,在吸收了李北海的欹側,吳昌碩質樸,鄭板橋的奇逸後,又結合自己的書寫個性,結字常抑左揚右,大開大合,因勢生形,結字天成,奇崛樸拙,不做媚態。

3、齊白石老人作篆,結字樸拙,意趣奇出,用筆與結字形成了一對很好的對比統一關係。其用筆藏頭護尾,遲澀滯重,非常傳統;但結字長方形構成平面,橫豎與斜筆與現代平面幾何分割吻合,富於現代構成感覺。餘概括之,曰:“語言盡傳統,衣冠合新潮”。

4、李世南先生謂齊白石作畫用墨很純,一種物用一種墨相。余觀白石老作篆用筆亦同此,其輕重變化有規律,即線條總體平直簡正,粗細均勻,但在個別主筆、或局部線條,或忽用重墨粗筆,或精細短畫,使整個作品有“眼”,醒豁,生節奏,有變化。

5、白石老作篆筆劃簡、直不喜繁複,其耐看耐品味處在用筆線條本身的老笨厚重,如鐵杵圓掄,有裹鐵直指之氣概。用筆轉折多用硬,如折釵股、如挽強弓,有勢道力度。氣勢豪邁,風格獨具.

6、白石老雖作篆,然則有秦漢“楷”意。即其用筆起訖多用方,得金石碑意。故其線條橫截裹鋒而起,頓挫蹲杵而收,生入木三分、沉穩山安之感。

7、白石老作篆有以軟毫、硬毫(蒹毫)為之者,餘以為以軟毫者為佳。

8、白石老篆書亦時用扁筆,所謂有“楷”、隸意。然因行筆甚慢、氣息厚重故不薄。

9、白石老篆書作品大字居多,然部分似以小筆作大字,起筆重而收筆時墨已幹,由於控制得好,反增對比遲澀感。

10、余觀白石老作篆,從根本上是運用貫穿了直白簡便的書寫方式和態度,即採用的是“楷”的寫法(指秦漢“楷”意,即當時的隸意),也符合他從民間進入藝術的經歷和追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