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香港男人的恐慌,26歲港女月入四萬,要求男方有200平米的房子

港真故事, 講一講真實的香港

香港房價就一個字, 癲。

今年2月底開始在無線電視TVB播放的一套真人秀節目《有樓萬事足》, 描述不同背景、心態的“港男港女”分享了在香港樓價飆升的情況下的置房夢。

從節目剛開始的那句“香港的房價就一個字, 癲”, 到來自素人們分享買房艱辛之路全程抓牢了觀眾眼球。

國際公共政策諮詢公司Demographia今年年初發佈的2017年國際房價負擔能力調查報告顯示,

中國香港是全球房屋價格最貴的地區, 其房價中位元值是普通家庭年收入中位值的18.1倍, 連續7年蟬聯全球房價最高。 作為典型的“納米之城”, 香港是出了名的人多地少, 房子供不應求。

香港人為了買房有多拼命?

在第一集《有房有真愛》裡, 一個珠寶公司的美女職員要求男方一定要有不少於200平米的房子:“有房才有高潮,

沒有房就別白費力氣追我。 因為有房才有家, 有家才有安全感, 有安全感才容易達到高潮, 有高潮才能增加受孕記錄。 ”她的目標是26歲前買樓, 她上課做兼職、賣保險、做模特等, 目前月入過四萬。

下面是一個手機運營商聽了都想流淚的故事。 第二集《為買樓可以去到多極端》裡一個叫“五十元哥”的人, 目前是一家貿易公司老闆, 他堅持把每天消費控制在50塊之內:走路上班, 自己帶飯, 拒絕聚會, 用2G手機, 去體育館洗澡等, 每月大概能存到7成收入, 連續8年, 存到300萬首期, 買了西半山實用面積60平米的600萬元單位, 現在已經升到800多萬。 他的擇偶標準是:最好挑個不亂花錢的女友。 這一個個有笑、有汗、有淚的置業故事交織出樓價瘋狂飆升下光怪陸離的社會百態。

在大陸, 備考公務員叫“涉水”, 成功考上公務員叫“上岸”。 按照香港人的表達, 他們把首次買房置業叫做“上車”, 寓意搭上了人生的順風車, 從此人生無憂——坐著看房價上漲,

或靠買賣房子獲取資本利得。 這怎麼看都是筆穩賺不虧的買賣。

買房當業主, 是香港年輕人唯一的人生目標嗎?

其實, 並不是所有的香港人都在考慮買房的事情, 還有一群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甚至只是為了每天吃上飯而努力。 在香港, 這樣的生活叫做“手停口停”——一旦不工作, 立刻餓肚子。政府的援助實乃杯水車薪。有些單身媽媽,每天起大早去菜市場兼職賣菜,下午去茶餐廳洗碗,每天做好幾份兼職,不僅要供孩子吃穿,而且還要交房租,成為大齡月光族。

所幸,香港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公屋(類似于內地廉租房)是能租給窮人居住的。據瞭解,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租金1000多塊的公屋裡,除了公屋,還可以申請買入價格遠低於商品房的居屋(類似於內地的經濟適用房)。

和內地不同的是,在買房這個問題上上,香港的中低收入階層並沒有那麼痛苦(有49%的政府自住房屋,有最低生活保障)。反而是入息剛好過了政府資助房屋上限的年輕人和小中產比較痛苦。一方面沒辦法申請房屋補貼和公屋,另一方面房價格和收入脫節,存10年錢可能才可以付一個40平米小單位首付。所以到目前為止,好多香港年輕人結了婚還是選擇和父母一同居住,同時也因為高昂的房價衍生出了很多社會問題。

香港這輪房價漲得那麼猛,港漂怎麼辦?

對於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有說本來就不貴的、有說貸款利率低的、有說是開發商借錢給買房人鬧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南下買房的人猛增、內地需求變多導致的。

在這樣一個局面下,香港的年輕人陷入了絕望的境地。雖然香港已經非常發達,該有的基礎建設都有了,各行各業也都處於一種互相服務和互相依存的迴圈之中,各個行業的准入門檻也非常清楚。但在香港,學法律當律師、學醫當醫生、進名校讀商科做金融,基本上就是香港上流社會為子女規劃的路線。半路殺進來的港漂兒,沒有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積累想直接在我們這代融入放在現在幾乎是無稽之談。遙想歷史,當年移民到北美的第一批華人,也經歷了兩三代,孩子或孫輩方才勉強跟同齡人站在了差不多的起跑線上。

此刻,筆者仿佛理解到為什麼港人的生活大篇幅談論美食和旅行,或許只有這樣才能稍微從絕望的生活中脫離出來,那些洋溢在空氣中的年輕的荷爾蒙,在今日房價猛漲的香港真的是無處安放的。

香港房價是否也讓我們想到北上廣呢?港漂苦,大陸漂也累。

立刻餓肚子。政府的援助實乃杯水車薪。有些單身媽媽,每天起大早去菜市場兼職賣菜,下午去茶餐廳洗碗,每天做好幾份兼職,不僅要供孩子吃穿,而且還要交房租,成為大齡月光族。

所幸,香港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公屋(類似于內地廉租房)是能租給窮人居住的。據瞭解,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租金1000多塊的公屋裡,除了公屋,還可以申請買入價格遠低於商品房的居屋(類似於內地的經濟適用房)。

和內地不同的是,在買房這個問題上上,香港的中低收入階層並沒有那麼痛苦(有49%的政府自住房屋,有最低生活保障)。反而是入息剛好過了政府資助房屋上限的年輕人和小中產比較痛苦。一方面沒辦法申請房屋補貼和公屋,另一方面房價格和收入脫節,存10年錢可能才可以付一個40平米小單位首付。所以到目前為止,好多香港年輕人結了婚還是選擇和父母一同居住,同時也因為高昂的房價衍生出了很多社會問題。

香港這輪房價漲得那麼猛,港漂怎麼辦?

對於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有說本來就不貴的、有說貸款利率低的、有說是開發商借錢給買房人鬧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南下買房的人猛增、內地需求變多導致的。

在這樣一個局面下,香港的年輕人陷入了絕望的境地。雖然香港已經非常發達,該有的基礎建設都有了,各行各業也都處於一種互相服務和互相依存的迴圈之中,各個行業的准入門檻也非常清楚。但在香港,學法律當律師、學醫當醫生、進名校讀商科做金融,基本上就是香港上流社會為子女規劃的路線。半路殺進來的港漂兒,沒有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積累想直接在我們這代融入放在現在幾乎是無稽之談。遙想歷史,當年移民到北美的第一批華人,也經歷了兩三代,孩子或孫輩方才勉強跟同齡人站在了差不多的起跑線上。

此刻,筆者仿佛理解到為什麼港人的生活大篇幅談論美食和旅行,或許只有這樣才能稍微從絕望的生活中脫離出來,那些洋溢在空氣中的年輕的荷爾蒙,在今日房價猛漲的香港真的是無處安放的。

香港房價是否也讓我們想到北上廣呢?港漂苦,大陸漂也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