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陳小春多次凶兒子!而他家的教育方式是……

《爸爸去哪兒5》終於開播!其中最讓人期待的肯定是“山雞哥”陳小春和兒子Jasper的互動啦。 大家都以為Jasper會是一個高冷的小孩, 卻沒想到他是一個溫柔又體貼的小暖男。

節目中陳小春一如既往的帥酷, 但是卻少了幾分耐心。 因為媽媽交代了要慢慢走, 不要摔跤, 但是爸爸似乎不太滿意, 一直在表示希望Jasper快一點。

因為爸爸離得比較遠, 聽不清, 因此Jasper就利用手中的擴音器大聲說道:“你能不生氣了嗎?”就是這一句話, 讓爸爸的意識到自己的惡劣態度, 於是向Jasper道歉。

Jesper :Can you stop angry now?

陳小春 :對不起!對不起

從Jasper和陳小春的交流來看, 就能明白他們家的教育方式是怎麼樣的。 兒子Jasper冷靜理智的和爸爸溝通, 對著老爸 喊“What‘s wrong with u?Can u stop angry now?” 本來暴怒邊緣的陳小春瞬間熄火道歉。

家長向孩子道歉,

這在大部分家庭裡是看不到的吧。

01

交流不是要求,

更不是教訓

的確, 現代父母在受教育程度上, 已經大大優於上一代父母, 我們會給孩子講繪本故事, 會帶孩子去迪士尼完成他們的夢, 小事情也會徵求他們的意見。 但是, 日常中, 我們聽到最多的、不經意的親子交流方式, 依然是這樣的——

“你如果不按照這個要求做, 我就不喜歡你了。 ”(威脅)

“我認真跟你說一下這個道理, 你仔細想一下。 ”(灌輸)

“你必須好好學習, 不然你的前途會一塌糊塗。 ”(否定)

其實, 這些話統統不是交流, 因為它們都是單向的, 這些只是我們打著父母之名, 站在天然的制高點, 提出的要求。 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早走過了孩子所經歷的路, 我們完全懂得方向,

我們把提出要求, 當作愛的方式。

可惜, 愛這件事其實特別脆弱, 經不起要求。 每要求一次, 就減弱一分, 親子關係, 同樣如此。 我們對親子交流是有誤區的——聽話, 就是最乖的。 或者, 說道理, 就是最有效的。

事實並非如此。

02

親子交流最好的結果,

不一定會達成家長的期待

既然是交流, 就是有商有量。 對方可能會拒絕你, 也可能會打擊到你, 這都很正常。

朋友最近剛結束旅行回來, 真的很疲倦, 但回到家孩子堅持要出去玩, 媽媽認真告訴他好幾次, 媽媽頭暈。 孩子一直在堅持, 最後孩子開始吼:你乾脆別回來了!

那瞬間媽媽本能也想發飆, 但立刻平復了自己, 意識到, 是想念媽媽太多, 才會變得在平時輕易可以理解的小事上, 如此“不講理”。

高品質親子交流的第一點要素, 是理解

媽媽妥協了, 穿上衣服, 帶他下樓玩, 他走到樓梯的時候, 說了一句, 媽媽還是很愛我的。 孩子在戶外遊樂場只玩了半小時, 說媽媽太冷了我要回家了。 其實朋友心裡知道, 他是惦記著媽媽頭暈。

朋友跟孩子溝通的本意是不出去玩, 但出去玩這件事發生了,超出了她的控制。然而,這依然是一次特別好的親子溝通,我們彼此都做出了妥協和理解,我們都確定了對方愛自己,而且,理解對方為我們的付出。

03

最好的親子交流不是語言,

尤其不是分享道理

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越長大,講道理越沒用,甚至會激發他的叛逆。

其實,假如是這樣,就立刻讓“講道理”這件事停止,因為它就是無效的。

在電影《愛的方程式》裡,天才數學家兒子Nathan患上自閉症,父親車禍死後,他對母親從不理解,關閉了與母親語言交流的所有可能。他幾乎不跟母親說話,但母親從未放棄過親子交流。

裡面有一個小細節很打動觀眾,每次Nathan去上學,媽媽都把書包收拾好,但Nathan不願意媽媽幫他背上書包。

媽媽從沒有去說大道理,她只是默默站在他身邊,收拾好書包,然後停下來。

Nathan默默注視著這一切。在很多事之後,兩個人終於達成了彼此理解,有一天,Nathan主動要求媽媽幫他背上書包。媽媽笑了,眼裡有淚花。

收拾書包,這個很小的動作,其實包含了說不出口的愛和關懷,這個親子交流不是通過語言完成的,通過一場漫長的、重複的、單調的行為。

但那又怎樣?它的效果,比說大道理,好一萬倍。

親子交流不一定要說出口,重要的是,去做,去付出,去示範,該怎麼愛。

04

學會擁抱孩子的情緒

孩子不開心,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作為父母,要懂得擁抱他們的情緒,要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味地否決:

“你不可以這樣子。”

“現在就必須去做。”

“走快點。”

這些話都是在否決、命令孩子。

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說:“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了就懂得了。”

但這種教育觀念,實際上卻是在利用“喚起孩子的負面心理感受”的方式,來實現約束孩子行為的目的。

具體來說,包括不安全感、愧疚感、羞恥感等,這些負面的感受,儘管有時候的確能夠起到壓制孩子行為的作用,讓孩子變得乖巧、聽話,但是“後遺症”卻非常深遠。

它們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強大的摧毀作用,讓他們懷疑自我的價值,對父母充滿內疚,甚至會常常把不屬於自己的過錯也包攬到自己身上。

其實,一個家庭裡要有平等的交流,才算好家庭。孩子能夠和父母說自己的想法,父母也能夠靜下心來傾聽、尊重孩子的想法。這樣子,大家的孩子都能夠成為Jasper這樣的溫柔、陽光的小孩子啦。

但出去玩這件事發生了,超出了她的控制。然而,這依然是一次特別好的親子溝通,我們彼此都做出了妥協和理解,我們都確定了對方愛自己,而且,理解對方為我們的付出。

03

最好的親子交流不是語言,

尤其不是分享道理

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越長大,講道理越沒用,甚至會激發他的叛逆。

其實,假如是這樣,就立刻讓“講道理”這件事停止,因為它就是無效的。

在電影《愛的方程式》裡,天才數學家兒子Nathan患上自閉症,父親車禍死後,他對母親從不理解,關閉了與母親語言交流的所有可能。他幾乎不跟母親說話,但母親從未放棄過親子交流。

裡面有一個小細節很打動觀眾,每次Nathan去上學,媽媽都把書包收拾好,但Nathan不願意媽媽幫他背上書包。

媽媽從沒有去說大道理,她只是默默站在他身邊,收拾好書包,然後停下來。

Nathan默默注視著這一切。在很多事之後,兩個人終於達成了彼此理解,有一天,Nathan主動要求媽媽幫他背上書包。媽媽笑了,眼裡有淚花。

收拾書包,這個很小的動作,其實包含了說不出口的愛和關懷,這個親子交流不是通過語言完成的,通過一場漫長的、重複的、單調的行為。

但那又怎樣?它的效果,比說大道理,好一萬倍。

親子交流不一定要說出口,重要的是,去做,去付出,去示範,該怎麼愛。

04

學會擁抱孩子的情緒

孩子不開心,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作為父母,要懂得擁抱他們的情緒,要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味地否決:

“你不可以這樣子。”

“現在就必須去做。”

“走快點。”

這些話都是在否決、命令孩子。

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說:“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了就懂得了。”

但這種教育觀念,實際上卻是在利用“喚起孩子的負面心理感受”的方式,來實現約束孩子行為的目的。

具體來說,包括不安全感、愧疚感、羞恥感等,這些負面的感受,儘管有時候的確能夠起到壓制孩子行為的作用,讓孩子變得乖巧、聽話,但是“後遺症”卻非常深遠。

它們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強大的摧毀作用,讓他們懷疑自我的價值,對父母充滿內疚,甚至會常常把不屬於自己的過錯也包攬到自己身上。

其實,一個家庭裡要有平等的交流,才算好家庭。孩子能夠和父母說自己的想法,父母也能夠靜下心來傾聽、尊重孩子的想法。這樣子,大家的孩子都能夠成為Jasper這樣的溫柔、陽光的小孩子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