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公募基金將掀人力資本革命?

近期, 證監會核准設立凱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引發業內較大關注。 凱石基金是第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私轉公”基金公司, 而“私轉公”的楊愛斌也是鵬揚基金的大股東。 業內人士認為, 在政策允許自然人作為主要股東發起公募基金公司的背景下, 這幾年“公奔私”的大潮中, 也出現了私募“回流”公募的現象, 設立基金公司並革新公募專業人才激勵機制, 未來必將給在人才方面存在困惑的公募行業新的啟示。

楊愛斌陳繼武

回流公募創業

繼鵬揚基金以後, 凱石基金成為業內第二家由陽光私募轉向公募基金的公司,

並且凱石也是第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私轉公”基金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 凱石基金的法定代表人陳繼武, 曾供職南方基金、富國基金等多家公司, 2003年擔任了富國基金投資總監, 有10年的公募從業經驗;而鵬揚基金的總經理楊愛斌, 2005年進入華夏基金, 曾是華夏固收部門的靈魂人物, 擔任總經理助理、固定收益投資總監。 兩位新任公募掌門人, 過去均來自公募基金, 但由於種種原因而離開、“奔私募”, 經歷多年之後重新返回公募。 業內人士認為, 公募專業人才的“回流”再創業, 必將給公募基金行業帶來不一樣的變革。

2013年12月27日, 國務院在《關於管理公開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有關問題的批復 國函〔2013〕132號》中,

明確自然人可以成為基金公司的主要股東發起設立公募基金, “主要股東為自然人的, 個人金融資產不低於3000萬元人民幣, 在境內外資產管理行業從業10年以上;非主要股東為自然人的, 個人金融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人民幣, 在境內外資產管理行業從業5年以上。 ”

以往大部分基金公司都是由金融機構發起成立, 主要股東背景強大、實力雄厚, 但是基金公司的專業人才、投研團隊, 則與股權無緣, 更多只是“拿工資”工作。 為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 這幾年公募行業一些公司也在進行股權激勵改革, 但是真正實現者寥寥, 改革阻力仍很大。 而在自然人可以成為公募基金主要股東的大門打開之後, 楊愛斌、陳繼武等曾經奔私的公募投研人才均以自然人身份發起設立公募基金,

“回流”公募行業, 展開了轟轟烈烈的人力資本革命。

從兩家公司的股權結構來看, 凱石基金是清一色的自然人持股。 陳繼武出資6500萬元, 占比65%, 任第一大股東, 李琛出資1540萬元, 占比15.4%;還有王廣國、李國林、陳敏、朱親來分別出資490萬元, 比例均為4.9%。 其中, 陳繼武擔任董事長, 李琛任總經理, 朱親來任督察長。 而鵬揚基金則是楊愛斌個人持股55%, 上海華石投資持股45%, 楊愛斌既是公司總經理, 也是投研團隊的核心。

改革人才激勵機制

“私轉公”觸動公募神經

作為“私轉公”、自然人發起設立的公募基金, 楊愛斌、陳繼武均表示未來在專業人才激勵機制方面會有不一樣的動作。

在楊愛斌看來, 資本並不是公募行業的決定因素,

專業化的人才、尤其是訓練有素的投研人才才是公募事業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 鵬揚基金發展依靠的就是公司靈活的機制和徹底的人才市場化舉措。

楊愛斌認為, 公募行業當前力推的事業部制並非解決人才激勵問題的靈丹妙藥。 一方面, 事業部制簽約多則3~5年, 少則1年, 這樣的考核容易導致業績短期化;另一方面, 同時推行多個事業部制會分割公司內部資源, 無法形成投研合力。 “事業部制並不是徹底的、長期可持續的人才激勵措施, 徹底的人才市場化做法應該是股權激勵。 ”

楊愛斌表示, 鵬揚基金未來的股權結構中, 預留了20%以上的股份激勵公司的核心骨幹和優秀投研人才, 把公司的優秀人才變成公司的股東,

分享與公司共同成長的收益。 “我認為, 這才是徹底解決公募人才激勵問題的方案。 ”

陳繼武也持類似看法, “我們幾個合夥人在公募做了很多年, 對原來公募存在的問題感同身受, 有切身體會。 這次我們用全部自然人持股的方式來解決以前存在的問題。 第一, 凱石基金在機制上會吸收私募的一些好的做法, 比如股權, 主要的骨幹和管理層都是持股的, 未來公司股權將進一步分散, 我們致力於成為一家由專業人士持股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第二, 激勵機制是向團隊傾斜的, 將激勵機制、風險收益做合理配比, 建立長效的發展機制。 ”

回頭來看, 這幾年公募基金行業再次掀起“公奔私”的大潮。 邱國鷺、王鵬輝、王衛東、曹雄飛等多位明星基金經理離開公募創辦了自己的私募公司, 劉青山、呂宜振、俞岱曦、林利軍等公募基金公司總經理也選擇離開公募創業,實現自我價值。

有業內人士表示,過去幾年大批明星基金經理、總經理“公奔私”,其背後原因是以往沒有制度來保障專業個人在公募基金的價值,公募作為以人力資源為核心的機構,卻在激勵機制等多個方面一直很難有突破,“無論對總經理還是基金經理而言,公募事業發展再好,終究是他人的事業。機構股東憑藉資金優勢成為最終的獲利者。

如今,隨著楊愛斌、陳繼武等一批公募投研老將,轉了一圈後“回流”公募,監管允許自然人作為主要股東發起公募基金。專業人才在公募也尋到了點“當家作主”的味道,類似私募基金由核心成員自己當老闆、管產品,允許股權激勵、自負盈虧。未來在公募行業必將引起一場全新的人力資本革命。

劉青山、呂宜振、俞岱曦、林利軍等公募基金公司總經理也選擇離開公募創業,實現自我價值。

有業內人士表示,過去幾年大批明星基金經理、總經理“公奔私”,其背後原因是以往沒有制度來保障專業個人在公募基金的價值,公募作為以人力資源為核心的機構,卻在激勵機制等多個方面一直很難有突破,“無論對總經理還是基金經理而言,公募事業發展再好,終究是他人的事業。機構股東憑藉資金優勢成為最終的獲利者。

如今,隨著楊愛斌、陳繼武等一批公募投研老將,轉了一圈後“回流”公募,監管允許自然人作為主要股東發起公募基金。專業人才在公募也尋到了點“當家作主”的味道,類似私募基金由核心成員自己當老闆、管產品,允許股權激勵、自負盈虧。未來在公募行業必將引起一場全新的人力資本革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