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諸葛亮也不是神人,來看看他有哪些決策失誤

小時侯看《三國演義》, 最喜歡本事大如天的諸葛亮, 感覺他比那些浴血疆場的猛將還厲害。 每當看到諸葛亮出場, 心裡便不慌了。

諸葛亮為劉備服務的那一年, 也就是西元207年, 諸葛亮那年27歲, 劉備47歲, 有極大耐心的劉備三顧茅廬, 把諸葛亮請出山, 也正式成就了諸葛亮的偉業。 跟隨劉備與後來苦撐危局, 諸葛亮一直為蜀國兢兢業業工作了27年, 算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人到中年, 對歷史有了冷靜的審思, 才發現諸葛亮也真不是神人, 他也是肉體凡胎, 一生中也有一些失誤。

一、諸葛亮《隆中對》戰略也有失誤

剛剛出山的諸葛亮, 自信心爆棚, 作為見面禮, 他迅即為心慌意亂的劉備支了一招, 就是歷史上那著名的《隆中對》戰略。

諸葛亮的這個《隆中對》戰略, 讓劉備大喜過望, 人才啊, 人才, 我三顧茅廬, 看來沒有白費功夫!其實認真一分析, 諸葛亮的那個《隆中對》戰略也是無奈之舉。

諸葛亮自己也很清醒, 他這樣認為:“今操已擁百萬之眾, 挾天子以令諸侯, 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 已曆三世, 國險而民附, 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 ”

《隆中對》戰略, 也成為劉備後來執政的核心思想, 基本沒有偏離過。 有對三國時期軍事感興趣的學者這樣來總結《隆中對》戰略, 它有四大失誤。 首先是與孫權建立聯盟贏得了赤壁之戰, 之後奪得了半個荊州, 之後以荊州(加上借了孫權的南郡)為基地奪取了益州, 接著又奪取了漢中, 實現了“三足鼎立”的階段性目標, 總體上比較順利。 之後, 出現了關羽失荊州、劉備征東吳兩大敗筆, 使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但諸葛亮及其繼任者姜維執意北伐下去, 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卻勞而無功。

因此, 他不但沒能實現“復興漢室”的願望, 相反蜀漢還是三國中首先亡國的。 儘管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其戰略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卻不容忽視。 正是按照這個《隆中對》戰略, 劉備在事業上的長路, 走得有些跌跌撞撞的。 主要表現在:錯失良機, 埋下隱患。 按照這個戰略, 劉備不願冒其實並不算大的政治風險, 未能抓住時機趕在曹操之前拿下荊州, 導致赤壁之戰後重新奪取, 形成三家瓜分荊州的局面(關羽失荊州前是孫權三郡, 劉備三郡, 曹操二郡), 孫劉由此產生了利益分配上的矛盾, 為日後的聯盟關係破裂埋下了隱患。 也就是說, 劉備失去了一個可以真正聯手打擊曹操的同盟者——孫權。

二、諸葛亮事無巨細搞管理,

太累了

俗話說,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但諸葛亮這個人, 個人能力確實超群, 但他對每個人都要在心裡要防一手。 他這種戰戰兢兢提心吊膽的用人觀, 導致了他事必躬親事無巨細地勤奮工作。

諸葛亮這樣做的後果是, 讓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沒有鍛煉的機會, 讓為他服務的人不能放開手腳工作。 劉備托孤以後, 那個歷史上遭到嘲笑的劉禪基本上成了一個無事可做的耍皇帝了。 軟弱的劉禪只有憋悶著, 因為追隨諸葛亮的人, 遠遠比他多。 孤獨的劉禪, 只有在夜裡望星空了。

諸葛亮做事心細到什麼程度?歷史上有記載, 說他“事無巨細, 亮皆專之”, 甚至“罰二十以上, 皆親攬焉”, 如此這樣的集權、積勞, 一方面不利於人才的培養,

另一方面也使他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有時候想想諸葛亮這樣辛勞工作, 也是很無奈的, 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一方面, 才人才的招攬和儲備方面, 確實有薄弱之處。 尤其是當年馬謖街亭戰敗一事, 對諸葛亮帶來的內心震撼極大, 他才揮淚斬了馬謖。 自從那件事以後, 諸葛亮對身邊人更不放心了, 連軍隊伙房裡的事兒, 也要親自管一管。 活了54歲的諸葛亮, 你是累死的啊!

三、諸葛亮心胸不寬, 不能人盡其才

劉備死以後, 諸葛亮成為實際上大權獨攬的人。 他作為劉備的托孤大臣, 在用人方面確實有不敢恭維的地方。 歷史上有周瑜的感歎“既生瑜何生亮”, 說的是周瑜心胸狹隘。 但諸葛亮在用人上, 也是心胸不大, 他擔心自己被奪權,牢牢控制著局面,睡覺也是半睜半閉著眼觀察著風吹草動。他還打擊壓制政敵人才,比如李嚴等。李嚴是何許人也,他作為劉備的托孤大臣之一,留鎮永安,統領內外軍務。李嚴本人也非常有才,屬於劉備集團之中的東洲派系與益州本土豪族派系關係密切,主要是牽制諸葛亮,不過諸葛亮為了集權只能對李嚴痛下殺手,被罷黜為平民。李嚴的命運,就是被諸葛亮改寫了,他本來應該有更大作為的。

劉備留下的重臣,比如那個為劉備出生入死的趙雲,諸葛亮也沒有大膽起用,就更別說魏延、廖化、王平等一干名將了。在後來的北伐中,總是看到諸葛亮帶領部隊親征的身影,他也是孤獨的,因為身邊沒有一個真正與他平等對話的人。他死在五丈原的夜色下,也讓蜀漢江山,迎來了滅亡的暮色。

四、諸葛亮選的接班人,其實扛不起大樑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杜甫對諸葛亮的感歎。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前,他反復思量後選定了幾個接班人,分別是蔣琬、費禕、薑維等,但這三個人,能力方面還是不太強,缺乏獨當一面的實力。他們算是諸葛亮的心腹,但依然在執政戰略思想上完完全全吃諸葛亮那一套老本,按照諸葛亮的方式來治理蜀漢,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成效。

延熙十六年,費禕遇刺身亡,蜀國的軍事大權完全掌握在薑維手中。姜維完全採取諸葛亮以攻為守的方針,不顧蜀國國力,“玩眾黷旅”,頻繁發動對曹魏的戰爭。姜維連續三年對曹魏用兵,雖有小勝,但都因糧食運輸困難,不得不撤軍。此後,姜維對曹魏用兵,屢屢受挫,至景耀五年(西元262年),薑維“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最後,在哀歌聲中,蜀漢成為三國中最先消亡的政權。

以歷史的再審視訊光碟點諸葛亮的這些決策失誤,或者是人性弱點,但依然不能否定他的傑出智慧,他為蜀漢江山立下的赫赫功勞!

作者:李小小

【版權聲明-凱風文史版】本文系頭條號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於凱風文史(

http://culture.kaiwind.com)

【特別提示】凱風清韻、凱風文史均系凱風網出品,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凱風清韻”(ID:kaiwind-qingyun)及凱風網(http://wap.kaiwind.com),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他擔心自己被奪權,牢牢控制著局面,睡覺也是半睜半閉著眼觀察著風吹草動。他還打擊壓制政敵人才,比如李嚴等。李嚴是何許人也,他作為劉備的托孤大臣之一,留鎮永安,統領內外軍務。李嚴本人也非常有才,屬於劉備集團之中的東洲派系與益州本土豪族派系關係密切,主要是牽制諸葛亮,不過諸葛亮為了集權只能對李嚴痛下殺手,被罷黜為平民。李嚴的命運,就是被諸葛亮改寫了,他本來應該有更大作為的。

劉備留下的重臣,比如那個為劉備出生入死的趙雲,諸葛亮也沒有大膽起用,就更別說魏延、廖化、王平等一干名將了。在後來的北伐中,總是看到諸葛亮帶領部隊親征的身影,他也是孤獨的,因為身邊沒有一個真正與他平等對話的人。他死在五丈原的夜色下,也讓蜀漢江山,迎來了滅亡的暮色。

四、諸葛亮選的接班人,其實扛不起大樑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杜甫對諸葛亮的感歎。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前,他反復思量後選定了幾個接班人,分別是蔣琬、費禕、薑維等,但這三個人,能力方面還是不太強,缺乏獨當一面的實力。他們算是諸葛亮的心腹,但依然在執政戰略思想上完完全全吃諸葛亮那一套老本,按照諸葛亮的方式來治理蜀漢,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成效。

延熙十六年,費禕遇刺身亡,蜀國的軍事大權完全掌握在薑維手中。姜維完全採取諸葛亮以攻為守的方針,不顧蜀國國力,“玩眾黷旅”,頻繁發動對曹魏的戰爭。姜維連續三年對曹魏用兵,雖有小勝,但都因糧食運輸困難,不得不撤軍。此後,姜維對曹魏用兵,屢屢受挫,至景耀五年(西元262年),薑維“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最後,在哀歌聲中,蜀漢成為三國中最先消亡的政權。

以歷史的再審視訊光碟點諸葛亮的這些決策失誤,或者是人性弱點,但依然不能否定他的傑出智慧,他為蜀漢江山立下的赫赫功勞!

作者:李小小

【版權聲明-凱風文史版】本文系頭條號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於凱風文史(

http://culture.kaiwind.com)

【特別提示】凱風清韻、凱風文史均系凱風網出品,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凱風清韻”(ID:kaiwind-qingyun)及凱風網(http://wap.kaiwind.com),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