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山西發現國家唯一隋代園林 古字無人能識

新絳絳守居園池始建於西元五九六年, 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古老的園林之一, 其佈局設計、建造藝術在園林史上佔有獨特的位置,

屬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隋代園林。 2009年12月9日, 絳守居園池入選“國家重點公園”。 國家唯一隋代花園, 地處不知名的山西省一個小縣城——新絳縣城。

此園歷代俗稱“隋代花園”、“隋園”、“蓮花池”、“新絳花園”、“居園池”, 始建于隋開皇十六年(596), 由內軍將軍臨汾令梁軌開創。

當時他為官一任, 體察民情, 看到風不調雨不順, 常常有旱災威脅百姓, 城池附近, 井水又多鹵鹹, 既不能飲, 又不可澆灌田園, 於是他從距縣城北30華里的“鼓堆泉”引來清涼的泉水, 開了12道灌渠, 大部分澆灌沿途田地, 小部分流入當時刺史的“牙城”, 從州衙的後面經過, 流入街市和城郊, 解決了人民飲水和灌溉田園的問題。 大業元年(605), 煬帝的弟弟漢王諒造反, 絳州薛雅和聞喜裴文安居高垣“代土建台”以拒隋軍討之, 因此形成了大水池, 於是, 中建洄蓮亭, 旁植竹木花柳, 故“豪王才侯”在此處建起“台亭沼池”“襲以奇意相勝”, 幾經添建修飾, “居園池”的雛型便形成。 絳守居園池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官衙州牧的添建維修,
一千三百多年的風雲變幻, 時尚追求, 形成幾個大的格局和面貌, 成為我國園林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從隋唐時期的“自然山水園林”到宋元時期的“建築山水園林”, 直至明清時期的“寫意山水園林”, 一脈相承形成我國北方園林的獨特面貌。 展現了各個時代的獨具匠心的造園藝術特色。 隋唐時期的園林面貌已蕩然無存, 只能從唐穆宗長慶三年(823)絳州刺史樊宗師的《絳守居園池記》中尋覓到大概的面貌。 隋唐時期園池構建以水為主, 水面積約占全園的四分之一還要強, 是我國北方典型的“自然山水園林”。 園中有五個亭軒, 一個堂廡和一個入園門, 建築形制都很簡潔明快。 2000年搶修復原的隋代園林——絳守居園池。

水從絳守居園池西北注入園池, 形成懸瀑, 噴珠濺玉。 水池中子午橋貫通南北, 橋中一亭名曰洄蓮亭, 高高屹立, 遠望如觀蜃景一般。 池邊芳草、薔薇、翠蔓、紅刺相映成輝。 池南是井陣形的軒亭, 周以直欞窗的木制回廊, “香亭”居中鼇立, 與太守寢室相通。 池西南有“虎豹門”與州衙相通,

左壁畫猛虎與野豬搏鬥圖, 右壁畫胡人訓豹圖。 池東西建有“新亭”和“槐亭”。 東流的渠水穿過“望月渠”, 流到盡頭, 便是柏枝舒展、濃蔭密佈的“柏亭”。 正東是“蒼塘”, 西望水面, 倒映在水中的梨樹林波光粼粼。 正北是橫貫東西的“風堤”, 倚渠偎池, 觀望池南亭榭的欄杆楹柱倒映水中, 如燭光搖曳, 如蛟龍纏繞, 如靈龜浮波, 真是色彩斑斕。 “蒼塘”西北的高地叫“鼇豕原”, 景色令人驚歎, 開闊的天空與蒼茫的佳境, 配以簫聲琴韻, 真讓您賞心悅耳, 忘卻塵囂。 園林內百種菊花難得一見。

“蒼塘”西是一片茂密的梨林,這裡叫“白濱”,每逢梨花盛開,如素衣女郎翩翩起舞。唐代居園池佈局以水為主,原、隰、堤、穀、壑、塘等地貌單元為骨架,花木、柏槐等植物題材為主題,及少數幾個供游憩的園林建築物,構成唐代園林以自然風光為主的特有風貌。

宋代居園池在唐代的基礎上已有大的改觀,但隨著歷史的變遷,也淹沒在滾滾的塵埃中,僅從宋咸平六年(1003),絳州通判孫沖所作的《重刻絳守居園池記》中可以找到大致的輪廓。宋時園池水面大大縮減,其時“蒼塘”已淹沒,園中的建築物已由五個亭軒、一個堂廡、一個門增至十二個亭軒、一廟一門。水池上跨起高高的昂橋,池中玉立的芙蓉、穿梭的遊魚、精巧的山石構成另一番景觀。難怪范仲淹在《居園池》詩中寫道“池魚或躍金,水簾常布雨。怪柏鎖蛟龍,醜石鬥豹虎。群花相倚笑,垂楊自由舞。靜境合通仙,清陰不知暑”。建園的手法已從唐代的“自然山水園”轉向“建築山水園”。

據說無人認識的古代文字,您能讀出來嘛?

宋代複建的園地已毀于宋末元初,明代由於政治穩定,經濟恢復,園池又開始複建。明正德元年(1506)知州韓轍重修洄蓮亭;正德十五年(1520)知州李文潔建“嘉禾樓”。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知州李壽芝以園池遺址為基礎,“繚以周垣,重加建築,亭榭渠塘,一如舊制”。經明清幾代人的構建,根據時尚的追求,“自然山水園林”又添加了“寫意山水園林”的意境。

現存園池大體基本面貌是清代李壽芝重建,後經民國初年修建的風貌。 園池東西長,南北窄,一條子午梁(甬道)橫貫園池南北,高高隆起,將園池分為東西兩部分。整個園林根據植物花卉的不同,劃分成春、夏、秋、冬四個景區,咫尺園林將遊客帶到寫意的山水圖畫中。甬道西“洄蓮亭”屹立于芙蓉池南岸,夏日紅蓮翠蓋飄送著藕香,在“洄蓮亭”中飲酒、弈棋、撫琴,在藕鄉里覺得石骨都寒,此為園地“夏景”。 繞過“洄蓮亭”,園池西牆中部有一依牆而築的重簷半亭,半亭周圍廣植修竹花木,冬季雪壓綠竹在風中搖曳卻是另一番的意境,此為園池“冬景”。

菊匠培育的花亭菊花

子午梁東、嘉禾樓東有一個攢尖頂的園亭,據傳是宋代富弼的嵩巫亭舊址,亭周廣植迎春花,春暖花開時節,黃色的迎春點綴其間,笑迎遊人“值春光九、十日最好是幾杆竹,幾朵花;與良龍二三人,消遣在一局棋,一樽酒”的氛圍中。此為園池的“春景”。 園池東部水塘即樊宗師園池記中的“蒼塘”舊址。中有“兩島”、西為“孤島”,以木橋通岸。東為“拙亭”,曲折石堤相連,島上築有四角“茅亭”,當深秋時節,在一泓秋水間,金風送爽,亭周秋菊迎風獨立,傲霜而開,此為園池“秋景”。 “茅亭”東北有“宴節樓”,東南有“斛律光墓”。“拙亭”北有“望月台”。

這些建築以“借景法”大大擴展了“咫尺園林”的意境。 明清園林,從明正德李文潔到清光緒李壽芝,幾經構建,園內盛設亭台樓榭,建築秀麗,假山聳峙,清水環繞,花卉爭豔,古柏參天,曲徑小橋,景色幽美,成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園林,是古代園林中有據可查,有遺跡可尋的最古老的名園,具有文物價值及園林藝術價值,是園林藝術重要的實物資料。現在園池的地形地貌基本保存完整,總體規模佈局、形制及池塘管道、亭台部位尚清晰可辨。

園內一景

千年古柏

絳守居園池,位於城內西北高垣,它是當年供州府太守和夫人及州府官員休憩遊玩的地方,始建于隋開皇十六年(西元596年),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園林。原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踏查絳守居園池後,於1960年在《人民日報》撰文《撥開澀霧看園池》;在日本《古代造園史》中有專門章節。園池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澱。唐宋時期許多文人墨客岑參,范仲淹,歐陽修,梅堯臣等曾到此詠詩作賦,留有大量的文墨名聯。北宋大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有“靜境合通仙,消陰不知暑”的佳句讚美園池。 園池自唐代以來屢經修復,便形成現在的春、夏、秋、冬四個景區,名木繁卉分植其中,穿築其間的是虎豹門,回蓮亭,回蓮池,半亭,香亭,嘉禾樓,望月台,宴節樓等景觀。園池內曲徑通幽,古樸典雅,景色怡人,亭榭樓閣,錯落有致。這樣一座可與蘇州園林相媲美的寫意山水園林吸引了無數歷代名流雅士一睹仙境風光。

一般很難遇到的珍品綠菊花

“蒼塘”西是一片茂密的梨林,這裡叫“白濱”,每逢梨花盛開,如素衣女郎翩翩起舞。唐代居園池佈局以水為主,原、隰、堤、穀、壑、塘等地貌單元為骨架,花木、柏槐等植物題材為主題,及少數幾個供游憩的園林建築物,構成唐代園林以自然風光為主的特有風貌。

宋代居園池在唐代的基礎上已有大的改觀,但隨著歷史的變遷,也淹沒在滾滾的塵埃中,僅從宋咸平六年(1003),絳州通判孫沖所作的《重刻絳守居園池記》中可以找到大致的輪廓。宋時園池水面大大縮減,其時“蒼塘”已淹沒,園中的建築物已由五個亭軒、一個堂廡、一個門增至十二個亭軒、一廟一門。水池上跨起高高的昂橋,池中玉立的芙蓉、穿梭的遊魚、精巧的山石構成另一番景觀。難怪范仲淹在《居園池》詩中寫道“池魚或躍金,水簾常布雨。怪柏鎖蛟龍,醜石鬥豹虎。群花相倚笑,垂楊自由舞。靜境合通仙,清陰不知暑”。建園的手法已從唐代的“自然山水園”轉向“建築山水園”。

據說無人認識的古代文字,您能讀出來嘛?

宋代複建的園地已毀于宋末元初,明代由於政治穩定,經濟恢復,園池又開始複建。明正德元年(1506)知州韓轍重修洄蓮亭;正德十五年(1520)知州李文潔建“嘉禾樓”。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知州李壽芝以園池遺址為基礎,“繚以周垣,重加建築,亭榭渠塘,一如舊制”。經明清幾代人的構建,根據時尚的追求,“自然山水園林”又添加了“寫意山水園林”的意境。

現存園池大體基本面貌是清代李壽芝重建,後經民國初年修建的風貌。 園池東西長,南北窄,一條子午梁(甬道)橫貫園池南北,高高隆起,將園池分為東西兩部分。整個園林根據植物花卉的不同,劃分成春、夏、秋、冬四個景區,咫尺園林將遊客帶到寫意的山水圖畫中。甬道西“洄蓮亭”屹立于芙蓉池南岸,夏日紅蓮翠蓋飄送著藕香,在“洄蓮亭”中飲酒、弈棋、撫琴,在藕鄉里覺得石骨都寒,此為園地“夏景”。 繞過“洄蓮亭”,園池西牆中部有一依牆而築的重簷半亭,半亭周圍廣植修竹花木,冬季雪壓綠竹在風中搖曳卻是另一番的意境,此為園池“冬景”。

菊匠培育的花亭菊花

子午梁東、嘉禾樓東有一個攢尖頂的園亭,據傳是宋代富弼的嵩巫亭舊址,亭周廣植迎春花,春暖花開時節,黃色的迎春點綴其間,笑迎遊人“值春光九、十日最好是幾杆竹,幾朵花;與良龍二三人,消遣在一局棋,一樽酒”的氛圍中。此為園池的“春景”。 園池東部水塘即樊宗師園池記中的“蒼塘”舊址。中有“兩島”、西為“孤島”,以木橋通岸。東為“拙亭”,曲折石堤相連,島上築有四角“茅亭”,當深秋時節,在一泓秋水間,金風送爽,亭周秋菊迎風獨立,傲霜而開,此為園池“秋景”。 “茅亭”東北有“宴節樓”,東南有“斛律光墓”。“拙亭”北有“望月台”。

這些建築以“借景法”大大擴展了“咫尺園林”的意境。 明清園林,從明正德李文潔到清光緒李壽芝,幾經構建,園內盛設亭台樓榭,建築秀麗,假山聳峙,清水環繞,花卉爭豔,古柏參天,曲徑小橋,景色幽美,成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園林,是古代園林中有據可查,有遺跡可尋的最古老的名園,具有文物價值及園林藝術價值,是園林藝術重要的實物資料。現在園池的地形地貌基本保存完整,總體規模佈局、形制及池塘管道、亭台部位尚清晰可辨。

園內一景

千年古柏

絳守居園池,位於城內西北高垣,它是當年供州府太守和夫人及州府官員休憩遊玩的地方,始建于隋開皇十六年(西元596年),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園林。原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踏查絳守居園池後,於1960年在《人民日報》撰文《撥開澀霧看園池》;在日本《古代造園史》中有專門章節。園池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澱。唐宋時期許多文人墨客岑參,范仲淹,歐陽修,梅堯臣等曾到此詠詩作賦,留有大量的文墨名聯。北宋大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有“靜境合通仙,消陰不知暑”的佳句讚美園池。 園池自唐代以來屢經修復,便形成現在的春、夏、秋、冬四個景區,名木繁卉分植其中,穿築其間的是虎豹門,回蓮亭,回蓮池,半亭,香亭,嘉禾樓,望月台,宴節樓等景觀。園池內曲徑通幽,古樸典雅,景色怡人,亭榭樓閣,錯落有致。這樣一座可與蘇州園林相媲美的寫意山水園林吸引了無數歷代名流雅士一睹仙境風光。

一般很難遇到的珍品綠菊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