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資銀行紮堆境外籌錢 優先股擬發行額已近千億

證券時報記者 馬傳茂

短短一周之內, 5家在港上市中資銀行陸續披露境外優先股發行計畫, 合計擬發行規模達805億元。 其中, 浙商銀行150億元境外優先股於昨日在香港聯交所完成上市交易。

分析人士認為, 這一方面是資本補充壓力下的融資選擇;另一方面, 中資銀行出於優化資本結構和補充管道、提升境外影響力等考慮, 需要補充美元負債。

從實際發行情況來看, 中資銀行境外優先股存在相當一部分的境內投資者認購, 這對融資成本的降低、優先股市場表現穩定性均有正面影響。

潛在發行額近千億

自中國銀行在2014年10月發行首筆境外優先股後, 國有大型銀行就成了中資銀行境外優先股的發行主力。 截至2015年底, 除農行外的其餘四家大行合計發行了約1090億元的境外優先股。

而從去年底開始, 發行力量有所改變, 尤其是徽商銀行以城商行身份在去年11月發行境外優先股後,

中小銀行發行積極性大幅提高。

2016年12月至今, 包括哈爾濱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在內的7家銀行陸續披露境外優先股發行計畫, 累計擬發行額達965億元, 其中5家銀行在近期披露發行計畫。

穆迪日前發佈報告認為, 中小銀行資產增長強勁和盈利能力轉弱的背景下, 包括首發(IPO)、資本債、優先股等募資行為將幫助銀行補充資本水準, 以滿足更嚴格的監管要求。

穆迪預計, 未來12~18個月, 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將繼續下滑, 從而影響銀行的內部資本生成, 這種情況將推動中小型銀行繼續在今年進行融資, 以維持其資本狀況, 同時實現資產的高增長。

除資本壓力外, 中資銀行紮堆計畫發行境外優先股還與境內外市場情況有關。

有銀行戰略研究人士認為, “優先股本就是銀行比較青睞的融資選擇, 境外發行成本雖然比國內低不了多少, 但發行行在獲得美元負債的同時, 還能豐富資本補充管道, 提升境外影響力。 ”

境內投資者居多

一家中資銀行董秘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從成本上比較, 中資銀行境外發行美元優先股的成本低於國外同業, 但較內地發行人民幣優先股要持平或略高。

據瞭解, 中資銀行境外優先股發行與國內一致, 普遍採取“基準利率+固定溢價”並分階段調整的定價模式, 浮動股息率定價模式也被普遍認為有利於靈活控制發行成本。

不過, 不同市場環境、評級的差別將導致優先股股息率存在差異, 尤其是對協力廠商評級更為認可的“純外資”。

以較早發行的中行、工行為例, 兩家銀行境外優先股的標準普爾初步評級分別為“BB-”、“BB”級, 結果工行境外優先股股息率較中行低0.75個百分點。

穆迪助理總裁兼分析師萬穎表示, 大型中資銀行更可能在經營過程中獲得持續支持, 包括資本注入等支持, 以幫助防範銀行資本狀況顯著惡化, 這種持續支持是大型中資銀行基礎評估的正面推動因素。

反觀最近發行的徽商銀行、民生銀行、浙商銀行三筆中資銀行境外優先股, 均為無評級發行, 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發行定價。

“評級機構對中小銀行優先股評級較低, 而且‘純外資’認購比例不高, 這種情況下評級的必要性不大。 ”一家H股上市銀行高管表示,

目前中資銀行境外優先股的認購方中, 70%~80%是境內投資者, 剩下的“純外資”中以東南亞投資者為主, “他們對中資銀行更為瞭解, 也更為認同其優先股的投資價值”。

萬穎認為, 相當一部分的境內投資者認購, 也是中資銀行優先股成本整體上低於同等評級的國外同業的一個原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