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吳廣水小楷書法作品展在榮寶齋開幕

2017年9月23日上午由榮寶齋《藝術品》主辦的“致廣大 盡精微——吳廣水小楷書法作品展”在榮寶齋美術館開幕。 原總後期部朱應華將軍,

中直機關工委群工部部長、中直機關工會聯合會常務副主席 馬勇明, 中國建設銀行北京資料中心主任 沈秋翔, 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夏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以明, 國家財政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項中新, 著名學者 吳雲鈿, 張家港市泰博實業集團董事長 葛劍鋒, 中央電視臺人力資源中心書記 理效峰, 無為駐京辦黨委書記 馬衛東, 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 崔寒柏, 著名工筆劃花鳥畫家 李曉明, 中國詩歌報網總監 孤城, 中國詩歌網站創始人 于懷玉等書家學者嘉賓出席了活動。

吳廣水, 1963年, 安徽無為人,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佘山書畫院副院長, 中南海西花苑書畫院副院長。 2014 年舉辦個展“前路知己—吳廣水書法作品展”, 多次入展全國展覽並獲獎。

藝術品主編王登科說:“小楷”這種“風格範式”是遙接古今的典範。 因此, 無論古今, 大凡擅小楷者其胸次氣度大多是“古風盎然”的人。 在他眼裡, 廣水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書法導報副總編孟會祥說:廣水兄其他小楷名家所不同的是, 他不斤鑿於所謂小楷點畫的特別規範, 而是一任心手、直抒胸臆, “小動作”中見“大氣象”。 粟米之字, 放之如核桃, 精;放之如拳, 精;放之滿屏, 尤精。 滿紙千百字, 無一絲一毫遺憾。 以愚孤陋, 見當今能此者, 蓋不多也。

著名書法家齊玉新說:像吳先生這種小楷書家, 以他現在的藝術高度和對藝術的理解, 他的藝術境界已經完全不需要依靠技法的精度來支撐, 他已經開始消融自己的技術精度, 向著更加無形和隨性的自由境界攀登, 通過他的作品可以感覺到, 他完全在用“意 ”寫字, 而不是靠手眼的精度來書寫。 是有深意的小楷, 讓你看不夠、看不透。

王登科先生主持開幕式

崔寒柏先生講話

吳廣水先生致答謝詞

王登科先生接受採訪

崔寒柏先生接受採訪

吳廣水先生接受採訪

展覽現場

展覽同時首發由榮寶齋《藝術品》雜誌刊登的吳廣水專輯。據悉,展覽至9月27日結束。

吳廣水,1963年,安徽無為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佘山書畫院副院長,中南海西花苑書畫院副院長。

個展:

“前路知己—吳廣水書法作品展”2014、12、27——2015、1、3 北京

媒體報導:

山東電視臺 收藏天下頻道:“知古人到處 到古人未到處”——著名書法家吳廣水 專訪 2015、6

中國書法家論壇網: 《發現書家》吳廣水 (當代書壇); 《心慕魏晉》 —吳廣水小楷回顧展 (當代書壇);《我有玉版書幾行》—吳廣水小楷書法網路展 (書法精英展廳);《龍泉之利》—吳廣水書法作品展 (正在播出)

人民網:《引領經典 傳承百年》當代書畫名家作品展

作品參展:

中國(天津)首屆書法藝術節全國書法百家精品展

全國第二屆正書大展 優秀獎(最高獎)

文化部第八屆群星獎優秀作品獎

《翰墨焦點》當代書法名家邀請展

新世紀全球華人書法大展

全國第二屆行草書大展

1999《書法報》讀友書法大獎賽一等獎

1998蘭亭獎牡丹杯新人獎

安徽省文化廳社會文化系統書法大賽一等獎

黃山全國書畫大獎賽一等獎

97全國扇面書法大賽一等獎

第五屆賽克勒杯國際書法大賽一等獎

中國國際科技文化成果博覽會金獎

發表文章:《崇尚細節與精緻》;《書法報》2007、10、17;《心摹手追 為學日益》;《中國書畫報》2012、11、24;《吳廣水學書碎語》;《書法導報》

書法自語

吳廣水

書法是臨摹的藝術,臨摹是技術的也是物性的,縱觀歷代名家無一不是前承他們祖先的藝術成果,繼承的越多,拿來的越多就越有征服力,通常我們說的源頭、來路,根柢、根據。否則就是沒有源頭、來路,根柢、根據。臨摹是積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哲學上講由量變到質變,我們都在這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中。

書法的源頭在魏晉,魏晉是書法帖學的濫觴,自王氏父子以下又產生了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文征明、祝允明、何紹基等書法大家,遞相傳承,又相互交融,可謂浩如繁星、代不乏人,書法作品風格迥異、珍如拱璧。儘管他們在師古復古的道路上方法不盡相同,臨帖是不變的方向。檢驗臨帖的好壞就是以“似”為標準。董其昌對趙孟頫“尤帶本家筆法,學不純師”以為不屑。

清代學者、書法家錢泳記董其昌書法,見一書卷臨鐘、王、虞、褚、顏、柳及蘇黃諸家後有題雲:“此數帖餘臨仿一生才得十之三四,可脫去拘束之習。書時,亦年八十一。夫以思翁之天資學力,當作書畫老而不衰,自成大家也”。董其昌說:“吾書無所不臨仿”,其在《臨四家尺牘跋尾》載:“余嘗臨米襄陽書,于蔡忠惠,黃山谷,趙文敏非所好也,今日展法帖各臨尺牘一篇,頗亦相似”。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董其昌一生都在臨仿,臨仿的標準是以與原作的“似”與“不似”作為參照,對自己不喜歡的字,也能臨得“頗亦相似”。

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初學衛夫人,將謂大能,及後,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熹書,又之許,見鐘繇、梁鵠書,又之洛見蔡邕《石經》,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徒費歲月耳。羲之遂改本師,乃於眾書學習,遂成書耳。”

人不學不知義,學然後知不足。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自述學書時論:“吾學書在二十七歲時,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魏晉”遂仿《黃庭經》及鐘元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於書家神通未有入處,徒守格輒耳。比遊嘉興。項子京家藏真跡,觀右軍《官奴帖》于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許,自此有小得,今將二十七年,猶作隨波逐浪書家,翰墨小道,其難如是。打開自己局限,開拓更加深廣,學習和借鑒不一樣人的風格,反差越大,包容所蘊蓄的信息量越大,藝術作品也就更加耐人尋味。董其昌書法格調高古、氣息純正,及其為人的直率也就愈加可愛了。由於每個人天分、學力、文化、背景不同。臨帖學習的方法也有所區別,效果也各各不同。清代大畫家惲南田論王石谷臨《富春山居圖》一臨“猶為古法度所束,未得遊行自在”,二臨有了彈丸脫手之勢,三臨:“才與古人精神相洽,信筆取之,不滯於思,不失于法,適合自然”。這裡仍然是強調多臨,每臨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

我於小楷,情有獨鍾。跟我數十年的幻燈幕書寫的工作緊密聯繫。初見《靈飛經》十一、二歲,如獲至寶,反復臨池,不到三、四個月,無功而返,得其皮毛而已。後來又學一時非常流行的胡問遂、任政行書,再後來有機會謁見當代著名書法家林散之先生,並告誡我:“胡、任字不能學,因為他們是現代人,小楷宜學王羲之《樂毅論》、《曹娥碑》”,自此以後,我上追魏鐘繇《宣示表》、《薦季直表》、《力命表》,下探趙孟頫、文征明、祝允明、王寵、劉墉、何紹基。以至反復,以臨摹為能事,力避時流和工作中帶來一種習氣,每個階段都有重點的練習。由於這些年我對其他字體的練習,從理論到實踐都有了新的認識和提升,再回首時《靈飛經》轉眼過去四十多年了。近兩年來,我重拾舊愛,通臨《靈飛經》不下五十遍之多。為避免書法流于單一、表面和時風的習氣,跟古人比,跟自己比,手法力求越來越精湛,字形結構用筆深耕細作。為寬其體勢,強其筋骨,以大楷築基,又以顏真卿《祭伯父稿》、《爭座位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啟動楷書大字小寫,行書楷寫,做到不拘囿,不呆板,靈活生動,血肉聯繫。

有人說,小楷書法到今天已完成它實用的使命,作為祖國傳統書法藝術的一枝,小楷一樣有她生存、發展的廣闊空間。現代生活的狂悖和炫動,小楷書法恰恰是療救人們靈魂深處的一劑靈丹妙藥。

始知真放在精微

——吳廣水小楷芻議

文 / 王登科

今天意義上的“楷法”大抵發軔濫觴于鐘太傅與“二王”父子。漢人朴質的余暉與晉人的流風餘韻賦予了“楷書”以最初的形質與精神。在此之後的文化視野中,“楷書”既肩負著功用又擔當著教化與人倫的操守。尤其是在有唐一代,在“干祿”之風的鼓舞下,具有謹嚴法度的楷書及其各名家應運而生,乃至層出不窮。進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書法史的進程。

當然,從嚴格意義上而言,我不認為楷書僅僅是一種風格,這樣會限定它的豐富與拓展。其實,它就是一種風格、一種以端莊和秩序為主調風格範式,在微妙的發想中來呈現筆劃所構建出的神奇世界。相對而言,所謂的“小楷”或因其“小”的緣故,其變化在曆覽前朝的過程中卻並不明顯。從鐘繇、二王到經生體,再到趙孟頫、文徵明、王寵等明清諸賢,其在略具各人風貌與氣質的基礎上,時代的面目和特徵並不突出,所以從另外意義上說來“小楷”這種“風格範式”是遙接古今的典範。因此,無論古今,大凡擅小楷者其胸次氣度大多是“古風盎然”的人。

在我眼裡,吳廣水便是其中的一位。

久仰廣水兄的名姓,也早已知道他於“小楷”的成就,然一直是緣慳一面。直到今年初夏,廣水兄來榮寶齋接洽展事,我們一邊喝茶,一邊欣賞他的作品。和我想像中一樣,也和他的作品一樣,廣水兄是一位朴質無華但卻也是一位“濃情淡出”的人。他獲了許多的獎。獲得了來自業內及專業人士由衷地讚歎,但他還是覺得自己寫得不好,或者叫“有待提高”。他不是謙虛,其實真也是這麼想的。他讓我想到了有那麼一類女孩子,從來沒有留意過自己的美麗與姣好。即使別人讚歎時,她也僅會含羞,但絲毫引不起驕傲,這是一種帶著“清氣”的美,廣水兄的為人也正是這般如此。

廣水兄的書法的雋逸清雅。與其他小楷名家所不同的是,他不斤鑿於所謂小楷點畫的特別規範,而是一任新手、直抒胸臆,“小動作”中見“大氣象”。加之他厚重的人文修養及樸質的心襟氣象,成就了他與眾不同的風格面貌,並成為了當代小楷書法的精神標杆和引領者。

書法這件事確實難以言談。古人或談天說地般地說書法之美,那也是借譬喻之法而委婉地狀括。有緣人一聽便懂。那麼對於廣水兄的書法亦然。不需要什麼解讀,只要有緣,你會感受到好多語言所不能抵達的奇妙之境!

祝廣水兄的書法展圓滿成功!

吳廣水展覽作品欣賞:

吳廣水先生致答謝詞

王登科先生接受採訪

崔寒柏先生接受採訪

吳廣水先生接受採訪

展覽現場

展覽同時首發由榮寶齋《藝術品》雜誌刊登的吳廣水專輯。據悉,展覽至9月27日結束。

吳廣水,1963年,安徽無為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佘山書畫院副院長,中南海西花苑書畫院副院長。

個展:

“前路知己—吳廣水書法作品展”2014、12、27——2015、1、3 北京

媒體報導:

山東電視臺 收藏天下頻道:“知古人到處 到古人未到處”——著名書法家吳廣水 專訪 2015、6

中國書法家論壇網: 《發現書家》吳廣水 (當代書壇); 《心慕魏晉》 —吳廣水小楷回顧展 (當代書壇);《我有玉版書幾行》—吳廣水小楷書法網路展 (書法精英展廳);《龍泉之利》—吳廣水書法作品展 (正在播出)

人民網:《引領經典 傳承百年》當代書畫名家作品展

作品參展:

中國(天津)首屆書法藝術節全國書法百家精品展

全國第二屆正書大展 優秀獎(最高獎)

文化部第八屆群星獎優秀作品獎

《翰墨焦點》當代書法名家邀請展

新世紀全球華人書法大展

全國第二屆行草書大展

1999《書法報》讀友書法大獎賽一等獎

1998蘭亭獎牡丹杯新人獎

安徽省文化廳社會文化系統書法大賽一等獎

黃山全國書畫大獎賽一等獎

97全國扇面書法大賽一等獎

第五屆賽克勒杯國際書法大賽一等獎

中國國際科技文化成果博覽會金獎

發表文章:《崇尚細節與精緻》;《書法報》2007、10、17;《心摹手追 為學日益》;《中國書畫報》2012、11、24;《吳廣水學書碎語》;《書法導報》

書法自語

吳廣水

書法是臨摹的藝術,臨摹是技術的也是物性的,縱觀歷代名家無一不是前承他們祖先的藝術成果,繼承的越多,拿來的越多就越有征服力,通常我們說的源頭、來路,根柢、根據。否則就是沒有源頭、來路,根柢、根據。臨摹是積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哲學上講由量變到質變,我們都在這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中。

書法的源頭在魏晉,魏晉是書法帖學的濫觴,自王氏父子以下又產生了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文征明、祝允明、何紹基等書法大家,遞相傳承,又相互交融,可謂浩如繁星、代不乏人,書法作品風格迥異、珍如拱璧。儘管他們在師古復古的道路上方法不盡相同,臨帖是不變的方向。檢驗臨帖的好壞就是以“似”為標準。董其昌對趙孟頫“尤帶本家筆法,學不純師”以為不屑。

清代學者、書法家錢泳記董其昌書法,見一書卷臨鐘、王、虞、褚、顏、柳及蘇黃諸家後有題雲:“此數帖餘臨仿一生才得十之三四,可脫去拘束之習。書時,亦年八十一。夫以思翁之天資學力,當作書畫老而不衰,自成大家也”。董其昌說:“吾書無所不臨仿”,其在《臨四家尺牘跋尾》載:“余嘗臨米襄陽書,于蔡忠惠,黃山谷,趙文敏非所好也,今日展法帖各臨尺牘一篇,頗亦相似”。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董其昌一生都在臨仿,臨仿的標準是以與原作的“似”與“不似”作為參照,對自己不喜歡的字,也能臨得“頗亦相似”。

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初學衛夫人,將謂大能,及後,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熹書,又之許,見鐘繇、梁鵠書,又之洛見蔡邕《石經》,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徒費歲月耳。羲之遂改本師,乃於眾書學習,遂成書耳。”

人不學不知義,學然後知不足。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自述學書時論:“吾學書在二十七歲時,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魏晉”遂仿《黃庭經》及鐘元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於書家神通未有入處,徒守格輒耳。比遊嘉興。項子京家藏真跡,觀右軍《官奴帖》于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許,自此有小得,今將二十七年,猶作隨波逐浪書家,翰墨小道,其難如是。打開自己局限,開拓更加深廣,學習和借鑒不一樣人的風格,反差越大,包容所蘊蓄的信息量越大,藝術作品也就更加耐人尋味。董其昌書法格調高古、氣息純正,及其為人的直率也就愈加可愛了。由於每個人天分、學力、文化、背景不同。臨帖學習的方法也有所區別,效果也各各不同。清代大畫家惲南田論王石谷臨《富春山居圖》一臨“猶為古法度所束,未得遊行自在”,二臨有了彈丸脫手之勢,三臨:“才與古人精神相洽,信筆取之,不滯於思,不失于法,適合自然”。這裡仍然是強調多臨,每臨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

我於小楷,情有獨鍾。跟我數十年的幻燈幕書寫的工作緊密聯繫。初見《靈飛經》十一、二歲,如獲至寶,反復臨池,不到三、四個月,無功而返,得其皮毛而已。後來又學一時非常流行的胡問遂、任政行書,再後來有機會謁見當代著名書法家林散之先生,並告誡我:“胡、任字不能學,因為他們是現代人,小楷宜學王羲之《樂毅論》、《曹娥碑》”,自此以後,我上追魏鐘繇《宣示表》、《薦季直表》、《力命表》,下探趙孟頫、文征明、祝允明、王寵、劉墉、何紹基。以至反復,以臨摹為能事,力避時流和工作中帶來一種習氣,每個階段都有重點的練習。由於這些年我對其他字體的練習,從理論到實踐都有了新的認識和提升,再回首時《靈飛經》轉眼過去四十多年了。近兩年來,我重拾舊愛,通臨《靈飛經》不下五十遍之多。為避免書法流于單一、表面和時風的習氣,跟古人比,跟自己比,手法力求越來越精湛,字形結構用筆深耕細作。為寬其體勢,強其筋骨,以大楷築基,又以顏真卿《祭伯父稿》、《爭座位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啟動楷書大字小寫,行書楷寫,做到不拘囿,不呆板,靈活生動,血肉聯繫。

有人說,小楷書法到今天已完成它實用的使命,作為祖國傳統書法藝術的一枝,小楷一樣有她生存、發展的廣闊空間。現代生活的狂悖和炫動,小楷書法恰恰是療救人們靈魂深處的一劑靈丹妙藥。

始知真放在精微

——吳廣水小楷芻議

文 / 王登科

今天意義上的“楷法”大抵發軔濫觴于鐘太傅與“二王”父子。漢人朴質的余暉與晉人的流風餘韻賦予了“楷書”以最初的形質與精神。在此之後的文化視野中,“楷書”既肩負著功用又擔當著教化與人倫的操守。尤其是在有唐一代,在“干祿”之風的鼓舞下,具有謹嚴法度的楷書及其各名家應運而生,乃至層出不窮。進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書法史的進程。

當然,從嚴格意義上而言,我不認為楷書僅僅是一種風格,這樣會限定它的豐富與拓展。其實,它就是一種風格、一種以端莊和秩序為主調風格範式,在微妙的發想中來呈現筆劃所構建出的神奇世界。相對而言,所謂的“小楷”或因其“小”的緣故,其變化在曆覽前朝的過程中卻並不明顯。從鐘繇、二王到經生體,再到趙孟頫、文徵明、王寵等明清諸賢,其在略具各人風貌與氣質的基礎上,時代的面目和特徵並不突出,所以從另外意義上說來“小楷”這種“風格範式”是遙接古今的典範。因此,無論古今,大凡擅小楷者其胸次氣度大多是“古風盎然”的人。

在我眼裡,吳廣水便是其中的一位。

久仰廣水兄的名姓,也早已知道他於“小楷”的成就,然一直是緣慳一面。直到今年初夏,廣水兄來榮寶齋接洽展事,我們一邊喝茶,一邊欣賞他的作品。和我想像中一樣,也和他的作品一樣,廣水兄是一位朴質無華但卻也是一位“濃情淡出”的人。他獲了許多的獎。獲得了來自業內及專業人士由衷地讚歎,但他還是覺得自己寫得不好,或者叫“有待提高”。他不是謙虛,其實真也是這麼想的。他讓我想到了有那麼一類女孩子,從來沒有留意過自己的美麗與姣好。即使別人讚歎時,她也僅會含羞,但絲毫引不起驕傲,這是一種帶著“清氣”的美,廣水兄的為人也正是這般如此。

廣水兄的書法的雋逸清雅。與其他小楷名家所不同的是,他不斤鑿於所謂小楷點畫的特別規範,而是一任新手、直抒胸臆,“小動作”中見“大氣象”。加之他厚重的人文修養及樸質的心襟氣象,成就了他與眾不同的風格面貌,並成為了當代小楷書法的精神標杆和引領者。

書法這件事確實難以言談。古人或談天說地般地說書法之美,那也是借譬喻之法而委婉地狀括。有緣人一聽便懂。那麼對於廣水兄的書法亦然。不需要什麼解讀,只要有緣,你會感受到好多語言所不能抵達的奇妙之境!

祝廣水兄的書法展圓滿成功!

吳廣水展覽作品欣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