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貨幣+宏觀審慎”雙支柱政策日漸清晰

在去杠杆、防風險背景下, 央行通過建立一系列金融調控工具, 完善利率調控基礎, 從而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的意圖非常清晰。 央行創設的流動性管理工具在補充流動性及構建利率走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市場流動性主要由央行主導提供的狀況下、在市場利率較高的局面下順勢而為, 適當抬升政策利率以修復市場利率和政策利率的利差, 逐步明確利率的長短走廊, 加強政策利率的信號作用、政策利率對市場利率的有效引導作用。

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博鼇亞洲論壇2017年會上表示,

貨幣政策對於結構性改革並非毫無作用。 理論上說, 貨幣政策是總量政策, 調節總需求, 不是結構性政策, 但貨幣當局也可以創造一些貨幣政策工具, 引導資金進入一些戰略性和薄弱性產業。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在2017年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的演講中提出, 央行在探索建立“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政策框架, 尋求兩者間的協調配合。 運用審慎政策工具有效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從整體上維護金融穩定。

今年以來, 央行貨幣政策發生了一系列新變化, 包括創設臨時流動性操作便利, 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對資金投放回籠調節控制, 通過不同工具的搭配使用, 總體上保證了對市場供給流動性的合理適度,

繼續推進貨幣政策向價格型調控轉型, 增強價格杠杆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穩健中性基調下, 3月20日之前, 央行已連續17個工作日在公開市場上淨回籠資金, 逆回購操作量不斷收縮, 同時還上調7天逆回購操作利率至2.45%。 從一季度整體操作情況來看, 央行操作也更中性, 截至3月23日, 資金維持淨回籠態勢, 而去年同期為淨投放。 對有市場人士認為這已構成了加息的說法, 央行回應中標利率上行是市場化招投標的結果, 反映了近期國內外影響市場資金供求因素的變化, 並非加息。

政策利率上調會引起其他市場利率變化。 一般將回購利率及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作為政策利率。 大家看到, 從去年下半年起,

央行就多次調整貨幣政策操作工具, 逆回購與中期借貸便利資金期限拉長, 逆回購、臨時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等工具操作利率上行。

可見, 近期一系列操作就是央行在進一步通過政策利率引導市場利率走勢, 而政策利率已能向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較好地傳導, 只是對信貸市場的傳導較弱。 因此, 接下來公開市場的操作利率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不過, 由於大量融資還需要從銀行系統發放, 對信貸市場的利率傳導會如何還需觀察。

自去年第二季度起, 宏觀經濟下行壓力開始逐漸緩解, 經濟呈現短期企穩復蘇, 而在內部金融風險和外部匯率壓力下, 貨幣政策目標從“穩增長”逐漸向“去杠杆、防風險”轉變, 貨幣政策工具呈現出“量價分離、鎖短放長”之意。

與此同時, 長短期利率走廊也不斷明確和完善。 今年, 央行繼續在抑制資產泡沫、金融去杠杆及促進經濟增長、穩定物價之間爭取平衡, 而貨幣政策的變化也可總結為兩大特徵:一是量價分離, 控制貨幣閘門;二是利率走廊的短期顯性曲線和長期隱形曲線日益明確。

在數量調控方面, 包括M2貨幣供應量增長都在下調。 而另一方面, 價格調控開始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操作特點為“鎖短放長”並以政策利率引導市場利率。 央行去年8月、9月先後重啟14天和28天逆回購, 相關操作頻率不斷加大, 長期限資金投放量占比顯著上升。 同時, 在去年8月以來的MLF續作中, 央行均以6月期、1年期的長期限投放替換此前3月期、6月期短期限流動性回收。

“鎖短放長”的操作結果, 就是抬升了央行向市場投放流動性的綜合資金成本。 去年逆回購加權平均成本從此前的2.25%上升至年末的2.34%, MLF加權平均成本從年中的2.84%升至2.93%, 兩者綜合成本從2.3%升至2.44%。 而從今年起, 央行先後上調1年期MLF、各期限逆回購以及隔夜SLF(常備借貸便利)操作利率。 公開市場利率和SLF操作利率上調, 標誌著中短期政策利率曲線整體抬升, 體現出央行抬升價格以應對信貸非標高增速、經濟增長和(港股00001)通脹回升的政策意圖。 央行在《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到“適當延長央行資金投放期限, 引導金融機構提高負債穩定性”, 表明央行將繼續擠壓高杠杆和“以短搏長”模式的套利空間, 以降低資金市場波動性,防範系統性風險。

分析上述資訊,在去杠杆、防風險的背景下,央行通過建立一系列的金融調控工具,完善利率調控的基礎,從而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的意圖非常清晰。

早在2015年10月利率和準備金率“雙降”時,央行就明確了新的政策利率體系,政策利率由傳統的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轉為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短端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常備借貸便利利率及超額準備金利率引導,而中端利率則用中期借貸便利利率、抵押補充貸款引導利率。

從目前的情況看,央行創設的流動性管理工具在補充流動性及構建利率走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充當未來的政策利率已浮出了水面,短期普遍以央行7天逆回購及7天SHIBOR為主,中長期以3個月至1年的MLF利率,以及3至5年的PSL(抵押補充貸款)利率為主。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仍處於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存貸款基準利率與政策利率並行。在存貸款基準利率沒有完全退出前,政策利率將不可避免影響市場。央行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待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傳導和調控機制建立健全後,將不再公佈存貸款基準利率,這將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而另一方面,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傳統銀行信貸業務受到更嚴格的監管,金融創新給傳統金融機構的衝擊遠超大多數人預期。

綜合來看,在國內外環境制約下,現階段央行貨幣政策呈現出“量價分離”和“長短走廊”兩大核心特徵。而在去杠杆逐漸成為現階段貨幣政策核心目標之一的背景下,央行需繼續加強政策利率的信號作用和對市場利率的引導作用,才能順利平穩實現去杠杆的政策目標,因此需“控利差”,控制市場利率與基準利率之差。在市場流動性主要由央行主導提供的狀況下,市場利率和政策利率間利差過大會導致套利行為不止,也削弱了政策利率的信號作用。這也成為今年以來央行先後上調政策利率的原因之一,即在市場利率較高的局面下順勢而為,適當抬升政策利率以修復市場利率和政策利率的利差,縮小套利空間以抑制機構加杠杆行為。“控利差”還意味著央行需逐步明確利率的“長短走廊”,加強政策利率的信號作用、政策利率對市場利率的有效引導作用,最終將市場長短期利差保持在合理水準。

(作者系中國金融網分析師)

以降低資金市場波動性,防範系統性風險。

分析上述資訊,在去杠杆、防風險的背景下,央行通過建立一系列的金融調控工具,完善利率調控的基礎,從而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的意圖非常清晰。

早在2015年10月利率和準備金率“雙降”時,央行就明確了新的政策利率體系,政策利率由傳統的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轉為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短端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常備借貸便利利率及超額準備金利率引導,而中端利率則用中期借貸便利利率、抵押補充貸款引導利率。

從目前的情況看,央行創設的流動性管理工具在補充流動性及構建利率走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充當未來的政策利率已浮出了水面,短期普遍以央行7天逆回購及7天SHIBOR為主,中長期以3個月至1年的MLF利率,以及3至5年的PSL(抵押補充貸款)利率為主。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仍處於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存貸款基準利率與政策利率並行。在存貸款基準利率沒有完全退出前,政策利率將不可避免影響市場。央行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待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傳導和調控機制建立健全後,將不再公佈存貸款基準利率,這將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而另一方面,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傳統銀行信貸業務受到更嚴格的監管,金融創新給傳統金融機構的衝擊遠超大多數人預期。

綜合來看,在國內外環境制約下,現階段央行貨幣政策呈現出“量價分離”和“長短走廊”兩大核心特徵。而在去杠杆逐漸成為現階段貨幣政策核心目標之一的背景下,央行需繼續加強政策利率的信號作用和對市場利率的引導作用,才能順利平穩實現去杠杆的政策目標,因此需“控利差”,控制市場利率與基準利率之差。在市場流動性主要由央行主導提供的狀況下,市場利率和政策利率間利差過大會導致套利行為不止,也削弱了政策利率的信號作用。這也成為今年以來央行先後上調政策利率的原因之一,即在市場利率較高的局面下順勢而為,適當抬升政策利率以修復市場利率和政策利率的利差,縮小套利空間以抑制機構加杠杆行為。“控利差”還意味著央行需逐步明確利率的“長短走廊”,加強政策利率的信號作用、政策利率對市場利率的有效引導作用,最終將市場長短期利差保持在合理水準。

(作者系中國金融網分析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