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國企改革就要有這樣的硬指標

2017年度廣東省屬企業、地市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日前在廣州召開。 此次會議明確, 廣東省今年的國資國企改革工作將聚焦振興實體經濟和各項改革政策落地等七大方面, 其中省屬企業的主要預期目標是:資產總額同比增長10%以上, 營業收入增長7%以上,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以上, 利潤總額增長3%、力爭達到6%, 國企改革工作要上新臺階。

相比於其他領域的改革, 一些地方的國資國企改革給人的感覺是, 口號喊得很響, 但進展卻不是很大。 這固然表明改革面臨的難度不小, 但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 改革缺乏具體的階段性指標等。

此次廣東省出臺的改革目標, 提出了7個方面的要求, 尤其是對國企經濟指標增長提出了具體目標, 就顯得很務實。

當然, 國資國企改革的目標, 不單是追求利潤的上升, 更重要的是實現國資國企在經濟結構中的合理佈局。 因此, 廣東確立了今年國企改革的目標是振興實體經濟, 在具體手段上要推行主業競爭力排名機制。 省國資委規定, 對於未進入板塊前3名的省屬直屬企業主業, 要鼓勵通過交叉持股、合資合作等方式實施調整重組, 從而進一步做強主業。

這是一個富有創意的改革措施。 長期以來, 一些國企由於對市場壓力不敏感, 體認不到改革的緊迫性, 因此企業效益長期上不去, 拖了改革的後腿。

現在廣東省決定, 省屬國企只要未進入行業板塊前3名, 就會被其他企業重組, 意味著這些企業一旦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 就會被淘汰, 企業領導人也有可能職位不保。 這等於是給所有省屬國企提供了一個“壓力包”, 使它們不敢有絲毫懈怠。 而對於未能進入板塊前3名的省屬國企進行重組, 可以使一些質差資源在市場化機制之下, 通過優化組合得到比較理想的配置, 使原來的資產包袱轉化為積極因素, 提高國企的品質。

改革要有扎扎實實的硬指標, 這是此次廣東省佈置今年國資國企改革出現的新氣象, 通過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指標, 每一年邁出一大步, 經過連續幾年的努力, 就能讓廣東的國企煥然一新。

此外, 廣東國資委召開的此次會議還明確省屬國企要抓好與央企對接合作項目的落地, 突出抓好30個工業投資專案, 每戶省屬企業至少要新增兩個實體專案。 所有這些, 都能起到推動國資國企改革深化的積極作用。

如果說廣東這次出臺的一系列硬指標有什麼還可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那就是對於未進入板塊前3名國企的重組, 沒必要限於省屬國企的圈子內進行, 只要不是國家規定的非國有資本禁入項目, 就可以向省內外甚至國內外各種資本招標, 歡迎民資、外資等在平等條件下來參與重組這些國企。 這樣做可以讓這些國企迎來更廣闊的市場機會, 使重組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周俊生 財經評論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