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惡意欺詐重複授信 消費金融大爆發謹防風險

原標題:消費金融爆發式增長謹防風險

過度消費、惡意欺詐、重複授信給行業蒙上陰影

隨著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我國的消費金融進入爆發期。 資料顯示, 今年1至8月, 我國居民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達1.28萬億元, 新增總額已達去年全年的1.54倍。 多方預測顯示, “十三五”期間我國的消費信貸餘額將達到10萬億級的規模, 年化增長率在20%以上。

市場的巨大潛力正吸引各大機構“跑步”進入這一領域, 除了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 大型電商平臺和部分網貸平臺也紛紛殺入這一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 在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 “惡意欺詐”、“過度消費”等負面詞彙困擾著行業發展, 一些機構的業務違規發展、過度授信也給整個行業蒙上了一層陰影。

業內人士建議, 從金融機構的角度出發, 宜借助金融科技的發展, 加強自身風控能力, 而從監管的角度而言,

則應加快整個社會征信體系的建設, 推動消費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機構跑步進入消費金融規模大增

Talking Data發佈的《2017年消費金融行業發展報告》顯示, 2012年至2016年, 我國消費信貸餘額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消費信貸占貸款總額的比重也不斷提高, 消費信貸在金融機構貸款中的地位逐漸提高。

上述報告還顯示, 消費信貸與GDP的比值不斷提升, 2016年, 該比值突破30%, 消費信貸對於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增強。 2010年以來, 除了房貸、車貸之外的短期普惠消費性貸款占比不斷增加, 由2010年的12.7%增長至2015年的21.6%, 2016年, 其占比雖然有所回落, 但仍然保持在19.7%的較高值上。

Wind資料也顯示, 2017年1至8月, 居民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達1.28萬億元, 累計同比多增7833億元。 而2016全年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總額僅8305億元,

今年前8個月新增總額已達去年全年的1.54倍。 另外, 今年上半年, 我國GDP增速為6.9%, 而同期消費增速為10.4%。 消費對國民經濟貢獻度的提高, 少不了消費金融的支撐。

消費金融的快速增長, 也吸引了大量機構的進入和投入。 商業銀行是消費金融行業的主要參與者之一, 其推出的消費金融產品種類繁多, 主要包括信用卡和消費貸款。 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來, 不少銀行在貸款和業務結構上都發生了變化, 逐步加大對消費貸款的投入力度。

近期披露完畢的A股上市銀行2017年中報顯示, 今年以來銀行消費貸款規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多家銀行突破千億。 其中, 平安銀行上半年消費金融餘額達2770.90億元, 同比增長255.49%。

建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以電子管道個人自助貸款“建行快貸”帶動業務發展, 個人消費貸款餘額1580.76億元, 較上年末增加830.37億元, 增幅也達到110.66%。 另外, 截至2017年7月末, 招行消費貸款餘額較年初增加約200億元, 其中信用貸款增加約100億元, 占比約達50%, 其中“閃電貸”餘額在今年5月已突破百億。

與此同時, 信用卡業務也成為不少銀行尤其是股份制銀行發力的重點。 以浦發銀行為例, 其信用卡業務2017年上半年總收入達218.65億元, 同比增長94.05%。

信用卡服務平臺我愛卡首席研究員董崢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信用卡是銀行與用戶建立聯繫的重要工具。 因此, 在消費主力年輕化、競爭日趨激烈的信用消費市場, 通過信用卡業務從場景獲客、並依託場景提高用戶體驗,

對銀行而言是新的競爭機遇。

消費金融行業另一重要的參與者就是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 今年8月下旬, 中青旅公告稱與光大銀行共同發起成立“光大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 持牌公司達到約22家。

近期, 多家消費金融公司公佈了其2017年中報, 營業收入、淨利潤同比均出現大幅增長。 比如, 今年上半年, 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億元, 同比增長125.73%;淨利潤6.45億元, 同比增長192%。 與此同時, 馬上金融、蘇甯消費金融和華融消費金融在今年上半年也實現了扭虧為盈。

在上述兩類機構之外, 行業巨頭旗下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和一些P2P借貸平臺也湧入消費金融行業。 得益于天然的消費場景和便捷的產品體驗,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增長尤為迅猛。根據艾瑞諮詢的最新報告,從2013年到2016年,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從60億元猛增到4367億元,4年增長70倍,年複合增長率達317%。

“過度消費”、“過度授信”苗頭顯現

“我使用螞蟻花唄已經快兩年,信用額度有1萬多。花唄連著支付寶,線上支付比較方便。和老一輩‘量入為出’不同,我們這代人喜歡花明天的錢,遇到貴一點的東西可以分期付款。”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90後劉浩說。

消費金融的服務客戶正在向著年輕群體不斷下沉。《經濟參考報》記者隨機採訪的10名90後均表示,使用信用卡/螞蟻花唄/京東白條中的一類或兩類。

螞蟻金服的資料顯示,國內近1.7億90後中,超過4500萬開通了花唄,相當於每4個90後就有1個人在用花唄。招商銀行旗下招聯消費金融公司表示,目前授信客戶1100萬人,累計放款超過1200億元,其中34歲以下客戶占比達到83%。

與此同時,欺詐風險也是消費金融面臨的嚴峻挑戰。消費金融貸款金額小,申請數量大,有的還是全線上操作,給了一些人可乘之機。以分期購物起家的樂信CEO肖文傑說,有人甚至到農村花錢收身份證用於詐騙。因為農村很多使用者並無任何借貸或信用記錄(俗稱“白戶”),更容易在消費金融平臺上騙貸成功。

和傳統金融業務相比,消費金融產品多數不需要抵押、擔保,申請門檻相對較低,對個人信用的依賴度較高。因此,“過度消費”和欺詐風險頻發的同時,消費金融的不良率也在攀升。

銀監會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9月末,已批准開業的15家消費金融公司行業資產總額為1077.23億元,貸款餘額為970.29億元,平均不良貸款率為4.11%(2016年末商業銀行不良率為1.74%)。而就在2015年9月,這一指標為2.85%。一年之內不良率增長44%,引起了多方關注。

與此同時,銀行信用卡業務的風險係數也在上升。根據央行發佈的《2017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營總體情況》,截至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為604.7億元,環比增長12.89%,占信用卡應償餘額的1.5%,較上季度末上升0.1個百分點。而2016年的年度資料顯示,2016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為535.68億元,同比增長40.9%。由於國內信用卡業務發展迅速,信用卡的“過度授信”或者“重複授信”導致銀行存在不小的潛在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消費金融公司為了擴張規模、追求利潤,還鋌而走險進行各類違法違規操作,使得整個行業的風險指數更為加劇。

今年8月,北京銀監局公開了對北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的處罰決定,北銀消費金融被給予合計900萬元的行政處罰,四位高層人員也接受處罰。行政處罰資訊公開表顯示,北銀消費金融貸款和同業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超經營範圍開展業務、提供虛假且隱瞞重要事實的報表、開展監管叫停業務等。

這已經不是北銀消費金融首次被監管開出罰單。2016年6月30日,北銀消費金融因“當事人變相突破監管規定發放貸款;貸款管理存在嚴重問題,造成個人消費貸款用途不真實,部分資金被挪用;無合理理由和充分證據的情況下上調貸款風險分類,資產品質嚴重不實”,被罰款人民幣150萬元。

大資料征信成發展方向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轉型,消費金融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然而,快速發展帶來的金融風險亦不可忽視。

“消費金融的快速發展帶來家庭債務的上升是必然的,但同時也是可控的。一方面,應依託監管的力量規範市場,嚴控個人及家庭單位的過度授信;另一方面,從金融機構的角度出發,應加強自身風控能力,通過大資料分析借款人負債情況,並制定相應策略。”招聯消費金融公司負責人表示。

多位業內人士建議,考慮到消費金融面臨的種種風險,消費金融行業的參與者需要搭建一整套完整的風控體系,從貸前、貸中、貸後全面管理消費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風險。風控體系包括很多層面,如新產品上線的風險評估、管道管理、反欺詐人工調查、操作風險管理、資產管理等。其中,借助科技手段進行大資料征信將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

招聯消費金融公司負責人表示,我國的征信體系尚不完善,央行征信8億人中,僅有3億信貸記錄,5至6億人征信缺失,對於以信用為基礎的消費類信貸而言,距離“普惠”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特別是對於藍領、學生等相對下沉的客群,其具有旺盛的消費需求但缺乏客觀的授信依據,需要借助金融科技等輔助力量完善對客戶資質的正確評價。

上述負責人也表示,招聯與股東聯通公司進行合作,從3億聯通用戶中篩選出近億的白名單客戶,成為運營商首例面向客戶的信用評分體系。通過在網時長、使用多少、按時履約、及時繳費等方面,對用戶信用給出綜合評估,並提供相應的通信、消費和金融服務。

螞蟻金服“花唄”事業部總經理邵文瀾表示,螞蟻花唄專門構建風控模型,對使用者消費資料進行分析。如果用戶之前消費的客單價在100元以下,使用花唄後陡增至400到500元,系統會發出預警。此外,經使用者授權後,系統還可以監測使用者的位置資訊,如果使用者人在國外,消費卻在國內,則可能存在盜刷的風險。

據悉,工行也正在探索引入協力廠商互聯網平臺資料、社保、稅務、公積金等行外可證實收入資訊,將現有白名單客戶數量擴大至億級。

業內人士還呼籲,必須加快社會整體的征信體系建設,為消費金融的發展創造更為堅實的基礎,尤其要將互聯網消費金融和小貸公司的資料納入征信,建立信用資訊共用機制。

招行消費金融業務負責人表示,當前消費金融市場競爭機構眾多,其目標客群具有重複性,對同一客戶多頭授信的概率很高。一旦經濟出現波動,風險將不期而至。通過資訊共用,有利於機構掌握客戶真實負債情況。他還表示,亟須建立全國範圍內以個人為基礎的資產負債表,對於客戶負債上限管控應納入監管範圍,並實施統一標準,以維持市場秩序,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邵文瀾表示,消費金融金額小、頻次高,在傳統征信報告中並無相應的名錄對應。如何接入征信系統,需要行業共同研究解決方案。

監管應向功能性監管轉變

業內人士表示,促進整個消費金融行業發展,還需完善消費金融的監管機制,探索功能性監管、分級監管。

記者獲悉,當前涉足消費金融的機構中,有的持有專門的消費金融牌照,有的使用小貸公司的牌照,有的沒有金融牌照,通過賒銷開展業務。基於此,行業監管宜從目前的以機構監管為主向功能性監管逐步轉變。

螞蟻金服方面表示,由於消費金融參與主體良莠不齊,一些機構出事後,其他正規經營的機構也跟著“躺槍”。未來可探索分級監管,既減少監管成本,也有利於行業優勝劣汰。

此外,要重視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招聯消費金融公司負責人建議,應適度限制放貸機構資質,解決新型市場主體的合法性問題,維護消費金融市場的穩定性。民間借貸多以利益為驅動,產品及管理上存在較多漏洞,例如滲透到校園中的民間借貸,對學生和社會產生多種負面影響。正規機構應有效利用自身流量與資金優勢,探索相對客觀的授信依據,拓展授信客戶範圍,以 “良幣”驅逐“劣幣”。

加強對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也尤為重要。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表示,有相當多的消費者並不特別清楚自己借的錢到底是什麼利率。比如一些學生買蘋果手機,貸款總額5000元,每個月還500元,一年下來的利率是20%甚至更高。這一方面需要消費金融機構以更加明確、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消費者披露貸款風險,另一方面也需要針對大學生等重點群體加強金融風險教育,在社會上營造“理性消費”的文化。

經濟參考報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增長尤為迅猛。根據艾瑞諮詢的最新報告,從2013年到2016年,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從60億元猛增到4367億元,4年增長70倍,年複合增長率達317%。

“過度消費”、“過度授信”苗頭顯現

“我使用螞蟻花唄已經快兩年,信用額度有1萬多。花唄連著支付寶,線上支付比較方便。和老一輩‘量入為出’不同,我們這代人喜歡花明天的錢,遇到貴一點的東西可以分期付款。”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90後劉浩說。

消費金融的服務客戶正在向著年輕群體不斷下沉。《經濟參考報》記者隨機採訪的10名90後均表示,使用信用卡/螞蟻花唄/京東白條中的一類或兩類。

螞蟻金服的資料顯示,國內近1.7億90後中,超過4500萬開通了花唄,相當於每4個90後就有1個人在用花唄。招商銀行旗下招聯消費金融公司表示,目前授信客戶1100萬人,累計放款超過1200億元,其中34歲以下客戶占比達到83%。

與此同時,欺詐風險也是消費金融面臨的嚴峻挑戰。消費金融貸款金額小,申請數量大,有的還是全線上操作,給了一些人可乘之機。以分期購物起家的樂信CEO肖文傑說,有人甚至到農村花錢收身份證用於詐騙。因為農村很多使用者並無任何借貸或信用記錄(俗稱“白戶”),更容易在消費金融平臺上騙貸成功。

和傳統金融業務相比,消費金融產品多數不需要抵押、擔保,申請門檻相對較低,對個人信用的依賴度較高。因此,“過度消費”和欺詐風險頻發的同時,消費金融的不良率也在攀升。

銀監會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9月末,已批准開業的15家消費金融公司行業資產總額為1077.23億元,貸款餘額為970.29億元,平均不良貸款率為4.11%(2016年末商業銀行不良率為1.74%)。而就在2015年9月,這一指標為2.85%。一年之內不良率增長44%,引起了多方關注。

與此同時,銀行信用卡業務的風險係數也在上升。根據央行發佈的《2017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營總體情況》,截至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為604.7億元,環比增長12.89%,占信用卡應償餘額的1.5%,較上季度末上升0.1個百分點。而2016年的年度資料顯示,2016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為535.68億元,同比增長40.9%。由於國內信用卡業務發展迅速,信用卡的“過度授信”或者“重複授信”導致銀行存在不小的潛在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消費金融公司為了擴張規模、追求利潤,還鋌而走險進行各類違法違規操作,使得整個行業的風險指數更為加劇。

今年8月,北京銀監局公開了對北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的處罰決定,北銀消費金融被給予合計900萬元的行政處罰,四位高層人員也接受處罰。行政處罰資訊公開表顯示,北銀消費金融貸款和同業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超經營範圍開展業務、提供虛假且隱瞞重要事實的報表、開展監管叫停業務等。

這已經不是北銀消費金融首次被監管開出罰單。2016年6月30日,北銀消費金融因“當事人變相突破監管規定發放貸款;貸款管理存在嚴重問題,造成個人消費貸款用途不真實,部分資金被挪用;無合理理由和充分證據的情況下上調貸款風險分類,資產品質嚴重不實”,被罰款人民幣150萬元。

大資料征信成發展方向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轉型,消費金融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然而,快速發展帶來的金融風險亦不可忽視。

“消費金融的快速發展帶來家庭債務的上升是必然的,但同時也是可控的。一方面,應依託監管的力量規範市場,嚴控個人及家庭單位的過度授信;另一方面,從金融機構的角度出發,應加強自身風控能力,通過大資料分析借款人負債情況,並制定相應策略。”招聯消費金融公司負責人表示。

多位業內人士建議,考慮到消費金融面臨的種種風險,消費金融行業的參與者需要搭建一整套完整的風控體系,從貸前、貸中、貸後全面管理消費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風險。風控體系包括很多層面,如新產品上線的風險評估、管道管理、反欺詐人工調查、操作風險管理、資產管理等。其中,借助科技手段進行大資料征信將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

招聯消費金融公司負責人表示,我國的征信體系尚不完善,央行征信8億人中,僅有3億信貸記錄,5至6億人征信缺失,對於以信用為基礎的消費類信貸而言,距離“普惠”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特別是對於藍領、學生等相對下沉的客群,其具有旺盛的消費需求但缺乏客觀的授信依據,需要借助金融科技等輔助力量完善對客戶資質的正確評價。

上述負責人也表示,招聯與股東聯通公司進行合作,從3億聯通用戶中篩選出近億的白名單客戶,成為運營商首例面向客戶的信用評分體系。通過在網時長、使用多少、按時履約、及時繳費等方面,對用戶信用給出綜合評估,並提供相應的通信、消費和金融服務。

螞蟻金服“花唄”事業部總經理邵文瀾表示,螞蟻花唄專門構建風控模型,對使用者消費資料進行分析。如果用戶之前消費的客單價在100元以下,使用花唄後陡增至400到500元,系統會發出預警。此外,經使用者授權後,系統還可以監測使用者的位置資訊,如果使用者人在國外,消費卻在國內,則可能存在盜刷的風險。

據悉,工行也正在探索引入協力廠商互聯網平臺資料、社保、稅務、公積金等行外可證實收入資訊,將現有白名單客戶數量擴大至億級。

業內人士還呼籲,必須加快社會整體的征信體系建設,為消費金融的發展創造更為堅實的基礎,尤其要將互聯網消費金融和小貸公司的資料納入征信,建立信用資訊共用機制。

招行消費金融業務負責人表示,當前消費金融市場競爭機構眾多,其目標客群具有重複性,對同一客戶多頭授信的概率很高。一旦經濟出現波動,風險將不期而至。通過資訊共用,有利於機構掌握客戶真實負債情況。他還表示,亟須建立全國範圍內以個人為基礎的資產負債表,對於客戶負債上限管控應納入監管範圍,並實施統一標準,以維持市場秩序,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邵文瀾表示,消費金融金額小、頻次高,在傳統征信報告中並無相應的名錄對應。如何接入征信系統,需要行業共同研究解決方案。

監管應向功能性監管轉變

業內人士表示,促進整個消費金融行業發展,還需完善消費金融的監管機制,探索功能性監管、分級監管。

記者獲悉,當前涉足消費金融的機構中,有的持有專門的消費金融牌照,有的使用小貸公司的牌照,有的沒有金融牌照,通過賒銷開展業務。基於此,行業監管宜從目前的以機構監管為主向功能性監管逐步轉變。

螞蟻金服方面表示,由於消費金融參與主體良莠不齊,一些機構出事後,其他正規經營的機構也跟著“躺槍”。未來可探索分級監管,既減少監管成本,也有利於行業優勝劣汰。

此外,要重視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招聯消費金融公司負責人建議,應適度限制放貸機構資質,解決新型市場主體的合法性問題,維護消費金融市場的穩定性。民間借貸多以利益為驅動,產品及管理上存在較多漏洞,例如滲透到校園中的民間借貸,對學生和社會產生多種負面影響。正規機構應有效利用自身流量與資金優勢,探索相對客觀的授信依據,拓展授信客戶範圍,以 “良幣”驅逐“劣幣”。

加強對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也尤為重要。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表示,有相當多的消費者並不特別清楚自己借的錢到底是什麼利率。比如一些學生買蘋果手機,貸款總額5000元,每個月還500元,一年下來的利率是20%甚至更高。這一方面需要消費金融機構以更加明確、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消費者披露貸款風險,另一方面也需要針對大學生等重點群體加強金融風險教育,在社會上營造“理性消費”的文化。

經濟參考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