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馮小剛:看完了這一篇文章,你可能就理解我了

從昔日當兵、部隊轉業, 到北京城建開發總公司做工會文體幹事、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擔任美工師, 再到成為家喻戶曉的電影導演和央視春晚總導演···

馮小剛以廣結良緣的心態在同僚的相伴和貴人的輔佐下一路走來, 完成了從浪子到才子的人生飛躍。

人生起伏, 對馮小剛來說只是一種價值交換。

人與人, 人與世界, 人與自己。

能屈能伸, 能笑能哭, 能低頭能昂首。

這些年, 他變成了個愛哭鬼。

這個妥協與堅持中前行的北京老炮兒, 逗樂了全國人民, 卻不再有人逗樂他。

《芳華》上海首映禮上, 馮小剛說了句:“還沒有開始, 就要說告別了……”

然後一度哽咽, 數度鞠躬。

1958年3月18日, 馮小剛出生在北京東冠英胡同的一戶普通家庭中。

當時這個地方都是四合院建築, 曾經住的都是滿清貴族。

父親曾是傅作義軍隊裡的軍官, 投誠後成了一名國家幹部, 他的母親是印刷廠的保健大夫。

在馮小剛的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中提到, 父母在他很小時候就離婚了, 之後他和姐姐便跟著媽媽搬到了車公莊大街北裡, 母親單位的附近。

童年時期的馮小剛

他媽媽身體不是很好, 一個人拉扯著兩個孩子, 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馮小剛一直到現在, 都宣稱自己最愛吃開水泡飯就剩菜, 是小時候太貧寒落下的重口味。

但馮小剛堅信自己會成功, 因為他媽媽告訴他:“孩子, 你會順順利利的, 所有的苦難都讓媽替你嘗盡了, 你有出息, 我的罪就沒有白受。 ”

作為部隊大院出身的孩子, 童年大多是在奔跑,

打架和胡鬧中度過, 馮小剛肯定不愛學習是沒跑的, 然後他終於在自己而立之年之後碰到了詩和遠方, 投身到電影中。

諸如馮小剛、王朔、姜文, 他們性格裡的痞是從小就有的, 或者是胎裡帶的, 這點外人無法體會。

大院子弟都擁有著過人的精力、豐富的情感、並崇尚武力, 他們更願意追求自己的道......

不用為了吃水果糖刻意討好別人, 不用受了欺負不發出聲音, 這些都是大院子弟骨子裡的東西。

不是他們傻, 不懂得這個社會需要卑躬屈膝, 需要謹言慎行。

相反, 他們懂得很早, 甚至在很多孩童還在撒尿和泥的時候他們就經歷張嘴就來的謊言, 攀權獻媚的飯局, 他們更渴望做自己, 一個不被束縛的真正自己。

在董卿的《朗讀者》中, 馮小剛這樣描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

“小時候最期待的事情, 就是星期五機關食堂買電影票然後去禮堂看電影。 5分錢一張, 那是我最愉快的時光。 ”

馮小剛至今還記得自己看過的第一部電影就是戲曲版《紅樓夢》, 年幼的他還不理解電影中穿著古裝的人在幹什麼說什麼, 只覺得十分害怕,甚至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於是《紅樓夢》也在他童年的心裡留下了巨大的陰影。

這位“出身不好”的導演在20歲那年和北京電影學院擦肩而過,直到今天他也沒有進過象牙塔。

馮小剛在高中畢業後進入北京軍區文工團擔任舞美設計,後部隊精簡整編,馮小剛遭遇淘汰被迫提前退伍轉業。

早年的馮小剛

退伍後馮小剛到北京城建開發總公司做工會文體幹事,由於沒有大學文憑險些被弄去看庫房。之後他結識了人生中第一個貴人——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鄭曉龍。

1985年馮小剛調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任美工師,相繼擔任《大林莽》、《凱旋在子夜》、《便衣員警》、《好男好女》等多部電視劇的美術設計,從此踏入影視界。

“馮小剛的確是這個行業裡悟性非常高的一個人。”鄭曉龍曾這樣說。

他先後與鄭曉龍合作的劇本《遭遇激情》和《大撒把》,前者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等四項提名,後者獲得了第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等五項提名。

如果沒有鄭曉龍的提攜,這個因執拗、另類而深得人心的“擰巴”導演也許永遠“蹲守”在城建口,與影視藝術無緣。

隨後,馮小剛展現出了過人的編劇才華,《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等90年代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名單中都有他的大名。

正如馮小剛在回望自己人生歷程時所言:“總有一種神秘力量在背後托舉我。”

每個青年人都有追星經歷,馮小剛也不例外。單親家庭,非科班出身的他初入影視圈交雜著迷惘與不自信,正是在這種脆弱的時刻,認識了王朔,並被其深深吸引。

馮小剛和王朔

王朔對馮小剛影響有多大?

王朔的小說鋒芒畢露,存在著大量黑暗,殘酷的描寫。

相當一部分評論認為馮小剛的臺詞語言一直都是在學王朔,實際上,臺詞一直都是他的長項。

馮小剛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那個聳人聽聞的標題足以說明——“抬眼望見北斗星”。

雖同為大院子弟,但王朔出生于復興路29號的總參軍訓部大院,同一個院子的還有王中軍跟王中磊,個個都是根正苗紅。

而馮小剛小時候長在北京西郊的市委黨校的大院裡。父母離異後,他和母親、姐姐搬出大院,受到大院生態的影響並沒有王朔大。

因此,王朔身上有著馮小剛所沒有的天生霸道的優越感,甚至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1994年,馮小剛離開藝術中心,與王朔、彭曉林共同創辦了後來被他稱為“窯子”的“好夢公司”。對於那段經歷,馮小剛戲稱,他和王朔是一個窯子裡頭兩個花枝招展的雞。

在好夢公司,馮小剛或編或導或演了五部半影視作品,首次獨立電視劇《一地雞毛》,拍攝處女電影《永失我愛》,還在《我是你爸爸》中奉獻了極佳的演技,但這些走批判文藝路線的影視劇不是遭遇半放半禁的尷尬狀態,就是未能通過審查直接被斃。

1996年,《過著狼狽不堪的日子》開機不久後被停機,電影局給出的理由是:“劇本對於挑逗、追逐、強姦女性津津樂道,暴露醜惡而不鞭撻醜惡……有違社會公認道德標準的價值觀念,錯誤引導大眾審美。”

同年年底的電視劇《月亮背後》殺青後遭禁,數百萬投資打了水漂,接連幾部作品胎死腹中,好夢公司信譽掃地,被圈內視為“毒藥”,“精神領袖”王朔遠走美國後,“好夢公司”正式歇業,馮小剛跌入事業低谷。

葛優、馮小剛、王朔、趙寶剛

後來王朔和馮小剛鬧掰的原因有很多,簡言之就是利益與權力分配不妥。

王朔第一次當導演之後曾想繼續當導演,但馮小剛不願意只給王朔當執行導演。

經過十幾年接觸瞭解,王朔漸漸感覺馮小剛太功利,總是利用他來辦自己的事。

王朔開始厭倦馮小剛的行事方式。

曾經,馮小剛在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也說起來自己和王朔的關係:“其實我們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矛盾,人走在人生的路上,有時候走不到一個道上去,後來又啪,在另一個路口又重逢了,這都是人各有志的事。”

如今,再確認兩人是否“愛過”已沒有太大意義。

人生在陷入低潮時離高潮也就不遠了。

對於一個導演而言,再沒有什麼事情能比影片票房飄紅和觀眾好評更能拯救靈魂的了。

面對一蹶不振的馮小剛,北京電影製片廠廠長韓三平有意將其“打撈”上岸,讓其發揮特長拍攝一部賀歲片。

在時任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總經理張和平和韓三平的鼎力支持下,1997年,馮小剛拍攝了根據王朔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改編的賀歲電影《甲方乙方》,並啟用了“你笑他不笑,一臉莫衷一是”表情的葛優擔綱男主角。

影片在公映時大獲全勝,元旦期間單日票房每天都在近百萬,為中國電影成功救市。

在憑藉《甲方乙方》鹹魚翻身後,馮小剛一路順風順水,連續拍出了《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一聲歎息》、《大腕》等影片,一路風景獨好,他那有著鮮明市井風格和京味幽默的喜劇電影,讓觀眾看後暢快淋漓、耳聰目明,在狂笑中卸下生活重負。

馮小剛也因此在國內影壇奠定了“賀歲大王”和“市民導演”的稱號。

不過,在學院派的評論家眼裡,這些電影缺乏場面調度,無視電影語言,只不過是一些小品段落的串聯,膾炙人口的臺詞其實是對王朔京派文化的模範與抄襲。

另一方面,馮氏喜劇在票房上也呈現出北熱南冷的地域特色,三部賀歲喜劇《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的北京票房分別是1150萬,1280萬,1000萬,單北京一地票房便占了全國票房約三分之一,馮氏喜劇這個品牌,在南方地區並不暢銷。

不過,對於窮怕了的馮小剛來說,這些非議更像是成功招來的妒忌,成名主旋律外的小插曲,他完全沉浸在幸福中,“我為當一個能賺錢的導演而自豪。”

馮小剛善於逢迎,善於抓住機會,這是他自己也承認的事情。

在他的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中,他曾經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為了給片子爭取過審的機會,他曾經請高級幹部吃飯,席間如此拍馬屁,‘您是誰啊,您是站天安門城樓上,看看北京城這邊說這邊燈太多有點晃眼,這邊的燈就都要立刻給滅了。’這種諂媚我們聽著有些肉麻,甚至可能覺得他下作,為了拍電影如此低三下四,喪失人格。但看看他拍的片子又不是那種三俗無趣,你就能明白他這種低三下四背後的辛酸了。”

90年代馮小剛三部片子沒過審,彼時的他羽翼未滿,還未在影視圈站穩腳跟,在威嚴不可侵犯的審查制度面前,對社會抽鞭子,走批判文藝路線無異自討苦吃,把握不准風向,最牛逼的創意也只是雞蛋碰石頭。

不過,也得感謝這段被現實揍得鼻青臉腫的歲月,讓他知道“哪些東西是抗不過的,哪些東西是可以堅持的” 。

“為了拍個過得去的電影,這麼委屈自己,至於麼?容易麼?”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馮小剛在政協會上直言:“大家既可以拍泰囧,同時也可以拍文化大革命這種題材。我認為拍這樣的電影是用來反省的,我們經歷過的這些事,是有好處的。”

2013年,在文藝界別小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馮小剛再次就內地電影審查制度提出建議。

馮小剛自認,在拍電影這件事上,有兩部電影聽見了上帝的召喚,一是《手機》,二是《一九四二》。

自1994年第一次看到《1942》的小說,馮小剛便萌發了想搬上銀幕的衝動,之後的歲月,無數次念念不忘這個一見鍾情的女子,“拍每一部電影累計的經驗,都是在為《1942》做準備”。

《人物》雜誌在2014專訪馮小剛的一篇文章。其中講,馮小剛籌畫了19年的電影《一九四二》付出了大量心血,精力,卻遭遇票房滑鐵盧,而他心裡過不去的是“讓中磊賠錢了”。

文中張國立說:“馮小剛哭了,這是第一次看到馮小剛為票房而哭。我看著他落淚後,我兩天都沒睡好覺”。

這事在馮小剛心裡是過不去的,一定要還華誼的人情。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隨意”地拍了《私人訂制》,票房不錯。而該片雖贏得了票房,卻遭到了網友的集體吐槽。

文章中還提到,坎城電影節中青年評委Magass所言:王朔與馮小剛所代表的京派文化圈已經式微。

而馮小剛也說:“時代變了,我覺得是。”他認為,人內心很多特別惡毒的東西,在這個時代被放大,放大好多倍。

可以想像,這既是一部野心極大的作品,因為積蓄了馮小剛十幾年來的能量;又是一部沒有野心的電影,就像一個男人面對自己的初戀,他的欲望肯定不是佔有,而是剔除一切雜質,凝視,欣賞,懷念。

在中國電影發展大潮中,大多數導演都在順勢而為,他偏要一直逆流而上。

許多導演都在追逐好萊塢的綠茵場上大玩“造夢”電影時,馮小剛那挾裹著平民世俗和老舍式京味幽默的小人物電影從北京“胡同”裡一路小跑躥將出來,將漂浮在雲端的中國電影狠狠地拽到地面。

這些年來,雖然發表的言論常常被外界扭曲,但馮小剛越來越表現出直言直語的本性,也因其口無遮攔,得了個“小鋼炮”的稱呼。

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物件,也越來越橫衝直撞:

在《集結號》宣傳的時候,馮小剛直言“90%的影視作品不說人話”;

為《非誠勿擾》怒撕舒淇黑粉,掙得護舒寶的稱號;

為《一九四二》大罵觀眾傻逼瞎了眼,不知道好電影是什麼;

《私人定制》的時候改撕影評人了,說他們是大尾巴狼,觀眾會拿手投票;

主演《老炮兒》的時候撕同檔期電影噁心;

《我不是潘金蓮》的時候撕逼首富以及“國民老公”

這一路從觀眾、粉絲、影評人、同行撕了過來,完全可以用上《功夫》裡的那句臺詞了:還有誰?

在中國導演裡,馮小剛不是最優秀的,也不一定是演技最好的,但絕對是最敢講敢說的。

細數馮小剛這些年來的驚人言論,便會發現他像極了《皇帝的新裝》裡的小男孩。他所說的,是很多人想說而不敢說的,或怕得罪金主,或怕得罪同行,或怕得罪觀眾。

“我覺得現在什麼都和世界接軌了,就記者的素質還差這麼多,你問的問題就是在挑撥關係,太操蛋!”

“你不是生活在真空裡,你就忍一忍吧,你就當自己就是一婊子吧,你就早點脫離這婊子的行業,這也是我想我對拍電影感覺到厭煩的一個原因。”

“不太喜歡那些傻不唧唧,跑來跑去的節目。”

“那是不是因為有很多垃圾觀眾,才形成了這麼多垃圾電影,一定是和大批的垃圾觀眾有關係。”

正如很多人評價的那樣,馮小剛的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他固執己見,聽不進不同意見,不喜歡差評。他過於自大而缺乏胸懷,只要相左的看法就會激怒到他,不同即敵對,而且還擊起來絕不手軟,甚至拿髒話痞話噎人。

許多人說,馮小剛的性格與《老炮兒》中的六爺極為相似:說話帶一點京味兒,軸,守舊,不肯與他認為“不合規矩”的事妥協。

“中國賀歲片教父”的時代已經不在,而如今馮小剛的心中似乎積累了太多悲憤。

馮小剛著實是遭遇了中年危機,一種迷茫的、不知方向的狀態。

“如果我三十歲我可以妥協,退而求其次,因為來日方長;但我已經快六十歲了,借社會新聞裡經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我就不願意妥協了,因為時間無多。”

後來,馮小剛終於理順了思路:丟開自己和年輕觀眾的“代溝”,做自己喜歡的事。

“現在自由度更大了一點,有這種自由度不去用,還要去成為一個印鈔機,顯而易見這事不划算。”他說。

可《芳華》的遭遇讓他啪啪打臉。

從七月看見海報起,我就一直在等《芳華》。

我知道馮小剛的尿性,並不期望劇情和觀影感受多麼的流暢,但是我喜歡電影裡面,光影的處理,那些拍攝芭蕾舞團的鏡頭都很美。

從預告片看到一個細節很戳心:女孩獨自在澡堂裡,舒展、雀躍地舞蹈。

我希望能看見一部如成長教育一般,細膩描繪少女青澀懵懂的國產片,甚至我只是單純的,想要欣賞小姐姐們姣好的容貌。

可這一次,閃電是從雲端上直接劈下來的……

只差五天了……

引爆泛娛樂,發現新價值

一鍵關注暴娛(baoyu_18)頭條號。

只覺得十分害怕,甚至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於是《紅樓夢》也在他童年的心裡留下了巨大的陰影。

這位“出身不好”的導演在20歲那年和北京電影學院擦肩而過,直到今天他也沒有進過象牙塔。

馮小剛在高中畢業後進入北京軍區文工團擔任舞美設計,後部隊精簡整編,馮小剛遭遇淘汰被迫提前退伍轉業。

早年的馮小剛

退伍後馮小剛到北京城建開發總公司做工會文體幹事,由於沒有大學文憑險些被弄去看庫房。之後他結識了人生中第一個貴人——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鄭曉龍。

1985年馮小剛調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任美工師,相繼擔任《大林莽》、《凱旋在子夜》、《便衣員警》、《好男好女》等多部電視劇的美術設計,從此踏入影視界。

“馮小剛的確是這個行業裡悟性非常高的一個人。”鄭曉龍曾這樣說。

他先後與鄭曉龍合作的劇本《遭遇激情》和《大撒把》,前者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等四項提名,後者獲得了第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等五項提名。

如果沒有鄭曉龍的提攜,這個因執拗、另類而深得人心的“擰巴”導演也許永遠“蹲守”在城建口,與影視藝術無緣。

隨後,馮小剛展現出了過人的編劇才華,《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等90年代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名單中都有他的大名。

正如馮小剛在回望自己人生歷程時所言:“總有一種神秘力量在背後托舉我。”

每個青年人都有追星經歷,馮小剛也不例外。單親家庭,非科班出身的他初入影視圈交雜著迷惘與不自信,正是在這種脆弱的時刻,認識了王朔,並被其深深吸引。

馮小剛和王朔

王朔對馮小剛影響有多大?

王朔的小說鋒芒畢露,存在著大量黑暗,殘酷的描寫。

相當一部分評論認為馮小剛的臺詞語言一直都是在學王朔,實際上,臺詞一直都是他的長項。

馮小剛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那個聳人聽聞的標題足以說明——“抬眼望見北斗星”。

雖同為大院子弟,但王朔出生于復興路29號的總參軍訓部大院,同一個院子的還有王中軍跟王中磊,個個都是根正苗紅。

而馮小剛小時候長在北京西郊的市委黨校的大院裡。父母離異後,他和母親、姐姐搬出大院,受到大院生態的影響並沒有王朔大。

因此,王朔身上有著馮小剛所沒有的天生霸道的優越感,甚至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1994年,馮小剛離開藝術中心,與王朔、彭曉林共同創辦了後來被他稱為“窯子”的“好夢公司”。對於那段經歷,馮小剛戲稱,他和王朔是一個窯子裡頭兩個花枝招展的雞。

在好夢公司,馮小剛或編或導或演了五部半影視作品,首次獨立電視劇《一地雞毛》,拍攝處女電影《永失我愛》,還在《我是你爸爸》中奉獻了極佳的演技,但這些走批判文藝路線的影視劇不是遭遇半放半禁的尷尬狀態,就是未能通過審查直接被斃。

1996年,《過著狼狽不堪的日子》開機不久後被停機,電影局給出的理由是:“劇本對於挑逗、追逐、強姦女性津津樂道,暴露醜惡而不鞭撻醜惡……有違社會公認道德標準的價值觀念,錯誤引導大眾審美。”

同年年底的電視劇《月亮背後》殺青後遭禁,數百萬投資打了水漂,接連幾部作品胎死腹中,好夢公司信譽掃地,被圈內視為“毒藥”,“精神領袖”王朔遠走美國後,“好夢公司”正式歇業,馮小剛跌入事業低谷。

葛優、馮小剛、王朔、趙寶剛

後來王朔和馮小剛鬧掰的原因有很多,簡言之就是利益與權力分配不妥。

王朔第一次當導演之後曾想繼續當導演,但馮小剛不願意只給王朔當執行導演。

經過十幾年接觸瞭解,王朔漸漸感覺馮小剛太功利,總是利用他來辦自己的事。

王朔開始厭倦馮小剛的行事方式。

曾經,馮小剛在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也說起來自己和王朔的關係:“其實我們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矛盾,人走在人生的路上,有時候走不到一個道上去,後來又啪,在另一個路口又重逢了,這都是人各有志的事。”

如今,再確認兩人是否“愛過”已沒有太大意義。

人生在陷入低潮時離高潮也就不遠了。

對於一個導演而言,再沒有什麼事情能比影片票房飄紅和觀眾好評更能拯救靈魂的了。

面對一蹶不振的馮小剛,北京電影製片廠廠長韓三平有意將其“打撈”上岸,讓其發揮特長拍攝一部賀歲片。

在時任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總經理張和平和韓三平的鼎力支持下,1997年,馮小剛拍攝了根據王朔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改編的賀歲電影《甲方乙方》,並啟用了“你笑他不笑,一臉莫衷一是”表情的葛優擔綱男主角。

影片在公映時大獲全勝,元旦期間單日票房每天都在近百萬,為中國電影成功救市。

在憑藉《甲方乙方》鹹魚翻身後,馮小剛一路順風順水,連續拍出了《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一聲歎息》、《大腕》等影片,一路風景獨好,他那有著鮮明市井風格和京味幽默的喜劇電影,讓觀眾看後暢快淋漓、耳聰目明,在狂笑中卸下生活重負。

馮小剛也因此在國內影壇奠定了“賀歲大王”和“市民導演”的稱號。

不過,在學院派的評論家眼裡,這些電影缺乏場面調度,無視電影語言,只不過是一些小品段落的串聯,膾炙人口的臺詞其實是對王朔京派文化的模範與抄襲。

另一方面,馮氏喜劇在票房上也呈現出北熱南冷的地域特色,三部賀歲喜劇《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的北京票房分別是1150萬,1280萬,1000萬,單北京一地票房便占了全國票房約三分之一,馮氏喜劇這個品牌,在南方地區並不暢銷。

不過,對於窮怕了的馮小剛來說,這些非議更像是成功招來的妒忌,成名主旋律外的小插曲,他完全沉浸在幸福中,“我為當一個能賺錢的導演而自豪。”

馮小剛善於逢迎,善於抓住機會,這是他自己也承認的事情。

在他的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中,他曾經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為了給片子爭取過審的機會,他曾經請高級幹部吃飯,席間如此拍馬屁,‘您是誰啊,您是站天安門城樓上,看看北京城這邊說這邊燈太多有點晃眼,這邊的燈就都要立刻給滅了。’這種諂媚我們聽著有些肉麻,甚至可能覺得他下作,為了拍電影如此低三下四,喪失人格。但看看他拍的片子又不是那種三俗無趣,你就能明白他這種低三下四背後的辛酸了。”

90年代馮小剛三部片子沒過審,彼時的他羽翼未滿,還未在影視圈站穩腳跟,在威嚴不可侵犯的審查制度面前,對社會抽鞭子,走批判文藝路線無異自討苦吃,把握不准風向,最牛逼的創意也只是雞蛋碰石頭。

不過,也得感謝這段被現實揍得鼻青臉腫的歲月,讓他知道“哪些東西是抗不過的,哪些東西是可以堅持的” 。

“為了拍個過得去的電影,這麼委屈自己,至於麼?容易麼?”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馮小剛在政協會上直言:“大家既可以拍泰囧,同時也可以拍文化大革命這種題材。我認為拍這樣的電影是用來反省的,我們經歷過的這些事,是有好處的。”

2013年,在文藝界別小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馮小剛再次就內地電影審查制度提出建議。

馮小剛自認,在拍電影這件事上,有兩部電影聽見了上帝的召喚,一是《手機》,二是《一九四二》。

自1994年第一次看到《1942》的小說,馮小剛便萌發了想搬上銀幕的衝動,之後的歲月,無數次念念不忘這個一見鍾情的女子,“拍每一部電影累計的經驗,都是在為《1942》做準備”。

《人物》雜誌在2014專訪馮小剛的一篇文章。其中講,馮小剛籌畫了19年的電影《一九四二》付出了大量心血,精力,卻遭遇票房滑鐵盧,而他心裡過不去的是“讓中磊賠錢了”。

文中張國立說:“馮小剛哭了,這是第一次看到馮小剛為票房而哭。我看著他落淚後,我兩天都沒睡好覺”。

這事在馮小剛心裡是過不去的,一定要還華誼的人情。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隨意”地拍了《私人訂制》,票房不錯。而該片雖贏得了票房,卻遭到了網友的集體吐槽。

文章中還提到,坎城電影節中青年評委Magass所言:王朔與馮小剛所代表的京派文化圈已經式微。

而馮小剛也說:“時代變了,我覺得是。”他認為,人內心很多特別惡毒的東西,在這個時代被放大,放大好多倍。

可以想像,這既是一部野心極大的作品,因為積蓄了馮小剛十幾年來的能量;又是一部沒有野心的電影,就像一個男人面對自己的初戀,他的欲望肯定不是佔有,而是剔除一切雜質,凝視,欣賞,懷念。

在中國電影發展大潮中,大多數導演都在順勢而為,他偏要一直逆流而上。

許多導演都在追逐好萊塢的綠茵場上大玩“造夢”電影時,馮小剛那挾裹著平民世俗和老舍式京味幽默的小人物電影從北京“胡同”裡一路小跑躥將出來,將漂浮在雲端的中國電影狠狠地拽到地面。

這些年來,雖然發表的言論常常被外界扭曲,但馮小剛越來越表現出直言直語的本性,也因其口無遮攔,得了個“小鋼炮”的稱呼。

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物件,也越來越橫衝直撞:

在《集結號》宣傳的時候,馮小剛直言“90%的影視作品不說人話”;

為《非誠勿擾》怒撕舒淇黑粉,掙得護舒寶的稱號;

為《一九四二》大罵觀眾傻逼瞎了眼,不知道好電影是什麼;

《私人定制》的時候改撕影評人了,說他們是大尾巴狼,觀眾會拿手投票;

主演《老炮兒》的時候撕同檔期電影噁心;

《我不是潘金蓮》的時候撕逼首富以及“國民老公”

這一路從觀眾、粉絲、影評人、同行撕了過來,完全可以用上《功夫》裡的那句臺詞了:還有誰?

在中國導演裡,馮小剛不是最優秀的,也不一定是演技最好的,但絕對是最敢講敢說的。

細數馮小剛這些年來的驚人言論,便會發現他像極了《皇帝的新裝》裡的小男孩。他所說的,是很多人想說而不敢說的,或怕得罪金主,或怕得罪同行,或怕得罪觀眾。

“我覺得現在什麼都和世界接軌了,就記者的素質還差這麼多,你問的問題就是在挑撥關係,太操蛋!”

“你不是生活在真空裡,你就忍一忍吧,你就當自己就是一婊子吧,你就早點脫離這婊子的行業,這也是我想我對拍電影感覺到厭煩的一個原因。”

“不太喜歡那些傻不唧唧,跑來跑去的節目。”

“那是不是因為有很多垃圾觀眾,才形成了這麼多垃圾電影,一定是和大批的垃圾觀眾有關係。”

正如很多人評價的那樣,馮小剛的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他固執己見,聽不進不同意見,不喜歡差評。他過於自大而缺乏胸懷,只要相左的看法就會激怒到他,不同即敵對,而且還擊起來絕不手軟,甚至拿髒話痞話噎人。

許多人說,馮小剛的性格與《老炮兒》中的六爺極為相似:說話帶一點京味兒,軸,守舊,不肯與他認為“不合規矩”的事妥協。

“中國賀歲片教父”的時代已經不在,而如今馮小剛的心中似乎積累了太多悲憤。

馮小剛著實是遭遇了中年危機,一種迷茫的、不知方向的狀態。

“如果我三十歲我可以妥協,退而求其次,因為來日方長;但我已經快六十歲了,借社會新聞裡經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我就不願意妥協了,因為時間無多。”

後來,馮小剛終於理順了思路:丟開自己和年輕觀眾的“代溝”,做自己喜歡的事。

“現在自由度更大了一點,有這種自由度不去用,還要去成為一個印鈔機,顯而易見這事不划算。”他說。

可《芳華》的遭遇讓他啪啪打臉。

從七月看見海報起,我就一直在等《芳華》。

我知道馮小剛的尿性,並不期望劇情和觀影感受多麼的流暢,但是我喜歡電影裡面,光影的處理,那些拍攝芭蕾舞團的鏡頭都很美。

從預告片看到一個細節很戳心:女孩獨自在澡堂裡,舒展、雀躍地舞蹈。

我希望能看見一部如成長教育一般,細膩描繪少女青澀懵懂的國產片,甚至我只是單純的,想要欣賞小姐姐們姣好的容貌。

可這一次,閃電是從雲端上直接劈下來的……

只差五天了……

引爆泛娛樂,發現新價值

一鍵關注暴娛(baoyu_18)頭條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