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師不貪功

真正的大師, 必然有著崇高的風範和超凡的人格, 總能固執地堅持著自己的操守,“珍惜羽毛, 不慕浮名”。 即便在我們看來的一些“小節”問題上, 也絲毫不曾有怠。

大文豪魯迅一生不僅以雜文見長, 在紅學領域也頗有建樹, 他對《紅樓夢》的許多精闢觀點至今為紅學專家們稱道。 先生在創撰《 中國小說史略· 紅樓夢》部分時, 借鑒吸收了胡適《 紅樓夢考證》的成果, 明確說明這是胡適考證的結果, “胡適作考證, 乃較然彰明”, 以示不貪功之心。

為世人所敬仰的錢鐘書素以親和待人 ,從不擺大學者的架子。 一次 ,一個叫吳庚舜的青年寫了篇關於《長恨歌》的論文 ,請他指點。 先生不僅沒有推脫, 反而悉心作了修改補充。 論文發表前, 大為感動的吳庚舜請錢鐘書署名, 推辭再三, 錢鐘書署下了“鄭辛禹”的筆名, 並釋疑道:《百家姓》中, 鄭姓排在吳姓之後;地支中, “辛”排在“庚”之後;古代聖賢中,

禹在舜之後。 學貫中西的先生一生最厭“浮名虛譽”, 守身如玉, 斷然不行與後學爭名之事。 這不由讓後人對先生的崇敬, 更添一重。

1942年夏天, 郭沫若的歷史劇代表作《屈原》在山城重慶公演, 在連看了幾場後, 郭沫若覺得劇中嬋娟斥責宋玉的那句“宋玉, 我特別地恨你, 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訓,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氣勢上不夠, 於是便找到飾演嬋娟的女演員張瑞芳徵求意見, 而張瑞芳雖有同感卻也提不出更好的修改意見。 正在一旁化妝的張逸生(劇中釣者的扮演者)便建議將臺詞中的“‘你是’改成‘你這’”。 郭沫若聽後連聲稱好, 並尊張逸生為“一字之師”。

後來, 他又專門就此事寫了文章, 表達了對張逸生的讚賞和謝意, 並將文章附在劇本的後面。 讀完故事, 在感慨先生謙遜惜才的同時, 最為感動的還是他不掠人之美的君子風範。

由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的《生活》週刊是上世紀30年代一份影響力很大的時事和青年修養刊物。 在第二任主編、著名出版家鄒韜奮的主持下,

這份小刊物從起初的“不足2000份”激增到最高時達15多萬份, 一時間“風行海內外、深入窮鄉僻壤”。 由此, 社會上很多人乃至業內人士都誤認鄒韜奮乃是該刊的創辦者。

而鄒韜奮卻在《二十年來的經歷·現實的教訓》中“為己正名”, 寫道“我不能掠人之美, 《生活》週刊並不是由我創辦的”。 其實以鄒先生之盛名, 即便不作解釋, 也無人會去較真。 老一代新聞人的高風亮節令人肅然起敬。

不貪人之功、不掠人之美, 實事求是、不慕虛名, 成就了高山景行的一代宗師。 而身處“渭水釣利、桐江釣名”世風下的我們, 該從大師們的身上學些什麼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