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賈平凹的字被奚落?!

近來作家賈平凹的字, 被某位教授著實奚落了一番。 文人好罵, 自古而然, 何以愛罵寫字這檔事呢?有底氣之故也。 中國傳統向來重道、輕文、賤藝,

聖人有底氣罵哲人, 哲人瞧不起學人, 學人想罵文人, 文人別無可罵, 只能罵罵藝人。 文人本“無足觀”, 連太史公都承認自己乃為人所“戲弄”者, 那麼書法家當然是自鄶以下無譏焉。 然而告別傳統社會, 走過二十世紀, 文人的這點傲慢資本早已蕩然, 所以時下書法家大抵只滿足于做做藝人, 不復憧憬“文人餘事”“遊戲翰墨”了。

賈平凹受的奚落還算客氣, 遠遠不及陳獨秀對沈尹默的當頭棒喝:“其俗在骨。 ”據說沈幡然醒悟, 從此“痛改前非”, 深懷感荷, 罵架轉為佳話。 但事實卻非如此, 三十年後重逢四川, 陳再睹沈字, 仍不滿意, 致信沈弟子台靜農道:“字外無字, 視三十年前無大異也。 ”看來深入骨髓之俗, 實在難以根除, 有時不免要帶進棺槨了。

書法家被罵“俗”, 似乎是有些源遠流長的。 明代張弼擅草書, 號“顛張複出”, “怪偉跌宕, 震撼一世”。 當時有位學者定山先生莊昶, 號活水翁, 就罵張弼的字“好到極處, 俗到極處”。 後來有人追問莊昶, 怎樣才算好字, 答曰:“寫到好處, 變到拙處。 ”晚清劉熙載將此語倒過來又說了一遍:“醜到極處, 便是美到極處。 ”

對於已故書家, 隔空罵戰更是毫無顧忌。 清代傅山罵元代趙孟頫“駒王無骨”, 南宋朱熹罵北宋蘇、黃把字“胡亂寫壞了”, 北宋米芾罵唐代顏、柳為“俗品”, 柳公權甚而被封為“醜怪惡劄之祖”。 米芾晚年被宋徽宗召到宮裡寫屏風, 寫完把筆一扔, 狂妄而諂媚地說:“一洗二王惡劄”, “照耀皇宋萬古”。 罵書聖王羲之的, 米芾之前還有韓愈, 他說“羲之俗書趁姿媚”。

相較而言, 古代文壇、詩壇雖也常有批評謾駡, 但似乎不如書壇這麼直截痛快, 一個“俗”字可以罵倒一切。 何以故?因為重道、輕文、賤藝。 書法居事業文章之末, 古人一上手就是俗, 需要不懈努力, 精通筆法, 貫注精神人格, 才能使字變得不俗。

被人罵“俗”也未嘗不是好事, “宋四家”中至少有兩位是被罵出來的。 元祐初年, 山谷與東坡同遊寶梵寺, 興來作草, 東坡稱賞, 忽一人從旁罵道:“魯直之字近於俗!”此人便是請東坡吃“三白飯”的錢勰, 字穆父。 山谷被罵後, 不復為人作草, 直至晚年謫居涪陵, 見藏真《自敘》真跡, 始恍然開悟, 然恨“穆父死已久矣”。 蘇門秦觀也被錢穆父罵過俗, 既而改弦易張, 但後來寫的字“人多不好”。 錢勰罵米芾的話則是“刻畫太甚”, 米芾從此自出機杼, 董其昌贊他“拆肉還母, 拆骨還父”。

書法家的“俗”確乎由來已久, 於今為烈。 當下之“俗”主要有這麼幾重:

其一:江湖之俗。 不臨經典, 不知筆法, 乃至不通文字, 無知者無畏。 書法內容多是古詩文, 落款更須文言, 所以文化水準一有欠缺就立馬露餡,

不打折扣。 不除這根俗骨, 本不配稱“家”。 但如今情形是, 書法圈, 大江湖, 門檻低, 東邪西毒, 南帝北丐, 三教九流, 熙熙攘攘。 有人看不過去, 政客、商人罵不得, 最後只能罵罵文人。 反觀當今文人也確實不爭氣, 筆法不通, 一寫就是江湖體, 如歐陽修罵北宋士大夫“往往僅能執筆”而已, 還常以“文人字”自居, 又遑論他人?

其二:廟堂之俗。 習書多年, 技法精到, 臻乎完美。 有的還是書法博士、書法博導或書協主席, 執掌書壇大小廟堂, 香火興旺。 但過於注重形式, 寫字如排兵布將, 深謀遠慮, 在在充滿機心。 如黃庭堅所說“步驟太露, 精神不及”, “字字得古法而俗氣可掬”。 技術終究是有限的, 套用傅山的話:“仔細想來, 便此技到絕頂, 要他何用?”刻意求好,缺少蘊藉,遮蔽性情,沒有學問識見、襟懷人格的貫注。

其三:靈台之俗。由生到熟,複由熟求生,欲彰自身面目,變法創新,故意示異於人。劉熙載所謂:“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於是,怪書、醜書、吼書你方唱罷我登場。實則欲除筆墨之俗,首需除靈台之俗。靈台有求名爭勝之念,腕下則機心蠢蠢焉。石濤號為不俗,然放言:“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要“混沌裡放出光明”。人非上帝,不能說有光就有光。光,絕非書法本身,而是筆墨背後全幅人格的閃耀。古人謂不俗是“臨大節而不可奪”,不是筆墨形態上的特立獨行。

徐複觀說:“真正的藝術,乃超越于異同之上。”超于異同,並非“也無風雨也無晴”,而是一切“陽舒陰慘”皆“本乎天地之心”。第三重俗,甚難去除,乃最後一關,上不去終落第二乘,翻上去就是通天大道。其境界難以言說,黃庭堅晚年有一段體驗差近之,迻錄於下:

老夫之書,本無法也。但觀世間萬緣,如蚊蚋聚散,未嘗一事橫於胸中,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而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譬如木人舞中節拍,人歎其工,舞罷則又蕭然矣。

華東師大中文系 韓立平

朱以撒評賈平凹:“賈先生,再下把勁,就上去了!”

昨日收到了賈先生寄來的《賈平凹書畫》,這是第三次收到他的書了。

這些年有一些作家奮力挺進書壇畫壇,搖身一變成了書法家、畫家。其實,哪有那麼容易?賈先生算是其中一個,書名畫名都快蓋過寫作的名聲了。據說早上開門,已經有人蹲在門口等候多時,拎著從土壤裡挖出的陶罐、陶俑等古物,說:換一幅字,或換一幅畫吧。

四年前,賈平凹出書畫集讓寫一篇書畫評論。像他這樣沒打基本功的人,憑著膽子,敢下筆,塗塗抹抹,談不上多少技法儲備,就寫一篇《大精神與小技巧》吧,我並不看好他在這方面有什麼遠大前景,但他還是有胸懷的人,全文照登了。

一個人沒有什麼基本功卻如此大膽,的確讓人驚奇。像書法線條,那麼抽象,在一根線裡要寫出神韻、氣象,賈做不到,就靠蠻力了。至於繪畫,沒有畫過模特,筆下人物就多是歪瓜劣棗,生理上的缺陷讓人看了心酸。只有一幅《鄰院的少婦》還不錯,大概是賈觀察她太久了,畫得美好一些,有一點像鞏俐,可又是平面的。真正的畫家有專攻,專攻得以深入。賈則全攻山水、人物、花鳥,樣樣敢遣之於筆下,一冊翻閱完畢,我有些要昏厥過去了。

在北京開全國作代會,我見到十步之外的賈平凹。他正在北京飯店的大廳裡,俯身欣賞一件藝術品《西廂記》,旁邊有人,但沒有上前與他合影或搭訕。我就想過去聊聊,忽然記起賈的普通話很成問題,可能我聽不懂;而我說的閩南腔普通話,他肯定也一頭霧水。穆濤一直是他的翻譯,但此時找不到穆,也就打消了交談的念頭。

其實不談也罷,還是閱讀作品更適意。

後來,賈平凹寄了一幅書法給我,作為我給他寫評論的感謝。為了防偽,還附了一張他縱筆時的照片。內容是“大道撒韁”,把我名字中的一個字嵌進去了。內容很新穎,字還是老樣子,蠻力、粗放。明人唐順之說:“西北之音慷慨,東南之間柔婉,蓋昔人所謂系水土之風氣”。在大餅像鍋蓋,麵條像皮帶的三秦大地,這樣的水土,滋養這樣的筆調,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江南就不是這樣,山水明瑟,四時蓊鬱,或杏花春雨,鶯飛草長;或淡煙疏柳,漁舟唱晚。那細如銀絲的線面和興化粉能做得出來,就如筆下婉轉優雅的遊絲,瓔珞相連。賈領悟不了細膩之妙,他揮毫時最致命的就是筆提不起來,無法做到提按交替,輕重相生,粗細相激。就像麵條都是粗的,沒有細的。這一點不能改善,他的用筆就永遠套在這麼一個死結上。

有的人卻說,啊,多麼厚重蒼勁。

《賈平凹書畫》比起《賈平凹畫語》,倒真的更厚重了———紙張品質更好,書畫作品更多。在我見到的作家熱衷書法的人,大多是以幾個套路進行的,一是水墨點染,濃濃淡淡,濕氣淋漓,雲裡霧裡,以遮掩功夫之不足;二是迅馳疾奔,如受驚之野馬,狂掃狂塗,揮筆如帚,不知所終。賈平凹與這兩種類型不同,他盡全身之力,如杵搗物,動作倒是很慢。揮毫不是夯地,犯不著下這麼大的氣力。蘇東坡當年就表態,如果有氣力的人就能寫好字,那麼天下大力士都是書法家了。

有朋友來家裡,看雪白牆壁,便問為何不將賈的書法張掛起來。我說可能要等我調到西北工作才張掛吧。他們不知道,這幅字一掛起來,家中擺設也要換過,博古架上那些薄如蛋殼的瓷器得換成笨重的陶罐,金邊小碟要換成沉沉大碗,都換過了才可能協調,要不還真難匹配。有人出散文集,是清詞麗句那一類,也請賈題字,兩相對照,真是敲牙板的十八女兒戴上了關西大漢的面具。不過,往這方面想的人著實無多。

一年又一年,賈平凹除了寫書,又畫了許多畫,寫了許多字,既送人也賣錢。量是大大地增長了,質還是停留在老地方。他總是按著自己的意趣行事,其餘皆不顧及。這樣的藝術品性,是應該向他表示祝賀,還是一聲歎息?

在我發表題為《如是我觀》的評論中,想不到結尾人人都說寫得有趣,這個結尾是:“賈先生,再下把勁,就上去了!”

不過,就我現在讀到的賈平凹的那麼多大作,還是沒有上去。

摘自 《福建日報》2007-12-16

朱以撒,1953年出生,福建泉州人。現為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書畫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

附:朱以撒書法作品欣賞

文中所述觀點不代表本公號立場及價值判斷!

書藝公社出品

魚傳尺素/方抱枕

魚傳尺素/“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因此稱書信。指傳遞書信。

要他何用?”刻意求好,缺少蘊藉,遮蔽性情,沒有學問識見、襟懷人格的貫注。

其三:靈台之俗。由生到熟,複由熟求生,欲彰自身面目,變法創新,故意示異於人。劉熙載所謂:“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於是,怪書、醜書、吼書你方唱罷我登場。實則欲除筆墨之俗,首需除靈台之俗。靈台有求名爭勝之念,腕下則機心蠢蠢焉。石濤號為不俗,然放言:“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要“混沌裡放出光明”。人非上帝,不能說有光就有光。光,絕非書法本身,而是筆墨背後全幅人格的閃耀。古人謂不俗是“臨大節而不可奪”,不是筆墨形態上的特立獨行。

徐複觀說:“真正的藝術,乃超越于異同之上。”超于異同,並非“也無風雨也無晴”,而是一切“陽舒陰慘”皆“本乎天地之心”。第三重俗,甚難去除,乃最後一關,上不去終落第二乘,翻上去就是通天大道。其境界難以言說,黃庭堅晚年有一段體驗差近之,迻錄於下:

老夫之書,本無法也。但觀世間萬緣,如蚊蚋聚散,未嘗一事橫於胸中,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而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譬如木人舞中節拍,人歎其工,舞罷則又蕭然矣。

華東師大中文系 韓立平

朱以撒評賈平凹:“賈先生,再下把勁,就上去了!”

昨日收到了賈先生寄來的《賈平凹書畫》,這是第三次收到他的書了。

這些年有一些作家奮力挺進書壇畫壇,搖身一變成了書法家、畫家。其實,哪有那麼容易?賈先生算是其中一個,書名畫名都快蓋過寫作的名聲了。據說早上開門,已經有人蹲在門口等候多時,拎著從土壤裡挖出的陶罐、陶俑等古物,說:換一幅字,或換一幅畫吧。

四年前,賈平凹出書畫集讓寫一篇書畫評論。像他這樣沒打基本功的人,憑著膽子,敢下筆,塗塗抹抹,談不上多少技法儲備,就寫一篇《大精神與小技巧》吧,我並不看好他在這方面有什麼遠大前景,但他還是有胸懷的人,全文照登了。

一個人沒有什麼基本功卻如此大膽,的確讓人驚奇。像書法線條,那麼抽象,在一根線裡要寫出神韻、氣象,賈做不到,就靠蠻力了。至於繪畫,沒有畫過模特,筆下人物就多是歪瓜劣棗,生理上的缺陷讓人看了心酸。只有一幅《鄰院的少婦》還不錯,大概是賈觀察她太久了,畫得美好一些,有一點像鞏俐,可又是平面的。真正的畫家有專攻,專攻得以深入。賈則全攻山水、人物、花鳥,樣樣敢遣之於筆下,一冊翻閱完畢,我有些要昏厥過去了。

在北京開全國作代會,我見到十步之外的賈平凹。他正在北京飯店的大廳裡,俯身欣賞一件藝術品《西廂記》,旁邊有人,但沒有上前與他合影或搭訕。我就想過去聊聊,忽然記起賈的普通話很成問題,可能我聽不懂;而我說的閩南腔普通話,他肯定也一頭霧水。穆濤一直是他的翻譯,但此時找不到穆,也就打消了交談的念頭。

其實不談也罷,還是閱讀作品更適意。

後來,賈平凹寄了一幅書法給我,作為我給他寫評論的感謝。為了防偽,還附了一張他縱筆時的照片。內容是“大道撒韁”,把我名字中的一個字嵌進去了。內容很新穎,字還是老樣子,蠻力、粗放。明人唐順之說:“西北之音慷慨,東南之間柔婉,蓋昔人所謂系水土之風氣”。在大餅像鍋蓋,麵條像皮帶的三秦大地,這樣的水土,滋養這樣的筆調,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江南就不是這樣,山水明瑟,四時蓊鬱,或杏花春雨,鶯飛草長;或淡煙疏柳,漁舟唱晚。那細如銀絲的線面和興化粉能做得出來,就如筆下婉轉優雅的遊絲,瓔珞相連。賈領悟不了細膩之妙,他揮毫時最致命的就是筆提不起來,無法做到提按交替,輕重相生,粗細相激。就像麵條都是粗的,沒有細的。這一點不能改善,他的用筆就永遠套在這麼一個死結上。

有的人卻說,啊,多麼厚重蒼勁。

《賈平凹書畫》比起《賈平凹畫語》,倒真的更厚重了———紙張品質更好,書畫作品更多。在我見到的作家熱衷書法的人,大多是以幾個套路進行的,一是水墨點染,濃濃淡淡,濕氣淋漓,雲裡霧裡,以遮掩功夫之不足;二是迅馳疾奔,如受驚之野馬,狂掃狂塗,揮筆如帚,不知所終。賈平凹與這兩種類型不同,他盡全身之力,如杵搗物,動作倒是很慢。揮毫不是夯地,犯不著下這麼大的氣力。蘇東坡當年就表態,如果有氣力的人就能寫好字,那麼天下大力士都是書法家了。

有朋友來家裡,看雪白牆壁,便問為何不將賈的書法張掛起來。我說可能要等我調到西北工作才張掛吧。他們不知道,這幅字一掛起來,家中擺設也要換過,博古架上那些薄如蛋殼的瓷器得換成笨重的陶罐,金邊小碟要換成沉沉大碗,都換過了才可能協調,要不還真難匹配。有人出散文集,是清詞麗句那一類,也請賈題字,兩相對照,真是敲牙板的十八女兒戴上了關西大漢的面具。不過,往這方面想的人著實無多。

一年又一年,賈平凹除了寫書,又畫了許多畫,寫了許多字,既送人也賣錢。量是大大地增長了,質還是停留在老地方。他總是按著自己的意趣行事,其餘皆不顧及。這樣的藝術品性,是應該向他表示祝賀,還是一聲歎息?

在我發表題為《如是我觀》的評論中,想不到結尾人人都說寫得有趣,這個結尾是:“賈先生,再下把勁,就上去了!”

不過,就我現在讀到的賈平凹的那麼多大作,還是沒有上去。

摘自 《福建日報》2007-12-16

朱以撒,1953年出生,福建泉州人。現為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書畫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

附:朱以撒書法作品欣賞

文中所述觀點不代表本公號立場及價值判斷!

書藝公社出品

魚傳尺素/方抱枕

魚傳尺素/“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因此稱書信。指傳遞書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