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啟功先生談臨帖:臨什麼、寫多少、何為“有力”

問:為什麼要臨帖?

答:“帖”這裡做樣本、範本的代稱。 臨學範本, 不是為了和它完全一樣, 不是要寫成自己手邊帖上字的複印本, 而是以範本為譜子, 練熟自己手下的技巧。

譬如練鋼琴, 每天對著名曲的譜子彈, 來練基本功。 當然初臨總要求相似, 學會了範本中各方面的方法, 運用到自己要寫的字句上來, 就是臨帖的目的。

啟功 月圓花好立軸

約1986 50×60cm

問:選什麼帖?

答:這完全要看幾項條件。 自己喜愛哪樣風格的字, 如同口味的嗜好, 旁人無從代出主意。 其次是有哪本帖, 古代不但得到名家真跡不易, 即得到好拓本也不易。 有一本範本學了一生也沒練好字的人, 真不知有多少。

現在影印技術發達, 好範本隨處可以買到, 按照自己的愛好或“性之所近”的去學, 沒有不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問:選範本可以換嗎?

答:學習什麼都要有一段穩定的熟練的階段, 但發現手邊範本實在有不對胃口或違背自己個性的地方,

換學另一種又有何不可?隨便“見異思遷”固然不好, 但“見善則遷, 有過則改”(《易經》語)又有何不該呢?

啟功 臨顏魯公

無年款 33×24cm

問:我怎麼總臨不像?

答:任何人學另一人的筆跡, 都不能像, 如果學就像, 還都逼真, 那麼簽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

所以王獻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 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 蘇轍的字不能十分像蘇軾, 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

所謂“雖在父兄, 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語), 何況時間地點相隔很遠, 未曾見過面的古人呢?臨學足為吸取方法, 而不是為造假帖。 學習求“似”, 是為方法“準確”。

啟功 日月星辰

1986 69×46cm

問:碑帖上字中的某些特徵是怎麼寫成的?如龍門造像記中的方筆, 顏真卿字中捺筆出鋒, 應該怎麼去學?

答:圓錐形的毛筆頭, 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那麼“刀斬斧齊”的方筆劃, 碑上那些方筆劃都是刀刻時留下的痕跡。

所以, 見過那時代的墨蹟之後, 再看石刻拓本, 就不難理解未刻之先那些底本上筆劃輕重應是什麼樣的情況。 再能掌握筆劃疏密的主要軌道, 即使看那些刀痕斧跡也都能成為書法的參考。

至於顏體捺腳另出一個小道, 那是唐代毛筆制法上的特點所造成, 唐筆的中心“主鋒”較硬較長, 旁邊的“副毫”漸外漸短, 形成半個棗核那樣, 捺腳按住後, 抬起筆時, 副毫停止,

主鋒在抬起處還留下痕跡, 即是那個像是另加的小尖。

不但捺筆如此, 有些向下的豎筆末端再向左的鉤處也常有這種現象, 前人稱之為“蟹爪”, 即是主鋒和副毫步調不能一致的結果。

啟功 斑斑寇跡

1986 69×46cm

問:應學“哪一體”?

答:所謂“體”, 即是指某一人或某一類的書法風格, 我們試看古代某人所寫的若干碑,若干帖,常常互有不同處。

我們學什麼體,又拿哪裡為那體的界限呢?那一人對他自己的作品還沒有絕對的、固定的界限,我們又何從學定他那一體呢?還有什麼當先學誰然後學誰的說法,恐怕都不可信。

另外還有一樣說法,以為字是先有篆,再有隸,再有楷,因而要有“根本”、“淵源”,必須先學好篆隸,才能寫好楷書。

我們看雞是從蛋中孵出的,但是沒見過學畫的人必先學好畫蛋,然後才會畫雞的!

啟功 行文做事對聯

1986 67cm×22cm×2

問:什麼是筆劃的“有力”?

答:還有人誤解筆劃中的“力量”,以為必須自己使勁去寫才能出現。其實筆劃的“有力”,是由於它的軌道準確,給看者以“有力”的感覺,如果下筆、行筆時指、腕、肘、臂等任何一處有意識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寫不出美觀的“力感”。

還有人有意追求什麼“雄偉”、“挺拔”、“俊秀”、“古樸”等等,不但無法實現,甚至寫不成一個平常的字了。

清代翁方綱題一本模糊的古帖有一句詩說:“渾樸當居用筆先。”我們真無法設想,筆還沒落時就先渾樸,除非這個書家是個嬰兒。

啟功 節臨智永千字文

我們試看古代某人所寫的若干碑,若干帖,常常互有不同處。

我們學什麼體,又拿哪裡為那體的界限呢?那一人對他自己的作品還沒有絕對的、固定的界限,我們又何從學定他那一體呢?還有什麼當先學誰然後學誰的說法,恐怕都不可信。

另外還有一樣說法,以為字是先有篆,再有隸,再有楷,因而要有“根本”、“淵源”,必須先學好篆隸,才能寫好楷書。

我們看雞是從蛋中孵出的,但是沒見過學畫的人必先學好畫蛋,然後才會畫雞的!

啟功 行文做事對聯

1986 67cm×22cm×2

問:什麼是筆劃的“有力”?

答:還有人誤解筆劃中的“力量”,以為必須自己使勁去寫才能出現。其實筆劃的“有力”,是由於它的軌道準確,給看者以“有力”的感覺,如果下筆、行筆時指、腕、肘、臂等任何一處有意識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寫不出美觀的“力感”。

還有人有意追求什麼“雄偉”、“挺拔”、“俊秀”、“古樸”等等,不但無法實現,甚至寫不成一個平常的字了。

清代翁方綱題一本模糊的古帖有一句詩說:“渾樸當居用筆先。”我們真無法設想,筆還沒落時就先渾樸,除非這個書家是個嬰兒。

啟功 節臨智永千字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