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人不會說“普通話”能當“公務員”麼?

導語

官話是最早的“普通話”麼?

漢語方言紛繁複雜, 自古已然。 慎在《說文解字》裡就說過:“諸侯力政, 不統于王, ……言語異聲, 文字異形。

”根據西漢揚雄所著《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的記載, 漢初的方言大致已有十來種。

方言太多, 還差別很大, 於是人們需要一種在一定範圍內, 大多數人可以交流的語言。 這就出現了所謂的“通語”, 即通用的語言。 揚雄的《方言》最先提出了這個概念, 並與方言對應。 不過, 這種通用的語言實際比“通語”這個概念要早得多, 各個歷史時期通語的具體稱謂也不一樣。

夏商周時期的通語叫什麼指什麼, 現在已不可考。 先秦時期的通語叫“雅言”, 《論語·述而第七》裡說:“子所雅言, 《詩》、《書》、《禮》, 皆雅言也。 ”不過, 這裡所說的雅言, 更多的可能是指一種書面語。 到了秦漢時期, 多稱“通語”, 隋唐時期多稱為“漢音”。 至宋元時期, 則稱為“正音”或“雅音”。 一直到了明朝才叫做“官話”,

並且沿用至清末。 1909年清政府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 可見至少在這時候的通語已經改稱“國語”了。 這個叫名一直在臺灣地區保留至今, 但大陸地區至20世紀50年代以後就改稱“普通話”。 “國語”與“普通話”實際上是異名同實。

歷朝的“普通話”是什麼?

各個時期的通語都是以某種通行範圍比較廣泛的方言為基礎的, 這個方言流行的區域通常都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地帶。 從先秦的“雅言”, 秦漢的“通語”到隋唐的“漢音”, 其通語都是以現今河南洛陽、陝西關中地區一帶的方言為基礎的。 在這之後,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東移, 因此宋元的“正音”或“雅音”改為以現今河南北部至河北、北京一帶的方言為基礎。

明初至明中期的“官話”是以現今南京一帶的方言為基礎的。 明中期以後至後來的普通話則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方言為基礎。

20世紀30年代以後, 語言學家趙元任在劃分漢語方言時, 把具備一定共性的方言統稱之為“官話方言”, 並沿用至今。 從此“官話”一詞只用於指稱“普通話”或“國語”的基礎方言, 而跟“通語”的含義分道揚鑣。

“普通話”是“公務員”標配?

自通語誕生之日起, 官方對使用這種“普通話”的要求就日益嚴格。 早在“雅言”時期說不上什麼官方的約束和規範, 更多的是從俗從眾而已。 但到了秦漢的“通語”, 隋唐的“漢音”以後就不同了, 陸續出現半官方或官方性質的規範約束加之於通語。 《魏書·咸陽王禧傳》中就記載了一次孝文帝就推廣“普通話”徵詢咸陽王禧意見的對話,

孝文帝說道:“今欲斷諸北語, 一從正音。 年三十以上, 習性已久, 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 見在朝廷之人, 語音不聽仍舊。 ”而對於故意不說正音的人, 則要處以降爵黜官的懲罰。 孝文帝更是表達了對持反對意見的大臣李沖的不滿, “沖言:‘四方之語, 竟知誰是?帝者言之, 即為正矣, 何必改舊從新。 ’沖之此言, 應合死罪。 ”可見那個時候, 在正式場合學通語, 說通語已經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質。 到了“官話”, “普通話”階段更是如此。

◆ ◆ ◆ ◆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