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走進魅力楚都——壽州

壽縣, 隸屬於安徽省淮南市, 別稱壽州、壽春, 位於安徽省中部。 壽縣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個城市之一, 歷史上4次為都, 10次為郡。 是楚文化的故鄉, 中國豆腐的發祥地, 淝水之戰的古戰場, 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 壽春楚文化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 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

楚文化是中國古代楚人所創造的一種有自身特徵的文化遺存, 具有一定的時間範圍、空間範圍、族屬範圍和文化特徵內涵, 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壽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與楚文化互相影響、滲透、融合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古文化。 其繁榮鼎盛時期, 是西元前241年至西元前223年, 歷時19年。 這時壽春是楚國最後一個都城, 是楚後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這段時期, 楚王室經歷國勢衰敗及其“逃跑主義”的動盪過程, 貴族隨同動遷所攜物品一次比一次貴重、精細,

最終形成一種聚積。 從考古情況來看, 壽縣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館”, 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啟金節、郢爰等。 楚文化以其底蘊深厚、遺存豐富、特色鮮明而名聞遐邇, 影響後世。

夏禹定九州, 壽地屬揚州, 殷商如制。

周為六、蓼國地,

襄王三十年(前622年)楚滅六、蓼, 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吳略州來, 並占壽地;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年)蔡避楚求吳翼護, 遷都州來, 州來改稱下蔡, 壽地屬蔡;貞定王二十二年(前447年)楚滅蔡, 地複入于楚。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 楚“東徙都壽春, 命曰郢”。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破楚克郢, 虜楚王負芻, 楚亡;越二年秦劃江淮及其以南地區為九江郡, 置壽春縣, 為郡治。

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封英布為淮南王, 都於六(今六安市), 壽春為淮南王國地;英布叛死, 高祖立子劉長為淮南王, 都壽春;劉長廢死, 文帝立劉長子劉安為淮南王, 仍都壽春;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 劉安謀叛死, 國除, 壽春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前106年)漢置十三州刺史部, 壽春為九江郡治所。

九江郡屬揚州刺史部。

三國時, 江淮為戰沖, 壽春為魏淮南郡治所, 兼揚州治所。

西晉初, 徙揚州治所於建鄴(今南京)。 永嘉時劃揚州西部地區為豫州, 壽春為淮南郡治所, 隸於豫州。

東晉孝武帝時, 因避帝后鄭阿春諱改壽春為壽陽。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將兵攻佔壽陽, 淝水之戰晉師大破秦兵, 收復壽陽。

南北朝時, 宋改壽陽為睢陽, 為豫州治所, 兼南梁郡治。 南齊取代宋, 複稱壽陽, 為豫州治所。 北魏略淮南, 再稱壽春, 為揚州治兼淮南郡治所。 梁克壽春, 為南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所;並析壽春南部地置安豐縣。 東魏據淮南, 壽春複為揚州治所。 北齊代東魏, 揚州刺史鎮壽春;及陳, 複以壽春為豫州治所。 北周拔壽春, 為揚州治所和淮南郡治所。

隋開皇八年(588年)置淮南行台尚書省, 治所壽春;次年滅陳, 改行台省為壽州總管府。 大業三年(607年)改置淮南郡, 壽春為郡治所。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淮南郡為壽州, 隸於淮南道, 領3縣。 天寶元年(742年)複改壽州為淮南郡, 領5縣。 乾元初再為壽州, 隸于淮南節度使。 天複二年(902年), 唐封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為吳王, 都揚州, 壽州為吳國地。

五代初, 吳王天祐四年(907年)置壽州忠正軍節度使。 吳天祚三年(937年)南唐代吳, 以壽州置清淮軍節度使。 後周顯德四年(957年)世宗拔壽州, 置忠正軍節度使, 徙軍治、州治于下蔡, 稱北壽春, 原壽州地稱南壽春。

北宋太祖時, 壽州(治下蔡)隸于淮南西路。 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升壽州為壽春府, 府治所在北壽春(下蔡), 領5縣,南壽春為其一。

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兵渡淮陷壽春、安豐,下廬州,宋軍克之。次年,宋金相約以淮河為界,淮北屬金。金以下蔡為壽州,置防禦使,隸于汴京路(後改稱南京路);宋則置安豐軍,軍治在安豐縣,壽春隸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複置壽春府,隸于淮南西路,壽春為府治,領4縣,兼制安豐軍。乾道三年(1167年)改壽春府為淮南西路安豐軍,治所壽春。開禧二年(1206年)金兵複下淮南,占壽春等地;嘉定初,宋金議和,仍以淮水為界,壽春歸於宋。

元初,置中書省與11行中書省,淮南各府、縣均隸于河南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安豐路總管府,治所壽春,領5縣。次年改壽春為散府,領3縣。二十八年複為總管府治,領1州、5縣。元至正二十四年、後宋龍鳳十年(1364年),朱元璋據江淮稱吳王,以壽春為壽州治,隸於臨濠府(後更名為鳳陽府,治今鳳陽縣)。

明代,壽州屬南直隸鳳陽府,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以壽州直隸于京師中書省。四年,省壽春、安豐、下蔡三縣,合併為壽州,領2縣,隸於中都臨濠府(後改為鳳陽府)。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祖遷都北平府(遷都後更名為順天府),鳳陽府直隸于南京。

清初,壽州屬江南省鳳陽府,領2縣。順治十八年(1661年)置江南省左、右承宣佈政使司,鳳陽府隸于左司。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地置安徽省,原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稱安徽布政使司,仍駐江甯(今南京市)署理安徽各府、縣政事。雍正二年(1724年)定壽州為散州,不領縣。十一年,析壽州所屬故下蔡縣地暨州城北門以外地置鳳台縣,並劃州城東北隅6坊為鳳台縣治;其界:自賓陽門北側西行入箭道巷,沿東側向北經准提庵巷入西大寺巷,沿北側向西入北大街,沿東側向北越街入紫城街,沿北側西行至街尾向北止於城垣。乾隆二年(1737年)置壽春鎮總兵署于壽州城,制兩淮軍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遷省會安慶,為撫院的屬衙(稱藩台衙門),州、府均聽命於撫院。同治四年(1865年)徙鳳台縣治于下蔡鎮,原治所轄州城6坊還屬壽州;同年,安徽置3道,壽州隸於鳳潁六泗道(後改為皖北道)鳳陽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道府,改壽州為壽縣,直隸於安徽省。

著名的淝水之戰就是發生在這裡,“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古文】十一月,謝玄遣廣陵相牢之帥精兵五千人,趣洛澗。未至十裡,梁成阻澗,為陣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擊成,大破之,斬成及弋陽太守王詠,又分兵斷其歸津,秦步騎崩潰,爭赴淮水,士卒死者萬五千人。執秦揚州刺史王顯等,盡收其器械軍實。於是謝石等諸軍水陸繼進。秦王(苻)堅與陽平公(苻)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何謂弱也?”憮然始有懼色。

秦兵逼淝水而陣,晉兵不得渡。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將皆曰:“我眾彼寡,不如阻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篾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

秦兵遂退,不可複止,謝玄、謝琰、桓伊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陣,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於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

花鼓燈

花鼓燈是壽縣民間歌舞的一種形式。因主要伴奏樂器為花鼓,故名花鼓燈。清光緒年間壽縣地區已有玩燈鬧元宵的風俗。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水準的提高,花鼓燈藝術靠扭扭唱唱,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在壽縣瓦埠湖以西地區,開始出現一些花鼓燈班社演出有故事情節的花鼓燈節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民間歌舞,在壽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男女老少皆能唱會扭,表達人民歡慶解放的喜悅心情。此後原有的花鼓燈藝人大都參加了業餘劇團,花鼓燈這一民間歌舞形式又被搬上了舞臺,參加上級舉辦的會、調演,並獲演出獎和創作獎,如花鼓燈《治淮小車》《送郎上堤》《拾棉花》等節目,均獲地區和省的獎勵。花鼓燈,以舞為主,載歌載舞,以傘把子、鼓架子、小丑和蘭花(也稱臘花)為主,傘把子手持岔傘(形似傘的道具),以岔傘的交換來指揮舞臺上的表演;男角稱鼓架子,女角稱蘭花,他們是整個花鼓燈表演中的主要角色。解放前,蘭花均由男子扮演,戴上假辮子和彩綢做的珠花,前額紮上頭勒子,上穿彩褂,下穿裙子,粉墨登場。小丑雖不是主要角色,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演過程中他相間的穿插一些笑話、快板和順口溜之類的語言來逗趣,以活躍演出氣氛。

壽縣壽州鑼鼓

壽州鑼鼓是一支為周邊縣市甚至省內外所青睞的並有一定名氣的業餘文藝隊伍。壽州鑼鼓隊的演奏樂譜,是綜合了江淮地區傳統的“十八番”“鳳凰三點頭”“兔子扒窩”“長流水”“大、小絞絲”等鑼鼓譜的精華並加以改編而成。演奏效果既具有中國南方鑼鼓特別是江浙一帶“十翻鑼鼓”的舒緩、柔和的特點,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區“威風鑼鼓”的高亢、激昂的特點。

壽縣古城牆

壽縣古城牆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始建于宋,重建于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明清時曾多次修葺,已歷經900多年。壽縣城牆有四門,東門稱為賓陽,南稱為通淝,西門稱為定湖,北門稱為靖淮。而四門的甕城也依然保存。壽縣城牆作為宋至清代古建築,同時也是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結晶的標誌性建築。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明清城牆”專案。

壽縣博物館

是以收藏壽縣域內出土的歷史文物主為,側重收藏楚文化體系文物,同時亦兼藏近、現代傳世文物和革命文物為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收藏的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的各類藏品一萬多件(套)。其中一級品162件(套),二級品163件(套),三級品1443件(套)。收藏的 “越王者旨於賜”劍、羊首尊、犧首鼎、楚金幣以及金棺和銀棺等,都是鎮館之寶,尤其是青銅器和楚金幣的收藏是館藏文物一大特色。其分7個專題,共設11個展廳,分別為楚都遺珍、晚蔡履跡、楚墓擷寶、漢魏流韻、璀璨文物、淝水之戰、翰墨流芳、彩瓷繽紛、古窯之光、宗教藝術,較全面地展示了壽州大地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珍珠泉

珍珠泉,位於八公山側鳳凰山下。是明代嘉靖《壽州志》上載有的“壽陽八景”中第一勝景。珍珠泉不論春夏秋冬、天旱雨霖,泉水湧流終年不斷。在泉水湧出時,泉池中便會不斷上浮一串串氣泡,形似珍珠。因而人們把這眼古泉名為“珍珠泉”。

淮南王墓

在壽縣城北兩千米處八公山南麓,靜靜地長眠著一位古人,他便是漢淮南王劉安,漢淮南王墓是一座封土高大,呈覆鬥形狀的古墓,周長120米,墓地面積2366平方米,墓四周築有高1米青石護土牆,墓前立有清代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書寫的“漢淮南王墓”碑刻一方。劉安墓面臨淝水,背依青山。淮南王劉安家族墓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孔廟

壽州孔廟位於壽春鎮西大街中部,始建于唐代,移建於元代,現存明清時期古建築群面積5739.05平方米,是安徽省現存建築體量最大的孔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建築物、構築物,經過維修,保存基本完好,包括供奉孔子及其弟子的大成殿、敷教坊、明倫堂、壽州碑廊等,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安豐塘

安豐塘,古稱芍陂,距壽縣城30千米,是中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之一。兩千多年來,安豐塘屢經興廢,新中國成立後,安豐塘經多次整修續建,成為淠史杭灌區一座反調節水庫。安豐塘周長24.6千米,面積為34平方千米,蓄水量最高達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達63萬畝。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佈安豐塘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公山

八公山,古稱淝陵、北山、紫金山,得名源於漢代淮南王劉安及其8個門客得道成仙的故事。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北亞熱帶北緣的濕潤季風氣候區,主峰海拔241.2米,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區面積為11.68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四頂山奶奶廟、淮南王墓、珍珠湧泉、淮南王煉丹井、賓陽樓等。在八公山地區所產出的“淮南生物群”,是由合肥工業大學鄭文武教授等於1962年發現,並於1979年正式命名的。該生物群主要包含有宏觀藻類、蠕蟲類及造跡生物的遺跡化石等,是世界珍稀的化石類型。其中,“淮南蟲”化石形成於8億年前,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古生物化石。

八公山豆腐

壽縣八公山是豆腐的發祥地。豆腐被譽為“東方龍腦”已垂史兩千餘年,發源地就在壽縣。淮南王劉安,是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封地都邑設于壽春(即今安徽壽縣城關),八公山正在壽春城邊。劉安雅好道學,欲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昊八人,號稱“八公”。劉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爐,煉仙丹以求壽。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鹽鹵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當地膽大農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於是取名“豆腐”。北山從此更名“八公山”,劉安也于無意中成為豆腐的老祖宗。

瓦蝦

瓦埠湖所產的白蝦在清代曾被列為貢品,為了區別于一般白蝦,特取“瓦蝦”。

瓦蝦體長5~8釐米,甲殼呈銀白色,略顯晶瑩之光,肚腹上有一道淺褐色細條紋。甲殼薄、肉滿、細嫩。它與一般海蝦、河蝦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烹煮後外皮不會變紅,仍然白潔如玉。如果取活蝦去頭殼,蘸香醋麻油食之,鮮香絕倫,佐酒最佳。熟食的清炒蝦仁、蔥爆蝦仁、鹽漬大蝦、油炸綣蝦,都是不用尋常的美味。還可以製成幹蝦、蝦仁、蝦片、蝦醬,即便於儲藏、運輸,又不失其鮮香品質。

銀魚

銀魚古稱“蛤殘魚”,又稱“銀花”“麵條魚”。最適宜捕撈後立即烹煮食用,如果置放幾小時不做處理,它就會慢慢瀉化成清水狀。由於如此嬌嫩,所以漁民們捕撈之後就須立即將它置於席箔之上,曝曬成銀魚幹,包裝之後才投放市場。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和市場需要量不斷增加,已經有了冷凍鮮銀魚的製作。傳統方法製成的幹銀魚,可以長期保存,隨吃隨取,最適合居家日常使用。無論是幹銀魚是鮮銀魚,它們的營養成分和鮮美程度都是一樣的,可以做成炒菜、燴菜、湯菜等許多種佳餚。

大救駕

“來到八公山下,不可不吃‘大救駕’。”這是本地民間的一句口頭禪。意思是說,壽州八公山下的大救駕味道很美,不品嘗品嘗就會有遺珠之憾。

大救駕用麵粉、白糖、豬油,再加以桂花、青紅絲等幾十種輔料,製作出了真正的大救駕。這種扁圓狀的糕點,是用油酥出來的,形成了內外幾十層酥脆的薄皮,內陷中還有冰糖、菊脯核桃仁等襯料,吃起來,脆而不硬,油而不膩,清香爽口。圓圓金黃且層層焦酥香甜的大救駕就成了招待來賓、饋贈親友的佳品。

豆腐腦

豆腐腦是“八公山豆腐”食品系列中的一個品種,用上等黃豆磨成的豆漿製成的,外形介於固體的豆腐與液體的豆漿之間那種半固體狀態,潔白、細嫩,入口清香、爽利。把它從特製的甕罐型陶缸內用銅制扁勺取出,放入碗中,添加佐料即可食用。與一般豆腐腦不同的是,它在碗內仍能保持一定的形狀,稍一攪動便成了由碎塊組成的“漂湯”,不會成為那種細末的糊狀。是壽州街頭的特色小吃。在食用前,還可以添加不同的配料,使其成為不同口味的豆腐腦。有鹹豆腐腦、甜豆腐腦、辣豆腐腦、牛肉豆腐腦、羊肉豆腐腦、粉絲豆腐腦等。

領5縣,南壽春為其一。

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兵渡淮陷壽春、安豐,下廬州,宋軍克之。次年,宋金相約以淮河為界,淮北屬金。金以下蔡為壽州,置防禦使,隸于汴京路(後改稱南京路);宋則置安豐軍,軍治在安豐縣,壽春隸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複置壽春府,隸于淮南西路,壽春為府治,領4縣,兼制安豐軍。乾道三年(1167年)改壽春府為淮南西路安豐軍,治所壽春。開禧二年(1206年)金兵複下淮南,占壽春等地;嘉定初,宋金議和,仍以淮水為界,壽春歸於宋。

元初,置中書省與11行中書省,淮南各府、縣均隸于河南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安豐路總管府,治所壽春,領5縣。次年改壽春為散府,領3縣。二十八年複為總管府治,領1州、5縣。元至正二十四年、後宋龍鳳十年(1364年),朱元璋據江淮稱吳王,以壽春為壽州治,隸於臨濠府(後更名為鳳陽府,治今鳳陽縣)。

明代,壽州屬南直隸鳳陽府,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以壽州直隸于京師中書省。四年,省壽春、安豐、下蔡三縣,合併為壽州,領2縣,隸於中都臨濠府(後改為鳳陽府)。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祖遷都北平府(遷都後更名為順天府),鳳陽府直隸于南京。

清初,壽州屬江南省鳳陽府,領2縣。順治十八年(1661年)置江南省左、右承宣佈政使司,鳳陽府隸于左司。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地置安徽省,原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稱安徽布政使司,仍駐江甯(今南京市)署理安徽各府、縣政事。雍正二年(1724年)定壽州為散州,不領縣。十一年,析壽州所屬故下蔡縣地暨州城北門以外地置鳳台縣,並劃州城東北隅6坊為鳳台縣治;其界:自賓陽門北側西行入箭道巷,沿東側向北經准提庵巷入西大寺巷,沿北側向西入北大街,沿東側向北越街入紫城街,沿北側西行至街尾向北止於城垣。乾隆二年(1737年)置壽春鎮總兵署于壽州城,制兩淮軍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遷省會安慶,為撫院的屬衙(稱藩台衙門),州、府均聽命於撫院。同治四年(1865年)徙鳳台縣治于下蔡鎮,原治所轄州城6坊還屬壽州;同年,安徽置3道,壽州隸於鳳潁六泗道(後改為皖北道)鳳陽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道府,改壽州為壽縣,直隸於安徽省。

著名的淝水之戰就是發生在這裡,“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古文】十一月,謝玄遣廣陵相牢之帥精兵五千人,趣洛澗。未至十裡,梁成阻澗,為陣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擊成,大破之,斬成及弋陽太守王詠,又分兵斷其歸津,秦步騎崩潰,爭赴淮水,士卒死者萬五千人。執秦揚州刺史王顯等,盡收其器械軍實。於是謝石等諸軍水陸繼進。秦王(苻)堅與陽平公(苻)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何謂弱也?”憮然始有懼色。

秦兵逼淝水而陣,晉兵不得渡。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將皆曰:“我眾彼寡,不如阻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篾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

秦兵遂退,不可複止,謝玄、謝琰、桓伊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陣,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於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

花鼓燈

花鼓燈是壽縣民間歌舞的一種形式。因主要伴奏樂器為花鼓,故名花鼓燈。清光緒年間壽縣地區已有玩燈鬧元宵的風俗。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水準的提高,花鼓燈藝術靠扭扭唱唱,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在壽縣瓦埠湖以西地區,開始出現一些花鼓燈班社演出有故事情節的花鼓燈節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民間歌舞,在壽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男女老少皆能唱會扭,表達人民歡慶解放的喜悅心情。此後原有的花鼓燈藝人大都參加了業餘劇團,花鼓燈這一民間歌舞形式又被搬上了舞臺,參加上級舉辦的會、調演,並獲演出獎和創作獎,如花鼓燈《治淮小車》《送郎上堤》《拾棉花》等節目,均獲地區和省的獎勵。花鼓燈,以舞為主,載歌載舞,以傘把子、鼓架子、小丑和蘭花(也稱臘花)為主,傘把子手持岔傘(形似傘的道具),以岔傘的交換來指揮舞臺上的表演;男角稱鼓架子,女角稱蘭花,他們是整個花鼓燈表演中的主要角色。解放前,蘭花均由男子扮演,戴上假辮子和彩綢做的珠花,前額紮上頭勒子,上穿彩褂,下穿裙子,粉墨登場。小丑雖不是主要角色,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演過程中他相間的穿插一些笑話、快板和順口溜之類的語言來逗趣,以活躍演出氣氛。

壽縣壽州鑼鼓

壽州鑼鼓是一支為周邊縣市甚至省內外所青睞的並有一定名氣的業餘文藝隊伍。壽州鑼鼓隊的演奏樂譜,是綜合了江淮地區傳統的“十八番”“鳳凰三點頭”“兔子扒窩”“長流水”“大、小絞絲”等鑼鼓譜的精華並加以改編而成。演奏效果既具有中國南方鑼鼓特別是江浙一帶“十翻鑼鼓”的舒緩、柔和的特點,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區“威風鑼鼓”的高亢、激昂的特點。

壽縣古城牆

壽縣古城牆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始建于宋,重建于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明清時曾多次修葺,已歷經900多年。壽縣城牆有四門,東門稱為賓陽,南稱為通淝,西門稱為定湖,北門稱為靖淮。而四門的甕城也依然保存。壽縣城牆作為宋至清代古建築,同時也是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結晶的標誌性建築。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明清城牆”專案。

壽縣博物館

是以收藏壽縣域內出土的歷史文物主為,側重收藏楚文化體系文物,同時亦兼藏近、現代傳世文物和革命文物為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收藏的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的各類藏品一萬多件(套)。其中一級品162件(套),二級品163件(套),三級品1443件(套)。收藏的 “越王者旨於賜”劍、羊首尊、犧首鼎、楚金幣以及金棺和銀棺等,都是鎮館之寶,尤其是青銅器和楚金幣的收藏是館藏文物一大特色。其分7個專題,共設11個展廳,分別為楚都遺珍、晚蔡履跡、楚墓擷寶、漢魏流韻、璀璨文物、淝水之戰、翰墨流芳、彩瓷繽紛、古窯之光、宗教藝術,較全面地展示了壽州大地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珍珠泉

珍珠泉,位於八公山側鳳凰山下。是明代嘉靖《壽州志》上載有的“壽陽八景”中第一勝景。珍珠泉不論春夏秋冬、天旱雨霖,泉水湧流終年不斷。在泉水湧出時,泉池中便會不斷上浮一串串氣泡,形似珍珠。因而人們把這眼古泉名為“珍珠泉”。

淮南王墓

在壽縣城北兩千米處八公山南麓,靜靜地長眠著一位古人,他便是漢淮南王劉安,漢淮南王墓是一座封土高大,呈覆鬥形狀的古墓,周長120米,墓地面積2366平方米,墓四周築有高1米青石護土牆,墓前立有清代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書寫的“漢淮南王墓”碑刻一方。劉安墓面臨淝水,背依青山。淮南王劉安家族墓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孔廟

壽州孔廟位於壽春鎮西大街中部,始建于唐代,移建於元代,現存明清時期古建築群面積5739.05平方米,是安徽省現存建築體量最大的孔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建築物、構築物,經過維修,保存基本完好,包括供奉孔子及其弟子的大成殿、敷教坊、明倫堂、壽州碑廊等,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安豐塘

安豐塘,古稱芍陂,距壽縣城30千米,是中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之一。兩千多年來,安豐塘屢經興廢,新中國成立後,安豐塘經多次整修續建,成為淠史杭灌區一座反調節水庫。安豐塘周長24.6千米,面積為34平方千米,蓄水量最高達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達63萬畝。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佈安豐塘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公山

八公山,古稱淝陵、北山、紫金山,得名源於漢代淮南王劉安及其8個門客得道成仙的故事。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北亞熱帶北緣的濕潤季風氣候區,主峰海拔241.2米,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區面積為11.68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四頂山奶奶廟、淮南王墓、珍珠湧泉、淮南王煉丹井、賓陽樓等。在八公山地區所產出的“淮南生物群”,是由合肥工業大學鄭文武教授等於1962年發現,並於1979年正式命名的。該生物群主要包含有宏觀藻類、蠕蟲類及造跡生物的遺跡化石等,是世界珍稀的化石類型。其中,“淮南蟲”化石形成於8億年前,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古生物化石。

八公山豆腐

壽縣八公山是豆腐的發祥地。豆腐被譽為“東方龍腦”已垂史兩千餘年,發源地就在壽縣。淮南王劉安,是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封地都邑設于壽春(即今安徽壽縣城關),八公山正在壽春城邊。劉安雅好道學,欲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昊八人,號稱“八公”。劉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爐,煉仙丹以求壽。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鹽鹵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當地膽大農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於是取名“豆腐”。北山從此更名“八公山”,劉安也于無意中成為豆腐的老祖宗。

瓦蝦

瓦埠湖所產的白蝦在清代曾被列為貢品,為了區別于一般白蝦,特取“瓦蝦”。

瓦蝦體長5~8釐米,甲殼呈銀白色,略顯晶瑩之光,肚腹上有一道淺褐色細條紋。甲殼薄、肉滿、細嫩。它與一般海蝦、河蝦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烹煮後外皮不會變紅,仍然白潔如玉。如果取活蝦去頭殼,蘸香醋麻油食之,鮮香絕倫,佐酒最佳。熟食的清炒蝦仁、蔥爆蝦仁、鹽漬大蝦、油炸綣蝦,都是不用尋常的美味。還可以製成幹蝦、蝦仁、蝦片、蝦醬,即便於儲藏、運輸,又不失其鮮香品質。

銀魚

銀魚古稱“蛤殘魚”,又稱“銀花”“麵條魚”。最適宜捕撈後立即烹煮食用,如果置放幾小時不做處理,它就會慢慢瀉化成清水狀。由於如此嬌嫩,所以漁民們捕撈之後就須立即將它置於席箔之上,曝曬成銀魚幹,包裝之後才投放市場。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和市場需要量不斷增加,已經有了冷凍鮮銀魚的製作。傳統方法製成的幹銀魚,可以長期保存,隨吃隨取,最適合居家日常使用。無論是幹銀魚是鮮銀魚,它們的營養成分和鮮美程度都是一樣的,可以做成炒菜、燴菜、湯菜等許多種佳餚。

大救駕

“來到八公山下,不可不吃‘大救駕’。”這是本地民間的一句口頭禪。意思是說,壽州八公山下的大救駕味道很美,不品嘗品嘗就會有遺珠之憾。

大救駕用麵粉、白糖、豬油,再加以桂花、青紅絲等幾十種輔料,製作出了真正的大救駕。這種扁圓狀的糕點,是用油酥出來的,形成了內外幾十層酥脆的薄皮,內陷中還有冰糖、菊脯核桃仁等襯料,吃起來,脆而不硬,油而不膩,清香爽口。圓圓金黃且層層焦酥香甜的大救駕就成了招待來賓、饋贈親友的佳品。

豆腐腦

豆腐腦是“八公山豆腐”食品系列中的一個品種,用上等黃豆磨成的豆漿製成的,外形介於固體的豆腐與液體的豆漿之間那種半固體狀態,潔白、細嫩,入口清香、爽利。把它從特製的甕罐型陶缸內用銅制扁勺取出,放入碗中,添加佐料即可食用。與一般豆腐腦不同的是,它在碗內仍能保持一定的形狀,稍一攪動便成了由碎塊組成的“漂湯”,不會成為那種細末的糊狀。是壽州街頭的特色小吃。在食用前,還可以添加不同的配料,使其成為不同口味的豆腐腦。有鹹豆腐腦、甜豆腐腦、辣豆腐腦、牛肉豆腐腦、羊肉豆腐腦、粉絲豆腐腦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