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你連孔子都給誤解成這個樣子,還好意思扯什麼中國傳統文化?

01

現在很多人講話, 老愛搭上“中國傳統文化”幾個字, 似乎這樣就能拔高自己的涵養、底蘊。

實際上, 很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

不僅連皮毛都說不上, 而且還存在嚴重的誤讀。

比如孔子。

孔子是中國文化的靈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曾經在全世界範圍評選“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評選的最終排名依次是:孔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哥白尼、牛頓、達爾文、培根、阿奎那、伏爾泰、康得。

孔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但你對孔子的瞭解又有多少呢?

很多人別說沒讀過孔子的有關專著, 甚至對孔子的基本認識, 都是誤解連連。

02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 世人對孔子常見的幾個誤解:

誤解一:孔子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 能文善武, 曾擔任曲阜邑大夫, 與魯國名將狄虒彌、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

他還曾在攻打逼陽國的戰役中, 留下“力舉城門”的威名。

正所謂“虎門無犬子”, 有如此英明神武的父親, 兒子大概也不會差到哪去。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 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九尺有六寸, 到底是多高?

有的學者說大概是2.2米, 有的說大概是1.9米, 甭管是2.2米還是1.9米, 放在普通人面前, 那都是絕對的高人一等。

如此長人之身, 再加上父親叔梁紇遺傳的猛男基因, 孔子當然不會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了。

孔子非但人長得牛高馬大, 而且還以精通六藝聞名天下。

春秋時期的六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 “射”即射箭, “禦”即駕馭戰車。

由此可見, 孔子哪是什麼文弱書生, 明明就是一個如假包換的猛男嘛。

03

誤解二:孔子是一個說的比唱的好聽, 實則毫無無治國實才的繡花枕頭。

西元前501年, 孔子被魯定公任命為中都宰(“中都”是一個地名, “宰”是地方行政長官)。

經過一年的時間, 孔子就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條, 各項事業蒸蒸日上。

孔子也因政績顯著, 由中都宰, 被提升為司空(即現在的建設部部長)。

西元前449年, 孔子再受提拔, 擔任魯國大司寇(即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並代理魯國國相一職(即現在的代總理)。

掌秉朝政後, 孔子開始在全國推行改革。

上任才七天, 孔子就用雷霆萬鈞的手段, 以亂政之名誅殺了當時魯國的大夫少正卯, 並曝屍三日, 對亂政者以示警戒。

執政三個月後,

魯國民風大變:販賣豬、羊的商人, 不敢漫天要價了;路上行人, 變得路不拾遺了;外地過來的旅客, 不用向官員們求情送禮, 也都能得到滿意的照顧。

一句話, 在孔子執政期間, 魯國得以大治。

眼看著孔子治理下的魯國, 日子漸漸紅火起來了, 作為鄰居的齊國不由地緊張起來。

齊景公說:魯國以孔子為相, 必霸天下, 霸則爭地, 我們齊國作為近鄰, 恐怕會首當其衝啊!

大臣黎彌聽完, 為齊景公獻出一條糖衣炮彈的毒計, 預謀將魯國的富強扼殺在搖籃之中。

齊國挑選了八十個年輕美貌的女子, 再備上一百二十匹駿馬, 一併送給了魯定公。

魯定公得之大喜, 受用非常。

漸漸地, 魯定公開始怠於政事, 日則歌舞, 夜則枕席, 把國家大事, 給忘得一乾二淨。

孔子一看急了,反復勸誡魯定公:美女都是浮雲,社稷才是永恆。

無奈,魯定公均是置若罔聞。

魯定公對國家社稷的漠視,讓孔子對國政失望透頂,最終只得無奈地離開了魯國,

離開魯國後,孔子開始了周遊列國之旅。

期間,齊國、楚國等國君都曾想招攬孔子,並委以重用,但無奈,最後都因為本國大臣的阻撓而作罷。

這些大臣之所以阻撓孔子入朝,有的是因為不認同孔子的治國思想,而更多的,是擔憂孔子天下無雙的名聲太大,會奪走他們手中的高官厚祿。

雖然孔子最終沒能像管仲那樣,在治理國家上建立不朽功業,但他擁有不錯的治國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03

誤解三:孔子“德治”的落後思想,遭到法家的“法治”思想的秒殺。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天下大分裂的時代,每個國家都活在一種“有今日,未必有明天”的恐懼焦慮之中。

在這種的生態環境下,如何富國強兵,如何打造一支冷酷無情、殺伐決斷的虎狼之師,才是各國的第一要務。

而要實現這個任務,就必須實行專制主義,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權體制。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誰適合擔當起建立專制和集權的重任呢?

答案是:法家的“法治”。

法家的“法治”,又叫“刑名之學”,從根本上講法家的“法治”只不過是一種“刑治”,即以刑罰治世,它和現在的“法治”不可同日而語。

法家的“法治”,是通過“嚴刑酷罰”、“輕罪重罰”等嚴苛的處罰方式,實現專制主義和高度的中央集權,以震懾和驅使民眾。

如此,才能像商鞅那樣,建立兵農合一的“耕戰”體制,打造戰無不勝的虎狼之師。

04

但對於孔子來說,這種國家體制,即使國家再強大,孔子也會棄之如敝履。

因為這種嚴酷無情的社會形態,和孔子的政治理想,相差得何止是十萬八千里?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要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

要實現“大道暢行,天下為公”、“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樣的理想社會。

而法家建立的嚴厲無情的社會模式,和孔子“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模式,簡直就是南轅北轍。

關於“德治”和“法治”的利弊,孔子自己曾經作過一個對比: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就是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所以,綜合孔子的治國經歷和政治理想來看,孔子並非不懂“法治”之功,而是從政治理想的最深處,排斥“法治”所造就的冷酷無情的社會形態。

作為一個偉大的理想主義者,什麼才是孔子真正夢寐以求?

有仁有愛,天下大同。

對於孔子這個幾乎一手締造中國文化的牛人,我們想說的話當然遠遠不止這些,留待後言吧......

給忘得一乾二淨。

孔子一看急了,反復勸誡魯定公:美女都是浮雲,社稷才是永恆。

無奈,魯定公均是置若罔聞。

魯定公對國家社稷的漠視,讓孔子對國政失望透頂,最終只得無奈地離開了魯國,

離開魯國後,孔子開始了周遊列國之旅。

期間,齊國、楚國等國君都曾想招攬孔子,並委以重用,但無奈,最後都因為本國大臣的阻撓而作罷。

這些大臣之所以阻撓孔子入朝,有的是因為不認同孔子的治國思想,而更多的,是擔憂孔子天下無雙的名聲太大,會奪走他們手中的高官厚祿。

雖然孔子最終沒能像管仲那樣,在治理國家上建立不朽功業,但他擁有不錯的治國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03

誤解三:孔子“德治”的落後思想,遭到法家的“法治”思想的秒殺。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天下大分裂的時代,每個國家都活在一種“有今日,未必有明天”的恐懼焦慮之中。

在這種的生態環境下,如何富國強兵,如何打造一支冷酷無情、殺伐決斷的虎狼之師,才是各國的第一要務。

而要實現這個任務,就必須實行專制主義,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權體制。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誰適合擔當起建立專制和集權的重任呢?

答案是:法家的“法治”。

法家的“法治”,又叫“刑名之學”,從根本上講法家的“法治”只不過是一種“刑治”,即以刑罰治世,它和現在的“法治”不可同日而語。

法家的“法治”,是通過“嚴刑酷罰”、“輕罪重罰”等嚴苛的處罰方式,實現專制主義和高度的中央集權,以震懾和驅使民眾。

如此,才能像商鞅那樣,建立兵農合一的“耕戰”體制,打造戰無不勝的虎狼之師。

04

但對於孔子來說,這種國家體制,即使國家再強大,孔子也會棄之如敝履。

因為這種嚴酷無情的社會形態,和孔子的政治理想,相差得何止是十萬八千里?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要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

要實現“大道暢行,天下為公”、“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樣的理想社會。

而法家建立的嚴厲無情的社會模式,和孔子“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模式,簡直就是南轅北轍。

關於“德治”和“法治”的利弊,孔子自己曾經作過一個對比: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就是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所以,綜合孔子的治國經歷和政治理想來看,孔子並非不懂“法治”之功,而是從政治理想的最深處,排斥“法治”所造就的冷酷無情的社會形態。

作為一個偉大的理想主義者,什麼才是孔子真正夢寐以求?

有仁有愛,天下大同。

對於孔子這個幾乎一手締造中國文化的牛人,我們想說的話當然遠遠不止這些,留待後言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